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五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二 Word版含解析
训练二 信息筛选概括简答题的解答技巧 练前提醒 浙江卷主观题带有分值少、要点精准的特点,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答题的关键: 首先,认真研读题干,绝对接受题干的指令,从原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其次,依托文 本,整体感知,划分材料的内容层次,明确关键句;再次,依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语句, 提炼关键词,看看相关信息、相同信息、不同信息是什么,都是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来 表述的;最后,将相同的合并,相关的并列,不同的分类。 特别注意:一是浙江卷这道主观题往往有一要点藏在文本中,比较隐蔽,要善于挖掘;二 是注意图表中的信息,它们中有时也有答题要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0 分) 阅读文签:论述类+科学理性与非理性 从基本内涵来说,所谓科学中的理性,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自觉的逻辑思维把握客观世 界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认识世界的活动。所谓非理性,一是指心理结构上的本能 意识或无意识,二是指非逻辑的认识形式,前者如想象、情感、意志、信仰等,后者如直觉、 灵感、顿悟等。作为心理现象,非理性既然是一种本能意识或无意识,那就是未经理性驾驭或 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的。从功能发挥的角度来说,理性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往往起着必不可 少甚至是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众所周知,科学自近代产生以来,就形成了以认识论的理性主义 和方法论的演绎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认识理念。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中的理性尤其是其 中的分析传统已成为科学研究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模式,也因此取得了许多伟大的科学成 就。然而,理性由于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故并不具备积极能动的力量。没有情欲、本能和 冲动的推动,理性就是一些僵死的形式。所以,理性的活动只能仰仗非理性的能量。 传统的科学主义者认为理性高于非理性,并将科学的理性方法绝对化,无条件地推广至 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相反,非理性主义者则坚持非理性高于理性,甚至将 非理性方法绝对化,声称它是研究人和世界本质的唯一方法。事实上,就科学活动而言,理 性与非理性往往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一方面,理性作用的实现有赖于非理性的参与。例如, 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直觉的作用,他认为从直接经验到理论体系“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 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联系”,“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当代科 学家们在研究中已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获得并不只靠逻辑性和客观性,巧辩、宣传、个人 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的实现也有赖于理性因素的作用 发挥。任何积极的意志、信仰、信念要在人的活动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借助于理性来为 其规定目标和方向,并以理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很明显,尽管非理性主义对理性发起了猛烈 的进攻并试图消解理性,但谁也无法否认,无论是“意志”还是“情感”,都是由需要所引 发的主体对外在事物的体验,必然包含认知的成分。人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做出的选择,自 然是充满理性的。(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理性”和“非理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理性是人类用逻辑思维认知世界的能力及相关活动,非理性就是指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 本能意识或无意识。 B.理性因为本身不具备积极能量而只具有工具性;非理性虽然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 但具有积极作用。 C.理性在科学活动中往往必不可少且占据主导地位;非理性不能直接促使科学活动取得成 就,但可提供支持。 D.理性可无条件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非理性作为心理现象可用于研 究人和世界的本质。 答案 C 解析 A 项“非理性就是指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本能意识或无意识”以偏概全,非理性包含 “本能意识或无意识”和“非逻辑的认识形式”。B 项“理性因为本身不具备积极能量而只 具有工具性”因果倒置,理性因为只有工具性才不具备积极能量。D 项是传统的科学主义者 和非理性主义者各自的观点,未必属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注重抽象概念和具体应用的结合,通过论证, 厘清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异。 B.虽然特点和作用迥异,但理性和非理性有共存的必要和必然,事实上,它们一起推动了 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C.科学经验和科学理论之间可能只有非理性联系,但是非理性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并不能 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 D.尽管人在某一刻做出的主观选择属于纯非理性,但不可否认,人的知识获取行为,必须 依靠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作。 答案 D 解析 “尽管人在某一刻做出的主观选择属于纯非理性”错,原文是说“人从自己的意愿出 发而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充满理性的”。 3.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5 个字。(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在科学活动中的互补(互相依存)关系(或“科学理性和非理性的 内涵及互补关系”)。[科学(在科学活动中)1 分,理性和非理性 1 分,内涵 1 分,互补(互相 依存)关系 1 分] 解析 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证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第二段主要论证了两者在科学活动 中的互补(互相依存)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0 分) 阅读文签:实用类+雾霾及其形成、治理 材料一: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 PM2.5(粒径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 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 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 不过,在人类进入石化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 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为雾霾天气的形成 埋下了伏笔。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 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摘自《自然科学》) 材料二: 1 月 18 日晚,北京气象局再次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六级污染。治理空气污染为 什么那么难?因为治理就意味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伴随的则是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 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中,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事实证明,“又 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 是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根据北京 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空气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 22%,煤炭污染占 16.7%。 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如果说我们在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 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 (摘自《Vista 看天下》2013 年第 3 期社评,有删改) 材料三: 雾霾的泛滥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该在顶层的统一设计下, 动员全民参与、全民行动。政府要加强管理,对于一些重污染企业坚决重拳治理,在现有基 础上治理并保护好碧水蓝天,杜绝以发展的名义放纵污染;对于排放污染源的机动车辆进行 适当的限行或禁行,鼓励民众以公共交通工具代行,减少开车出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另 外,还要借用舆论工具,传播环保知识,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全面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环 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摘自董国昌《雾霾治理亟须全民行动》,新华网 2014 年 2 月 23 日,有删改) 材料四: 9 月 29 日,《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NO.10》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16 年 中国一共出现 8 次大范围的、中度到重度的持续性雾霾天气,与 2015 年相比减少 3 次。总体 来看,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摘自《雾霾治理初见成效》,中新社 2017 年 10 月 6 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中“雾霾天气形成”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雾霾天气是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在静态的气象条件下长期聚集而形成的。 B.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是大气中悬浮着的粒径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C.石化燃料时代后的雾霾天气形成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密切关系。 D.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到来,重污染企业和机动车辆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B 项混淆概念,从材料一列举的污染源可知,“污染源”和“悬浮颗粒物”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PM2.5 是雾霾中的主要悬浮颗粒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雾霾的源头包括火山喷发等自然界的污染源,其形成也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 有关,雾霾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现象。 B.治理雾霾需要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污染源的工地、企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当 然要治理,同时还要提倡多乘公交,少开车。 C.雾霾的形成不是短时间的,因此,治理雾霾也不可能迅速见效,治理雾霾,既要有顶层 的统一设计,也要从每个社会成员自身做起。 D.近年来,政府痛下决心,加强治理雾霾管理,包括采取一些短期应急措施,使雾霾出现 的次数减少,对改善生存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三中“雾霾的泛滥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可知,原 文说的是雾霾的“泛滥”不是短时间的,而不是“雾霾的形成”。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持续性雾霾天气次数减少可能有哪些具体原因,不超过 50 个字。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政府的顶层统一设计;②重拳治理重污染企业;③适当限行或禁行机动车;④做好 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每点 1 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三中关于我国减轻持续性雾霾天气的可能性措施,归纳概括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