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测)(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测)(含解析)

专题 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 (时间:120 分钟,分值:150 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2018 届广西南宁二中、柳州高中高三 9 月份两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 分)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 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 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 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 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 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 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我似 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 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 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 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 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 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 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 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 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 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 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 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 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 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 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 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 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 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 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 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 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 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 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 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 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 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 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缺少 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 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作者生 出浓浓的乡情。 C. 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的乡愁 等等。 D. 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典,使 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 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 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D 项,“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 的典故”有误;从文中来看,第⑩自然段主要是运用排比,排比中有部分引用,没有运 用典故。 (2)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6 分) 【答案】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 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 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 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解析】题干问的是“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首先应回顾鉴赏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 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 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 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 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 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 本题,第六段的划线句描写的对象是“青瓦”,“隐士”“青衫”“旗袍”,这里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梅雨的叮咛”运用比拟的修辞,然后再分析效果即可。 (3)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作简 要分析。(6 分) 【答案】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 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 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②文章结尾 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 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 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解析】题干要求“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 变化,并作简要分析”。这里包括两个答案,即应先概述人物情感的变化,然后对这些 情感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明确地点出感情的变化,通过厘清文章脉络可知,作者的情 感分前后两部分,找到各个层次的关键词句,如“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我 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都有家乡的味道, 都能生出家的温馨”“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等,然后进行概括整合。 2、【2018 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 8 月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 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 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 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 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 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 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 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 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 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 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 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 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 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 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 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 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 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 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 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 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 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 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 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 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 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 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 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 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 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 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 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 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 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 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多次运用环境描写,但作用各不相同。开头描写苏村乡村生活图景的安恬,是 为了表现作者心中的疑惑,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 作者善用肖像描写凸显人物形象,文章第八自然段对康有为的画像的描写,折射出 他一生曲折的经历以及晚年回味人生时的复杂心境。 C. 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集中,从广东南海苏村到青岛墓地,从近代 到当下,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 文章结尾处,衰败的墓地与附近兴建的海景高层住宅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康有为正 逐渐淡出人视野的现实,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答案】C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答案】“不忍”本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不忍》 以及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此处是“不甘心” 之意。 “句号”比喻康有为坟墓的形状,代表他生命的终结。整句话现了康有为对自 己至死也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不甘,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有为的理解和祟敬。 【解析】注意抓住句中“不忍”是“不甘心”之意。“句号”比喻康有为坟墓的形状,代表 他生命的终结。然后分析句子的含义,重点分析情感。 (3)康有为活到了七十岁,文化为什么认为他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结合文章简 要分析。(6 分) 【答案】“活到七十岁”是指他的自然生命终结,而四十一岁终结的是他的进步思想。康有 为在四十一岁以前,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 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 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不再开阔和深刻。他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 了历史倒退的洪流中。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在四十一岁时,他的生命己经终结”。 【解析】明确含义“活到七十岁”是指他的自然生命终结,而四十一岁终结的是他的进步思 想。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原因。 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 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 和短尾的句子。 3、【2018 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15 分) 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王 波 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 3 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⑵实际上,5 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 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 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 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⑶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⑷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 年夏秋之 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 12 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 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桔 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⑸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⑹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 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 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 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⑺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⑻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 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 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 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 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 光短浅和不识时务。 ⑼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 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 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 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 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 ⑽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 ⑾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 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 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 ⑿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 残喘。 ⒀“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 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 ⒁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 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 ⒂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败得溃不成 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 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 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 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⒃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选自 2015 年 2 月 25 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 B. 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C. 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 D. 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 【答案】B (2)第⒂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6 分) 【答案】反衬(“对比突出”)了女儿对于故乡的人、事、物的陌生淡漠,更加突出表现了作 者面对面目全非的故乡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失落。 【解析】题干问的是“第⒂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这是考查句段 的作用,题干中给出提示“表达作用”,主要从内容上回答,即写了……,表现了……。 “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 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踱步的公鸡和拴在树下的山羊”让女儿兴奋,是“认 识已久的‘朋友’”,而前面写到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 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 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女儿对于故乡人、事、物的陌生淡漠,表现作者面对面目全 非故乡的无奈和失落。 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 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 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 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 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 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 (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考生应抓住题干中“表达作用” 这一提示语,说明本题主要是从内容上回答画线句的作用。 (3)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 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 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 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⑼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6 分) 【答案】参考要点:相同处都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值得为眼前利益斤斤计较)。不同处: 张英诗句主张强势一方应该主动作为,谦让友善。(态度主动退让,与邻为善);第⑼段 画线句子意思是争执双方的任何得失都经不起时间消磨,无须斤斤计较。(态度消极无 奈,在时间面前人很可怜,任何争斗都无价值。 4、【2018 届河南省八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评试题(9 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题。(15 分)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麦田上空偶 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 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 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邈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 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 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 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 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 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 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 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 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 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 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 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 1970 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 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 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 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 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 这个字眼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 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 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 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 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 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 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 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 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 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 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 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 条,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 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了,我还醉 眼蒙眬。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 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 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朦胧 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 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C. “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浓的 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D.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用 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答案】B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 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 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这些硬伤。本题注意考查的是写作手法。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答案】(1)“金”这个字眼,是麦浪的颜色,是汗水创造的财富,又象征宝贵。这句话 形象地写出了金色麦浪在作者心目中神圣的崇高地位。(2)表现了“我”被夜景吸引,内心 纯静愉悦,完全沉浸在月下麦田美妙的境界中。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含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认真分析句子的 含义,本题可以作答为,“金”这个字眼,是麦浪的颜色,是汗水创造的财富,又象征 宝贵。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金色麦浪在作者心目中神圣的崇高地位;表现了“我”被夜 景吸引,内心纯静愉悦,完全沉浸在月下麦田美妙的境界中。 (3)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⑤段要写“白天”在 麦田看到的景象?(6 分) 【答案】①展现麦田另一种状态的美,使麦田形象更加丰满;②补充交待夜游的原因,丰富 了文章内容,为结尾“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提供有力的支撑;③为表现了作者对麦田 及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为加深读者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5、【2018 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5 分) 黄玫瑰的心 林清玄 为了这绝望的爱情,我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沮丧,疲倦,像行尸走肉的日子。昨夜从矿坑 灾变中采访回来,因疼惜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躺在床上不能入睡。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入, 我决心为那已经奄奄一息的爱情做最后的努力。我想,第一件该做的事是到花店买一束玫瑰 花,要鹅黄色的,因为我的女友最喜欢黄色的玫瑰。 刮好胡子,勉强拍拍自己的胸膛说:“振作起来。”想到昨天在矿坑灾变前那些沉默哀伤 但坚强的面孔,就出门了。往市场的花店前去,想到在一起 5 年的女朋友,竟为了一个其貌 不扬、既没有情趣又没有才气的人而离开,而我又为这样的女人去买玫瑰花,既心痛又心碎, 生气又悲哀得想流泪。 到了花店,一桶桶美艳的、生气昂扬的花正迎着朝阳,开放。找了半天,才找到放黄玫 瑰的桶子,只剩下 9 朵,每一朵都垂头丧气,“真衰,人在倒霉的时候,想买的花都垂头丧 气的。”我在心里咒骂。 “老板,”我粗声地问,“还有没有黄玫瑰?” 老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和气地说:“没有了,只剩下你看见的那几朵啦。” “每一朵的头都垂下来了,我怎么买?” “喔,这个容易,你去市场里逛逛,半个小时后回来,我包给你一束新鲜的,有精神的 黄玫瑰。”老板陪着笑,很有信心地说。 “好吧。”我心里虽然不信,但想到说不定他要向别的花店调,也就转进市场逛去了。 心情沮丧时看见的市场简直是尸横遍野,那些被分解的动物尸体,使我更深刻感受到悲苦的 世界,小贩刀俎的声音,使我的心更烦乱。 好不容易在市场里熬了半个小时,再转回花店时,老板已把一束元气淋漓的黄玫瑰用紫 色的丝带包好了,放在玻璃柜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说:“这就是刚刚那一些黄玫 瑰吗?”——它们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映在我的眼前。 “是呀,就是刚刚那黄玫瑰。”老板还是笑眯眯地说。 “你是怎么做到的,刚刚明明已经谢了。”我听到自己发出惊奇的声音。 花店老板说:“这非常简单,刚刚这玫瑰不是凋谢,只是缺水,我把它整株泡在水里, 才 20 分钟,它们全又挺起胸膛了。” “缺水?你不是把它插在水桶里吗?怎么可能缺水呢?” “少年仔,玫瑰花整株都需要水呀,泡在水桶里是它的根茎,就好像人吃饭一样。但人 不能光吃饭,人要用脑筋、有思想、有智慧,才能活得抬头挺胸。玫瑰花的花朵也需要水, 在田野里,它们有雨水露水,但是剪下来后就很少人注意它的头也需要水了,整株泡在水里, 很快就恢复精神了。” 我听了非常感动,愣在那里:呀,原来人要活得抬头挺胸,需要更多智慧,应当把干枯 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水里。 当我告辞的时候,老板拍拍我的肩膀说:“少年仔,要振作呀!”这句话差点使我流泪走 回家,原来他早就看清我是一朵即将枯萎的黄玫瑰。 回到家,我放了一缸水,把自己整个人埋在水里,体会着一朵黄玫瑰的心,起来后通身 舒泰,决定不把那束玫瑰送给离去的女友。 那一束黄玫瑰每天都会泡一下水,一星期以后才凋落花瓣,但却是抬头挺胸凋谢的。 这是在十几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从那一次以后,我就知道了一些买回 来的花朵垂头丧气的秘密。最近找到这一段笔记,感触和当时一样深,更确实地体会到,人 只要有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 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 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人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 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静,就会发现夜来香、 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 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 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是很难有志气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 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让我们来体会这有情世界的一切展现吧,当我们有大觉的心,甚至体贴一朵黄玫瑰,以 心印心,心心相印,我们就会知道,原来在最近最平凡的一切里,就有最深最奇绝的睿智呀!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昨天的矿灾让“我”懂得珍惜生命中的一切,“我”决定买黄玫瑰送女朋友,为奄奄 一息的爱情做努力。 B.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花贩总结的花心 里蕴含的哲理,充满启发的智慧。 C. 买玫瑰花的故事以回忆式倒叙的手法写自己的感情经历,因为它是几十年前“我” 写在笔记上的一件真实的事。 D. 黄玫瑰和“我”一样,都需要脑袋泡在“水里”,去汲取养分。黄玫瑰给了“我”人 生的启迪,因而成了“我”一生中难忘的记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买玫瑰花的故事以 回忆式倒叙的手法写自己的感情经历”说法错误,直接回忆往事,是为下文作铺垫,不 是倒叙。 点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 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 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 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 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 分) 【答案】当人遭受挫折失意时,只有冷静下来,用心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才能看到美、坚强, 从而智慧地去面对人生。 (3)说说题目“黄玫瑰的心”在文章中的作用。(6 分) 【答案】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统领全文,首尾呼应,巧妙地把花和由花感悟到的哲理融合 到一起。②黄玫瑰的心,象征着庄严、美、不屈服的意志。③突出主题,要用心体会万 象万法,洞察其中的睿智和美,智慧的生活。 6、【2018 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文后各题。(15 分) 万鞋墙 梁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 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 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 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 双。”我脱 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 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 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 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 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 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 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 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 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 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 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上世纪 60 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 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 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 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 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 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 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 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 地上摆的鞋。我是 1963 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 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 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 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 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 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 13 个补丁。90 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 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 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 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 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 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 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 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 针。那堵鞋墙共有 13000 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 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鞋墙不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作品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 衬“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 B. 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两个比喻,把无 生命的鞋写活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 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 出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 D. 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 象,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幽默的风格。 【答案】A (2)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从鞋墙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联想到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 皮鞋上路的情形。②想象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等。③这些联想 与想象,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审出要求和方向,比如本题中,“梁衡的散文善 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第三段”是目标,“联想和想象”答 题的方向;然后分析“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手法。“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 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比如第三段中的“中国革命的 历史”和“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这都是因为作 者观看了鞋墙而引发的联想;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 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第三段中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 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 (3)作品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作品以这句话结尾有什么用意?请 简要分析。(6 分) 【答案】第一问:鞋子所象征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代表的社会进步,所象征的乡愁、亲情、 家等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 第二问:照应题目与开头,使作品结构严谨;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万鞋墙的赞美 之情。 【解析】题干问的是“作品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作品以这句话结尾 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结尾设题,既考查内涵,又考查作用。先到上文 找到所写的有关“鞋子”“鞋墙”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感慨的句子,可以发现,文中的鞋 子已经不是具体实在的物品,它象征了我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它承载了我们的乡愁、 亲情,它有着家的温暖,它的变化代表了时代社会的进步;而“不朽”的意思是永不磨 灭,永远存在于人类的记忆或记载中,这就表明上面所说的精神将会永远传承下去。作 用上,先从结构上看,主要是与标题和开头的照应关系,这样让文章首尾圆和;再从内 容上来看,作为结尾,一般要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作者对万鞋墙的赞美之情。 7、【2018 届吉林省高三 10 月阶段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跋 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路愈往山巅,愈陡峭,愈感 觉那座院落的离世与神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 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 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座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 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 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 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 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 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 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 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 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 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滕蔓沿着院墙攀 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 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 瓜,一个名附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 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 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 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 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 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 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 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 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 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 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 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博。母亲细碎 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 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 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 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 2017 年第 2 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文第②段交代了前往乡村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作铺垫, 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 本文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近似的乡音,让作者“错把 他乡当故乡”,使作者感到亲切。 C. 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在无拘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 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 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 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答案】D 【解析】作品对“母亲”的情况只是一般交代,没有具体描写,也没“采用多种手法”,因 而也不会“栩栩如生”。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6 分) 【答案】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②运用拟人、比喻、对比 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 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 点睛:综合赏析语段的从语段的内容、手法、侧重点和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语 段的位置,开头、结尾还是中间,情感要联系文章的主旨。 (3)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①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更是 为了赞美“母亲”;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母亲的劳动, 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③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 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作品以此 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 【解析】这是一道语段安排是否合理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分 析原因注意从情节、人物、主旨以及文章的姐欧股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题如安排合理, 然后分析,“前面描写的花香是“母亲”劳作的结果,情节合理,从主旨的角度看是劳 动的赞美之情,升华主旨。 8、【2018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简单 三毛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除了 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仍是来的样子, 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普通通 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你看 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的吧! 唉,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少年老 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 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不知 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 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简单的人,社会也 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的日子 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动的愁,没有口舌 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大西洋 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 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的窗,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 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的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的欲望 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我们要求进步, 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谐、富有、健康,甚而 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 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看见了 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也不认识蔬菜的清 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 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 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且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璞归真, 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 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 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 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 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选自《三毛全集》,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的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西虽带 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日子便不完整。 B. 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对待神 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 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增强了文章的 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 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们只有 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让心无尘埃,就再无迷茫。 【答案】A 【解析】从全文作者所推崇的简单生活态度上看,我们身边引出的牵绊是要去除的东西,“缺 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作者用了反语。 (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6 分) 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 【答案】①作者认为“你”自己本身就拥有“花”,只是因为比作者“复杂”,心灵对美丽生 活视而不见。②对于羡慕大西洋岛屿的“你”,假如不带着简单的心灵,即使来到这里 也见不到你想要的。 【解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在“花”的含义上,从文章第三四五段可以看出“花”是我们身 边美好的东西、简单的东西。答题要点:①强调对美丽生活视而不见;②强调缺乏“简 单心灵”。 (3)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 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答案】①内容角度,作者写现代的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环境里,粗糙的活着,努力使自 己深刻,是为了批判这些无视“美”的生活态度。②结构角度,形成对比,拿复杂的生 活状态与作者简单的生活状态做对比,拿贪得无厌的拥有与能少则少的放下作对比。③ 艺术效果,突出主旨,作者对复杂否定的越多,对简单的提倡也就越发明显,这与题目 “简单”并不背离。 【解析】解答这道题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分析,有关“复杂”的描述本身即传达了作 者的情感态度,另外便是形成对比对于表达散文主旨的帮助。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 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 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 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如此题运用对比的手法。 9、【2018 届广西区高级中学高三 11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 分) 这是一张有故事的老照片 毕淑敏 那一年,我刚满二十岁,是实习军医。刚当医生的女孩,别提多自豪、多骄傲了,真想 照好多幅照片,对全世界的人宣布,我是大夫啦! 可我所实习的驻军医院,在新疆一座偏远的小城,根本就买不到胶卷。只得给远在北京 的妹妹写信,叫她给我寄来。关山迢迢,第一次寄来的胶卷照出相灰蒙蒙的,一点也不威风。 战友们戏说,别是你妹妹给你买的胶卷是处理的吧? 这当然是绝不可能的。只怨路途遥远,路上大概经了雨雪风霜,曝了光。 只得让妹妹重寄。这回胶卷一到,马上邀了几个要好的朋友,星期天起个大早,一同留 影。 先照了几张合影。 年轻的女孩总是这样,她们以为友谊会一辈子常青。今天,我重新面对那些稚嫩得仿佛 能滴下水来的脸庞,有许多已叫不出名字。 然后各自单兵教练。她们都是护士,就照了许多用大号注射器从盐水瓶子里抽药的照片, 你照完了我照,①眼睛都亮晶晶的。 为表示无菌观念强,全戴着大口罩。我说,你们这么照,寄回家去,你妈妈认得出来是 你吗? 她们一起回答:看眼睛啊! 是啊,每个女孩青春的眼睛都是不一样的。我怎么连这都不懂? 轮到我照了。我是医生,所取的姿势就同她们不一样。我潇洒地披着白大衣,把听诊器 看似很随意实则很精心地挂在脖颈上,双手老练地插在衣兜里,在病房走来走去,挑病情不 太重的病人做我的道具。那些慈祥的维吾尔族老人和腼腆的小战士,都温和地服从我的检查。 我做出给病人检查的架势,然后对着镜头微笑,要拿机子的人快照。 胶卷像线轴一般卷过去。只剩下最后一张了,摄影师郑重地宣布。我们突然有了片刻的 沉默,该照的都照了,好像不知该如何处置这最后一张胶片。 “你们照一张当医生的相吧。”我说。因为在我照相的时候,我看到她们②眼里跃跃欲 试的闪光。 那怎么行呢!我们是护士啊。她们羞怯地推辞着,但③眼里的光更密集了。 那时的部队,等级观念森严。你是护士若要模仿医生,就是不安心本职工作,罪名不轻。 “怕什么呀?我们不过是玩玩的。再说,现在时候这么早,没有人会看到你们的。只要 你们自己不说,我永远也不会说的。没准儿你们以后自己也当医生了,那这张照片只不过算 是提前照了一点,不会怪你们的!”我起劲地鼓动她们。 “好吧……那就依你说的办……”她们之中两个胆大的决定一试。其他的人也保证绝不 泄露。 摄影师忠实地跟着我们,表示一定把这张照片拍出水平。 现在轮到我们费斟酌了。她俩不敢到病房里像我那样大张旗鼓地招摇,我们就决定把背 景迁到医生睡觉的值班室,所以照片里的墙上贴有两张地图,这在正规的病房是不允许的; 所以面向走廊的窗户上隔有浅浅的纱帘,这也是病房不曾配备的设施。 好像万事俱备了。两位勇敢的女兵换上了医生的白大衣(护士的工作服样式不同),脖 子上也悬挂起具有象征意味的听诊器……我们突然发现了致命的缺憾——那就是——谁来 扮演病人?! 虽说病室里的任何一位病人,都会志愿为辛勤服务的白衣天使充当这一角色,但出于道 义和保密的要求,我们不能再劳驾他们。 好了,现在你想想,还能让谁来出任这一艰巨的形象? 那几个连当医生的魄力都没有的小女兵,自然不会在这最后一张底片上留下倩影。 既然这主意是我出的,关键时刻我就该挺身而出。 义不容辞! 于是有一个人,她脱了鞋躺在医生值班室的床上,手搭在手上冒充病人。因为她实在没 有生病的经验,竭力想做出呻吟的表情,可脸上还是笑眯眯的。她本该躺下,那样才更像重 病卧床沉疴不起。可因为摄影师是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她有点不好意思,就取了相片上半 坐的姿势……那两个充作医生的女孩,多少有些拘谨,她们毕竟没有真正地诊视过病人。不 过,这并不妨碍她们以后都成了优秀的医生。不知道是不是这张照片在冥冥之中暗示了她们 的未来? 现在,你可猜出了相片上的病人是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标题“这是一张有故事的老照片”中,题眼是一个“老”字,突出这一张照片距离 现在遥远、值得珍藏的特点。 B. 第二段交代作者实习的驻军医院所处的地点和交卷不易得到,主要是突出环境的偏 僻和照相的机会难得。 C. 文章较细腻地描写了作者照相时的姿势、动作、神情等,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作者作 为一位医师的自豪与骄傲。 D. 文章写摄影师宣布交卷只剩下最后一张时,大家沉默了,不知如何处置这张交卷, 这为作者的不寻常提议作铺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 项,“题眼”是一个“老” 字错,题眼应是“有故事”,后面的分析也不恰当。 (2)文中三处画线部分对护士们眼睛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她们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回 答。(6 分) 【答案】①表现了护士们的激动、兴奋;②表现了护士们想照一张当医生的相的强烈愿望; ③表现了护士们表面上推辞,而内心想照一张当医生的相的愿望更强烈了的心情。 (3)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第三人称进行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①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更好地对“我”的表情、笑容进行描写;②在第一人称(或有 限视角)的描写中插入一段第三人称(或全知视角)的描写,能打破一种叙述角度叙述 到底的单一、呆板状况,呈现出描述手段的灵活多变‘显示出构思的新颖。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运用的人称表达方式。本文的主要人称表达方式是第一人称“我”, 但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将第一人称“我”转为第三人称“她”进行描写,更有利于把 “我”即“她”的表情、笑容、姿势进行细致描写。另外,人称变换的好处,还可以从 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考虑,如:描述手段的灵活多变,叙述角度不单一等。 点睛:现代文中,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一篇文章中,人称相 互变换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不那么古板。 10、【2018 届广西南宁市高三上学期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 分) 屋顶上的梦 宁肯 如果从空中看,1957 年的北京就是一大片四合院,一大片房顶,屋顶一般是猫和鸽子 的世界。偶尔会有小孩爬上来,探头探脑,与猫、鸽子互不相扰。现在无论什么时候想起自 己小时候一个人独自坐在一大片房顶上,就觉得有一个梦始终没做完,总想回到儿时的屋顶, 那时的一片青瓦的北京。 我记得刚开始上房时我还太小,十岁左右样子,一般总是被小伙伴们托着屁股上,或者 踩着大点孩子的肩膀上。不是哪儿都能上,一般是院与院的分隔墙,连接墙,这种墙都比较 矮,墙那边就是另一个院。一般都是从后院上,我们院说是后院其实不过就是个露天夹道, 夹道另一边是别人家的院子,院子的大门已在另一条陌生的街上了。别小看这种夹道,北京 胡同所有院与院连接全靠它,叫“××夹道”的胡同也特别多。夹道一般不是正式胡同,宽 了才叫胡同。一般这地界都很幽静,小时不知为何有这种地方,只觉得神秘,静悄悄,而哪 个孩子天性不喜欢幽暗、神秘?在这儿玩的东西可多了,捉迷藏、弹球、拍三角、种花、养 草鱼、掐蛐蛐,还有就是实在没事了上房。 前院也能上房,但大人见了会骂,只有到了后院——夹道才是我们的天下。我们后院上 房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夹道一出口的右面的连接墙,一个是里两处山墙连接的凸出的“出水 口”,雨水从两房之间顺这儿流下。这儿跳起来,扒着“出水口”的瓦,可引体向上,脚翻 上一蹬就到了上面。一般大点的孩子才在这儿上房,我是小学快毕业了才像吊死鬼儿似的挂 上去。我在这儿出过事,一次吊上去正艰难地引体向上,结果出水口突然垮了,把我连人带 砖瓦一起掉下来,右手砸破一个大口子,鲜血迸流,可我连医院也没上,上了点红药水几天 就好了。那儿以后,那个出水口彻底废了。 房上是一个陌生世界,别人看不到你,你看得到别人,除非下面有人知道你上房了,但 即使如此,这人也在你居高临下的监控之下,你会随时隐蔽。在这个意义上,高处是一种梦 想的权利,也是一种实际的权力。换句话说,你到了房上意味着你获得了一种超越别人、观 察别人的权力,你不仅看见自己院中熟悉的人,还看到了别的院陌生的人。此外,更重要的 是,放眼望去,屋顶世界完全是一个新世界,不再有胡同,不再有院门,不再有道路,世界 是平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房上虽没有道路但你却可以走得很远,甚至感觉可以在屋顶上 走遍北京。当然,这也只是想想,我从来也不会走出太远,一般最远也不过是穿过四五个院 子,在一个叫小西南园的胡同拐角处抱着一棵电线杆子下来。电线杆下半截有水泥方柱,我 出溜到水泥方柱处,站稳了,跳,就算完成了房顶旅行。 小西南园是条很窄很短的胡同,北口对着周家大院口,中间横过的前青厂胡同,胡同东 头连着琉璃厂,对,就是那条著名的文化街,鲁迅经常走的街,我上小学的街。我从电线杆 子下来一溜烟跑回自己的院子,再次上到房上,大口喘息,无比兴奋。有时是我一个人,有 时是我们一大群孩子。一群孩子通常走得更远,像一次房上的长征,这很危险,因为人多动 静大,难免被下面哪个院子的大人发现,那会被骂死,甚至打将上来。也正为如此,更吸引 我们一次这么干。孩子世界之所以和成年人世界不同就在于天生的超现实性,房顶世界刚好 满足了这点。房顶通常是压抑的,因此带来了超越性,因为遮挡因此带来了想象,它鼓励了 孩子一种东西:世界除了是你看到的样子还有另外的样子;可以做你不能做的,做了是那么 的有趣。 此外,屋顶上的世界对于喜欢孤独的孩子还有特别的意义,这点我同样体验很深。屋顶 上那种明亮又隐蔽的空间,让像我这样平时家里没大人的孩子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和与安 慰。我与上面哥哥姐姐隔得太远,几乎是意外出来的,或者像是投胎,我刚懂事上面就全是 成人世界,我非常孤独,别的孩子都有相邻的兄弟姐妹我没有,别人都有家,我觉得好像没 有,因此我经常就一个人跑到房顶上看太阳。在屋顶上,一切都是平的,没什么高出我,谁 也看不见我,一个人面对暴晒的阳光,独自享受着世界的寂静。多少年后,具体地说四十年 后,我读到意大利小说大师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不禁感叹人类看上去多么不同也有 共同的东西,《树上的男爵》写了一个孩子一生都生活在树上不愿下来,这不正是我小时的 心境吗?卡尔维诺写出了儿时我内心深处的东西。 (选自《收获》,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前几段用大段篇幅回忆儿时“上房”的经历,既为下文作铺垫,也表明自己对这一 行为印象深刻。 B. 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我”上房扒掉出水口的一段描写、场面生动,画面感 强,富有表现力。 C. 作者提到琉璃厂这条“著名的文化街”,并说是“鲁迅经常走的街”,是为了使文章 更具文化气息。 D. 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又有恰当的议论或抒情,作者想象力丰富,感悟深刻。 【答案】C 【解析】“为了使文章更具有文化气息”这一分析夸大其辞,作者无此用意。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答案】尽管我和卡尔维诺笔下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内心深处对孤独的 感受是相同的,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可以在优秀作品中得到共鸣的意思。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重点注意答题的关键是句子中的词语的含义,抓住 词语的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即可,此题注意抓住“一切都是平的,没什么高出我”“寂 静” (3)文中“屋顶上的梦”对于“我”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答案】①在屋顶上能获得一种超越别人、观察别人的权力。②在屋顶上发现了一个平的、 完整的,可以走到远方的新的世界。③满足了孩子世界天生的超现实性,鼓励了对远方 和未来的向往。④屋顶上的世界对于喜欢孤独的孩子有特别的意义,让我感受到亲和与 安慰。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 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 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 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 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 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 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