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2009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定价2009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2009文综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与方法 一、 探索命题思路,把握复习方向 ‎(一)2008年试卷特点:‎ 表一:分值分布统计表 ‎ 分布 题型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客观题 ‎8~11‎ ‎16分 ‎1~7‎ ‎28分 ‎1、4~7‎ ‎20分 综合题 ‎36、39‎ ‎56分 ‎0‎ ‎0分 ‎36、39‎ ‎56分 合计 ‎9小题 ‎72分 ‎7小题 ‎28分 ‎10小题 ‎76分 表二:考查内容分布统计表 题号 中心问题 考查的知识内容 考查的主要能力 图表类型 所属板块 ‎1~2‎ 农业区位 我国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区位条件变化对农业地域结构的影响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运用区域地 理、区位理论和气 候特征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饼状统计图 人文地理 ‎3~4‎ 城市化、‎ 人口问题 城市人口年龄结 构、人口数量变 化及其地域差异、人口数量变 化、增长率、出 生率、死亡率 从统计图表中有效数据,获取、分 析、判断与整合信 息 数据统计表 人文地理 ‎5~7‎ 工业区位、产业布局 中国三次产业重 心的空间分布及 其移动(变化)‎ 趋势 运用经纬网知识产业布局知识,进行空间思维、综合分析 坐标图(空 间分布)‎ 人文地理 ‎8~11‎ 地球运动 经纬网、晨昏线时空变化、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变化、直射点的移动 空间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计算能力 光照变式图 自然地理 ‎36‎ 非洲自然地理 经纬网、等高线、水系、地形类型及判断理由、水文成因、河流三角洲形成条件 空间定位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和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成因的能力 区域图(刚果盆地)‎ 自然地理、‎ 区域地理 ‎39(1‎ 自然地理、‎ ‎)、(3)‎ 中亚自然地理 中亚气候和河流水文等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空间定位能力、分析、读图忆图、对比思考和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 区域图(中亚地区)‎ 区域地理 ‎2006年—2008年:思维量加大;调动和运用知识力度加大,死记硬背内容减少。特别突出的是对地理事象形成原因的分析,运用区位理论对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区位进行选择或评价。‎ ‎2008年试卷特点:‎ ‎1.试卷稳中有变,变中求稳,不回避重点,进一步注重考核信息提取、逻辑推理、知识运用能力 ‎2.难度稳中有升,自然地理比重大,数理分析题型比例大 ‎3.试题新颖灵活,设问巧妙,问题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课程理念 ‎4.综合题题量减少,分值增大,给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同时加大考生区分度 思维考查力度加大,不仅严谨还有开放、不仅迁移还有反三,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质 ‎(二)2008年命题趋势对2009年备考的启示 ‎1.深刻理解考纲并在复习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考纲(大纲版)‎ 要求目标 Ⅰ Ⅱ Ⅲ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 息,理解试题要求 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 容和价值,并对其 进行分析和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 科的信息,形成综 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 题的形式和内容 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的运用相关知 识和有关信息,认 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 用相关学科的知识 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 现象,准确描述 和解释事物的特 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并作出正确 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 察事物,对事物进 行学科的和跨学科 的描述与阐释,意 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 演绎、比较、概括 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 确、表述清晰、逻 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 的原理和方法论证 和探讨问题,体现 创新性思维。‎ n 四项要求分别是审题、析题和答题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即考生的思维水平的表达过程,这一过程在新课标考纲中被细化为13项具体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可以参考。‎ n 正确审题:发现收集信息——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考查对信息的发现、捕获、理解、判断和敏锐程度等思维能力)。‎ n 思维搭桥:通过比较、判断、整合、迁移、演绎、推理等思维过程将已有知识与试题建立联系(考查思维速度和品质、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 n 组织答案:通过表述、描述、解释、阐释、论证等形式完成考查要求(考查思维能力层次和心智发展水平)。‎ n 立足于测试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n 强调对整体把握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n 考核目标和要求有明显的梯度,以实现高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新课标考纲中13项具体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审题过程的具体要求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解题过程的具体要求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a)地理数据、(b)地理概念、(c)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d)地理原理与(e)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a)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b)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c)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d)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e)基本的地理观测、(f)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答题过程的具体要求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a)地理概念,(b)地理事物的特征,(c)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d)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答题过程的具体要求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了解常见试题指导用语,按要求做答,要文字准确,条理清晰,扣准得分点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 评价——用科学的观点和正确的地理思想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 判断——从已知的前提出发,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律,推出新的结论。‎ ‎ ‎ ‎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3.对2006-2008年综合题的分析 表三 2006-2008年全国Ⅰ卷非选择题 考试内容 ‎2008年 ‎(5小题)‎ ‎36 。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判断地形 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⑵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河流水文成因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地貌形成原因 ‎39.⑴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各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水资源多寡的原因 土尔扈特在回归造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 自然条件评价 ‎2007年 ‎(8小题)‎ ‎36.(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工业区区位评价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工业区区位评价 ‎39.(1)-(4)判断降水分布、特征及说明成因 降水分布、特征、成因 ‎40.(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城市区位分析 ‎(4)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交通区位评价 ‎2006年 ‎(9小题)‎ ‎36.(1)-(2)中国地形区认定 中国地形区分布 ‎39.(3)说明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沙尘暴的成因 ‎(5)在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 读图 ‎40.(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3)比较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交通区位特点 ‎(4)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城市区位分析 ‎(5)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 铁路名称 指导用语中频率最高的是“说明”、“分析”和“判断”‎ 说明(或比较)地理事物(要素)空间分布与特点,‎ 判断(或指出)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说明判断理由(或成因)‎ 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 分析(或评价)区位因素 渗透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几乎涵盖了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演绎、概括等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综合应用,死记硬背的题型逐渐被淘汰,思维能力要求逐渐提高。‎ 二、2009年后期备考策略和方法 ‎(一)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主要策略 ‎1、宏观策略:内容整合,专题归类,试题整编,题型归纳,思维建模 ‎2、微观策略:以题带法,解法建模,题型建模,联系迁移,举一反三 ‎3、调整好考生心理,充满信心迎接挑战 ‎(1)宏观策略:‎ 内容整合、专题归类、试题整编、题型归纳、思维建模。‎ 专题的主要任务是 ‎ (1)建构知识框架 (2)分析要素关系 (3)总结知识规律 (4)比较知识异同 ‎ ‎ (5)归纳知识特征 (6)拓宽知识层面 建立专题的目的是 ‎ 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专题设计思路:分块、串线、织网 分块:四大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图表,渗透学科方法 串线:纵向知识梳理——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线索,形成知识结构 。促进知识类化——迁移知识,进而类比推理——举一反三。‎ 织网:横向知识联系——以问题为载体,调动和运用原有知识,综合分析,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 专题设计思路:‎ Ⅰ 主干知识系列 专题一 地理过程的原理和规律 专题二 地域差异的特征及成因 专题三 人地关系的协调和问题 Ⅱ 区域热点系列 专题四 世界主要热点区域 专题五 中国主要热点问题 Ⅲ 地理图表系列 专题六 地理信息分布图类 专题七 地理信息关联图类 专题八 地理统计图表类 Ⅳ 考核目标系列 专题九 空间定位题型 专题十 地理计算题型 专题十一 信息提取题型 专题十二 知识运用题型 地理计算类专题 ‎1.时间计算题型 ‎ ‎2.距离计算题型 ①水平距离计算 ②垂直距离计算 ③比例尺运算 ‎3.统计数据计算题型 如何发挥专题复习的作用 第一步:教师示范引领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专题整理示例 第二步:启发学生建构、分析专题的“模式” ‎ 第三步:在答题过程中应用所建构的模式,并学会灵活应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完善答题思路 ‎(2)微观策略:‎ 以题带法、建构思路、形成模型、联系迁移、举一反三 要求考生:总结规律与模型,联系迁移并能举一反三。‎ 成因类型试题总结;原理类型试题总结;分布类型试题总结。‎ 在四大板块复习中渗透学习方法 ‎1、自然地理的复习方法——借鉴理科学习方法 ‎①理解原理,强化迁移 ‎②建构知识体系,把握逻辑与规律 ‎③通解同法,多题归一,以不变应万变 熟练掌握地理原理,加强灵活应用训练 ①地球运动原理和规律 ②大气运动原理和规律 ③水体运动原理和规律 ④地壳及地表物质运动原理和规律 ①原理和过程示意图 ‎ ②分布规律模式图 ③解题思路模式图 建议在复习中做到:‎ ①建构知识框架。通过表格、网链形式使书本在脑海中条理清晰。(二轮注重删繁就简,深化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②精选经典题,以题带法,归纳题型、解题方法、技巧和规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争取收到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      注重基本思路,熟练通法通解     “突出方法永远是高考试题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备考中重视“通法”,重点抓方法渗透。‎ ‎2、人文地理的复习方法 试题特点:以区域为背景,以图像为载体,围绕热点和能力考查设计情境,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 以及对人地关系的评价与反思。‎ 理论应用 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 人口理论 经济地租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复习策略:根据教材案例,提取地理事物的共性,依据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建立答题线索,分类化归,超越教材,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区位问题类型判析 类型1: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 类型2: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 类型3: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 类型4: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类型5: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比较法、综合法 区域地理复习重点:‎ 区域空间地理位置的认定 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描述 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原因的论证 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规律的分析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概括 ‎(二)提高审题-析题-答题能力 ‎1、归纳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审题方面:‎ ‎①空间位置不明,区位要素错乱 ‎②地理概念不清,问题解答错位 ‎③审题丢三落四,信息提取不全 答题方面:‎ ‎①概念混淆、原理模糊、规律不清 ‎②思路混乱、盲目堆砌、缺乏逻辑 ‎③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回归 ‎④表述随意、缺少术语、常有错字 ‎2、研读考纲,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讲究方法,突破瓶颈,提升能力 ‎(1)归纳学生平时易混易错的地理概念:‎ · 地方时与区时、时区与区时 · 寒流与寒潮;西风漂流与西风带;‎ · 水体与河流;河流与水系;灌溉水源与水资源;水力与水利;‎ · 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要素、气候因素(因子);‎ · 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 锋面与气团、气压与气团;‎ · 冷锋面过境与冷气团过境;‎ · 亚洲高压与副热带高压;‎ · 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 · 自然带与植被类型;‎ · 绿色农业与绿洲农业;‎ · 水土流失地区与荒漠化地区;‎ · 水土流失与泥石流;‎ ·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地域类型;‎ ·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策略:‎ · 模糊不清的概念——回归课本,吃透内涵 · 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区别 ‎(2)常见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要点的描述 教学策略:‎ ·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构建描述模式,具体灵活应用 · 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往往从分布成因(隐含)入手 · 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要点的描述——按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因果关系展开 ‎①构建地理特征描述的基本思路:‎ · 位置特征(半球、经纬度、海陆及相对位置)‎ ·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 ·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 ·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 ‎ ·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 ·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 ‎ · 旅游资源的特点描述 · 农业生产特点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描述 · 工业地域类型、工业区的特征描述 ·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描述 ‎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 同一日期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气压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海洋盐度和温度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海洋资源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③等值线分布描述:‎ 一条等值线走向的一般描述——关注折点,分段描述;一组等值线的一般描述——关注等值线数值变化规律和递变方向,不仅有对递变方向的描述还要有定量的描述。‎ ‎(3)说明(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 太阳辐射分布成因;气候成因、气温分布成因、降水分布成因、温差分布成因;海水盐度分布成因、海水温度分布成因;地形、地貌成因;河流水文特点成因;地质灾害分布成因;气象灾害成因;生态环境问题成因;渔场形成原因;盐场形成原因;城市形成原因;探索教材之外的陌生度较高的案例(地理现象)的成因……‎ 教学策略:‎ 立足原理理解;加大探究力度;构建思维线索;形成答题思路。‎ 构建地理成因分析的基本思路:‎ · 首先区分是自然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原因,或两方面共同原因.‎ · 自然原因: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 · 人为原因: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 · 注意题目要求是对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还是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4)对地理事物形成或运动过程的描述 • 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七带六风-季风 • 太阳对地表加热不均匀-气流升降-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风向垂直等压线-风向平行等压线-风向斜穿等压线 • 地球公转-黄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热量变化-四季更替 • 大气对地面保温的过程 • 土壤的形成过程 •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 水体循环过程 • 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 教学策略:逻辑推理;寻引导果;顺序表述。‎ ‎(5)认真、全面审题,获得关键有效信息 · 文字信息:重要概念、关键词语、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关联信息、指令信息、限定性信息等 · 图象信息:图象标题信息;点、线、面事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图中与图例文字、数字信息;图文关联信息等 · 数字信息:数量信息、序列信息、结构信息、变化信息 · 隐性信息:延伸性信息、内在联系性信息、因果联系性信息等 ‎(6)形成解题规范、思路与技巧 ‎►原因(自然、人为)     ‎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意义(两端、中间)  ‎ ‎(7)渗透新课程理念,加大探究力度, 提升思维水平 ‎3、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 每日一题,以一当十,借题发挥 · 错因归类,诊断开药,一日一“例”‎ ‎①讲经典题,练典型题。跟踪反馈,及时补漏。错过不错,会做不错。扬长补短,超越自我。‎ ‎②看懂题意,找准题眼,回归课本,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规范,书写工整,重视战术,放松心理,排好时间,百战不殆。 ‎ 一图多练;借题发挥;适当开放,加大探究。‎ ‎4、关注地理学科永恒的热点问题 人类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全球变暖的原因、后果、解决措施;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后果、解决措施;酸雨形成、危害、分布、解决措施;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人类活动与气候;海洋环境问题产生;台风、洪涝、干旱、寒潮带来的灾害,防范措施;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三、突破考生“高原现象”的途径 ‎1、学会回归课本,在书本知识系统化上取得新突破 请你将以下的地理概念组成具有联系的知识结构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断裂构造带 地质作用 岩浆活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褶皱 断层 断块山 背斜 向斜 有色金属矿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大理岩 地热 石油 天然气 水 ‎ ‎2、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在调动和运用知识上取得突破 ‎3、案例典型化,构建思维线索,在知识迁移上取得突破 ‎4、学会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在地理思维上取得突破 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把握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审题、答题过程中要对所给的信息和题目的要求全面把握,使得题目所给的信息、题目的要求与自己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建立广泛的联系,并且能够有效筛选,准确组织试题的答案,努力提高答题的质量,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创新和拓展。对试题的信息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非常重要环节。 ‎ 市教科所:刘小平 二00九年三月二十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