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曲五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4)_鲁教版
作者简介: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 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 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 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 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 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 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 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 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 生活。有《三事 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在 休居自适小 乐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谓其曲“如玉 树临风”。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 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 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 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 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 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 母”。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 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 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 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写作背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 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 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 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 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 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 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 亡,百姓还是受苦。 译文: 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 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 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 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 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 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 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 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 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潼关: “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华山本是 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 之势、群山攒立之状。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佳句赏析: 以动写静,情景交融 “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黄河水是无生 命的,“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也 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山 河 表 里 潼 关 路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潼关吏》杜甫 2.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题潼关楼》 崔颢 1.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 《出潼关》 吴融 4.都城三百里,雄险此回环。 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关。 秦皇曾虎视,汉祖昔龙颜。 何处枭凶辈,干戈自不闲。 《入潼关》 张祜 3.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潼关吏》 杜甫 有关潼关的古诗: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 河,南踞山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 年)。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 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 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 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 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 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要塞: 阙,汉代成对地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 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左右分列。 宫阙是指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 有双阙,故称宫阙。后作为都城皇宫的代名词。 望西都,意踌躇 。 由景入情,引发怀古之思 2.为什么在“秦汉经行处”要伤心?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踌躇”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意踌躇”? 理解赏析: 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 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 里。 咸阳怀古 城池俱坏,英雄安在?云龙几度相交代。想兴衰,若为怀,唐家才 起隋家败,世态有如云变改。疾,也是天地差;迟,也是天地差。 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 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 土。 洛阳怀古 天津桥上,凭阑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 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北邙山怀古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 也唤不应。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 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1.说说百姓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劳役之苦、苛捐杂税之苦、灾荒之苦、 兵役之苦、匪患之苦、战争之苦等等 2.说说这首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阐述了怎样的哲理? 名句探究: 3.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 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 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 遂得病不起。 2.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 鰲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 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 一、帛一,以旌其直。 1.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曰:“彼皆良民,饥寒 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 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史籍资料: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 谭嗣同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 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 壮丽风采。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 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少年诗人 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 这同当时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拓展延伸: 读了谭嗣同的诗,结合本课所学,你 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有新的认识 和理解? 谈一谈: 1.背诵默写这首曲。 作业: 2.搜集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 姓为主题的诗歌、散文中的名句。 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