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能专项突破稳态调节图解解题指导检测题北师大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能专项突破稳态调节图解解题指导检测题北师大版

重点题型研析8——稳态调节图解解题指导 典例剖析 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若该图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 C.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若该图表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浆细胞,c代表抗体 解析 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若该图表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T细胞,c代表靶细胞;若该图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a、c细胞之间的间隙——突触间隙。‎ 答案 B 思维建模 ‎1.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 ‎(1)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则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 ‎(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部分模式图,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传出神经,则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同种抗原再次入侵,a表示记忆细胞,则b表示浆细胞,c表示抗体。再次应答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 ‎(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a表示胰岛B细胞,则b表示胰岛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2.分级调节的过程(如图)‎ ‎(1)寒冷或过度紧张时,通过神经的传递,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传递给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传递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 ‎3.反馈调节 ‎(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节方式。‎ ‎(2)分类: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模型 正反馈:A B 负反馈:A B(如上图中的虚线部分)‎ ‎(4)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方式,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跟踪训练 ‎ ‎1.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模式,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若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 ‎ ‎ 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分泌某激素,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 种调节方式称为 。‎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属于图中 模式,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 。‎ ‎(3)血糖浓度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 。‎ ‎(4)在寒冷环境中,能通过丙模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反射弧是 ‎ ‎ 。‎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神经—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胰岛B细胞 单向传递(和突触延搁) (4)冷觉(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解析 (1)甲模式中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作用于具体的内分泌腺,是典型的神经—体液调节方式。(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细胞合成,储存在垂体后叶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再由垂体后叶释放到内环境中,运输到肾脏发挥作用。(3)血糖主要受激素调节,同时也可以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最大特点是单向传递,而在神经纤维上则可以实现双向传导。(4)寒冷会刺激冷觉温度感受器,再由传入神经传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枢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由传出神经把信息传向效应器——甲状腺,再由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稳定。‎ ‎2.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 。‎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 和垂体分泌的 就会减少,这是一种 机制。‎ ‎(3)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  ] 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 和 的过程,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在激素调节过程中,它和[b]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的关系是 。‎ 答案 (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 (3)c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的分解 一些非糖物质的转化 协同作用 解析 (1)A和B之间形成一个突触,兴奋在经过突触时,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突触上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激素d为甲状腺激素,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是(负)反馈调节。当人在饥饿时,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下降,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c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升高血糖浓度。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升高血糖浓度,二者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实验技能突破8——生物调节实验分类探究 一、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 技能归纳 正确选择刺激和测量的部位 在神经纤维上选一刺激点,用A表示,测量部位应选在刺激点两侧,用B和C表示。若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可通过观察效应器的变化和另一侧的电位测量仪来确定传导方向;若在神经元之间,则在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各选一点,用A′、B′表示,先在A′处刺激,B′处测电位变化,再反过来进行,通过两次结果来确定传递方向。‎ 典例剖析 如图为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 (相同、相反)。‎ ‎(2)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请利用该实验装置从A、B、C、D、E中选择四个位点作为实验位点进行探究。(在实验位点可以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假设药物X在实验位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 实验步骤:①将药物X放于 点,再刺激 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② ;‎ 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若 ,‎ 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若 ,‎ 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若 ,‎ 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 解析 (1)动作电位时,受刺激部位的神经纤维膜外为负电荷,膜内为正电荷,未兴奋部位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而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向负电荷流动,所以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流动,这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是相同的。‎ ‎(2)观察该结构模式图,由于兴奋是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动作电位的流动方向是E→D→C→B→A,要知道药物究竟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可以:①将药物放在D处,刺激E处,观察肌肉的收缩情况;②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肌肉收缩情况。若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 答案 (1)相同 (2)实验步骤:①D E ②将药物X放于B点,再刺激C点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 ‎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 ‎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 即时巩固 ‎ ‎1. 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两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C 解析 A为效应器,只有在AC或EC之间双向传导,但ECA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回答:‎ ‎(1)若用电刺激A处,在B、D两处能检测到电信号的是 处,神经兴奋传到该处时,该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 ‎(2)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刺激右腿,右腿收缩,说明左右屈腿反射弧在结构上是相对独立的。但当刺激较强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时,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实验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于是教师为实验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①刺激蛙左腿,若左腿不收缩而右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 神经。‎ ‎②刺激蛙左腿,若 ,则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那么可刺激 观察 的方法加以验证。‎ 答案 (1)D 由正变为负 (2)①传出 ②左、右腿均不收缩 右腿 左腿是否收缩 解析 若伤及传入神经,则刺激后,两腿均不会发生反应;若伤及传出神经,则刺激后,传出神经完好的腿会发生收缩。‎ 二、动物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技能归纳 ‎1.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切除法:切除有关内分泌腺,观察动物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得出结论,如切除垂体生长停滞,验证生长激素的生理功能。‎ ‎(2)移植法:在动物体内移入一种内分泌腺(一般是这种动物本来没有的),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如睾丸、卵巢移植验证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3)饲喂法:用含动物激素的饲料喂养小动物,观察其变化,要注意饲喂的激素是不需消化液消化就能被动物直接吸收的。如可以饲喂甲状腺激素,但不可饲喂胰岛素。(提醒:蛋白质、多肽类激素都不能用饲喂法实验)‎ ‎(4)注射法:通常把不能饲喂的激素注入动物体内,观察其变化。如注射胰岛素观察动物体内血糖的变化。‎ ‎(5)同位素标记法: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所要研究的腺体或激素,再加以跟踪。如应用放射性同位素131I研究甲状腺的功能。‎ ‎2.常考激素的实验探究思路 ‎(1)甲状腺激素的实验探究思路 处理方法 异常反应 结论(功能)‎ 用甲状腺激素制剂饲喂蝌蚪 ‎①短时间内,变成小型青蛙 ‎①②④说明分泌物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③说明分泌物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⑤说明分泌物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摘除小蝌蚪的甲状腺 ‎②发育停止(小蝌蚪→大蝌蚪,不变态);③身体臃肿 摘除小狗的甲状腺 ‎④发育停止;⑤呆笨、萎靡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实验探究思路 激素名称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分泌 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 作用 降低血糖 升高血糖 实验材料及处理 小白鼠;注射法 小白鼠;注射法 描述指标 昏迷 直接测血糖含量;检测尿液中是否有糖(斐林试剂)‎ 对照 等量生理盐水 等量生理盐水 备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3.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动物进行平均分组,且每组不能只有一只。‎ ‎(2)注意描述指标的确定,如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可用耗氧量、死亡时间、代谢或活动状况等表示,具体实验应具体分析。‎ ‎(3)生理盐水在对照中的作用,不能用蒸馏水代替。‎ 易错警示 不熟悉常见激素的化学本质,导致补充方法的选择错误,如用口服法补充多肽类或蛋白质类激素,由于多肽类或蛋白质类激素口服时,会因消化分解而失效,因而应采用注射的方法;对于甲状腺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或性激素等固醇类激素,除注射外,还可通过口服补充。‎ 典例剖析 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1)材料和用具:年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只,胰高血糖素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血糖测量仪等。‎ ‎(2)方法与步骤:‎ A.将 若干只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的 。‎ B.用注射器给甲组鼠注射 ,给乙组鼠注射 。‎ C.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并记录两组鼠的血糖含量。‎ ‎(3)结果预测: 。‎ ‎(4)实验结论: 。‎ 解析 在动物激素的相关实验中,应做到:①确保实验分组的随机、同质和数量均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②合理确定实验方法——注射法;③观测指标可操作——检测血糖含量;④注意实验性质,确保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实验性质吻合。‎ 答案 (2)年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 血糖含量 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 等量的生理盐水 (3)甲组鼠血糖含量升高,乙组鼠血糖含量维持稳定 (4)胰高血糖素有升高血糖含量的作用 即时巩固 ‎3.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以耗氧量为测定指标,请你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和表格,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材料与用具:体重相同的正常同龄雌性小鼠若干只、适宜浓度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生理盐水、耗氧量测定仪等。(注:答题时具体注射剂量不作要求)‎ ‎(1)实验步骤:‎ ‎① ‎ ‎ ;‎ ‎② ‎ ‎ ;‎ ‎③ ‎ ‎ ;‎ ‎④ ‎ ‎ 。‎ ‎(2)设计一张表格,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答案 (1)①将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用耗氧量测定仪测定每只小鼠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②甲组每只小鼠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每只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③一段时间后,用耗氧量测定仪测定甲、乙两组每只小鼠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④对所测得的耗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如表所示甲状腺激素对小鼠耗氧量的影响 组别 注射前 注射后 甲组 两组小鼠耗氧量平均值相近 耗氧量平均值明显增加 乙组 耗氧量平均值无明显变化 解析 依实验课题“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甲状腺激素的有无,故需要设置两组实验:实验组小鼠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溶液,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并以小鼠的耗氧量为检测指标,实验前应先测定每组小鼠的耗氧量,以便与实验后的数据进行比较;由于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因此,实验结果是确定的,即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小鼠的耗氧量将明显增加。‎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探究 技能归纳 生长素类似物变量梯度设置的注意事项 ‎(1)在合适范围内取值。研究生长素类似物的适宜浓度时,应在适宜浓度的范围内设置,如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应设置为10-12~10-8 mol/L。‎ ‎(2)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变量梯度大小。若进行定性实验,如探究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对扦插枝条生根有影响,梯度设置可稍大些、分组可少些;若进行定量实验,如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则梯度设置要小、分组稍多些。‎ ‎(3)梯度大小设置要适宜。梯度设置过小,分组太多,操作难度大;梯度设置过大,分组太少,实验结果不准确。‎ 典例剖析 如图是科学家经过研究绘制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曲线。2,4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其生理作用与生长素基本相同。某公司需要探究2,4D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你依据图中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利用下面所给实验材料和用具(数量不限),协助完成实验步骤。(提示:可以用水培法栽培植物)‎ 材料用具:盆栽植株,2,4D,清水,500 mL的烧杯,米尺,等等。‎ 实验步骤:‎ ‎(1)取5个烧杯,分别编成1、2、3、4、5号。‎ ‎(2)配制浓度分别为 。‎ ‎(3)从同一植株上剪下 植物枝条若干, ‎ ‎ 。‎ ‎(4)定期测量,记下这些枝条上生根的 。‎ 解析 由图可知:促进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10-10 mol/L,因此,实验分组中应围绕10-10 mol/L设置浓度梯度,根据第一步的要求,应设置5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并包含10-10 mol/L,分别装入5个烧杯中;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应做到所用枝条取自同一植株、生长状况相同和长度相等,为了避免偶然性,应注意剪取多个枝条,平均分成5组,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培养液中培养;其观测指标应为枝条上生根的总数量和总长度。‎ 答案 (2)10-12 mol/L、10-11 mol/L、10-10 mol/L、10-9 mol/L、10-8 mol/L的2,4D溶液,分别装入5个烧杯中(溶液浓度要有5个,要围绕图中的最适浓度10-10 mol/L设置浓度梯度) (3)长势相同的等长 平均分成5组,分别插入5个烧杯中 (4)总数量和总长度 即时巩固 ‎4.某同学设计了一个“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合理的是 (  )‎ A.可以将扦插枝条生同样数量的根所用时间或相同时间内的生根数量作为观测指标 B.实验预期的结果可能是:萘乙酸溶液的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扦插枝条生根 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 A 解析 萘乙酸溶液的浓度过高,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扦插枝条的时间一定要相同。本实验不同的浓度组之间存在相互对照。‎ 热点专项聚焦8——归类解读神经电位的相关高考试题 一、归类解读 ‎1.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 例1 (2003·上海卷)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刺激后,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 (  )‎ ‎ 图中纵轴表示膜电位,横轴表示钠离子浓度对数值 试题解读 生理盐水中的离体神经,给予一定刺激后,可以出现膜电位变化,出现动作电位。钠离子浓度越高,内流量就越大,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就越大,则膜电位变化就越大。可见,神经细胞膜外的膜电位变化和钠离子浓度成正相关。D曲线正确。‎ 答案 D ‎2.电流表指针偏转推理 例2 (2010·浙江卷)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试题解读 这五个指针变化图是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的连续过程电位变化图,即指针由①中间而②右偏,回③中间,再④向左,最后回到⑤中间。图①指针不偏转,说明甲和乙都为极化状态且电位大小相同,A错;图②指针右偏,说明电流方向为甲→乙,受刺激部位为乙侧,甲为极化状态,乙为反极化状态,处于去极化过程,B错;③中指针偏回中间,说明兴奋传到了中点,甲和乙都为极化状态;图④指针左偏,兴奋传到甲处,甲膜外为负,电流方向为乙→甲,处于反极化状态,乙膜外为正,处于极化状态,C错;⑤指针偏回中间,说明甲乙都回到极化状态,所以答案为D。‎ 答案 D 例3 (经典高考题)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试题解读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当刺激a处时,兴奋方向除a→b外、还有a→c环形路径,因c处兴奋,形成兴奋传导的环形回路而反复循环,b处相继又连续兴奋或抑制,A选项正确;因为兴奋绕一圈传递至c处时,还要经过一个突触,兴奋通过突触时有一个时间距离,b处产生电位变化在先,c处在后。刺激b处,c处会发生兴奋或抑制,而无法逆突触的反向传导到a处,a没有电位变化。刺激c处,同样a没有反应,b处有反应。‎ 答案 A 解题启示 要注意刺激神经纤维后的电位连续性变化过程;要梳理清楚几个关系:极化状态、去极化过程、反极化状态、复极化过程的关系。如:注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测量方法与结果判断;注意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突触间的单向传导。‎ ‎3.膜电位变化的坐标曲线 例4 (2009·安徽卷)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 ‎ 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图中a线段表示 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此时Na+ (内、外)流。‎ 试题解读 静息电位时,因为膜内是负电位,受刺激后,电位出现反极化过程,所以曲线向上走向,直至到达y轴正值;到达峰值后,下降到y轴负值,最后复极化,恢复到最初的静息电位的极化状态。b点交于x轴,说明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 mV。此时,仍然在去极化过程中,Na+仍然内流。‎ 答案 静息 0 mV 内 例5 (2009·山东卷)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试题解读 本题通过图示的方式显示了钠离子的内流引发了动作电位的原理。未刺激时电位相同,所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只是在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低,Na+海水中的大。所以D正确,C错误。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钠离子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所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答案 C 例6 (2009·上海高考)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一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二。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  )‎ 试题解读 图一施加刺激时,电流传到A,A为正电位,B为正电位。若将记录仪两电极均置于膜外,施加刺激,A为负电位,B为正电位,电位差为负,曲线向负轴延伸;然后恢复到A、B两处都是正电位,电位差为0;电流到B时,A为正电位,B为负电位,电位差为正,然后又恢复为原0电位差。答案为C。‎ 答案 C 解题启示 注意神经细胞外的钠离子的浓度和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注意电流表的两个电极的连接位置,放于膜内外而导致的电流方向和曲线方向不同;还要注重刺激后电位变化的方向性。‎ 二、同类电位变化题型的变式拓展 例7 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造成离子通透性的改变,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会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由此会 (  )‎ A.使细胞膜膜内电位变正 B.使钠离子通道开放 C.使膜电位差维持不变 D.抑制细胞兴奋 答案 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