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与行程问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与行程问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与行程问题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2.经历分析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3.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情境导入 教师: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图2-7,提出问题:‎ ‎(1)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 m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 m,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 (2)如果梯子的长度是13 m,梯子顶端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12 m,那么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的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距离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注意:涉及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 n mile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 n mile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的中点.一艘军舰从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E外,‎ 4‎ 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 n mile)‎ 分析:此题难度较大,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会题意,分析题意,不能急于求成.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①审清题意;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③建立方程模型,再求解.‎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军舰=2×V补给船;‎ 时间等量:t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教师:通过上面两道题的探究,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1)审题:读懂题目,审清题意,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设元:就是设未知数,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未知量,并用字母(x)表示出来,设元又分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 ‎(3)列方程: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符合题意的一元二次方程;‎ ‎(4)解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验根: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 ‎(6)写出答案.‎ 三、举例分析 例1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7 cm,一条直角边比另一条直角边长1 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例2 如图①,在Rt△ACB中,∠C=90°,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 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图①‎ ‎   图②‎ 例3 在宽为20 m,长为32 m的矩形耕地上,修筑同样宽的三条道路(两条纵向,‎ 4‎ 一条横向,横向与纵向互相垂直)把耕地分成大小相等的六块试验田,要使试验田面积为570 m2,问道路应为多宽?‎ 分析:三个例题的设计从简单问题入手,例1通过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问题;例2构造了一个可变的直角三角形,解决面积问题;例3也是面积问题,在这个问题中通常设道路宽为x m,其中两条长为20 m,一条长为32 m,但要注意道路的交叉部分.‎ 引导学生通过转变图形进行思考:若将图中的三条道路分别向上和向右平移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应怎样列方程求解?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更简单?‎ 四、巩固练习 ‎1.在一块正方形的钢板上裁下宽为20 cm的一个长条,剩下的长方形钢板的面积为4 800 cm2.求原正方形钢板的面积. ‎ ‎2.有这样一道阿拉伯古算题:有两笔钱,一多一少,其和等于20,积等于96,多的一笔被许诺赏给赛义德,那么赛义德得到多少钱?‎ ‎3.《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二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乙东行,甲南行十步而斜东北与乙会.问甲乙行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的速度为7,乙的速度为3.乙一直向东走,甲先向南走10步,后又斜向北偏东方向走了一段后与乙相遇.那么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远?‎ 五、小结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3.列方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外作业 ‎1.教材第53~54页习题2.9第3,4题.‎ ‎2.一艘轮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途中接到台风警报,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距台风中心2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都属台风区.当轮船航行到A处时,测得台风中心移到位于点A正南方向的B处,且AB=100海里.若这艘轮船自A处按原速度继续航行,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台风?若会,试求轮船最初遇到台风的时间;若不会,请说明理由.‎ 本课是学生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的应用课,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过方程应用的训练,对于方程的实际应用并不陌生.虽然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但本课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迁移,找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的分析,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4‎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更好地进行学习指导.‎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