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3课宋明理学(练)-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必修3)
第 3 课 宋明理学 1.少林寺内有一“三教合一”碑(如图)。整幅画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 像一边,左面就是老子侧像,遮住另一边,右面则是孔子侧像。与这幅画寓意最相近的现象 是 ( ) A.“天人感应” B.“独尊儒术” C.理学的形成 D.佛教的传入 【答案】C 【解析】画像反映了佛、道、儒思想的融合,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 成了理学体系,故选 C 项。 2.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 平 易 近 人 , 也 因 此 真 正 深 入 到 日 常 事 务 和 私 人 生 活 。 材 料 旨 在 说 明 宋 代 儒 学 ( ) 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 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 【答案】C 【解析】“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可见儒学 的世俗化和大众化,故 C 项正确。 3.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 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 A.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基础篇 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D.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 【答案】B 【解析】“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这一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崇 尚孔孟,故 B 项正确。 4.“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辨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 反映了 ( )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辨浊清”意思是凡事都有关键的决定因素,做事情 一定要找到这个决定因素,不要被各种表象或次要因素干扰了。结合诗中“世儒”“物理”,可 以判断这是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根本”就是“心”,故 C 项正确。 5.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 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 道。”在此,王阳明 (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材料从社会不同职业“各就其资之所近”“求尽其心”,以达到“四民异业而同道”, 说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A、B 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旨意,C 项与材料无关。故答 案为 D 项。 6.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 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 为( )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隋唐以来“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开来,到了宋代,儒学家弘扬积极 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形成了“理学”,故 A 项正确。 7.《礼记·中庸》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是( ) A.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 B.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 C.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 D.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新儒学家们注重格物致知,探寻事物的本原, 故 C 项正确。 8.某学者认为:“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材料意在说明( ) A.理学和佛学没有根本不同 B.理学借鉴了佛学部分理论 C.理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 D.心学与佛学应该合二为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和所学可知, 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佛教的相关成分,故 B 项正确。 9.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 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 )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推动了儒家伦理的大众 化、世俗化,故 A 项正确。 10.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 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 ) A.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 C.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 D.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可以看 出他反对迷信孔子或者朱子,故 D 项正确。 11.(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 2018-2019 学年月考)“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 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 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 破,主要是指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即已提出“礼”的行为准则,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 故排除 A 项;B 项的表述与新儒学实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特征不符,故排除;C 项中的“本 提升篇 心体悟”即陆王心学的明理方法,与题目中“北宋五子”的身份“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不符, 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体现了北宋五子确 立了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故本题应选 D 项。 12.(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2019 届调研)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 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A.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流”“宋元时期”“官方哲学”可以分析出, 材料中“官方哲学”是指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 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而建立起来的,故 B 项正确;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 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 A 项排除;行先知后说是明清之际王夫之的认识论 学说,故 C 项排除;理学反对个性和个体发展,故 D 项错误。 13.(河北省衡水中学 2019 届调研)《礼记。中庸》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 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是 A.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 B.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 C.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 D.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 “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新儒学家们注重格物致知,探寻事物的本原, 这符合理学的特点,故 C 项正确。孟子倡导浩然之气,与材料强调理学不符,排除 A。董仲 舒新儒学宣扬君权神授,与材料强调理学不符,排除 B。明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经世致 用,与材料强调理学不符,排除 D。 14.(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2018-2019 学年期中)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 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格物致知 B.经世致用 C.三纲五常 D.发明本心 【答案】A 【解析】朱熹通过研究山石中的贝壳,认识到“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 体现了他的格物致知思想,故 A 项正确;经世致用指的是实学,故 B 项错误;三纲五常指 的是封建伦理纲常,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心学的主张,故 D 项错误。 15.(河南省六市 2019 届第一次联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 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 的原因是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答案】B 【解析】明代删除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的动作,是因为崔莺莺的做法违 背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其原因在于当时理学影响较深,B 符合题意;A 材料无从体现;C 只是现象而非本质;D 与材料主旨不符。 16.(浙江省温州市九校 2019 届第一次联考)宋室南渡之后,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 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比较突出,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 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B.表明文学创作深受理学影响 C.反映君主专制强化的社会现实 D.在李清照与柳永身上表现明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室南渡之后”、“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 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等信息可知,宋朝文人注重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 意识,表明其文学创作深受理学影响,B 项正确。材料反映文学创作理念深受理学影响,而 不是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而是强调文学 创作理念深受理学影响,排除 C。李清照与柳永的诗词反映的是婉约派的文学特色,与市民 情趣有关,与材料不符,排除 D。 17.(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 2019 届质量监测)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 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 7.97%,宋代为 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 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产生这种现象的 主要原因是 A.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C.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 D.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答案】A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会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思想统治服务于政 治需要,中国古代社会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在思想上出现了对忠、孝、义等的强 化与推崇,故 A 项正确;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 古代史官不能主导主流价值观,故 B 项错误;伦理道德教化是加强思想的表现,也同样服务 于政治需要,故 D 项错误。 18.(河北省辛集市 2019 届一模) “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 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 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 “致良知”说 A.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 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 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良知”之说源于《孟子》,王阳明在孟子“良知”之说的基础上 形成了“致良知”的思想,这说明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推崇儒学的传统风尚,因此 B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它没有改变天理的超越性质, 无法消解“天理”与“人欲”固有的紧张与对立,仍然是以“天理”的神圣性来否定“人欲”的合法 性,不利于儒学思想的世俗化;C 选项错误,“致良知”的思想虽然源于《孟子》,但这与提 升“四书”的地位无关;D 选项错误,王守仁的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并未背离理学的基本思 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9.(福建省泉州市 2019 届质量检查)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 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人“四书”, 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 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 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出于和佛教斗争的需要《孟子》的地位有所提升,就其 原因在于《孟子》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适应了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的需求,A 符合题意; B 说法本身不正确;C 不能作为其地位变化的原因;D 与其地位的提升无关。 20.(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等七校联合体 2019 届模拟)两宋时期,随着对权力的分享 程度日渐下降,政治上不断遭受挫败的士大夫们在外在的天道信仰(天人感应)不能约束君 主行为之后,希望通过自内而外的“正心诚意”来加强君主的修养,从而达到约束君权的目的。 这说明 A.“天人感应”理论已经无法约束君权 B.心学注重通过内心反省来提高道德修养 C.理学的形成融合了佛、道两家的理论 D.政治环境的变化是理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理学是在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失去作用的背景下诞生的,这说 明政治环境的变化是理学兴起的重要因素,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是对材料的简单重复, 并未说明材料主旨;B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士大夫在政治方面约束君权的要求,并 非只是在思想方面提高道德修养;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理学融合佛、道两家理论的内 容。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