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三中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石嘴山三中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9月月考卷 一、单选题 ‎1. 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酪氨酸是人体非必需氨基酸。下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黑色素的缺乏会导致人患白化病,而尿黑酸积累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缺乏酶①或酶⑤导致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③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 B. 缺乏酶①或酶⑤导致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②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 C. 缺乏酶⑤导致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③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 D. 缺乏酶①导致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③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其中酶①能够将苯丙氨酸转换为酪氨酸,若缺乏酶①,会使苯丙酮酸积累过多引起苯丙酮尿症;酶②能够将酪氨酸转化为尿黑酸;酶③能够将尿黑酸转化为乙酰乙酸;酶④能够将乙酰乙酸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酶⑤能够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酶⑥能够将苯丙氨酸转换为苯丙酮酸。‎ ‎【详解】A、若缺乏酶①会使苯丙酮酸积累过多引起苯丙酮尿症,缺乏酶⑤会使人缺乏黑色素导致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③会使尿黑酸积累,使人出现尿黑酸症,A错误;‎ B、若缺乏酶①会使苯丙酮酸积累过多引起苯丙酮尿症,缺乏酶⑤会使人缺乏黑色素导致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②会使人缺乏尿黑酸,不会出现尿黑酸症,B错误;‎ C、若缺乏酶⑤会使人缺乏黑色素导致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③会使尿黑酸积累使人出现尿黑酸症,C正确;‎ D、缺乏酶①会使苯丙酮酸积累过多引起苯丙酮尿症,缺乏酶③会使尿黑酸积累使人出现尿黑酸症,D错误;‎ 故选C。‎ ‎2. 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片段中含有5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中T+A占40%。若将该DNA分子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T+A占60%‎ B. 该DNA分子中含有碱基A的数目为40个 C. 该DNA分子第3次复制时需要消耗120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D. 经3次复制后,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为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题干中该DNA分子片段含有50个碱基对,而不是50个碱基。双链DNA分子中两条单链的碱基互补配对,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 ‎【详解】A、在双链DNA分子中,两条链中A+T或C+G所占比例相等,故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T+A也占40%,A错误; B、整个DNA分子中A=T,因此该DNA分子中含有的碱基A数目为50×2×40%×1/2 =20(个),B错误; C、该DNA分子中所含碱基G的数目为(50×2-20×2)×1/2 =30(个),故第3次复制时,需要消耗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30×23-1=120(个),C正确; D、经过3次复制后,子代DNA分子中含有14N的DNA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为(8×2-2)/(8×2)=7/8,D错误。 故选C。 ‎ ‎【点睛】“图解法”分析DNA复制相关计算 ‎(1)将含有15N的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n次,则:‎ ‎①子代DNA共2n个 ‎②脱氧核苷酸 链共2n+1条 ‎(2)DNA复制中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种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②第n次复制需要该种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3. 下图表示某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和过程②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B. 图示所示的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C. 图示所示的生理过程能够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D. 图示双链DNA不是真核细胞中的核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为转录,②为翻译。‎ ‎【详解】A、①为转录,②为翻译过程,前者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A,A错误;‎ B、根据肽链的长短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B正确;‎ C、图中一条mRNA上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C正确;‎ D、真核细胞的核DNA需要转录完成才能进行翻译,而图中边转录边翻译,故不可能是真核生物的核DNA,D正确。‎ 故选A。‎ ‎【点睛】‎ ‎4. 图为tRNA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RNA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 B. 一种tRNA只可以携带一种氨基酸 C. 图中b处左右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磷酸二酯键 D. 图中c处表示密码子,可以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携带氨基酸的部位;b为局部双链结构中的氢键;c为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与相应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A、tRNA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其结构图c处的三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A错误;‎ B、tRNA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被多种tRNA搬运,B正确;‎ C、图中b处左右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氢键,C错误;‎ D、图中c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与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B。‎ ‎5. 下面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拼接”时在核糖和磷酸之间形成化学键 B.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C. 每种氨基酸仅由一种密码子编码 D. 基因中的碱基数与多肽链中的氨基酸数之比为6∶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由图可知,基因经转录形成的前体mRNA,要经过“拼接”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说明基因中有不编码氨基酸的序列。‎ ‎【详解】A、将前体mRNA“拼接”形成成熟的mRNA,连接的是核糖和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A正确;‎ B、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B错误;‎ C、某些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编码,C错误;‎ D、由图可知,基因中有不编码氨基酸的序列,所以基因中的碱基数与多肽链中的氨基酸数之比大于6∶1,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通过对图解的分析,判断该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中有不编码氨基酸的序列,并结合氨基酸的密码简并性对选项进行判断。‎ ‎6.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 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型 C.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籽西瓜 ‎【答案】C ‎【解析】‎ 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型,B错误;‎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有子西瓜,将该三倍体西瓜再种植后才能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D错误。‎ ‎7. 研究人员对人体内的三种物质做了以下处理,表中表示几种物质的增减变化,对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处理 物质 甲 乙 丙 降低甲含量 ‎↓‎ ‎↑‎ 提高乙含量 ‎↓‎ ‎↓‎ 提高丙含量 ‎↑‎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胰岛素 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 D. 胰高血糖素 血糖浓度 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上表的变化,假设甲、乙、丙三种物质为参与甲状腺激素调节的三种激素,则甲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则甲状腺激素(乙)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丙)增加,A错误;B正确;根据上表的变化,假设甲物质代表人体内的血糖,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素降低(乙),胰高血糖素(丙)升高,使得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D错误。故选:B。‎ ‎8.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液①为血液,含有胆固醇、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 血红蛋白不存在于①中,且①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可导致②内渗透压相对升高 C. 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 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 ‎【详解】A、体液①为血浆,不是血液,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构成,血浆中含有胆固醇、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错误;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则②组织液内渗透压相对升高,B正确; C、③若产生乳酸,乳酸会被①、②、④内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引起pH的剧烈变化,C错误; D、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9. 如图所示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D点时将会使电表的指针发生两次偏转 B. 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若C处缺乏神经递质相关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处传来的信息 D. 刺激B点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突触处,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刺激D点时神经冲动会进行双向传导,由于突触处兴奋传递的单向性,神经冲动不会到达B点,所以电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A错误;‎ B、C处为突触结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若C处缺乏神经递质相关受体,则C处的化学信号不能被识别,所以D处将无法得到从C处传来的信息,C正确;‎ D、刺激B点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即A←B→C,D正确。‎ 故选A。‎ ‎10. 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正常海水和低钠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曲线b代表低钠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 低钠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内流不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从静息电位-60变为动作电位+20左右,而后又恢复静息。‎ ‎【详解】A、在受到刺激后,因为神经纤维在正常海水中细胞膜外和膜内的浓度差较大,所以内流引发较大的电位变化,对应曲线a,所以曲线b代表低钠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的浓度高于膜外浓度,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低钠海水中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浓度高于膜内浓度,C错误;‎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内流不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液调节的方式主要是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B. 某些无机物也能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CO2、NO等 C. 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较广泛,体液调节作用的时间较长 D. 某些激素能影响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并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解】A、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正确;‎ B、除了激素等有机物,CO2、NO等也能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B正确;‎ C、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长、范围广,C错误;‎ D、某些激素能影响神经调节,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因此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并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细胞,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乙分别是胰岛细胞、肝脏细胞 B. 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 激素a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D. 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即②过程、合成糖原即①过程、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A正确;‎ B、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B错误;‎ C、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C正确。‎ D、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的调节过程解题时首先要能够通过血糖调节的过程识别图中的各标号所代表的含义,注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 ‎13. 如下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实现 B.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 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 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垂体。‎ ‎【详解】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垂体,所以②过程主要通过激素调节实现,A错误;‎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且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D错误。‎ 故选C。‎ ‎【点睛】‎ ‎14. 下列关于下丘脑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素实现的 ‎②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③下丘脑中有参与水盐调节的中枢 ‎④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 ‎⑤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⑥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能传导兴奋 A. 1 项 B. 2 项 C. 3 项 D. 4 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①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①正确;‎ ‎②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②错误;‎ ‎③下丘脑中有参与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③正确;‎ ‎④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④正确;‎ ‎⑤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⑤错误;‎ ‎⑥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⑥正确。‎ 综上正确的有①③④⑥,共四项,故选D。‎ ‎15. 下图是促胰液素产生和发挥作用过程的图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胃酸→→促胰液素→→胰液 A. 器官X为小肠,器官Y为胰腺 B. 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器官Y C. 促胰液素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的蛋白质 D. 胃酸直接刺激器官Y也可促进胰液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器官Y是胰腺,因为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器官X是小肠,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食物刺激胃部产生胃酸,胃酸刺激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 ‎【详解】A、由分析可知,X是小肠,Y是胰腺,A正确;‎ B、促胰液素调节胰腺分泌胰液是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B正确;‎ C、促胰液素是动物激素,其本质是蛋白质,和靶细胞结合后调节细胞代谢,发挥作用的场所在细胞外,C正确;‎ D、胃酸直接刺激器官Y(胰腺)不能使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了解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注意胰液的分泌需要接受促胰液素的刺激,而不能直接接受胃酸的刺激。‎ ‎16. 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当人失水过多时,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B. 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 C.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D. 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可见人体的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A、当人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并将刺激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 ‎ B、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明显减少,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另外下丘脑中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 D、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D。‎ ‎17. 下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B. 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C. 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效应T细胞 D. 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效应T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过程Ⅰ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属于体液免疫,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a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过程Ⅱ通过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属于细胞免疫,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b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 ‎【详解】A、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 B、过程Ⅰ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通过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发挥免疫效应,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B正确;‎ C、若是二次免疫反应,细胞a和细胞b都可以为记忆细胞,C错误;‎ D、细胞c分泌抗体,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作用于靶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细胞d只能是效应T细胞,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B. 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C.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D.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 C、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胚芽鞘尖端能提取到大量的生长素 B. 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组织器官合成 C. 植物的生长发育只受植物激素调节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改变生物表现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激素属于高效能的物质,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胚芽鞘尖端不能提取到大量的生长素,A错误;‎ B、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的,不是由专门的组织器官合成的,B错误;‎ C、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 D、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变生物的表现型,D正确。‎ 故选D。‎ ‎20.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 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分析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①中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 ‎②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不生长;‎ ‎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 ‎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 ‎⑤尖端以下部位被锡箔遮住对胚芽鞘生长无影响,即弯向光源生长;‎ ‎⑥透明帽不能遮光,而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 ‎【详解】A.图中①⑥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A正确;‎ B.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因此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B正确;‎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③④进行对照,④⑥具有两个变量,C错误;‎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D正确。‎ 故选C。‎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21. 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一致的是( )‎ A.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果实——可以获得无子果实 C. 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D. 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A项正确;‎ 未成熟的果实已经有种子形成,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B项错误;‎ 乙烯利促进果实的成熟,C项错误;‎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延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项错误。‎ ‎【点睛】五种植物激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名称 ‎ 对应生长调节剂 ‎ 应用 ‎ 生长素 ‎ 萘乙酸、2,4-D ‎ ‎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③农业除草剂 ‎ 赤霉素 ‎ 赤霉素 ‎ ‎①促进植物茎秆伸长; ②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用来提早播种 ‎ 细胞分 裂素 ‎ 青鲜素 ‎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间 ‎ 乙烯 ‎ 乙烯利 ‎ 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 ‎ 脱落酸 ‎ 矮壮素 ‎ 落叶与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 ‎22. 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浓度大干M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该植物,生长素因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而抑制其生长 B.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插条,生根数量可能会相同 C. 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促进作用较强 D. 若图中曲线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芽生长的影响,且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P,则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M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P点是促进某植物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低于或高于该浓度促进作用都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图中M点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只有小于该生长素浓度才起促进作用,大于该浓度则起抑制作用。‎ ‎【详解】用浓度大干M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该植物,抑制其生长,但生长素不能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过程,只具有调节作用,A错误;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B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C正确;由于植物的顶端优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P,其生长素向下运输,则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M,变为抑制作用,体现两重性,D正确。‎ ‎【点睛】注意: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上。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23.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 ‎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 ‎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 ‎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3.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 ‎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 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 ‎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如在干旱的条件下,③正确;‎ ‎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 ‎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正确;‎ ‎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 综上①③⑤⑥共4项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 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种群数量“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 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2值之前可以认为是“J”型增长 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为0‎ D. 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A、种群“J”型曲线发生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环境中,则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正确;‎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2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B错误;‎ C、达到600即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同时增长速率也为0,C正确;‎ D、环境条件会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正确。‎ 故选B。‎ ‎25.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 确的是( )‎ A. 通过对曲线分析可知,在 10-20 年间该种群数量一直下降 B. 曲线所示 20-30 年间增长率λ保持不变,说明该段时间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C. 由图可知,0-30 年间在第 15 年时该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 D. 依据图中数据可知,在第 20 年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曲线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20年后λ=1,种群数量不变。‎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在 10-20 年间λ<1,故该种群数量一直下降,A正确;‎ B、曲线所示 20-30 年间增长率λ保持不变,说明该段时间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正确;‎ C、由图可知,0-30 年间在第 10 年时该种群数量最多,因此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 D、依据图中数据可知,在 10-20 年间λ<1,该种群数量一直下降,在第20年时λ=1,该种 群数量达到最小值,D正确。‎ 故选C。‎ ‎【点睛】‎ ‎26.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详解】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符合甲图,A正确;‎ B、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乙图为捕食关系,B错误;‎ C、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正确;‎ D、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生物,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 故选B。‎ ‎27.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①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②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只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④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详解】①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①正确;‎ ‎②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以及这两条边夹角中的个体,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②错误;‎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较密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大,③正确;‎ ‎④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部分小动物没有进入诱虫器而使数值偏小,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③,故选B。‎ ‎28.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结构上常表现为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 层是由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形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是由于地形的起伏使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由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群落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了分层现象,B正确;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故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故选A。‎ ‎29.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 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D.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级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正确,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多数生物只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但有些生物如捕蝇草、猪笼草等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C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D正确;故正确的选D。‎ ‎30. 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存在五级消费者 B. 蛇在该食物网中分别占据了第三、四、五营养级 C. 就食物而言,蛇与食虫鸟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D. 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镉污染,则鹰受毒害最深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详解】A、本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植物→食草昆虫→食草昆虫→蛙→蛇→鹰,共六个营养级,五级消费者,A正确;‎ B、蛇捕食鼠属于第三营养级,捕食食虫鸟可以属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捕食蛙属于第五营养级,B正确;‎ C、蛇与食虫鸟没有捕食相同的食物,两者只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 D、由于污染物一般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等特点,所以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1.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 ①是指由草流入兔的能量 B.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C. ③是草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的一部分 D. 草与兔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兔与狐之间是双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示可知,①和②包含了粪便量,故分别代表兔的摄入量和狐的摄入量。③是兔子粪便量中的能量,没被兔同化,还属于草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的一部分。④是兔子遗体中的能量,属于兔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的一部分。‎ ‎【详解】A、 ①是指由兔摄入量,A错误;‎ B、 图中②/①代表狐的摄入量与兔的摄入量的比值,B错误;‎ C、③是兔子粪便量中的能量,没被兔同化,还属于草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的一部分,C正确;‎ D、 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C。‎ ‎32. 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图中b=h+c+d+e+f+i B.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 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和i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g表示分解者同化量。‎ ‎【详解】A、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h+c,A错误;‎ B、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 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兔的同化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d,C正确;‎ D、图中b表示次初消费者的摄入量,c表示次初消费者的同化量,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D错误。‎ 故选C。‎ ‎3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循环利用 B.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把同一营养级的多个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物质可循环,能量不可循环,并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详解】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散失到大气中,不能被植物利用,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正确;‎ C、物质循环具有反复性,所以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 D、生态系统的功能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通过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34. 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D. 途径①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途径⑦⑧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Ⅰ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是分解者;①主要是指是光合作用,⑧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③是动物摄食,④⑤⑥表示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Ⅳ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A错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的过程,C错误;根据分析可知,途径①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途径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完成,⑧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5.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 “我最闪亮”——孔雀开屏:鸟类的求偶炫耀 B. “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 C. “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 D. “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我最闪亮”——孔雀开屏:鸟类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 B、“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 C、“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识记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传递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36. 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 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 能合成Bt56蛋白水解酶的转基因植物,其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会受到抑制 D. 烟粉虱种群数量变化与自身合成Bt56蛋白的能力有关,还与无机环境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 ‎【详解】A、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 B、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能合成Bt56蛋白水解酶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水解Bt56蛋白,其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不会受到抑制,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C错误;‎ D、烟粉虱种群数量变化与自身合成Bt56蛋白的能力有关,自身合成Bt56蛋白的能力越强,其种群数量增长越快,同时其种群数量还与无机环境有关,D正确。‎ 故选C。‎ ‎37. 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 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 B. 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 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 D. 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详解】A、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属于群落的演替,A错误;‎ B、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说明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关系,B错误;‎ C、植被破坏导致泥石流发生,是自然灾害没有体现自我调节能力,C错误;‎ D、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加,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明确自我调节能力的概念,即当生态系统的某一成分发生改变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抑制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维持稳态。‎ ‎38. 在同等强度干扰下,比较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a)和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b),其中正确的是( )‎ A. ab C. a=b D. 无法比较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但有些特殊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如冻土苔原。‎ ‎【详解】由于沙漠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弱,所以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初来自于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致富。余村靠发展生态旅游致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 间接价值 B. 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潜在价值(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余村靠发展生态旅游致富利用的是观赏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区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40. 下列有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用限制酶从一个DNA分子中部获取一个目的基因时,4个磷酸二酯键断裂 B. 限制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小 C. —CATG↓—和—G↓GATCC—序列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碱基数相同 D. 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和质粒,也可能形成重组质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用限制酶从一个DNA分子中部获取一个目的基因时,需要对4个切割位点的2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切割,故4个磷酸二酯键断裂,A正确;‎ B、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大,B错误;‎ C、—CATG↓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是—CATG,—G↓GATCC—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是GATC—,黏性末端碱基数都是4个,故C正确。‎ D、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也能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经DNA连接酶连接也能形成重组质粒,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41. 基因工程为花卉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如图为花卉育种的过程(字母代表相应的物质或结构,数字代表过程或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需要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B. ②过程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C. ③、④过程为分化和再分化,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D. 转基因生物DNA上是否插入目的基因,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 ‎【答案】B ‎【解析】‎ ‎【详解】过程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错误。‎ 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到植物细胞中常用农杆菌转化法,B正确 ‎③、④过程为脱分化和再分化,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检测DNA是否插入到生物体内,应用DNA分子杂交技术,D错误。‎ ‎42. 科学家已能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让羊合成并由乳腺分泌抗体,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该技术将导致定向变异;‎ ‎②DNA连接酶能把目的基因与载体黏性末端的碱基对连接起来;‎ ‎③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可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材料;‎ ‎④受精卵是理想的受体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可将控制特定性状的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从而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而且操作过程不受亲缘关系远近的制约,即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 在基因工程操作程序中,所用的DNA连接酶连接的不是目的基因与黏性末端的碱基对,而是目的基因与载体的DNA两条链的骨架,即脱氧核糖与磷酸的连接,也就是说,DNA连接酶只能催化断开的DNA双链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 由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可推知相应的mRNA中的核苷酸序列,进而可推测相应基因中核苷 酸的排序,从而可以用化学合成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转基因羊的乳腺细胞最终是来自于受精卵的有丝分裂,且受精卵体积大,操作方便,全能性高,能够发育成动物个体,也能保障发育成的个体的所有细胞都能含有外源基因。‎ ‎【详解】①基因工程可将控制特定性状的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从而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导致定向变异,①正确;‎ ‎②DNA连接酶把目的基因与载体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②错误;‎ ‎③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就是利用氨基酸序列可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资料,③正确;‎ ‎④受精卵体积大,操作方便,全能性高,能够发育成动物个体,因此是动物基因工程中的理想受体细胞,④正确。‎ 故选B。‎ ‎【点睛】‎ ‎43. 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 C,拟将其与质粒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 A.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coR 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 B. 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 C. 用含基因 C 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基因 C 导入细胞 D. 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基因 C 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分子运输车”--载体。‎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方法是采用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 mRNA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 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在目的基因的两端、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都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的切割位点,因此可以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之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基因表达载体,A正确;‎ B、图2中显示标记基因时潮霉素抗性基因,应该在培养基中添加潮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B错误;‎ C、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可以将目的基因C导入到农杆菌的Ti质粒的T-DNA段,之后再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上,C正确;‎ D、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D正确。‎ 故选B。‎ ‎44. 目前科学家们通过蛋白质工程制造出了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等。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出蓝色荧光蛋白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 ‎①推测蓝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②蓝色荧光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序列 ‎③蓝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合成 ‎④表达出蓝色荧光蛋白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相应基因的修饰改造或人工合成→相应的表达。‎ ‎【详解】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相应基因的修饰改造或人工合成→相应的表达。因此,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出蓝色荧光蛋白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②蓝色荧光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①推测蓝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③蓝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合成→④表达出蓝色荧光蛋白。即B正确。‎ 故选B。‎ ‎【点睛】‎ ‎45. 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制作人工种子,及生产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应分别选用 (  )‎ ‎① ②③→④‎ A. ④② B. ③② C. ③④ D. ④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离体的植物组织或器官,②为愈伤组织,③为胚状体,④为新植体。‎ ‎【详解】(1)人工种子是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因此,要制作人工种子,应该选择编号③胚状体;‎ ‎(2)要获得细胞代谢产物,应该培养到愈伤组织。因此,生产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应该选择编号②愈伤组织。‎ 故选B。‎ ‎【点睛】‎ ‎46. 科学家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培育出第一个杂种植物—波马豆,即番茄与马铃薯的人工杂交产物(如图)。下列关于此项细胞杂交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两种植物的细胞壁,用促溶剂促进两种原生体融合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B. 细胞融合产物④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后,⑤和⑥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①和②的过程都属于细胞工程 D. ④的细胞全能性最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 ‎【详解】A、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两种植物的细胞壁,用促溶剂促进两种原生体融合是利用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A错误;‎ B、细胞分化不改变遗传物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①和②的过程都属于细胞工程,C正确;‎ D、由图可知④细胞还需脱分化,因此全能性不是最高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 ‎47. 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你认为有几处是不正确的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技术手段 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 动物细胞培养和融合,动物细胞核移植等 特殊处理 机械法去除细胞壁 胰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 融合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典型应用 人工种子、杂种植株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培养液 区别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通常含有动物血清 A. 1 B. ‎2 ‎C. 3 D. 4‎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主要有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其中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主要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胚胎移植和核移植,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详解】(1)技术手段: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有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核移植等,该项的描述正确。‎ ‎(2)特殊处理:植物体细胞杂交时,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酶解法)去除细胞壁,动物细胞培养时,常利用胰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该项的描述错误。‎ ‎(3)融合方法: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离心、振动和电激等)和化学方法(聚乙二醇),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灭活的病毒),该项的描述正确。‎ ‎(4)应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可应用于制备人工种子、培育杂种植株,动物细胞工程中的动 物细胞融合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该项的描述正确。‎ ‎(5)培养液:植物细胞工程中的培养基中需要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动物细胞工程的培养液中需要加入动物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该项的描述正确。‎ 由此可见,表中只有1处不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识记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在技术手段、特殊处理、融合方法、应用和培养基成分的区别便可解答本题。‎ ‎48. 人心肌细胞中的肌钙蛋白I(cTnI)在血液中含量上升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为制备抗cTnI单克隆抗体,科研人员完成了以下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复给小鼠注射cTnI的目的是让小鼠体内产生更多的抗体 B. 人工诱导细胞融合获得甲常用的方法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C. 经检测、筛选后的丙,既能无限增殖又可分泌特异性抗体 D. 抗cTnI单克隆抗体检测心肌损伤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过程①表示筛选杂交瘤细胞;②过程表示将乙细胞接种到多孔培养板上,进行抗体阳性检测,之后稀释、培养、再检测,并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其目的是筛选获得能产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cTnI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具有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点,具有的特点是既能产生特定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详解】A、用cTnI作为抗原反复注射小鼠,其目的是刺激小鼠产生更多的B淋巴细胞,A错误;‎ B、注射抗原一段时间后,取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灭活的病毒、PEG等,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经两次筛选后,获得到的丙细胞具有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点,具有的特点是既能产生特定抗体,又能无限增殖,C正确;‎ D、与传统抗体的制备方法相比,经此方法制备的抗cTnI单克隆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可大量制备等优点,D正确。‎ 故选A。‎ ‎49. 下列关于细胞工程操作流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动物组织细胞悬液→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B. 高产奶牛体细胞去核的牛卵母细胞重组细胞 C. B淋巴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细胞单克隆抗体 D. 胡萝卜根切断切成1cm2小块愈伤组织植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需要考生明确各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准确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根据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分析,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后在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分散的细胞会逐渐贴壁生长,进而出现接触抑制现象,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处理,然后进行传代培养,A正确;‎ B、根据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分析,取供体高产奶牛体细胞,注入受体母牛去核的MⅡ期卵母细胞,通过电刺激使两细胞融合,供体核进入受体卵母细胞,构建重组胚胎,再将胚胎移入受体母牛体内,B正确;‎ C、根据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可知,将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利用灭活的病毒或PEG等诱导,可获得融合细胞,然后需要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杂交瘤细胞,并进行抗原抗体杂交以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最后在体外大规模培养,即可提取大量单克隆抗体,C正确;‎ D、根据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可知,胡萝卜根经过清水冲洗后,还需要用70%酒精消毒,用无菌水清洗后再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30min,无菌水清洗吸干水分后再切成1cm2小块,先接种到脱分化培养基上形成愈伤组织,再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胚状体和丛芽后,继续分裂和分化最终形成植株,D错误。‎ 故选D。‎ ‎50. 如图是克隆羊的培育流程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卵母细胞可以从屠宰场收集,并在体外培养到减Ⅰ中期 B. 从供体羊中取上皮细胞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 C. 用微型吸管将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吸出 D. 克隆羊的遗传性状与代孕母羊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A、从屠宰场收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养到减Ⅱ中期才有受精能力,A错误;‎ B、从供体羊中取上皮细胞,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进行处理,使其分散为单个细胞,B正确;‎ C、核移植过程中,通过显微操作去除卵母细胞中的细胞核,由于MⅡ期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因此用微型吸管可将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一并吸出,C正确;‎ D、克隆羊的遗传物质来自供体,与代孕母羊无关,D正确。‎ 故选A。‎ ‎5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使用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B. 过程②需使用解旋酶和PCR获取目的基因 C. 过程③使用的感受态细胞可用NaCl溶液制备 D. 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鉴定受体细胞的DNA分了上是否已插入目的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过程①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相应的DNA;过程②表示利用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④表示通过筛选获得工程菌。‎ ‎【详解】A、过程①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使用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过程②表示利用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该过程中解旋是通过高温解链实现的,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 C、感受态细胞可用的CaCl2溶液制备,C错误;‎ D、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D正确。‎ 故选D。‎ ‎52. 有关哺乳动物精子、卵子的发生及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卵子形成的过程需在卵巢和输卵管内完成 B. 受精作用完成的标志是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观察到两个极体 C. 采集到的精子和卵子相遇即可发生受精作用 D. 卵子发生时,MⅠ和MⅡ过程是不连续的,但细胞质均等分配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受精过程为:顶体反应→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 ‎2.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受精。‎ ‎【详解】A、卵子形成的过程MⅠ和MⅡ过程是不连续的,MⅠ在卵巢中完成,MⅡ通常在输卵管内完成,A正确;‎ B 、卵子受精的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出现两个极体,B错误;‎ C、采集到的精子需要进行获能处理,卵子需要发育成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这样精子和卵子相遇才可发生受精作用,C错误;‎ D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细胞质是不均等分配,D错误。‎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细胞的发生过程,掌握受精作用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3. 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表示染色体组)‎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 B. 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 C. Ⅱ、Ⅲ和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Ⅳ作为受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知卵原细胞形成卵子需要促性腺激素和精子诱导,所以次级卵母细胞形成需要激素调节,A、B正确;由题图可知Ⅱ染色体数是2N,Ⅲ染色体数是N,Ⅳ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是4N,所以它们染色体数目不同,C错误;培养转基因动物时一般选取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所以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借助卵原细胞形成卵子的过程,考查卵子形成条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及基因工程等知识。‎ ‎54. “虎狮兽”是雄虎的精子和雌狮的卵子“体外受精”而产生的,请同学们判断该“体外受精”的过程是( )‎ ‎①采集雌狮卵子 ②收集雄虎的精子 ③卵母细胞的人工培养 ④精子获能处理 ‎⑤获能精子和成熟卵子在受精液中共同培养 ⑥精子用CaCl2处理 ‎⑦卵母细胞用一定浓度肝素溶液处理 ⑧体外受精 ⑨受精卵培养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过程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与获能、受精等几个步骤。卵子的采集方法有三种:①用促性腺激素超数排卵后从输卵管中冲取,②从屠宰后的母体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③从活体细胞的卵巢种吸取卵母细胞,(后两种方法需要在体外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精子的采集方法主要有三种:假阴道法、手握法和电刺激法。从动物体内采集到的精子必须获能后才能与发育成熟的卵子受精。精子获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培养法和化学诱导法。培养法是指将取自附睾的精子,放入人工配置的获能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使精子获能的方法;化学诱导法是指将精子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A23187溶液中,用化学药物诱导精子获能的方法。受精的过程要在获能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详解】由分析可知,体外受精过程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精子和成熟卵子在受精液中共同培养,完成体外受精,最后培养受精卵形成早期胚胎,故“虎狮兽”“体外受精”的过程是,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55. 一般来说,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①无毒的环境 ②无菌的环境 ③使用合成培养基,但通常需加血浆、血清等天然成分 ④温度与动物的体温相近 ⑤因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故不需要O2 ⑥适宜的PH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animal cell culture)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详解】①②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无菌、无毒的环境,①②正确;‎ ‎③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合成培养基需加入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③正确; ‎ ‎④⑥动物细胞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其中温度要与动物体温相近,④⑥正确;‎ ‎⑤动物细胞培养需要一定的气体环境,95%空气和5%的CO2,⑤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具体过程,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6. 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 B. 用人工薄膜将胚状体、愈伤组织等分别包装可制成人工种子 C. 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可离体培养增殖 D. 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比较项目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 原理 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增殖 培养基性质 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培养基成分 营养物质(蔗糖)、植物激素等 营养物质(葡萄糖)、动物血清等 培养结果 植物体 细胞株、细胞系 培养目的 快速繁殖、培育无毒苗等 获得细胞或细胞产物 分散处理 无 有 脱分化 有 无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如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中含有植物激素,而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中含有动物血清等,A正确; B、人工种子是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不能将愈伤组织包装制成人工种子,B错误; C、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可离体培养增殖,C正确; D、动物细胞培养可获得大量细胞,茎尖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D正确。 故选B。‎ ‎57.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卵裂期细胞数目增多,胚胎的总体积增加 B. 卵裂期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C. 桑椹胚以前的细胞均未分化,都是全能干细胞 D. 囊胚期细胞开始分化,其中的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胚胎发育过程: (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 (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 (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 (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详解】A、卵裂期细胞数目增多,胚胎的总体积不变甚至略微减小,A错误; B、卵裂期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B正确; C、桑椹胚以前的细胞均未分化,都是全能干细胞,C正确; D、囊胚期细胞开始分化,其中的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D正确。 故选A。‎ ‎58. 下列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中需要模板链的是 ‎①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 ‎②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 ‎③反转录法  ‎ ‎④通过DNA合成仪利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 【详解】①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需要以DNA片段两条链为模板,①正确;‎ ‎②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不需要模板链,②错误;‎ ‎③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需要以RNA为模板链,③正确;‎ ‎④通过DNA合成仪利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不需要模板链,④错误。‎ 故选C。‎ ‎ 【点睛】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又叫“散弹射击法”;(2)人工合成基因,这种方法有两条途径,一是以目的基因转录的信使RNA为模板,反转录成互补的单链DNA,再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即目的基因;另一条途径是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信使RNA序列,再推测出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然后用化学的方法以单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59. 关于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遗传和表达发挥作用 B. 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含有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 C. 终止子位于 mRNA 的尾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下来 D. 涉及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的核心)‎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 ‎(2)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 ‎(3)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详解】A、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遗传和表达发挥作用,A正确;‎ B、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含有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B正确;‎ C、终止子位于基因的尾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下来,C错误;‎ D、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时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0. 下面对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意义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单核细胞的过程 B. 动物细胞融合通过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来获得新物种 C. 杂交瘤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 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细胞融合,和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融合的知识。‎ ‎1、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成为一个细胞的过程。‎ ‎2、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 (聚乙二醇(PEG))以及生物法(灭活病毒等)。‎ ‎3、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A正确;‎ B、动物细胞融合后由于不能表现全能性,所以不能获得新物种,B错误;‎ C、杂交瘤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正确;‎ D、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动物细胞融合,这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有关,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61. Ⅰ、种羊的性别决定为XY型。已知其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黑毛和白毛由等位基因(M/m)控制,且黑毛对白毛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若多对杂合体公羊与杂合体母羊杂交,则理论上,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 ‎(2)某同学为了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让多对纯合黑毛母羊与纯合白毛公羊交配,子二代中黑毛∶白毛=3∶1,我们认为根据这一实验数据,不能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需要补充数据,如统计子二代中白毛个体的性别比例,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若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M/m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3)一般来说,对于性别决定为XY型的动物群体而言,当一对等位基因(如A/a)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____种;当其位于X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____种;当其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如图所示),基因型有____种。‎ Ⅱ、如图甲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请据图回答:‎ ‎(1)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_______。‎ ‎(2)若D是胰高血糖素,对肝脏细胞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 ‎(3)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之间靠Ach(乙酰胆碱)传递信息,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图乙中[ ]________中。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Ach通过_______方式进入③中,然后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在此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_____向传递的。‎ ‎(4)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此过程中,免疫系统将Ach受体当做__________进行攻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有角∶无角=1∶3 (2). 有角∶无角=3∶1 (3). 白毛个体全为雄性 (4). 白毛个体中雄性∶雌性=1∶1 (5). 3 (6). 5 (7). 7 (8). ABC (9).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10). 突触小泡 (11). 胞吐 (12). 单 (13). 外来异物(或抗原) (14). 防卫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分析,题Ⅰ中羊的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者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关于毛色,等位基因M/m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或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位置不同则基因型的种类不同。‎ ‎2、根据题Ⅱ图分析,图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 ④表示突触后膜。 ‎ ‎【详解】Ⅰ、(1)杂合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都为Nn,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NN∶Nn∶nn=1∶2∶1,由于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者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所以后代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有角∶无角=1∶3,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有角∶无角=3∶1。‎ ‎(2)根据题意分析,根据题干杂交方式不能确定控制毛色的基因M/m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如果M/m位于X染色体上,则纯合黑毛母羊为XMXM,纯合白毛公羊为XmY,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MXm和XMY,则子二代中黑毛(XMXM、XMXm、XMY)∶白毛(XmY)=3∶1,但白毛个体全为雄性;如果M/m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纯合黑毛母羊为MM,纯合白 毛公羊为mm,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Mm,子二代中黑毛(1MM、2Mm)∶白毛(1mm)=3∶1,但白毛个体的性别比例是雌∶雄=1∶1,没有性别差异。‎ ‎(3)对于性别决定为XY型的动物群体而言,当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AA、Aa、aa共3种;当其位于X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XaY共5种;当其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共7种.‎ Ⅱ、(1)寒冷条件下,下丘脑分泌的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的B甲状腺激素增多。‎ ‎(2)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其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3)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存在于乙图中的①突触小泡中,其由突触前膜分泌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递的。‎ ‎(4)根据题意分析,病毒感染产生的抗体不仅与病毒结合,还与Ach受体结合,说明免疫系统将Ach受体当做了抗原进行了攻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伴性遗传和基因的分离定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知识点,明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则产生的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就会有所不同,并能够根据图形判断各个字母和数字代表的物质或结构的名称。‎ ‎62. 请回答有关种群和群落演替的问题:‎ ‎(1)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采用__________方法进行酵母菌计数。在“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常用_________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__________方法来统计丰富度。‎ ‎(2)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 ‎(3)在生物群落内,各种动植物通过营养关系形成了__________,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答案】 (1).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 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 (3). 抽样检测法 (4). 取样器取样法 (5). 记名计算法 (6). 变快 (7). 未发生改变 (8). 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分析】‎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详解】(1)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两种;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有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等;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采用抽样检测法方法进行酵母菌计数;在“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记名计算的方法来统计丰富度。‎ ‎(2)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3)在生物群落内,各种动植物通过营养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点睛】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尤其是理解食物链的含义,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63.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江南某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该研究性小组对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103 kJ/(m2·y)〕,请分析回答:‎ 同化能量 储存能量 呼吸消耗 A ‎900‎ ‎200‎ ‎700‎ B ‎180‎ ‎60‎ ‎120‎ C ‎14‎ ‎2‎ ‎12‎ D ‎100‎ ‎18‎ ‎82‎ ‎(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能主要通过图中______(填字母)生物的____________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_____________中,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上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4)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5)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__________能力,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人类无需参与,___________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6)该湿地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还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2). A (3). 光合作用 (4). 群落 (5).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 ①②③④⑦ (7). 14% (8). 自我调节 (9). 负反馈 (10). 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A是生产者、C和D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E是无机环境;①是光合作用,②③④是呼吸作用,⑤是D摄食A,⑥是C摄食D,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2)太阳能主要是通过图中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群落中;E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若如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流动,即①②③④⑦。‎ ‎(4)图中,A是生产者、B属于分解者、C和D属于消费者,食物链为A→D→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4÷100=14%。‎ ‎(5)由于它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6)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属于行为信息;小鱼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意义,掌握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根据实例判断信息的类型,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64. 干旱会影响农作物产量,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如图为用探针检验某一抗旱植物基因型的原理,相关基因用R和r表示。‎ ‎(1)基因R与r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的不同。在利用PCR技术扩增R或r基因过程中,利用___________可寻找抗旱基因的位置并进行扩增。PCR技术操作步骤中包括两次升温和一次降温,其中降温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若被检植株发生B现象,不发生A、C现象,则被检植物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依据主要是:当植物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 的Ti质粒上的___________。‎ ‎(4)经检测,抗旱基因已经导入烟草细胞,但未检测出抗早基因转录出的mRNA,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角度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或碱基对排列顺序) (2). 引物 (3). 使引物和模板链结合 (4). Rr (5). 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 上 (6). 基因表达载体上的目的基因首端未加入启动子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基因R与r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不同。用PCR技术扩增R或r基因时,需要用引物寻找抗旱基因的位置。PCR技术操作步骤中要进行一次降温,目的是使引物和模板链结合。‎ ‎(2)被检植物发生B现象,不发生A、C现象,即R探针和r探针都有形成杂交环,所以被检植物的基因型为Rr。‎ ‎(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依据主要是:当植物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4)经检测,抗旱基因已经导入到烟草细胞,但未检测出抗旱基因转录出的mRNA,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角度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表达载体上目的基因首端未加入启动子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析题图,弄清只有加入R探针才有杂交斑,说明其只有R基因,‎ 明确基因表达载体的基本元件,特别是启动子的功能。‎ ‎65. Ⅰ、细胞融合又称体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更多个相同或不同细胞融合形成单个细胞的过程。下图为细胞融合的一般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A、B为植物细胞,在细胞融合之前已用__________处理,除去了细胞壁;A、B到C的过程中,常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形成的D细胞还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把D培养成植株。‎ ‎(2) 若A、B是动物细胞,一般取自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原因是_________,然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开来;从A、B到C的过程中,常用的诱导剂是____。‎ ‎(3)若该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A为小鼠B淋巴细胞,在获得此细胞之前,小鼠已被注射了______;由D细胞连续分裂产生大量细胞的过程称为克隆,这种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人的血清白蛋白(HAS)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目前通常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细胞中,利用牛的乳腺细胞生产血清白蛋白,基本步骤如下:‎ Ⅰ.采集良种供体奶牛的卵母细胞和精子,通过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Ⅱ.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受精卵,形成重组细胞;‎ Ⅲ.电脉冲刺激重组细胞,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 Ⅳ.将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的子宫中,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卵母细胞与精子结合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Ⅱ中,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牛受精卵最为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导入基因前,需要将血清白蛋白基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 ‎(3)步骤Ⅲ中,进行动物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含有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盐、____、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需要添加_____和动物血清。一般情况下,通常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其目的是_________。‎ ‎(4)步骤Ⅳ中,应选择性别为______的奶牛胚胎进行移植。‎ ‎【答案】 (1).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 电激、振动、离心 (3). 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分化程度低,细胞增殖能力强,容易培养 (4). 聚乙二醇(PEG)或灭活的病毒 (5). 特异性抗原 (6).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7). 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 (8). 显微注射技术 (9). 奶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10). 维生素 (11). 激素 (12). 防止污染 (13). 雌性 ‎【解析】‎ ‎【分析】‎ ‎1、植物体细胞杂交: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去细胞壁的方法:酶解法,即在温和的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化学法:聚乙二醇(PEG)。原生质体能融合的原因: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融合完成的标志:再生出新的细胞壁(与细胞内高尔基体有重要的关系)。‎ ‎2、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电激、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等。幼龄动物的组织或胚胎细胞分裂能力强,所以选这些细胞进行培养。灭活的病毒促融是生物方法,是动物细胞促融的特有方法。‎ ‎3、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细胞来源有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详解】Ⅰ、(1)若A、B为植物细胞,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在细胞融合之前应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除去细胞壁;A、B到C的过程为细胞融合,常用的物理方法是电激、振动、离心。‎ ‎(2) 若A、B是动物细胞,由于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分化程度低,细胞增殖能力强,容易培养,所以动物细胞培养时一般取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从A、B到C的过程中常用聚乙二醇(PEG)或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 ‎(3)若该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A为小鼠B淋巴细胞,则为获得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小鼠应提前被注射特异性抗原;由D细胞连续分裂产生大量细胞的过程称为克隆,这种细胞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Ⅱ、(1)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应包括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2)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若要使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在牛的乳腺细胞中表达,导入基因前,需要将血清白蛋白基因与奶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 ‎(3)早期胚胎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含有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需要添加激素和动物血清。一般情况下,通常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其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4)由于只有雌性个体才能在成年后泌乳,所以步骤Ⅳ中,应选择性别为雌性的奶牛胚胎进行移植。‎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了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及过程,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