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
文言文断句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 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规律一: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1)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6)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规律三: 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参考译文: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规律四: 依修辞,定句断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些特点,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1)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 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参考译文: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规律五: 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老 而 无 妻 曰 鳏 老 而 无 夫 曰 寡 老 而 无 子 曰 独 幼 而 无 父 曰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穷 而 无 告 者 也。 规律六: 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 判断句式:“……者……也”等;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 见……于……”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 “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 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以……为”“唯……是……”等。 根据 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文言文断句练习 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处断句。(5分)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 贵 天 桓 公 仰 而 视 天 管 仲 曰 所 谓 天 者 非 谓 苍 苍 莽 莽 之 天 也 君 人 者 以 百 姓 为 天 百 姓 与 之 则 安 辅 之 则 强 非 之 则 危 背 之 则 亡。 (节选自刘向《说苑》) 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 君无愚智贤不肖,莫 不 欲 求 忠 以 自 为 举 贤 以 自 佐 然 亡 国 破 家 相 随属 而 圣 君 治 国 累 世 而 不 见 者 其 所 谓 忠 者 不 忠 而 所 谓 贤 者 不 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5分) 孟子曰:“自 暴 者 不 可 与 有 言 也 自 弃 者 不 可 与 有 为 也 言 非 礼 义 谓 之 自 暴 也 吾 身 不 能 居 仁 由 义 谓 之 自 弃 也 仁 人 之 安 宅 也 义 人 之 正 路 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4. 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 传 其 道 于 后 世 是 故 书 之 竹 帛 镂 之 金 石 传 遗后 世 子 孙 欲 后 世 子 孙 法 之 也 今 闻 先 王 之 遗 而 不 为 是 废 先 王 之 传 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5.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顾 彦 先 平 生 好 琴 及 丧 家 人 常 以 琴 臵 灵 床 上 张 季 鹰 往 哭 之 不胜 其 恸 遂 径 上 床 鼓 琴 作 数 曲 竟 抚 琴 曰 顾 彦 先 颇 复 赏 此 不 因 又 大 恸 遂 不 执 孝 子 手 而 出。 (节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6.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5分)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 景 公 以 马 死 杀 人 晏 子 请 数 其 罪 云 尔 养 马 而 死 尔 罪 一 也 使 公 以 马 杀 人 百 姓 闻 之 必 怨 吾 君 尔 罪 二 也 诸 侯 闻 之 必 轻 吾 国 尔 罪 三 也 公 乃 释 罪。陛下尝读书谏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节选自《贞观政要》) 7.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5分) 余乃穿涧水而西。得石壁,夷出天成,下拥石基。余 东 下 而 立 则 水 帘 之 泉 泠 泠出 其 左 而 桃 柳 数 十 株 蔚 蔚 绕 其 右 余 遂 倚 石 壁 为 之 亭 亭 悉 以 石 石 柱 四 直 入 石 基 其 深 尺 有 咫 上 覆 以 石 板 令 永 久 登 泰 山 者 得 憩 息 万 祀 矣。 (节选自 明·万恭《高山流水亭记》) 8.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 小 则 凸 凡 鉴 洼 则 照 人 面 大 凸 则 照 人 面 小 小 鉴不 能 全 视 人 面 故 令 微 凸 收 人 面 令 小 则 鉴 虽 小 而 能 全 纳 人 面 仍 复 量 鉴 之 小 大 增 损 高 下 常 令 人 面 与 鉴 大 小 相 若 此 工 之 巧 智,后人不能造。 (节选自《梦溪笔谈》) 9.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楚 共 王 出 猎 而 遗 其 弓 左 右 请 求 之 共 王 曰 止 楚 人 遗 弓 楚 人 得 之 又 何 求 焉 仲 尼 闻 之 曰 惜 乎 其 不 大 亦 曰 人 遗 弓 人 得 之 而 已 何 必 楚 也 仲 尼 所 谓 大 公 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是 以 古 之 作 者 寄 身 于 翰 墨 见 意 于 篇 籍 不 假 良 史 之 辞 不 托 飞 驰 之 势 而 声 名 自 传 于 后 故 西 伯 幽 而 演 《易》 周 旦 显 而 制 《礼》 不 以 隐 约 而 弗 务 不 以 康 乐 而 加 思 夫 然 则 古 人 贱 尺 璧 而 重 寸 阴 惧 乎 时 之 过 已。 (节选自《典论·论文》)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天 不 为 人 之 恶 寒 也 辍 冬 地 不 为 人 之 恶 辽 远 也 辍 广 君 子 不 为 小 人 之 匈 匈 也 辍 行 天 有 常 道 矣 地 有 常 数 矣 君 子 有 常 体 矣 君 子 道 其 常 而 小 人 计 其 功 诗 曰 礼 义 之 不 愆 何 恤 人 之 言 兮 此 之 谓 也。 (节选自《荀子·天论》)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6分) 夫 骚 与 史 千 古 之 至 文 也 其 文 之 所 以 至 者 皆 抗 怀 于 三 代 之 英而 经 纬 乎 天 人 之 际 者 也 所 遇 皆 穷 固 不 能 无 感 慨。而不学无识者流,且谓诽君谤主,不妨尊为文辞之宗焉,大义何由得明,心术何由得正乎? (节选自 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13.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子产相郑,病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严子之刑,无令溺子之懦。”及 子 产 死 游 吉 不 肯 严 刑 郑 少 年 相 率 为 盗 处 于 萑 泽 将 遂 以 为 郑 祸。游吉率车骑与战,一日一夜,仅能克之。游吉喟然叹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4.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自 仲 尼 以 上 尚 书 则 阙 略 无 年 次 百 国 春 秋 之 志 复 散 乱 不 循 凡 例 又 亦 藏 之 故 府 不 下 庶 人 国 亡 则 人 与 事 偕 绝。太史公云:“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此其效也。是故本之吉甫①、史籀②,纪岁时月日,以更尚书。传之其人,令与诗、书、礼、乐等治,以异百国春秋。然后东周之事,粲然著明。令仲尼不次春秋,今虽欲观定、哀之世,求五伯之迹,故荒忽如草昧。 (节选自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经》) 【注】① 吉甫:周宣王的贤臣,后代诗文中多以之作贤能宰辅的典型。② 史籀:周宣王的史官。 15.请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 困 矣 无 所 用 于 世 往 往 能 自 强 以 求 别 于 后 世 而 其 名 卒 不 废 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耳?复何议于彼哉? (节选自 王安石《读柳宗元传》) 16.请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文之难,而诗之难又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 之 人 以 充 饥 而 遽 辍 者 知 其 咸 酸 之 外 醇 美 者 有 所 乏 耳 彼 江 岭 之 人 习 之 而 不 辨 也,宜哉。诗贯六义,则讽喻、抑扬、停蓄、温雅,皆在其间矣。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矧其下者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也。 (节选自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1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史舜元作吾舅诗集序,以为有老杜句法,盖得之矣。而复云:“由山谷以入。”则恐不然。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山谷也。若虚尝乘间问之,则曰:“鲁 直 雄 豪 奇 险 善 为 新 样 固 有 过 人 者 然 于 少 陵 初 无 关 涉 前 辈 以 为 得 法 者 皆 未 能 深 见 耳。” (节选自 王若虚《滹南诗话》) 18.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6分) 自 古 贤 材 有 韫 于 中 而 不 见 于 外 或 穷 居 陋 巷 委 身 草 莽 虽 颜 子之 行 不 遇 仲 尼 而 名 不 彰 况 世 变 多 故 而 君 子 道 消 之 时 乎 (节选自 欧阳修《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19.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 为 言 也 乱 杂 而 无 章 将 天 丑 其 德 莫 之 顾 邪 何 为 乎 不 鸣 其 善 鸣 者 也? (节选自 韩愈《送孟东野序》) 20.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 五 十 有 余 年 间 废 兴 存 亡 之 迹 奸 臣 贼 子 之 罪 忠 臣 义 士 之 节 不 传 于 后 世 来 者 无 所 考 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节选自 陈师锡《五代史记序》) 2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3分) 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密者,义法也。苏子由称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评者谓“乱道却好”,其实本非乱道也。史 记 叙 事 文 外 无 穷 虽 一 溪 一 壑 皆 与 长 江 大 河 相 若。叙事不合参入断语。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 (节选自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 今 季 良 尚 未 可 知 郡 将 下 车 辄 切 齿 州 郡 以 为 言 吾 常 为 寒 心 是 以 不 愿 子 孙 效 也。 (节选自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23.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以 此 得 官 谓 为 才 力 何 异 盗 食 致 饱 窃 衣 取 温 哉 世 见 躁 竞 得 官 者 便 谓 弗 索 何 获。不知时运之来,不求亦至也。见静退未遇者,便谓弗为胡成。不知风云不与,徒求无益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第十二篇《省事》) 2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 缘 情 造 端 兴 于 微 言 以 相 感 动 极 命 风 谣 里 巷 男 女 哀 乐 以 道 贤 人 君 子 幽 约 怨 悱 不 能 自 言 之 情 低 徊 要 眇 以 喻 其 致。 (节选自 张惠言《词选序》) 2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大 丈 夫 所 守 者 道 所 待 者 时 时 之 来 也 为 云 龙 为 风 鹏 勃 然 突 然陈 力 以 出。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节选自 白居易《与元九书》) 26.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 琰 之 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遇 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 苏轼《题蔡琰传》) 2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节选自 沈括《梦溪笔谈》) 2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 班固 不 讥 文 帝 之 远 贤 痛 贾 生 之 不 用 但 谓 其 天 年 早 终 且 谊 以 失 志 忧 伤 而 横 夭 岂 曰 天 年 乎 则 固 之 善 志 逮 与 《春 秋》 褒 贬 万 一 矣。 (节选自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2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3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 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 怵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 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文言文断句练习答案 1.【答案】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画对两处得1分,共5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说:“当君王的应尊重什么?”管仲说:“应尊重天。”桓公抬头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指那个幽蓝辽阔的天空。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反对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 2.【答案】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参考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忠臣并不忠,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3.【答案】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4.【答案】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他的学说和道理传给后代的子孙,因此他们把这些学说和道理写在竹帛上,刻画在金石上,用这种方法传留给后代子孙,让后代子孙能效法它。现在听到先王所遗留下来的学说却没有尽力去实现,这就是把先王所流传下来的学说废弃了。” 5.【答案】顾彦先平生好琴 / 及丧 / 家人常以琴臵灵床上 / 张季鹰往哭之 / 不胜其恸 / 遂径上床鼓琴 / 作数曲 / 竟 / 抚琴曰 / 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 因又大恸 / 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参考译文】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把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来吊唁,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就径直走向灵床,弹起琴来。弹罢几首曲子,他抚摩着琴说道:“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随即又大哭起来,哭完连孝子的手都不拉就走了。 6、【答案】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参考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 7. 【答案】余乃穿涧水而西。得石壁,夷出天成,下拥石基。余东下而立/则水帘之泉泠泠出其左/而桃柳数十株蔚蔚绕其右/余遂倚石壁为之亭/亭悉以石/石柱四/直入石基/其深尺有咫/上覆以石板/令永久/登泰山者得憩息万祀矣。 【参考译文】我穿过涧水向西。得见一面石壁,平地而出,天然形成,下面拥围着石基。我从东面下去站立观看,见水帘山泉泠泠作响在其左侧流出,数十株桃柳郁郁葱葱在其右侧围绕。于是我便倚靠石壁建造山亭,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有四根石柱,直接插入石基,插入深度一尺八寸,上面覆盖石板。建造起这个亭子,可以万年不坏。永远让登泰山的人中途得以休息。 8.【答案】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参考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就铸成平的,镜子小就铸成凸的。凡是镜面凹的照出人脸就大,镜面凸的照出人脸就小。小镜子不能完全看到人脸,所以让它稍微凸些,照人脸让脸变小,那么镜子虽小却能够完全容下人脸。(造镜时)反复测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凹的程度,总是使人脸和镜子大小互相符合。这就是铸镜工人的机巧与智慧,后人不能铸造出来。 9.【答案】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 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参考译文】楚共王外出打猎,丢失了他的弓。身边的人请求(去)寻找弓,楚共王说:“别去了,(我这个)楚国人丢了弓,(别的)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找呢?”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可惜他(的胸怀还)不(够)大,应该说‘(这个)人丢了弓(那个)人得到它’就可以了,为什么(得到弓的)一定(是)楚国人呢。”孔子所说的(是)大公啊。 10.【答案】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参考译文】因此,古代从事著述的人全力投身在写作里,思想感情表现在著作中,不借助优秀史官的文辞,不倚靠显赫人物的势力,声望名气自然而然传到了后世。所以西伯虽然被拘囚,还推演出《易》,周旦虽然很显贵,仍然写作了《礼》。他们不因为贫穷而不努力,不因为安乐而转变想法。这样看來,古人轻视尺长的璧玉而珍惜分寸的光阴,就是害怕时间白白地过了。 11.【答案】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参考译文】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君子遵循事物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诗》里说:“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人的议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2.【答案】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6分。不超过6处,每断对1处得1分,断错不扣分;超过6处,每多断1处扣1分) 【参考译文】 《离骚》和《史记》堪称千古以来最完美的文章,它们之所以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是因为(作者的)情怀直追夏商周三代的精英,并致力推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但他们的遭遇都很困厄,自然不会没有感慨。那些学问不专精又没有见识的人,还认为《离骚》与《史记》虽然讥刺毁谤君主,并不妨碍它们被尊奉为文辞的宗师,(如此)《离骚》《史记》承载的大义怎么能够得到彰显,世道人心怎么才能得到端正呢? 13.【答案】及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将遂以为郑祸(4分) 14.【答案】自仲尼以上/尚书则阙略无年次/百国春秋之志/复散乱不循凡例/又亦藏之故府/不下庶人/国亡则人与事偕绝(每处1分) 15.【答案】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 16.【答案】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 17.【答案】鲁直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然于少陵初无关涉/前辈以为得法者/皆未能深见耳(5分) 18.【答案】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19.【答案】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20.【答案】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5分) 21.【答案】 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每处1分) 22.【答案】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23.【答案】 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世见躁竞得官者/便谓弗索何获(每处1分) 24.【答案】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6分) 25.【答案】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6分,每断对一处得1分,六处以内,断错不扣分,超过六处,一处扣1分) 26.【答案】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7.【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土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28.【答案】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29.【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30.【答案】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钵心/亦何所发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