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时政热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时政热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教案

专题03.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 ‎ ‎ ‎【聚焦一】机构改革要坚守住一条红线 ‎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本轮机构改革的全貌清晰可见。《方案》全文共八个部分,涉及党政军群各类机构改革,调整幅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为改革开放40年来之最。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和首要任务。‎ ‎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党的领导是我们制度最大的优势。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从机构设置上充分发挥党领导一切工作的体制优势,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各方面各环节。‎ ‎  建立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决策协调机制。《方案》提出,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新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和审计委员会,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新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将承担党和国家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职能,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  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归口协调作用。《方案》明确,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和机构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负责党和国家机构职能编制工作。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有利于将民族工作纳入统战工作大局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新组建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整合了原中直机关工委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职能,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统一部署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工作。《方案》还将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构建党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编译综合体系。‎ ‎  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方案》决定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面加强党对干部培训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整合原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职责,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将国家公务员局并入中央组织部,将建立起健全统一规范高效的公务员管理体制。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和电影工作,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和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将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电影事业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中央统战部统一管理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将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并入中央统战部,将实现对宗教工作、侨务工作的统一管理。这些党政机构合并设立解决了原有的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等问题,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发挥综合效益。‎ ‎  统筹党政军群各类机构改革。《方案》以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为目标,理顺和优化党的部门、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的职责,深化跨军地改革,形成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这场统筹党政军群改革理顺了党政机构职责关系,优化了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设置,增强了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明确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向,推进了公安现役部队和担负民事属性任务的武警部队稳妥改制,为我们党更加有效地治理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本轮机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得到优化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愈发彰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动力。‎ ‎【聚焦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准确理解3大关键词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健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重要意义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制度安排 健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总体要求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必须:‎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 ‎——准确理解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主要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一个关键词:系统完备 机构健全、职能配套、机制完善 重点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覆盖面问题,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的各领域各环节。‎ ‎——改革后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包括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 ‎——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第二个关键词:科学规范 设置合理、程序严密、于法周延 重点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精准度问题,不断 ‎——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贯彻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要求,强调依法依规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依法履行职责,依法管理机构和编制。‎ ‎——通过改革加强法治工作,主动适应改革需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针对突出矛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同时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 第三个关键词:运行高效 运转协调、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重点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实效性问题,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 ‎——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问题。‎ ‎——既统筹设置党和国家机构,又注重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既强调中央部门集中精力抓大事、谋全局,又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因地制宜做好工作。‎ ‎——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三大关键词的关系 系统完备是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课划,使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整体推进,才能保证改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科学规范是保障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才能推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齐全完备和高效运行。‎ 运行高效是关键 再完备的系统、再规范的制度,最终要体现为机构职能的有效运转。‎ 三者相互作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健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思路举措 ‎ 一、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 二、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 ‎ 三、统筹各类机构改革 ‎ 四、合理设置地方机构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责任担当,精准务实、优质高效完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任务。‎ ‎【聚焦三】专家解读机构改革方案:合并归类重组 改革力度空前 备受关注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3月21日对外公布。有关专家指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成为此次改革的最大特点。‎ 该方案分别对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全国人大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全国政协机构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跨军地改革、群团组织改革、地方机构改革等进行了全方位论述。‎ ‎1981年以来,党中央部门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9年集中进行了4次改革,国务院机构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集中进行了7次改革。‎ 此间专家认为,与以往机构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不同,这次机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跨军地,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机构。本轮机构改革力度之大,调整部门之多,前所未有。‎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同时并行,并将党的领导置于突出位置,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成为本次机构改革的突出特点。”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告诉记者,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为了确保改革的各项任务能够深入推进。这次机构改革中将一些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政府机构并入党的机构或归党管理,是为了统筹设置,整合资源,优化力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力。‎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此次机构改革可以用“合并了一些机构、归类了一些机构、重组了一些机构”来概括。‎ 合并,是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或合署办公。汪玉凯表示,将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将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等。‎ 归类,是理顺关系,将业务相近的部门归口管理。汪玉凯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公务员工作归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电影工作归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国家民族事务、宗教、侨务工作归中央统战部统一管理等。‎ 重组,是把原来跨部门领导的一些业务相近的职能重新组合,统一管理。汪玉凯表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的组建,大都包括以往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委部分职能部门的合并。即使没有变更名字的科学技术部、司法部、审计署、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机构,职能也有了新的调整和补充。‎ 有一些机构的名字在这次机构合并中将不复存在。如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家粮食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环境保护部等,这些部委的职能被拆分并入其他部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 汪玉凯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政府职能也要合并重组,是现实所需。这些合并、归类、重组都是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需要理顺各部门、各单位职责,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使各类机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 从公布的方案可知,每个机构的改革都关联多个部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需要配合联动。此次方案给出的时间表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要在2018年年底前落实到位。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有关专家认为,此次机构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和个人利益调整,更关系着中国长远发展行稳致远,更需上下一心,协同推进。‎ ‎【聚焦四】准确把握这场深刻变革的鲜明特征 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是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我们应当准确把握这场深刻变革的鲜明特征。‎ ‎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核心问题。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就要坚持好党的全面领导,在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中贯穿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  改革范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这次机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跨军地,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机构。除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外,还包括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和合理设置地方机构。‎ ‎  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这次改革之所以具有革命性,就在于不回避权力和利益调整,而是要对现有的传统既得利益进行整合,重塑新的利益格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是为了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  改革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性。优化协同高效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着力点,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 ‎  改革的成果要法定化。只有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才能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依法依规保障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党政军群各方面机构改革配合,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 ‎【聚焦五】机构改革要把握“四个必然”‎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政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载体。通过改革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的各领域各环节,这是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必然要求,也是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我们党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要求通过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统筹使用编制、完善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 ‎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机构改革要把握“四个必然”,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聚焦六】机构改革要遵循“四个坚持”‎ 坚持正确方向,是改革行稳致远、取得成效的根本所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只有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推进。‎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才能为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下决心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依法依规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既要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又要通过改革加强法治工作,做到在改革中完善和强化法治。‎ 机构改革要遵循“四个坚持”,这是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全面落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部署,确保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聚焦七】机构改革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是党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价值取向。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通过改革使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集中各方面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一项根本性举措就在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当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而要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这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有效的形式和更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应当看到,当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然比较薄弱,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体制性障碍仍然一定程度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所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必须不断优化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不断加强面向基层、服务民生的力量和资源。‎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要,以厚民生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原则。通过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统筹使用编制、完善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必将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 ‎【聚焦八】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七个看点 看点一 优化机构职能 力避九龙治水 ‎“九部委联手治理”“八部委出台文件”……在中国官方过去的工作安排中,多部门联动并不少见。这既体现出机构间协调合作的能力,但在不少领域也存在职责划分不够科学所带来的“政出多门”的弊端。‎ 以污水防治为例:地下水归国土部、河流湖泊水归环保部、排污口设置由水利部管、农业面源污染归农业部治理,海里的水则由海洋局负责……此次改革后,上述职能将统一整合进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 值得注意的是,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实现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成为此次改革的基本逻辑。‎ 如在审计方面,国家发改委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部对中央预算执行的监督以及国资委对国企领导的审计都将划入审计署。‎ 看点二 注重职能转变 市场监管换风格 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等机构的职责此次被整合进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面上看,此举解决了市场主体面临多头多层重复执法的问题;从深层次讲,这一机构的设立,是对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深化。‎ 相较于曾经依靠行政审批“过滤”不合格企业的老办法,在商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后,中国市场监管已经呈现出通过提供信息公示、反垄断等服务,来护航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的新风格。‎ 而三家反垄断机构职责的整合,意味着未来,无论是在价格、并购等方面滥用垄断地位的企业,还是出台妨碍公平竞争规定的政府机构,都将成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执法对象。‎ 看点三 新设两部一局 美丽中国打基础 此次新组建的部门中,有三个都和“美丽中国”息息相关。除前述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此前分布在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的国土空间用途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被整合进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该部门中还将新组建林业和草原局。‎ 未来,自然资源部将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职责。此举既能避免发生自然资源因“无主”而被肆意破坏的“公地悲剧”,也可以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等新的改革奠定基础。‎ 看点四 优化创新引擎 “第一动力”有劲头 中国要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真正强大起来,关键在于能否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此次机构改革也优化了创新引擎。一方面,重组科学技术部,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另一方面,重组国家知识产权局,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让“第一动力”更有劲头。‎ 看点五 聚焦两大风险 未雨绸缪守底线 防范化解风险是本次机构改革的一大看点。‎ 考虑到灾害多发频发的国情,方案整合抗震救灾、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消防管理等多方面职责,组建应急管理部,以更好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 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金融混业经营渐成趋势,新业态层出不穷,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传染性明显增大的情况下,此次方案将银监会和保监会整合,从而解决监管职责不清晰、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问题,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打下基础。‎ 看点六 优化涉外管理 出入有序谋共赢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来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和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事务都在不断增加。为推动落实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此次方案针对上述两方面事项组建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其中,移民管理局将负责协调拟订移民政策并组织实施,牵头协调“三非”外国人治理和非法移民遣返等;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推进援外方式改革并编制具体对外援助计划等。‎ 看点七 紧扣民生所需 重点难点逐破解 官方多次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此次机构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紧扣民生所需,逐一破解难题。‎ 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另外新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医保、医药的联动,不仅能够更好保障病有所医,也更符合改革的需求,比如通过医保和药品生产商进行价格谈判来控制药费的机制就能更为顺畅地运行。‎ 为保障军人合法权益,方案拟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通过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确保“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 除上述内容,方案对其他民生领域也多有着墨,如组建农业农村部,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如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统筹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旅游资源等。‎ ‎ ‎ ‎ 一、《经济生活》角度 ‎1.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主要手段)和行政手段(辅助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 ‎2.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3.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4.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5.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6.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7.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8.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9.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10.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律,二者缺一不可。‎ ‎11.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可分为:(1)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2)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包括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 ‎12.从根本上讲,政府能否具有威信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14.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司法机关(法院——“审判机关”和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17.人大代表的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18.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24.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25.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7.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三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28.我国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9.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30.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三、《文化生活》角度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这一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8.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9.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0.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1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14.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5.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6.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17.发展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19.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20.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2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1)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相互转化:二者在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2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每一个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5.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6.辩证的否定的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式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8.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0.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3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根据该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值得注意的是,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实现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成为此次改革的基本逻辑。国务院机构改革目的是 ‎①坚持对人民负责,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 ‎②依法执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③树立政府权威,自觉接受监督 ‎ ‎④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责任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机构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该方案,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错误,依法执政的主体是党而不是国务院;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2.《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为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将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的职责,最高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反腐败相关职责整合,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设立监察委员会 ‎①有利于加强共产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②有利于完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 ‎③保障其独立行使检察权,推进反腐斗争法治化 ‎④有利于建立健全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利于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①正确;②错误,监察委员会并不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③错误,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权,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利于建立健全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④正确。‎ ‎3.‎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①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②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③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和文化事业 ‎ ‎④有利于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有利于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4.‎ ‎1981年以来,党中央部门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9年集中进行了4次改革,国务院机构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集中进行了7次改革。此间专家认为,与以往机构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不同,这次机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跨军地,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机构。本轮机构改革力度之大,调整部门之多,前所未有。之所以要进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 ‎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 ‎③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④改革能彻底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之所以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故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中“彻底”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