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鲁教版(山东专用):课时作业1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作业(十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 甲、乙、丙三流域位于我国同一省区,该省区南北跨度不大。甲流域面积1 604 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830 mm;乙流域面积502 km2,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750 mm;丙流域面积777 km2,年平均降水量为509.8 mm。下表示意三流域植被类型(单位:%)。据此完成1~3题。 植被 类型 常绿 针叶林 落叶 阔叶林 混交林 林地 草原 灌木 林 草原 作物 地 合计 甲流域 0.163 0.096 0.245 0.119 0.002 0.175 0.200 1 乙流域 0.017 0.001 0.301 0.390 0.137 0.154 1 丙流域 0.004 0.473 0.523 1 1.影响三流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 B.流域面积 C.地势 D.纬度 2.甲流域较乙、丙流域植被发育好,则甲流域( ) A.年日照时数较长 B.降水强度较大 C.年平均气温较低 D.汛期历时较长 3.丙流域无作物地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候干旱 B.热量不足 C.土地贫瘠 D.深居内陆 1.C 2.D 3.B [第1题,植被的生长主要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流域的降水量差别不大,A错;流域面积大小不影响植被类型,B错;甲、乙两流域植被类型基本相同,且三流域位于同一省区,该省区南北跨度不大,说明纬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三地植被类型差异应该是由地势高低不同造成的水热差异引起的,C对。第2题,三流域纬度相近,丙地降水量最小,年日照时数较长,A错;降水强度较大不是植被发育好的主要原因,也不是植被发育好的影响结果,B错;甲流域常绿针叶林分布较多,作物地也较多,说明其年平均气温较高,C错;植被发育越好,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汛期历时越长,D对。第3题,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9. 8 mm,降水相对充足,气候并不干旱,A错;是否深居内陆与有无作物地关系不大,D错;土地贫瘠会影响到作物的长势状况,而不是无作物地的主要原因,C错;丙地降水相对充足,但植被类型多为草原和灌木林,因此可推断该地区的热量条件不佳,所以丙地无作物的原因主要是海拔高,热量不足,B对。]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辽东湾(如图)是我国水温最低,冰情最重、海冰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区,但目前仍未大规模开发。据此完成4~5题。 4.辽东湾海面冬季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获得光热少 ②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 ③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 ④受寒潮影响,降温明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海湾封冻会导致( ) A.上空空气湿度增加 B.区域内降雪量增加 C.冰面风力显著减弱 D.冰下海水盐度升高 4.A 5.D [第4题,辽东湾海面冬季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有纬度较高,获得光热少,①正确。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冰点低,②正确。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易结冰,③正确。受北部陆地地形阻挡,受寒潮影响小,比陆地降温慢,④错误。故A项正确。第5题,海湾封冻,海洋中水分凝结成冰,盐分溶入未结冰的海水中,会导致冰下海水盐度升高,D项正确;海洋水与大气的接触被切断,海面上空空气湿度减小,A项错误;水汽来源减少,区域内降雪量减少,B项错误;冰面摩擦力小,风力显著增强,C项错误。] (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读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内存在冰湖、新增冰湖和消失冰湖的面积变化图,完成6~7题。 6.近30年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 ) A.总体呈萎缩态势 B.较低海拔处冰湖变化明显 C.各海拔区都呈扩张态势 D.海拔5 200米附近冰湖最多 7.近30年造成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破坏 B.气温上升 C.过度引水灌溉 D.降水减少 6.D 7.B [第6题,读图可知,湖面积净变化总体上为正值,说明冰湖面积增加,故A项错误;较低海拔处冰湖变化很小,故B、C两项错误;海拔5 200米左右虽然存在冰湖减少面积大,但存在冰湖增大面积也大,冰湖面积净增量也大,冰湖最多,故D项正确。第7题,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冰川、冰雪融化量加大,是冰湖面积增大的最主要原因。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植被破坏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故A项错误;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冰湖面积减小,故C项错误;降水减少也会导致冰湖面积减小,故D项错误。] (2019·山西忻州检测)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9.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8.B 9.C [第8题,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才能成为大河源头,同时具有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地势高会直接造成气温低和空气稀薄等;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故甲对应气温低,乙对应空气稀薄,丙对应太阳辐射强。B对。第9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较薄,C不相符;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 (2019·安徽安庆模拟)古湖泊是历史上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 000年左右,最初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湖泊,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因注入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向北推进 B.向南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1.在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 ) A.古湖泊面积增大 B.古湖泊距海渐近 C.河流流程加长 D.河流流速减缓 10.A 11.C [第10题,古湖泊位于现在的莱州湾南部海岸线以南,而古湖泊本就是原来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而成的,说明原来的海岸线在古湖泊附近,因此可判断海岸线总体向北推进。选A。第11题,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向北推进的过程中,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使得古湖泊距海渐远,B错误;不断有河流挟带泥沙注入古湖泊,泥沙淤积使得古湖泊面积逐渐变小直至消失,A错误;因为海岸线向北推进,河流由南部的源头北流入海,其流程加长,C正确;河流的流速不受海岸线变化的影响,D错误。]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艾比湖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沿湖广大地区是北疆地区重要的粮棉基地、畜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途经艾比湖南侧的北疆铁路自新疆的乌鲁木齐市至中哈交界的阿拉山口,是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下面图甲为艾比湖7 000年来湖面线变化图,图乙为艾比湖及附近区域图。 图甲 图乙 (1)推测艾比湖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艾比湖的湖泊面积变化有何特点?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 (3)请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艾比湖的湖泊面积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6分) (4)该区域冬春季易起沙,这会对该路段的铁路及运行的列车带来哪些危害?宜采取哪些应对措施?(8分) 解析 第(1)题,可从区域所处的位置、周边地形特点来推测其气候特征及成因。第(2)题,根据不同时期的湖面线变化可推测出艾比湖的面积变化特点。原因可从全球气候变化,周边区域的人类活动对湖泊的蒸发量、水源补给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 题,可从湖泊对气候的调节和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湖底淤泥和盐分出露对土地盐碱化和风沙来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4)题,危害可从风沙的堆积和侵蚀作用、沙尘对设备的磨损和对列车运行的影响方面来分析;应对措施可从固沙与阻沙方面来分析。 答案 (1)气候特征: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原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周边有高大山地阻挡,水汽难以进入。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剧;流域内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拦截入湖河水灌溉,使湖泊的补给量减少;周边区域植被破坏,使植被含蓄水源的能力下降等。 (3)湖面缩小导致周围地区更加干旱,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不断加重;湖床裸露,增加了新的沙源,导致沙尘暴天气频发;周围地区温差加大;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大风日数增多等。 (4)危害:风沙堆积会填埋路基和轨道;风沙会侵蚀路基,破坏车辆和通信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措施:(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植树造林种草,设置草(石)方格沙障;(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等。 13.(2019·河南开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8分)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奴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 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下面为钦查群鸟位置示意图。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8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7分) (3)分析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7分) (4)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 题,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秘鲁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海水上升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成为鱼类食物。按照物质循环分析鱼类—海鸟—海水营养盐—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第(2)题,首先从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鸟类多的原因,再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对鸟粪分解的影响。第(3)题,主要从鸟粪的市场和运输条件进行分析。欧洲对鸟粪需求量大,再加上海运的便利条件,大量的鸟粪运往欧洲。第(4)题,从市场条件分析需求量减少,从当地资源条件来看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答案 (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3)当时没有化肥,鸟粪是优质的天然肥料;欧洲人口增多,农业发展对鸟粪的需求量大;政府政策的支持;海运交通便利;雇佣的国外劳动力价格低廉。 (4)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