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三语文测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末,龙井茶开始销往东南亚国家,英国印刷出版公司的大清帝国中的“钱塘江上茶船”,再现了收购龙井茶的景象,龙井茶以其独特的品质风韵,精湛的制作工艺,不仅成为皇家供品,而且蜚(fēi)声于国际市场。‎ B. 赵校根制作的文物古迹拓(tà)片大致可分为摩崖石刻、建筑门楣题刻等五类。这些拓片就像“活化石”,形象地记录了乡土文化和历史变迁,还有一定的醒世教育意义。‎ C. 在语文考试中,由于时间紧张,要想跟平时写作一样,走完审题、打草稿、誊(téng)写的全部流程,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用列题纲的方法来代替草稿。‎ D. 一次,一向诚信的老信客替人捎带一匹红绸回乡,裁了窄窄的一条,捆扎(zhā)自己送人的礼品,被人发现后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对他心存怀疑。老信客懊悔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A项,“供品”应为“贡品”。供品,专指:宗教及信仰的供奉物品,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鲜花,酒等。贡品,多为全国各地或品质优秀、或稀缺珍罕,或享有盛誉,或寓意吉祥的极品和精华。‎ C项,“题纲”应为“提纲”。提纲:是一种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它不把全文的所有内容写出来,只把那些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式地写出来。‎ D项,“扎”的读音为“zā”。‎ 故选B。‎ ‎【点睛】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3‎ - 23 -‎ ‎、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善用排除法。4、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揭晓后,残雪突然开始被追捧。人们在朋友圈和热搜里“喜提”这位获得提名的中国女作家。一时间,她的作品在各大平台被卖断货,一篇篇文章炮制而出,直呼其为“中国卡夫卡”。【甲】这就像她的小说《突围表演》里的情节:相貌平平的中年女士,突然成了五香街上人们流传的绯闻主角。‎ 热度在10月10日晚上7点开始冷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热点换成新进得主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尔卡丘克和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残雪由默默无闻的小说家,到众星拱月的“神话”人物,再回归寂静,不过是短短几日的事情。‎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围绕诺奖自嗨,在诺奖诞生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国人好像总憋着一口气,一定要用它来证明点什么。凡是沾上“诺贝尔奖”几个字,艰涩难懂也能迅速“出圈”,尤其名单里出现了中文名字,大家的民族情结瞬间点燃,热烈期盼同胞获奖,好像自己也能因此高人几分。‎ ‎【乙】北京外国语大学汪剑钊教授曾说过,“有一些中国作家和诗人甚至只是为了汉学家写作,好像写作只是为了奖项,或者通过翻译让作品走到国外,走向世界。”【丙】在他看来,“走向世界”这个提法很诡异——为什么要把自己抛弃在世界之外?难道你不在这个世界上吗?‎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传 B. 新进 C. 众星拱月 D. 甚至 ‎3.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B ‎【解析】‎ ‎【2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B项,“新进”意为初入仕途,新得科第,新被任用;或指新进之士;也指新出现的、先进的。此处文意应指某人获得了新的身份,应用“新晋”。‎ A项,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此处指绯闻的传播,使用正确。‎ C项,众星拱月,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此处指受到众人追捧的小说家,使用正确。‎ D项,甚至,连词,表递进关系;副词,强调事例突出。此处指有些作家行为,属于突出事例,使用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B项,乙句,“说过”后是逗号,说明后文应为不完全引用,应将引号内的句号移到引号外。‎ 故选B。‎ ‎【点睛】解释词义、字义技巧:理解字义,词义的考查题型主要以选择、填空和问答题为主,阅读理解题中对句段环境下字、词义的考查也有涉及,此类题型的常用方法有:一、查字典据词定义法,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二、分解词素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三、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四、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五、联系上下文解词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书展期间,一大批新书好书将进行首发,张抗抗、敬一丹、阿来、叶兆言等多位名家大咖做客书展,与读者互动交流,充分彰显浙江书展“全国首发”的平台引领效应。‎ B. 10月19日晚,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在宁波大剧院执棒指挥《黄河大合唱》,一头银发在一身黑衣中更加衬得耀眼,热情奔放且稳、准、快、神的指挥,让人忘记她已90高龄。‎ C. 当前的宁波,在努力奔跑中汇聚了力量和友谊,广大“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以各种方式支持或参与宁波建设发展,成为宁波可依赖、可倚重的“亲友团”。‎ D.‎ - 23 -‎ ‎ 对于古籍爱好者来说,今年想必尤为高兴:今年的古籍展馆主要陈列古籍善本,汇聚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绮丽、元之自由和明清之规范,给爱书之人带来“淘书”的乐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项,语序不当,“更加”应放在“耀眼”之前;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应将“衬得”改为“被衬得”;‎ C项,搭配不当,“友谊”不能与“汇聚”搭配,将“汇聚力量”“收获友谊”;‎ D项,主语残缺,去掉“对于”“来说”。‎ 故选A。‎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高粱生命力顽强,不过却有一个“天敌”——麻雀,它会造成高粱不同程度的减产。不过,我国科学家发现,①________________:在571份高粱自然变异群体中,接近46.7%的高粱种子麻雀不喜欢吃。之前,科学家们一般认为单宁含量越高的高粱越抗鸟,但对其中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日前,科研人员应用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合成生物学及动物行为学等手段进行研究,发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这个基因位点是控制高粱单宁合成的关键基因。其次,这个基因位点,还参与了高粱的某些香味挥发物的合成,从而吸引麻雀的啄食。农田中,在高粱灌浆期之前,很少能看到麻雀,而在高粱灌浆期之后,大量麻雀迁飞至农田。科研人员猜测,这或许意味着灌浆期的高粱籽粒,会③________________。而科研人员对高粱灌浆期籽粒的测定,证明了籽粒中合成的9种含芳香气味的挥发物里,有2种的确可以作为“引诱剂”来吸引麻雀取食,而这些合成过程都有Tannin1基因的参与。‎ ‎【答案】 (1). 麻雀对于高粱种子非常“挑食” (2). Tannin1基因是抵御麻雀的关键 (3). 散发有香味的挥发物来吸引麻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 23 -‎ 第一空,根据前面的句子,麻雀吃高粱,会造成高粱减产,以及“不过”的转折,可知后面应当是与这个内容相对;再结合后面“在571份高粱自然变异群体中,接近46.7%的高粱种子麻雀不喜欢吃”,可以填写“麻雀对于高粱种子非常‘挑食’”;‎ 第二空,结合前面发现“单宁含量越高的高粱越抗鸟”,以及后面“这个基因位点是控制高粱单宁合成的关键基因”,可见“基因”是防止麻雀啄食的关键,因此可填写“Tannin1基因是抵御麻雀的关键”;‎ 第三空,结合前面的研究成果,“这个基因位点,还参与了高粱的某些香味挥发物的合成,从而吸引麻雀的啄食”以及“在高粱灌浆期之后,大量麻雀迁飞至农田”,说明灌浆期的高粱籽粒“散发有香味的挥发物来吸引麻雀”。‎ ‎【点睛】补句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6.阅读下面“最多跑一次”企业注册登记流程图,根据要求答题。‎ ‎(1)假如你是一位要进行企业注册登记的企业主,在去服务窗口进行登记之前,你要做哪些前期工作?(不可遗漏流程图中涉及前期工作的任何信息)‎ ‎(2)根据流程图可知,相比于此前窗口申请、纸质填报的方式,“最多跑一次”企业注册登记的最大特点是 ▲ ,并简答其意义(80字以内)。‎ ‎【答案】⑴①通过全程电子化APP和电子营业执照APP进行网上申请,②准备齐全需要的材料 - 23 -‎ ‎⑵全程电子化 意义:①为企业提供便利:突破了地域和服务时间限制;‎ ‎②节约企业成本:可利用网络远程足不出户提交登记材料,接收营业执照,降低申请方时间和经济成本;‎ ‎③提高登记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降低出错与返核率。‎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流程图。解答此类题目,先确定叙述顺序,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本题考查的是“最多跑一次”企业注册登记流程图。根据箭头方向,可以由上往下看。企业主首先要在网上进行电子化申报,可用的有两种APP,一是全程电子化APP,二是电子营业执照APP;准备好申报材料,到有关部门进行审核;有关部门受理审核,如果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2-3个工作日完成审核;然后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和发放纸质营业执照;发放形式可以是现场颁发,也可以是邮政速递(这种就一次也不用跑了)。‎ 第一问问的是“在去服务窗口进行登记之前,你要做哪些前期工作”,这步应当是“受理审核”之前的准备工作,应当首先通过全程电子化APP和电子营业执照APP进行网上申请,其次是准备齐全需要的材料。‎ ‎(2)本题考查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按照题干要求从众多步骤中找出最突出的特点;然后简述意义,注意“简述”的要求,字数的限制;意义一定要结合题干提示的“最多跑一次”来理解。‎ 综合流程登记图不难看出,相比于此前窗口申请、纸质填报方式,“最多跑一次”企业注册登记的最大特点是“全程电子化”。其意义,结合“最多跑一次”可知,最大受益者是企业,可以突破地域和服务限制,足不出户就可申请、接受营业执照,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对于审理部门来说,不用排队,提高了登记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和出错率与反核率。‎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赞同“儿童分级阅读”。‎ - 23 -‎ 伴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推进,家长为孩子购买童书或陪伴孩子阅读已经成为不少文化场所一道温暖的风景,但“究竟哪些书适合我的孩子”的确令家长很苦恼。‎ 如果一个孩子在10岁前还没有建立起阅读的习惯,他今后恐怕不太可能再喜欢上阅读了,所以创造更多条件把最好的阅读融入最珍贵的童年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儿童阶段就养成阅读的习惯、爱好,那么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童书分级”有助于儿童阅读精细化。通过精细化阅读,可以使孩子通过吸收文化知识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和更广的成长空间,有效避免“书不对路”对阅读积极性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吴学安《“童书分级”并非多此一举》,2017 年 11 月 1 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二:‎ 家长为儿童选购书籍主要参考依据(多选)‎ ‎(1) A:以孩子兴趣为主 (2)B:根据教育专家推荐 (3)C:购买经典图书 (4)D:老师推荐的图书 (5)E:购买畅销的书籍(6)F:自己决定 (7)G:听从书店购书建议(8)H:随意挑选 ‎(资料来源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材料三:‎ 分级阅读,是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如果按照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的科学来判断儿童阅读分级必要性的话,年龄越小越适用。因为儿童的身心差异太大了,特别是婴儿时期,差一个月两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认知上的不同。如果不分级,容易造成阅读压力,让儿童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从阅读实践出发,7岁以后的阅读,视儿童在6岁前阅读习惯的建立与否,阅读水平开始逐渐拉开距离。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很多阅读专家反对分级阅读,觉得分级会限制大部分阅读能力强的孩子。‎ ‎(摘编自保冬妮《建立科学合理的儿童分级阅读》,2017 年 9 月 12 日《光明日报》)‎ - 23 -‎ 材料四:‎ 在电视、手机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现在的儿童在兴趣、语言、服装等方面的表现都与成人区别不大了。儿童之所以会有童年,重点是儿童和成人的媒介环境是不同的,他们的媒介环境应该经过筛选和过滤。儿童分级阅读就是在塑造适合孩子的媒介环境。不过,目前国内对少儿图书分级阅读还缺乏普遍的了解和认同。虽然有一些童书已经标明了“适合×岁儿童阅读”,但是,这不是全国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详细的说明,缺乏充分的实践检验。‎ ‎(摘编自赵清源《分级阅读:别让“童年的消逝”成为必然》,2017 年 11 月 1 日《中国青年报》)‎ ‎7. 依据全文,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兴趣是很多家长为孩子购书的主要参考依据,这也应是我们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制定分级阅读标准的重要依据。‎ B. 根据教育专家、老师推荐或书籍畅销程度来选购书籍,说明部分家长需要依靠权威判断或别人的经验来购买。‎ C. 购买畅销书籍是无视孩子的兴趣,是用成人的标准来干扰儿童的阅读需求,会使儿童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 D. 家长选购依据多样乃至随意,说明社会需要一套科学的分级阅读标准,帮助家长更科学地为孩子选购书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童书分级”不是多此一举,因为孩子10岁后就不会再喜欢阅读,所以我们要在 10 岁前利用分级阅读为他们提供优质图书。‎ B. 科学适度的分级阅读是有必要的,但对 7 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要因人而异,尊重个体的实际需求,不必做出一刀切的机械要求。‎ C. 虽然某些出版社用年龄来对书和读者做简单区分的做法并不科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儿童分级阅读体系已基本成型。‎ D. 由于大众媒体的影响、部分专家的反对,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的推行遭遇了一定的挑战,但家长们热切期待科学的分级阅读标准出台。‎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分级阅读对儿童的必要性。‎ ‎【答案】7. C 8. B ‎ ‎9. 有助于孩子在儿童阶段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爱好;②有助于儿童阅读精细化; ③适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水平;④为孩子的成长塑造适合的媒介环境。‎ - 23 -‎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项,“购买畅销书籍……会使儿童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购买畅销书籍是无视孩子的兴趣”说法没有根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孩子10岁后就不会再喜欢阅读”说法太绝对。原文说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10岁前还没有建立起阅读的习惯,他今后恐怕不太可能再喜欢上阅读了”,并没有说10岁以后就不会再喜欢阅读。‎ C项,“我国儿童分级阅读体系已基本成型”错,原文“目前国内对少儿图书分级阅读还缺乏普遍的了解和认同。虽然有一些童书已经标明了‘适合×岁儿童阅读’,但是,这不是全国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详细的说明,缺乏充分的实践检验”。所以,原文并没有说我国儿童分级阅读体系已基本成型。‎ D项,强加因果,据原文内容,“家长们热切期待科学的分级阅读标准出台”的原因并不是“大众媒体的影响、部分专家的反对”。‎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如果不分级,容易造成阅读压力,让儿童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概括为:有助于孩子在儿童阶段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爱好。‎ ‎“‘童书分级’有助于儿童阅读精细化”提取为:有助于儿童阅读精细化。‎ - 23 -‎ ‎“分级阅读,是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概括为:适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水平。‎ ‎“儿童之所以会有童年,重点是儿童和成人的媒介环境是不同的,他们的媒介环境应该经过筛选和过滤。儿童分级阅读就是在塑造适合孩子的媒介环境”概括为:为孩子的成长塑造适合的媒介环境。‎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的题目。‎ 少年哀歌 ‎[日]西村寿行 ‎⑴ 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⑵ 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这给我们艰辛的捕鱼生活蒙上了阴影。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⑶ 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⑷ 小船摇荡着波涛,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⑸ 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我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⑹ 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 23 -‎ ‎⑺ 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矫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形象。‎ ‎⑻ 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⑼ 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⑽ 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⑾ 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⑿ 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 ‎⒀ 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⒁ 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我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代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⒂ 冷风肆虐,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⒃ 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 ‎⒄ 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⒅ 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 ‎(文章有删改)‎ ‎10. 分析文中第3段、第15段两处加点字意义的异同。‎ - 23 -‎ ‎11.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2. “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联系上下文分析“我”感到一阵悲哀的原因。‎ ‎13. 结合文章主旨谈谈文章结尾“我抛下名片的意义”。‎ ‎【答案】10. ①相同点:第(3)节中“沉重冰凉”是指冬天的夜海上风刀霜剑、寒风刺骨,还有很多的潮气,衣服吸了潮气后变得沉重、冰凉;第(15)节中“沉重冰凉”也是指冷风所带来的感受。‎ ‎②不同点:第(3)节纯粹是对环境的身体反应。第(15)节指作者因看到了江面上打渔的父子二人而产生的内心感受,是一种沉重的、深刻的自我反思。 ‎ ‎11. 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的愤懑与烦躁比喻成为灼烧我脑海的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恼火与烦躁。②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贵妇人的笑与我脑海中的灼烧形成对比,突出我此刻的愤懑与烦躁。 ‎ ‎12. ①我是贫穷渔夫的后代,过着艰辛的捕鱼生活。②贵人所过的红男绿女的生活、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与我无缘。③这是底层人民的悲哀,他们是贵族轻视甚至鄙视的对象。 ‎ ‎13. ①我抛下自己的名片,希望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这是一种善意和关爱;②与少年时“我”贫困艰辛的生活和痛苦的人生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告诉读者,我们不应该因贫贱而自卑,更不能因富贵而不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帮助;③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贵妇人的“树枝”有一定关系,我想告诉少年一个人的命运通过努力是会改变的,身处生活艰辛中的我们,不要自卑,妄自菲薄,而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发愤图强,也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第3段、第15段都写到了“沉重而冰凉”,它们的含义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第3段,结合“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这是写冬夜在海上的身体感受,是风、潮气等综合作用造成的;第15‎ - 23 -‎ 段,是“我”在东京定居并当了作家之后,一次在妙正寺河边散步,看到一对打渔的父子,触发了“我”童年时的回忆的感受。结合“冷风肆虐,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可知,这里的“沉重冰凉”也是冷风带来的身体感受;但不同的是,这也是一种心理感受,是看到渔民父子之后触发了当年的回忆而产生的一种沉重的、深刻的自我反思。‎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用到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用词、句式等分析妙处。不管属于哪种,都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出效果。‎ ‎“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贵妇人扔下的树枝引起我的“愤懑与烦躁”;这句话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妇人“笑着扔下”的神态与动作描写以及“轻轻”,与“却像火一样燃烧”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现“我”此时的心理,表明“我”心里的愤懑,为后文“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及“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作铺垫。‎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小说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到题干提到的词语或句子所在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去确定答题区间以及相关语句,然后再进行概括。解答时主要是确定答题区间,解答本题当然主要从前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我感到一阵悲哀”这一心理活动主要是第9段“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这表现了对“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与“我”无缘的失落:“我”是贫穷渔夫的后代,过着艰辛的捕鱼生活;贵人所过的红男绿女的生活、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与“我”无缘。但结合前文可知,引发这一点的是“贵妇人”,“我”在“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的海上捕鱼,可“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这是底层人民的悲哀,他们是贵族轻视甚至鄙视的对象。两种生活形成对比,“我”觉得“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对别人的生活羡慕,对这种差别的不满、愤懑与无奈,这些都是“我”感到悲哀的原因。‎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某个情节的含义及分析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情节出现的原因、作者的心理,并由此探究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本题要求结合文章主旨谈谈文章结尾“我抛下名片的意义”。‎ - 23 -‎ 首先要分析“我”抛下名片的心理。“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原来“我”是想通过这张名片让少年找到“我”,或者遵循“我”的成功之路,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善意的关爱;‎ 少年时的“我”曾经生活贫困,非常卑微,被人当“猴子”一样看;而如今“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成名后“抛名片”与当年那位妇人“抛树枝”形成鲜明对比,“我”当年收到了侮辱,而现在“我”身份高贵,却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去伤害这个少年。作者是想告诉读者,我们不应该因贫贱而自卑,更不能因富贵而不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小说主旨,通过“我”的成功,可以看到:人间的关爱,哪怕是简单的同情,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哪怕自己的身份再卑微,只要希望不灭,且为之努力拼搏,总会有所成就。‎ ‎【点睛】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 - 23 -‎ 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 怪:奇异 B. 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 分:天分、禀赋 C. 而皆习于礼乐 习:反复操练 D. 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因:凭借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有悦于人之耳目 不知东方之既白 B. 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 然学者益以苟简 徒以吾两人在也 D. 士之生于是时 得复见将军于此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是为好友李公择书房题记,但是文章却从书的宝贵写起,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写法,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 B. 作者列举了孔子、老子、韩宣子、季札、倚相等人,说明那个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的读书人却学习得很好。‎ C. 第二段苏轼用老儒先生自言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亲手抄录、日夜苦读的事,与现在读书人作对比,重点批评现在科举之士功利性太强,不爱读书。‎ D. 苏轼颂扬了李公择藏书于僧庐以供后来人阅读的善举和无私的品质,同时趁写记的机会,规劝今之学者要爱惜书本,改变有书不读的毛病。既与前面论述相呼应,又体现了作记劝学的目的。‎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23 -‎ 公 择 既 已 涉 其 流 探 其 源 采 剥 其 华 实 而 咀 嚼 其 膏 味 以 为 己 有 发 于 文 词 见 于 行 事 以 闻 名 于 当 世 矣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2)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答案】14. C 15. D 16. B ‎ ‎17.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 ‎18. (1)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华天分的人各自应该可以获取的。‎ ‎(2)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而皆习于礼乐,意思是“然而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习:通晓、熟悉。‎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B项,代词,他们的 /代词,他们; ‎ C项,连词,修饰/ ,连词,因为;‎ D项,都是介词,在。‎ 故选D。‎ ‎【16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列举了孔子”错。选项涉及到第二段,这段开头句子说“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是一个引领的句子,下面就开始列举老聃、韩宣子等人读书的事例。而孔子并不在这些人当中。‎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 其中,“涉其流”“探其源”句子结构一致,中间断开;“而”字常用语句子开头,其前断开;“咀嚼其膏味”句子意思完整,后面断开;“以为己有”意思完整,后面断开;“发于文词”“见于行事”结构一致,中间断开;“以”字常用语句子开头,其前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以遗来者,以(之)遗来者,省略句;遗,赠送;来者,后来的人;足,满足;得,得到、获取。(2)盖,表揣测,恐怕;老,动词,终老;发,打开;自补,宾语前置,补自,充实自己;庶,或许。‎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 23 -‎ 参考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依靠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 从孔子圣人起,他们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而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调】黄莺儿·赠燕 - 23 -‎ ‎[清] 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②半掺:满语口语半掺子,破败凋零之意。‎ ‎19. 作者运用拟人、 ▲ 、 ▲ 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燕子的形象。‎ ‎20. 作者通过燕子衔花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9. 用典、虚实结合 ‎ ‎20. ①燕子怜惜花朵零落成泥,而衔花去修补彩绘房梁上的斑驳花朵,抒发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②画栋斑驳,珠帘半掩,引出对乌衣巷衰败景象的描绘和感慨,抒发了作者怀古伤今,悲叹昔盛今衰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王谢”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前人曾有“就是王谢,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处是用典;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这首散曲中的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 23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1. 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格?‎ ‎22. 孔子认为“勇者不惧”,但是又要和“临事而惧”的人交往,是否有矛盾?‎ ‎【答案】21. 知、仁、勇 ‎ ‎22. 没有矛盾。 “不惧”是因为君子人格高尚,内心充满仁爱道德,所以坦荡磊落,无所畏惧。但与此同时,面对具体事情又需要思虑周全,有所敬畏,不做无谓的牺牲,所以要“惧”。‎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翻译文本,把握大意;然后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再按照题干要求筛选语句概括主要内容。本题问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格。‎ - 23 -‎ 通过中间的两则孔子的言论,不难看出孔子心中认为君子应当具备的品格:“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都强调了“知”“仁”“勇”的重要性。据此总结出答案为:知、仁、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思想内容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把名著中作者的思想观点吃透,不能仅仅抓细枝末节或者一叶障目,要辩证地、综合地看待看似矛盾的内容,找到他们的关联点。本题问孔子认为“勇者不惧”,但是又要和“临事而惧”的人交往,是否有矛盾。‎ 首先理解孔子认为“勇者不惧”的理由,参考最后一则中“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可见孔子认为“勇者不惧”是因为君子人格高尚,问心无愧,内心充满仁爱道德,所以坦荡磊落,无所畏惧。‎ 而“临事而惧”,参考第一则中“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一定要用遇事稳重谨慎,好用谋略而成功的人”。可见这里的“惧”不是简单的“怕”,而是一种“稳重”“谨慎”,因为事情往往很复杂,需要思虑周全,有所敬畏,不做无谓的牺牲,所以要“惧”。‎ 可见,孔子认为“勇者不惧”,但是又要和“临事而惧”的人交往并不矛盾。‎ ‎【点睛】名著阅读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参考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收起自己的主张,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子路说:“您若统率三军,找谁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而自己赤足过河,这样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一定要用遇事稳重谨慎,好用谋略而成功的人。”‎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智慧、仁爱、勇武,是任何时代都通行不变的道德。‎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四)古诗文默写。‎ - 23 -‎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钻之弥坚,瞻之在前,____。(《论语》)‎ ‎(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楚辞·渔父》)‎ ‎(3)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驾一叶之扁舟,____。寄蜉蝣于天地,_____。(苏轼《赤壁赋》)‎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 ‎【答案】 (1). 仰之弥高 (2). 忽焉在后 (3). 众人皆醉我独醒 (4). 是以见放 (5).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6). 茕茕孑立 (7). 举匏樽以相属 (8). 渺沧海之一粟 (9). 疏影横斜水清浅 (10). 暗香浮动月黄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仰”“弥”忽焉“期功”“茕”“孑”“匏樽”“属”“沧”“粟”“疏影”“清”“浮”,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 23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