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13年天天复习专项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2013年天天复习专项十

高考语文2013年天天复习专项十 一、字音天天读 ‎1、沏茶 休戚 栖息 嘁嘁喳喳 蹊跷 qī 2、轮廓 (kuò) 摘(zhāi)要 择菜:zhái ‎3.、剥落生吞活剥bō 剥皮 剥花生 bāo 4、雌(cí)雄 狭隘(ài) 胚(pēi)胎 ‎ ‎5、 贮(zhù)藏 储(chǔ)藏 提供(gōng) 参与(yù) 阐(chǎn)明 醴酪(lǐlào) ‎ ‎6、萌蘖(niè)龟(jūn)裂 粗糙(cāo) 轻率(shuài) 诱(yòu)使 奥秘(mì) 褐(hè)色 ‎ ‎7、瓤(ráng)肉 绚(xuàn)丽 绛囊(jiàngnáng) 渣滓(zǐ) 烘(hōng)干 浸渍(zì) ‎ ‎8、慰藉 枕藉(jiè) 狼藉(jí) 花蕊(ruǐ) 逶迤(wēyí) 虚与委蛇(yí) 传诵(sòng) ‎ ‎9、斑斓(lán) 匍匐(púfú) 伺(sì)机 伺(cì)候 慵(yōng)懒 蜕(tuì)皮缠绕(rào) ‎ ‎10、长颈(jǐng)鹿 鹰隼(sǔn) 鲑(guī))鱼 螫(shì)针 星宿(xiù) 脖颈(gěng) ‎ ‎11、妊娠(rènshēn) 老趼(jiǎn) 镌(juān)刻 铁砧(zhēn) 铁屑(xiè) 掐(qiā)丝 ‎ ‎12、栈(zhàn)桥 卓(zhuó)有成效 沼泽(zhǎo) 繁衍(yǎn) 脚踵(zhǒng) 掺(chān)杂 13、赋(fù)予 鄙(bǐ)视 湮(yān)没 田埂(gěng ) 渲(xuàn)染 氛(fēn)围 ‎ ‎14、拍摄(shè) 抽屉(tì) 荫庇(yìnbì) 琥珀(hǔpò) 湖泊(pō) 停泊 (bó) 暮霭(ǎi) ‎ ‎15、纤(qiàn)夫 纤(xiān)维 玫瑰(gui) 怂恿(sǒngyǒng) 矜(jīn)持 恬(tián)静 ‎ ‎16、蓓蕾(lěi) 吹拂(fú) 浩淼(miǎo) 神甫(fǔ) 跋(bá)涉 寥(liáo)落 ‎ ‎17、菲(fěi)薄 洗涤 (dí) 长歌当(dàng)哭 桀骜(jiéào) 租赁(lìn)‎ ‎ 黯(àn)然 ‎ ‎18、谙(ān)熟 不惮(dàn) 创(chuāng)伤 伟绩(jì) 殒(yǔn)身不恤(xù) 苍穹(qióng) 19、俯瞰(kàn) 震颤(chàn) 茕茕(qióng)孑立 瑰(guī)丽 提(dī)防 押解(jiè)‎ ‎20、通缉(jī) 折(shé)本 骇(hài)人听闻 汹涌澎湃(péngpài) 牵累(lěi)‎ ‎21、渊薮(sǒu) 问难(nàn) 挑剔(tī) 模(mú)具 荼(tú)毒 间(jiàn)距 ‎ 二、字形天天记 ‎1. 辍学 连缀 啜泣 拾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采撷 ‎2.爆炒 爆发力 暴发户 去世 为人处世 处事能力 国事访问 共商国是 ‎3.安详 祥和 毕竟 毕其功于一役 毕恭毕敬 必需品 事必躬亲 ‎4. 枢纽 纽扣 按钮 忸怩 扭送 萌蘖 罪孽 笑靥 梦魇 ‎ ‎5. 砥砺 坦荡如砥 中流砥柱 扺掌而谈 胼胝 端倪 睥睨 ‎6.滥调 滥竽充数 粗制滥造 慑服 摄影 抱负 抱歉 歉收 凋敝 敝帚自珍 ‎ ‎7、遐想 遐迩 闲暇 瑕疵 感喟 愧叹 废弃 半途而废 废书而叹 耗费 ‎ ‎8、沧桑 沧海 苍穹 车辙 合辙 松弛 废弛 驰名驰骋 押韵 抵押 ‎9、唐突 贸然 偌大一诺千金 疏浚竣工 矜持 骄矜青青子衿 酬酢 ‎ ‎10、烦琐 盘桓 作秀 敕造 谛听 咂摸 部署 杜撰 坐落 萧瑟 ‎11、讥诮 赈灾 趑趄 皲裂 撷取 藐视 蔑视 隽永 效尤 草拟 12、迥然 热衷 林阴 迭次 舞弊 摇曳 屏障 笨拙 恢弘 嘻闹 ‎ ‎13、劳碌 范畴 肄业 桑梓 端倪 卫冕 暴戾 恬淡 整饰 赘疣 ‎ ‎14、糟蹋下榻 坍塌 淘汰 接洽 职分 斑驳 斑马线 歌喉 渔船 璀璨 ‎ ‎15、恻隐 侧目 沉沦 沦落 嫦娥 峨眉山 峨冠博带 鹅黄 紫藤 藤蔓 ‎16、鞭笞 苔藓 彗星拾人牙慧 别具慧眼秀外慧中 脉搏博取博弈 穷酸相 ‎17、做主 作客他乡 熨帖 发帖 竞相竞逐 竟至 葱茏 笼络 合拢 合龙 拍板 三、词语天天识 贬义与自谦共用的成语 尸位素餐:尸位,尸,主管、执掌。占着职位却不做事;素餐,素,空,不劳而食,白吃。指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也用于自谦未尽职责。‎ 不足挂齿:挂齿,谈及,提起。不值得一提。表示轻蔑,也可以表示自谦。‎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知自量的意思。有讽刺意味。例:你在行家面前夸夸其谈,~,怎么会不闹笑话?但有时也用于自谦。例:我今天所以敢~,是想得到在座各位专家的指教。‎ 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多太滥,后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多用于文艺作品,也用做谦辞。如:读了书稿,有些想法,写了上面这些话,算是狗尾续貂,放在后面吧。‎ 信笔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表贬义或自谦。‎ 中性与贬义共用的成语 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去同流合污。也可用做只顾自己,怕惹是非。如:对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应当坚决制止,决不能采取洁身自好的态度。‎ 循规蹈矩:一般形容拘泥保守,贬义词,如“对于思想好、业务精的年轻干部,我们要大胆提拔,而不该循规蹈矩,论资排辈”;也可指按照规则行事,中性词,如“他办事老老实实,循规蹈矩”。‎ 高枕无忧:可以比喻放松警惕,贬义词,如“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始终应该抓紧,切不可因为这几年连续丰收,便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也可以形容无忧无虑,中性词,如“高层建筑最怕雷击,装上避雷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面面俱到:可以指各个方面都注意或照顾到了,没有一点遗漏,中性词,如“这次运动会的组织工作面面俱到,令人十分满意”;也可以指虽然照顾到各个方面,但是一般化,贬义词,如“这篇文章介绍了语文学习的经验,虽然是面面俱到,但重点不够突出”。‎ 铤而走险:形容走投无路,被迫冒险。由于现在多用来表述违法乱纪分子的行动,一般人又把它视为贬义,其实,它是一个中性成语。如:两个入室歹徒穷凶极恶,他也只能铤而走险,拿起菜刀与坏人拼命了。‎ 一塌糊涂:可以指乱到不可收拾或糟到不可收拾,贬义词,如“这篇稿子他不改还好,一改反倒改得一塌糊涂”;也用来表示程度之深,中性词,如“听说儿子和媳妇吵得一塌糊涂,老两口连饭都没吃就赶过去劝架”。‎ 海底捞月:可以比喻去做根本不能做到的事,贬义词,如“这样不用功的学生,怎样教都是海底捞月,一场空”;也可以形容弯下身子抓起很快就要落地的东西时的动作姿态,中性词,如“他来了一个海底捞月,救起了一个险球”。‎ 想入非非:既指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中性),也指胡思乱想。(贬)‎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毁灭,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帮助。‎ 高谈阔论:原指旨趣高雅、范围广泛的谈论。后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近:夸夸其谈,言语浮夸,不切实际。它强调说话内容不切实际。高强调其不着边际。‎ 等米下锅:形容生活窘迫,急需钱粮。现也比喻急等着某些东西用。又形容消极等待,不积极创造条件。(贬)‎ 不求甚解:甚解,深入理解。不求深入理解。原意是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句上深究。今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例:这类经典著作不能~地读过了事,必须反复钻研,才能读通。凭他这种~的作风,怎么能去从事科学研究?(贬义)‎ 不识时务:不识,不懂得,不认识。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不认识当前的形势和朝代的潮流。有时也指不知趣。例:这个人真~,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还讲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老板正在发脾气,你还~地去要求加薪,他能有好脸色给你看吗?‎ 得过且过:得,能够。且,暂且。能够过得下去,就暂且这样过下去,敷衍地过日子。今多形容胸无大志,不求上进,也指工作马虎,应付塞责。‎ 分庭抗礼:比喻双方平起平坐,不相上下。有时也指相互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的言行。例1、这位拳击手得了冠军后洋洋自得,以为今后再也没人能与他分庭抗礼了。例2、法国当时正处于动乱之中,国内诸侯飞扬跋扈,竭力扩张自己的实力,无视国王的特权,与国王分庭抗礼。‎ ‎ 虚词识记:‎ ‎☆巧记:“从而”起步,“进而”进步,“反而”错步 ‎ 从而:连词,相当于“从此就……”,它的作用是引出前文所述行动的结果。进而:连词,相当于“进一步”,作用在于在前文所述行动基础上引出下一步行动。反而:连词,表该怎样未怎样,再突出相反发展方向。‎ ‎ 示例:正例: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从而取得了伟大成就。错例: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从而"连结上文的原因、方法和下文的结果、目的,应改为表示层进的"进而")‎ 正例:我们一定能控制“非典”蔓延,进而彻底战胜它。‎ 正例:大家叫他早点来,他不仅没有早来,反而迟到了二十分钟。从而、进而 ‎☆巧记:无条件“不管”,有条件“尽管”‎ 不管:表无条件限制,常搭配“都”。"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 尽管:表有条件限制,常搭配“也”。"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 示例:不管风雨多大,我都要去上学。|尽管雨很大,我也要去上学。‎ ‎ 任凭 无论 不管 任凭:(1)听凭;(2)无论、不管。连词"任凭"后面提出的条件是极端的。如:任凭多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脚步。连词"任凭"后面一般不用表示选择的并列成分。"无论、不管"后则常用。如:无论投弹还是射击,他们班的成绩都是优秀。‎ ‎ 即使 尽管 虽然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例: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只要 只有 ‎ "只要"表示具备了某条件就足够了,但还可以有别的条件引起同样后果;"只有"表示某条件是唯一有效的,其他条件都不行。‎ 例:只要打两针青霉素,你这病就能好。(不排除其它药能治好)|只有打青霉素,你这病才能好。(其它药都不能治好)‎ ‎ 文言词语识记 既 ‎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假 ‎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 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间 ‎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0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见 ‎ ‎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看见)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 四、诗歌鉴赏解题法一————整体解题法 ‎1、审诗题——题目显示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写作缘起等信息。‎ 如《晚晴》《月夜》等表地点,《乌衣巷》《小孤山》等表地点,《剑客》《贫女》等表人物,《蝉》《早梅》等表物象,《春日登楼怀归》《邯郸冬至夜思家》《与洁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独坐敬亭山》《九月九日甚一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怨》《哭晁卿衡》《书愤》《春夜喜雨》等能直接看出内容和情感,《旅夜书怀》《望月怀远》等看出诗的思路,《次北固山下》《寻隐者不遇》等稍作分析就知道内容和情感……‎ 很多题目包含几个词,只要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2、审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所谓知人论世也。‎ 如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 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所以概括此类隐逸诗的情感一般就是“表现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3、看注释——分词句注(难字居多)、作者注、背景注、题目注、典故注等几类。‎ 如宋人李弥逊的《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一诗表达什麽情感?只看诗歌好像只能感觉出凄凉伤感,但是什麽样的寂寥伤感不清楚。但看完注释就明白了。‎ 这道题的[注]是: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解题思路】注释①介绍了李弥逊的情况,虽然简单,却是我们答题的方向。注释讲,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这几句是很重要的信息,诗言志,是作者的心声,是作者感情的宣泄。可以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与注释中“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的处境有很大关系,抓住了这一信息,答题也就游刃有余了。‎ 因此就能比较准确地做出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4、抓词句——理解句义(首句出特点,尾句出主旨,景句味情感),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关键是推断品味关键字词,特别是围绕名词的修饰词句,往往在表情达意上有重要作用。理解词语,包括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情感义、文化义等)。‎ 如“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往往寄托怀古伤今或怀古讽今之意。此类词往往是一些典故和古典诗歌中的固定意象,如子规、鸿鹄、沙鸥,柳、梧桐、莲,碧血、采薇、青鸾等等。‎ 抓词句的一个核心就是抓意象,需要体会意象词本身的含义——其表达景物的形声色质味等特点——‎ 从修饰词句上体会情感、意境、技巧手法(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和风格等。既注意单个意象,更要注意几个意象在脑海中形成的具有时空感的“多媒体”图景,就是说不能孤零零地体味诗歌,要顺着意象走入诗歌的意境中,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或“理”。‎ 抓词句,是语文抓“语”求“文”规律的重要体现。不抓词句就失去了语文味。‎ 抓词句口诀:‎ 首句出特点,尾句出主旨,景句味情感,物句明象征。‎ 名词成意象,意味看饰语,抓好几意象,意境情感出。‎ ‎“形”“动”炼字好,叠字副词妙,修饰出微意,体味必有得。‎ ‎【典型例题】‎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读诗歌,一定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切入诗的意境中,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从立足点进入,抓住词句细细体味。‎ 五、诗文天天背——浅近唐诗 ‎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因为喜欢饮酒,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 之一。其诗数量虽少,但不事雕琢,通俗可口,很富有清新潇洒的意趣。语言通俗的作品有很多,如部分元曲、部分白话小说、当代的山药蛋派、一些民间的打油诗等。‎ ‎ 回乡偶书 ‎  贺知章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诵读:‎ ‎  落叶归根的欣喜与人事全非的慨叹要交织在一起,突出“少小”、“老大”与“无改”、“衰”的这种对比,“不”、“何处”也要重读。‎ ‎  注释:‎ ‎①偶书:偶然间写下来。②少小:少年时候。③老大:年老。④乡音:家乡的口音。⑤鬓毛:脸两边靠近耳朵的头发。⑥‎ 衰:指鬓发稀疏、斑白。⑦客:作者自外返乡,以客自比。‎ ‎  译文:‎ ‎  我少年时离开了家乡,年老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已经稀疏、斑白了。家乡的孩子们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  赏析:‎ ‎  诗人“少小离家”,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故乡,几十年岁月流逝,人世变迁,心头有无限感慨。第一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第二句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三、四句峰回路转,别有境界: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却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灵震颤和情感共鸣,不愧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 咏 柳 ‎  贺知章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诵读:‎ ‎  前两句要表现出柳树的优美姿态。后两句要读出问答语气,“谁裁出”、“二月春风”、“剪刀”要重读,读出对柳树、春风和春天的赞美之情。‎ ‎  注释:‎ ‎①碧玉:绿色的玉石。这里比喻柳叶嫩绿的颜色。②妆成:妆饰,打扮。③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绦,丝带,这里比喻柔嫩的柳条。‎ ‎  译文:‎ ‎  高大的柳树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无数的枝条仿佛是下垂的绿丝带。不知道这柳枝上细小的嫩叶是谁裁剪而成的?二月春风如同一把神奇的剪刀。‎ ‎  赏析:‎ ‎  这首诗比喻新奇贴切,借柳树歌咏春风,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它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前两句写柳树的整体形态,以“碧玉”比喻柳树的青绿可爱,以“绿丝绦”比喻垂下的柳枝轻柔妩媚,有一种迷人的意态。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出人意料地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化无形为有形,充分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大胆、独出心裁,又十分贴切,堪称神来之笔。全诗清新自然,想像丰富,比喻奇巧,历来被人们视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比喻奇巧的作品,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乔治桑的《田园交响曲》、《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等,均是化无形为有形的神奇之作。而构思新颖的则当属反其道而行之的比喻“无边丝雨细如愁”,化具体为抽象,更加奇特。‎ ‎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描写西北边地风光的诗大气磅礴,音韵优美,多被乐工歌女谱曲、传唱,在当时影响很大。绝句成就很高,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仅录存其诗6首,但篇篇堪称精品。‎ ‎  凉州词 ‎  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诵读:‎ ‎  前两句要读出雄浑的气势,后两句要读出劝慰语气,劝慰之中又流露出几分幽怨,重音落在“何须”、“ 怨”、“ 不度”等词上。‎ ‎  注释:‎ ‎①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②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羌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④何须:有什么必要。⑤怨:曲调哀怨。⑥杨柳:《折杨柳》曲。因“柳”与“留”谐音,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这里语意双关,兼指杨柳还没有发青。⑦度:越过。⑧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 ‎  奔腾的黄河水来自遥远的白云间,一座孤零零的小城傍着万仞高山。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呢?因为春风本来就永远吹不到这荒凉的玉门关。‎ ‎  赏析:‎ ‎  这首诗被誉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前两句写景,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但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因此能用“何须怨”的豁达语调自我宽解。全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诵读:‎ ‎  整首诗要显得壮阔雄浑。前两句重音落在“依”、“ 尽”、“ 入”、“ 流”几个动词上,读出壮阔的意境、赞美的情感。后两句突出“欲穷”、“更上”,语调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进取的精神。‎ ‎  注释:‎ ‎①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常有很多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②白日:指夕阳。③依:靠近。④尽:消失。⑤欲:想要。⑥穷:穷尽。⑦更:再。‎ ‎  译文:‎ ‎  远处的太阳逐渐被群山遮隐,楼下的黄河水依然滔滔向前,流入东海。若想放眼看得更远,那么你就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前两句写登楼所见,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纳入笔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让人感到胸襟为之一开。后两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既表现了他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含意深远,耐人寻味,使前两句的意境和主旨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盛唐人总是让我们感受到那种积极进取、豪迈豁达的情怀,意境雄浑阔大,深远飘逸。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多写山水田园、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擅长写五言诗,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风格自然流畅,意境清远淡雅。‎ ‎  春 晓 ‎  孟浩然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诵读:‎ ‎  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用平易浅显的语言,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晓图,读时语调不可大起大落,要令人觉得仿佛听到了此起彼伏的鸟鸣、淅淅沥沥的小雨,闻到了扑鼻的花香。‎ ‎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②眠:睡觉。③闻:听。④啼鸟:小鸟啼叫。⑤来:传来。‎ ‎  译文:‎ ‎  春睡中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只听到处处都有鸟儿在啼叫。想起了昨夜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被打落了多少?‎ ‎  赏析:‎ ‎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诗歌一开头写春天人困酣睡,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一下子就写出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趣。接着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后两句写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自然而然地想到经过一夜风雨的花儿不知道又落了多少。这里的“风雨”、“落花”决不是令人感伤的“逝去”,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隐约地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淡淡喜悦。虽不浓烈,却很耐人寻味。‎ 宿建德江 孟浩然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诵读:‎ ‎  读时要带着一种寂寞、忧愁的情绪,表现出诗人流浪异乡的孤寂。重音落在“泊”、“愁新”、“低”、“近”上。‎ ‎  注释:‎ ‎①宿建德江:在建德江住宿过夜。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市境内的一段。②泊:停船靠岸。③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④日暮:傍晚。⑤客愁新:诗人此时此刻刚产生的新的愁思。客,诗人自指。⑥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  译文:‎ ‎  船缓缓移动,停靠在雾气笼罩的小洲边,日暮时分的荒凉气氛引起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新的愁思。原野空旷,放眼望去好像天比树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离得很近。‎ ‎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佳作。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将淡淡的愁思与幽清的江边晚景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清丽悠远的图画。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烘托出一种特殊的意境和氛围。诗中虽不见“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自然而然地使人感到一种淡淡的离愁。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 孟浩然田园诗清新淡远,简朴纯净代表作《过故人庄》‎ ‎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  王翰(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性情豪放不羁,颇有才气,其诗感情奔放,流丽畅达。他擅长描写边塞生活,七绝《凉州词》为历代传诵之佳作。‎ ‎  凉州词 ‎  王翰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诵读:‎ ‎  感情基调豪放激昂。前两句语速稍快,语调轻快激昂。后两句语速稍缓,语调深沉悲壮。“君莫笑”、“几人回”要重读,表现出豪放与悲凉的情感。‎ ‎  注释:‎ ‎①夜光杯:传说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②琵琶:一种弹拨乐器。③催:催促。④沙场:战场。⑤古来:自古以来。‎ ‎  译文:‎ ‎  在军营的宴会上,将士们举起盛满葡萄酒的白玉杯正要饮酒,马上传来了催人出征的琵琶声。即使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们也不要笑话我,自古以来,出征边塞的将士,有几个人能平安地返回家乡!‎ ‎  赏析:‎ ‎  这首诗写边塞军中的生活,表现了一位守边战士的豪情壮志。前两句写军中的情景,战士们出征之前,饮酒助兴,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首句只写饮酒用的“酒”与“杯”‎ ‎,就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次句又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数笔,渲染出了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后两句生动地表现出将士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全诗语言明快,笔调豪放,催人向上,感人至深。‎ 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他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因为曾任江宁丞,又号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意境悠远;宫怨诗的成就也很高。‎ ‎  出 塞 ‎  王昌龄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诵读:‎ ‎  感情基调要悲壮豪迈。前两句语速稍慢,突出“人未还”,表达出沉痛的心情。后两句语速稍快,第三句读出假设的语气,突出“飞将在”,第四句语调上扬,语气坚决。‎ ‎  注释:‎ ‎①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原作两首,这是第一首。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②但使:只要。③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④不教:不让。⑤胡马: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⑥度:越过。⑦阴山: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  译文:‎ ‎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还不见回来。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边防,绝不会让匈奴的铁骑越过阴山。‎ ‎  赏析:‎ ‎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从写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写征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也深含着他对边关将士的怀念和敬佩。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跨越时空,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被赞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从军行 王昌龄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诵读:‎ ‎  全诗气势豪迈悲壮。前两句表现出边疆战场的恶劣条件,“暗”、“孤”两字要重读。后面两句要读出边疆战士誓死捍卫家国的英雄主义气概,突出“百战”、“不破”、“终不还”。‎ ‎  注释:‎ ‎①从军行:古代乐府诗题。原诗共七首,这是第四首。②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唐军和吐蕃军经常在此发生战争。③长云:连绵不断的浮云。④暗雪山:使雪山暗淡变色。雪山,即祁连山,在甘肃省,常年积雪。⑤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唐代边疆重镇。⑥穿:磨破。⑦金甲:金属制成的战袍,又叫铠甲。⑧破:打败。⑨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小国,故址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  译文:‎ ‎  青海湖的上空浓云漫天,使雪山晦暗无光,站在青海孤城上遥望玉门关。将士们在沙场上身经百战,身上的铁衣都磨破了,但是仍然坚持不彻底打败楼兰侵略者决不回故乡。‎ ‎  赏析:‎ ‎  这首诗描写了守边将士的英勇顽强,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誓死消灭敌人的坚强决心。前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而且渗透了戍边将士丰富、复杂的感情: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尽管戍边时间漫长、战事频繁、战斗艰苦、敌军强悍、边地荒凉,仅仅是战场的风沙都已经磨穿了将士们的铠甲,但是他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立下了不破顽敌决不回还的誓言。这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全诗格调悲壮,境界开阔,洋溢着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诵读:‎ ‎  前两句要读出诗人凄清孤寂的心境。后两句语气要亲切,是诗人对友人真诚的诉说,更是在表露自己的心迹。最后一句要重读,语速减慢。‎ ‎  注释:‎ ‎①芙蓉楼:旧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楼可以眺望长江江景。②辛渐:人名,诗人的朋友。③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④吴:古国名,这里指江苏省镇江市一带。⑤平明:清晨,天亮时。⑥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⑦冰心:比喻像冰一样洁白明亮的心。‎ ‎  译文:‎ ‎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  赏析:‎ ‎  这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写的。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因官至尚书右丞,人们又叫他“王右丞”‎ ‎。他有很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能诗善画,还擅长书法、音乐,精通佛理。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北宋大诗人苏轼曾赞誉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鹿 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诵读:‎ ‎  语气要连贯,语调要平缓,营造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将听者带入幽深的山林之中。‎ ‎  注释:‎ ‎①鹿柴:辋川的地名。②但:只。③闻:听。④返景:返照的阳光。景,同“影”,日光。⑤复:又。⑥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  译文:‎ ‎  空旷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返照的阳光射进幽深的树林,又映照在青苔上。‎ ‎  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森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后两句以夕阳返照来反衬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了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静美画面。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和他偏于冷寂的审美趣味。‎ 竹里馆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诵读:‎ ‎“独”、“复”、“不知”、“相照”要重读,突出环境的清幽,表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境界。‎ ‎  注释:‎ ‎①竹里馆:是诗人在辋川别墅的二十景之一,诗人把每个景物都写了诗。②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③复:又。④长啸:撮口而呼为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相当于现在的吹口哨,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借此来抒发情怀。‎ ‎  译文:‎ ‎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吹口哨。密林深深,人们都不知道我在这儿,只有明亮的月光照在我身上。‎ ‎  赏析:‎ 这首诗语言自然平淡,意境非常优美。写景物,只用了六个字:“幽篁”、“深林”、“明月”,十分随意,没花什么气力去刻画、涂饰;写自己的活动,也只用了六个字:“独坐”、“弹琴”、“长啸”‎ ‎,选材十分简洁,也没有生动、细致的描绘。表面上看来,用字造句平平无奇,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别有一番韵味和境界,给人一种清幽绝俗的感受:景是如此空明澄净,人是如此安闲自得。‎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诵读:‎ ‎  前两句中的“浥轻尘”、“新”重读,突出环境的清新。后两句中的“更尽”、“无故人”重读,突出对友人的关切和依依不舍之情。‎ ‎  注释:‎ ‎①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姓元,排行老二。②使:出使。③安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县)。④渭城:地名,即秦都咸阳,汉时改名渭城,在今陕西省咸阳东北。前往西域,要从这里起程。⑤浥:湿润。⑥‎ 客舍:旅店。⑦更:再。⑧阳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南边而得名,是汉代以来内地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⑨故人:老朋友。‎ ‎  译文:‎ ‎  渭城的清晨细雨润湿了沙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颜色更加清新。劝您再饮尽这一杯美酒,往西走出阳关,您就再也没有知心的朋友了。‎ ‎  赏析:‎ ‎  这是古代传诵很广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选景虽平常,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带有一种隐约的离别的伤感。后两句想到友人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就更为深厚、强烈了。汉唐盛世,开拓国土,跟西域来往逐渐频繁,不少将士、官员也西出阳关。但是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所以“人生自古重离别”。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人们远别时的那种真挚关切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诵读:‎ ‎“独在”、“ 异乡”、“ 异客”、“ 倍思亲”、“ 少一人”要重读,突出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亲之情。‎ ‎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来驱邪避瘟的风俗。②忆:思念。③山东:华山的东面。写这首诗时王维客居在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永济。④异乡:他乡,外地。⑤异客:在他乡生活的人。⑥逢:遇到。⑦佳节:美好的节日。⑧倍:加倍。⑨遥知:远远地想像。⑩登高:登上高处。我国古代习俗,家人在九月九日团聚登高。[11]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木本植物。传说重阳节时头上佩戴茱萸可以避邪祛病。[12]一人:指诗人自己。‎ ‎  译文:‎ ‎  我独自客居异地他乡,每逢佳节来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在插茱萸时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  赏析:‎ 这首思乡怀亲的名诗是王维17岁时所作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对兄弟们的怀念。开篇一个“独”字,就将诗人在异地客居的孤独寂寞之情突现了出来。第二句则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高度概括并准确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亲的共同心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两句诗人不写自己离开亲人,而是想像亲人相聚时发现少了自己,别出心裁地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赏析:‎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在画人的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情潇洒,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一样。春山之中,万籁都陶醉在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竞使山鸟惊觉起来,在山涧中发出喳喳的叫声。“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中所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鹿 柴 ‎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山居秋暝 ‎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 ‎ 汉江临泛 ‎ ‎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1)颔联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试简析。‎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随水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际上是说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大胆,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  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诵读:‎ ‎  读时语气连贯,语速平缓,突出“望明月”、“思故乡”,表达出作者月夜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  注释:‎ ‎①疑:怀疑。②举头:抬头。‎ ‎  译文:‎ ‎  床前映着一片皎洁的月光,让人以为是地上铺着的一层白霜。抬头望见天边的明月,不禁让人低下头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 ‎  赏析:‎ ‎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客居外地,在一个深秋的夜里,对着月亮思念家乡的情景,抒发了他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全诗用“月”来连贯,感情的抒发十分自然流畅、真挚强烈,能够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诗歌不追求想像的新颖奇特,也不注重语言的精工华美;而是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动人的内容,耐人寻味。‎ 古朗月行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诵读:‎ ‎  感情基调:轻快明朗。用轻快的语气朗读,表达出儿童稚嫩、好奇的心理。‎ ‎  注释:‎ ‎①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乐府《杂曲歌辞》里原有的题目,李白在这里借用古典的题目,所以称为“古朗月行”。全诗共十六句,这里节录的是前八句。②呼作:叫做。③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这里用来比喻月亮又圆又大。④疑:怀疑。⑤瑶台: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⑥青:蓝色。⑦仙人垂两足:古代神话说,当月亮初升时先看到月中仙人的两只脚,然后逐渐看到仙人的全貌。⑧桂树:传说月亮里面有桂树。⑨何:多么。⑩团团:圆圆的形状。[11]白兔捣药: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里面有白兔在桂树下捣药。[12]问言:就是问,言是助词,没有意义。[13]与谁餐:给谁吃。‎ ‎  译文:‎ ‎  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又猜想它是天宫里的明镜,飞到青蓝色的云端。月亮初升,先看到神仙露出两只脚,然后才见圆月中桂树的样子。陪伴嫦娥的小白兔,一直在忙着捣药。真想问问它,药捣成以后是给谁吃的呢?‎ ‎  赏析:‎ ‎  这是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先写自己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展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然后,诗人运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具体写月亮中的仙人、桂树、玉兔,构成神奇瑰丽的意境,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最后的问句,恰切地表达了儿童幼稚、好奇的心理,更添了一番童趣。‎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鉴赏:‎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 ‎,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这首传诵千古的送别诗。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六、时文天天见——‎ 理性 自信 包容 开放 吴建民 ‎ ‎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使国家强大。”更早一点,2月1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总理说:“中国人民将以更加理性、自信、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温家宝这番话不长,却对我国国民应有的心态做了全面而又简明的表述。‎ ‎  总理把“理性”放在第一位,这是很有道理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变化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而中国是推动世界变化的重要因素。‎ ‎  中国的崛起是十三亿人在崛起,这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有人高兴,有人沮丧,有人恐惧。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上述反应。所谓理性,首先是要认识到出现各种反应是必然的,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变化太大了。第二要冷静。尽管反应中有的包含一定敌意,但是世界再回到上世纪的大搏斗、大厮杀、打世界大战已经不可能了。第三要有平常心。人家赞扬我们,我们不必欣喜若狂,可能有些表扬是言过其实的;人家批评我们,我们也不必太过在意,有些还可以促进我们思考。‎ ‎  自信,就是要有主心骨。要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唯一能够把中国引向繁荣富强的道路。这条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中国的国情。‎ ‎  任何国家在综合国力上升的时候,民族自信心都会增强,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在自信心增强的时候,要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不能有丝毫看不起小国、穷国、弱国的表现。‎ ‎  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爆发过宗教战争,就是明证。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20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丰富多彩,在本质上是由于文化多样性造成的。所谓包容,就是我们要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欢迎文明多样性。‎ ‎  开放,是我们的国策。中国是曾经在世界上领先了上千年的国家,但是明成祖之后,中国走向了封闭,致使中国在近代远远落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三十多年大发展,开放是关键因素。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各种优秀成果才能不断进步。‎ ‎  理性、自信、包容、开放的国民心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中国在现代经历了一个从弱国逐渐强盛起来的过程。存在决定意识,长期的弱国经历,造成了中国国民的弱国心态。我们培养国民理性、自信、开放、包容心态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弱国心态的过程。‎ ‎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是,过去90年,中国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际上,我们已经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中心。随着中国的进步,中国国民的表现对于中国的外交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形象的影响越来越大。培养理性、自信、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是符合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心地位需要的。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一定能够妥善地处理各种各样的挑战与风险,逐步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欧亚科学院院士) ‎ 农民工版《春天里》凭什么打动人?‎ 唐宋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在这个寒流不断侵袭的冬日,一对农民工兄弟用嘶哑和苍凉的歌声,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春天” 。‎ ‎  29岁的刘刚和44岁的王旭光着膀子在出租屋唱《春天里》的视频,迅速红遍网络。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说,“每看一次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学生们为这两位农民工歌手拍的MV,点击已近20万。‎ ‎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精心的包装,农民工翻唱的《春天里》凭什么打动人心?是“夹杂着啤酒、香烟和雄性荷尔蒙气息”的男人风格,是“涌动的不安和悲壮的歌词”,更是“落魄和艰辛、困境和希望、梦想和坚持”。‎ ‎  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兄弟,用沧桑的呐喊和“赤裸裸”的青春,触动着人们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让我们在感动中反思和追问。‎ ‎  这样追梦,傻不傻?刘刚是退伍军人,到北京后,打过零工,干过小买卖,后来在地下通道唱歌赚钱。王旭在北京打工10年,现在在一家制药厂仓库当复核员,每到周末,到地铁站演唱。像成千上万涌入城市的草根一样,这两位农民工兄弟带着梦想出发,为了梦想奋斗,哪怕凄风冷雨,哪怕路人白眼,哪怕无人问津!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书写着“奋斗改变命运”的精神。‎ ‎  这样执著,值不值?农民工兄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他们身边,还有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宁可蜗居地下室,宁可当“蚁族”和“鼠族”,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在水泄不通的地铁上被挤成“纸片”,在面试中四处碰壁成为“面霸”,在一次又一次相亲中成为“剩斗士”……尽管有人逃离“北上广”,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持,在充满诱惑的城市中,在钢筋水泥的“堡垒”中,“顽强地活着”。‎ ‎  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梦?有的人成功了,在城市中有了立足之地,可成功后,却很迷茫。更多的人依然寻找成功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老了后,能不能有所依?会不会在寒冷的冬日里,黯然地离去……可是,即使无所依靠,即使悄然离去,依然无怨无悔。可爱又可悲,可怜又可敬,让人感动落泪。‎ ‎  《春天里》,是中国人的心灵之歌,是城市和乡村、梦想和现实的碰撞和交织。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两极分化,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沐浴“春天的阳光”,让勤劳奋斗的人们老有所依……这就是今日中国人的梦想和现实。‎ ‎  不问傻不傻,不问值不值,只向着梦想,飞快地奔驰。让我们向坚守梦想的人们,投以感佩的目光,祝他们好人好梦,好梦成真!‎ 从温总理痛斥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说起 陈家兴 ‎ ‎  在4月18日公开发表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痛斥近年来祸害百姓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指出“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强调要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启人深思。‎ ‎  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止一起,为什么迄今为止不见有收敛迹象,反而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一篇评论中我曾写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社会已经失去了自我净化、自我成长、自我修复的能力。一个企业的错误,没有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教训。一个职能部门的失职,没有成为另一个职能部门的警钟。一种针对不讲道德不守法度的行为惩处,没有成为另一种行为的道德法度约束。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文明、文化的思想价值理念,失去导引社会前行的力量了,失去把人从野蛮、愚昧、丛林引向文明、高尚、现代的力量了。这里想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文化失去了这个力量呢?‎ ‎  根本原因就在于尊重生命的文化理念没有变成社会的行为准则。在中国文化里,不是没有尊重生命理念的一席之地。问题是,我们一方面没有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尊重生命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并未让尊重生命的理念广泛地进入社会实践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尊重生命”的文化的涵养濡染,没有对一代代国民的尊重生命教育,就没有尊重生命的国民。正是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缺少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才会在懂得“打死我也不会吃这个东西”的情况下,轻易地把有毒有害的东西生产出来给他人吃,对这种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才会一再得到不同程度的容忍。‎ ‎  基本原因则在于中国文化的操守防线存在“质量问题”,有的类同于“豆腐渣”。关于道德文化操守的先贤哲语倒是相当的多,比如孟子就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并视之为仁、义、礼、智四端,犹人之四体。然而,人们在内心里所构建的操守防线,常常经受不住考验;在社会运行中建树的制度法则,常常面临“目空一切”‎ 的挑战。贪官若是,奸商若是,侩民亦如是。只要能赚钱,管它食品有毒有害,管它手段违法犯罪。获利越大,操守防线门阶就越低。社会变动越是深刻,这种操守防线的弃守越是显著。如此一降再降,人即非人若兽。但动物尚且能够在吃过有毒的草后,用生命的代价告诉后来者不可再食之,一些人却屡以有毒有害食品相残同类,这表明,用传统与现代文明理念建树起来的操守防线,在金钱等面前常常不堪一击。‎ ‎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元素,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理由。但如果存在“短板”,也就难以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因此,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文化建设,既应填上“尊重生命”这块“基石”,通过内涵的丰富和理念的普及,使生命的自重、互重成为潜意识;又要打牢操守防线,使“是非感”、“耻感”、“良知”等成为每个人内心里信守的道德法则。如是,我们的文化方能更好地涵养人、启迪人、引领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