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1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对接高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1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对接高考)

第五单元测试 (对接高考) 1、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 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2、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3、 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 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 此人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4、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 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5、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 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7、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 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 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8、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9、1898 年 6 月 11 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 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10、20 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 )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 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 11、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 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 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12、《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 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 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13、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14、20 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 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 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15、直到 1917 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 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 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16、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 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 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17、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 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 1885 年中国在中法战 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 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 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 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 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 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 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 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 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 革”思想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 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 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 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 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 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 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 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 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 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 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20、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 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 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 1848 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1.为什么 1848 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简要说明理由。 2.简述 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D 选项符合题意。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 选项排除。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 选项排 除。 《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 选项 排除。 故选:D。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解读题干图片并回忆所学知识可知,这本书是《海国图志》,书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主张。“形成思想解放潮流”夸大了《海国图志》的影响,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 为 D 项。《海国图志》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魏源在书中阐述了“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制夷”是指抵抗西方侵略, 战胜敌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 心态的一次挑战,故 A、B、C 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要知道“无湘不成军”指的是湘军, 湘军是由曾国藩创立的。其次我们就是要知道这个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同治中兴的功臣 之一。更加确定了这个人就是曾国藩,选择 A 选项。C 选项是中央的代表,不是地方军队的创 立者,排除。B、D 选项不是湘军的创立者,也排除。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 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故选 D 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A 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 B 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 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 C 项。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 体的措施。"中体西用"就是将西方的器物用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强大。它是洋务派关于中西 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它强调的是器物的进步性,而不是制度 上的进步。A 选项是文化层面;B 选项是器物层面;C 选项是礼教;D 选项是思想文化,因此本题 选择 B 选项。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 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 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 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 技术和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A 项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 项排除。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 变法图存,非进行反清革命,故 D 项正确,排除 B 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 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可排除 A 项。“中体西用”是洋务 派的主张,排除 C 项。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中给出了三种权力的归属问题, 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选择 C 选项。《海国图志》是介绍外国的文化和制度的一本书,是由古文写成,因此排除 A 选项;《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一本书,不涉及到权力的瓜分,排除 B 选项;D 选项《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对革命之后的政府的规划,都是政治上的安排,不是分析国内外形 式和权力划分的,因此也排除。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 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所以 本题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 B 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 旨有根本不同,故 D 项错误。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调用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发表 《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雕琢、 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可见陈独秀意在推动文学革命,故选 项 C 符合题意。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 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 说法,A 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 义无关,D 选项排除。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 成器”“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可见作者希望新青年发展自己,把自己“铸造成器”,故选 B 项。A、C、D 三项与材料的主符,排除。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 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 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 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 B 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 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 C 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 变,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解题时紧扣“20 世纪初”,再结合“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可 得出作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B项正确;读经问题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排除;题干中只 是通过张三与李四做古文来说明要使用白话文,而非纠正“文学革命”,故 C 项排除;题干中 提倡使用白话文,并不是反对使用白话文,曲解题意,故 D 项排除。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1917 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尚 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 A。BC 都是题干中《新 青年》这样回答的内容之一,因此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D 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 答直接反映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 选 项符合题意。A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 选项 排除。“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C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 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 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 C 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 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 B、D 项。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1. 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 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 播。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891 年的那场大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它是 指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 的运动的到来” 可得出民族危机加剧;根据材料一“1894 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 祸’”和所学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得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根 据材料一“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可得出洋务运动失败。 第(2)问,根据材料二“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 知识分子已经出现”“惊醒于民族危机”可分别得出启蒙、进步、爱国,回忆所学知识可知 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 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包含 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以及材料二中“不承认任何传统权威和因袭的教条”来回答认识;第 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背景从“社会原因和思想以及民主发展”等回答 即可。 2.属于小论文撰写,首先要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相应的观点,其次要对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 本题从信息中可以提取“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完全否定”,结合成材 料中信息以及所学进行论证即可。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1.1848 年,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 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 在矛盾,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2.1917 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宣传马 克思主义。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1921 年南陈北李组建中国共 产党,仿效苏俄革命独立开展革命活动。1927 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解析:(1)本小问的原因及其理由,实际上考查《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结合所学可 知,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科学的阐明了无产阶级解 放的物质条件和伟大历史使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本小问的情况,实际上考查 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情况 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经过五四运动,逐渐形成强大的社 会思潮.1918 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20 年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 主义小组,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开始有组织地进行.之后,《共产党宣言》等中译本也相继 出版.1921 年 7 月 1 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中 国共产党诞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