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高三零诊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高三零诊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四川省成都市 2021 届高三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 至 4 页,第Ⅱ卷(非选择题)5 至 6 页,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代雅典,宗教不是为了祈盼个人得救,而是谋求公共利益及安全;宗教官员与神职 人员都由城邦任命。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 缺乏宗教信仰基础 C. 民主政治为宗教服务 D. 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的宗教是为了谋求公共利益及安全,而且宗教官员和神职人员由城邦任命, 这说明古代雅典的宗教信仰中依然将集体利益视为第一位,这是城邦利益至高无上的反映,D 正确;雅典是民主政治,不存在王权,排除 A;宗教和神职人员的存在说明当时宗教信仰有基 础,排除 B;题干主旨并不是强调宗教和民主政治的关系,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服务 于民主政治,排除 C。 2.大多数古希腊史学家习惯将瘟疫的产生归之于神祗对人间罪恶的惩罚。作为瘟疫见证者 和经历者的修昔底德叙述的却是瘟疫引发的宗教和礼法的失效、及时行乐的社会行为,对 神衹是否因人的过错施予惩罚并未做任何断言。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A. 谴责了道德沦丧的时弊 B. 全面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C. 具备了求真的史家精神 D. 主张社会生活应摆脱神学束缚 - 2 -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修昔底德对于瘟疫重点放在瘟疫引发的宗教和礼法的失效、及时行乐 的社会行为,并非是将瘟疫的产生归之于神祗对人间罪恶的惩罚,这说明修昔底德具备求真 的史家精神,C 正确;AD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 C。 3.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 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 该体系 A. 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 B.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 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马法中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 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这都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同时减少经济 活动中的纠纷,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 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立法相关内容,与平 民和贵族的斗争无关,排除 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相关内容,而且近代契约精神不可能在古罗 马确立,排除 C;D 表述绝对,排除。 4.苏格拉底认为,人最优越的部分就是神在人体内安放的灵魂,并用灵魂去认识自己,探 求真善美。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 摆脱了神学思想的影响 B. 阐释了人的自然属性 C. 倡导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D. 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用灵魂去认识自己,探求真善美,闪烁着人文主 义精神,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D 正确;受到时代的局限 性,苏格拉底并未摆脱神学思想的影响,A 排除;B 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材料未涉及自 由平等的观念,C 排除。故选 D。 5.下图是建筑师帕拉弟奥于 1566 年所设计的别墅。其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力学、数学和 透视学的基础上,整体上和谐、对称。该建筑 - 3 - 意大利维琴察圆厅别墅 A. 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 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C. 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 D. 表明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力学、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整体上和谐、 对称”,别墅追求美感的同时又能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 合,B 正确;浪漫主义追求个人主观感受,和谐、对称和浪漫主义不符,排除 A;1566 年尚未 发生工业革命,排除 C;别墅并不是一般民众居住的场所,因此其无法反映民众生活水平变化, 排除 D。 6.16 世纪初,从中国运往葡属印度市场分销的中药材土茯苓价格奇高,几乎只有权贵才能 消费;到 16 世纪末期,销往该地的土茯苓价格下降,普通民众皆可消费。引起这一变化的 主要因素是 A. 东西方贸易渠道的拓展 B. 中医药在欧洲得到普及 C. 社会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D. 价格革命改变消费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16 世纪末期,随着东西方贸易网络的完善,贸易渠道增多,销往印度市场的茯苓数 量增多,成为大宗商品,导致价格下降,因此普通民众皆可消费,A 正确;B 中的“普及”表 述绝对,排除;普通民众能消费起茯苓,是因为供应量增大,而非社会等级观念淡化,排除 C; 茯苓供应量增加属于商业革命内容,而非价格革命,排除 D。 7.14 和 15 世纪,意大利文化精英对意大利“俗语”和通行于欧洲各国的拉丁语孰优孰劣问 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到 16 世纪,意大利“俗语”的价值和尊严基本确立。这一结 果 - 4 - A. 促成了国家统一的实现 B. 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 C. 瓦解了传统文化的权威 D. 导致了市民阶层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意大利文化精英关于意大利俗语和拉丁语优劣问题的争论以及最后俗语地位的确立, 说明通过争论,带有传统文化意义和民间价值观的俗语被文化精英接受,这有助于推动民族 文化认同,B 正确;意大利的统一是在 19 世纪完成的,排除 A;俗语的价值和尊严得到确立, 说明传统文化的权威并未被瓦解,排除 C;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俗语 地位确立导致,排除 D。 8.18 世纪后期,法国学者雷纳尔把美洲描述为“低劣”或“退化”的对象,以凸显欧洲文 明的“优越”和“理性”;同时又赞扬美洲印第安人对自由的维护。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该学者 A. 鼓励美洲的民族独立 B. 强调欧洲文明的优越性 C. 提倡不同文明的交融 D. 力图宣扬欧洲启蒙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 世纪后期”“凸显欧洲文明的‘优越’和‘理性’”“赞扬美洲印第 安人对自由的维护”等信息可知,法国学者雷纳尔咱们这时期欧洲的理性和美洲印第安人的 为自由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启蒙思想家追求理性、自由的主张,即在力图宣扬欧洲启蒙思想, D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鼓励美洲的民族独立,而是表达学者对启蒙思想的宣扬,A 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雷纳尔凸显欧洲文明的“优越”和“理性”的主要目的是为宣扬启蒙思想,而不 是为强调欧洲文明的优越性,B 项错误;材料学者强调“理性”“自由”等,体现了其对启蒙 思想的追求和宣扬,无法体现对不同文明交融的提倡,C 项错误。 9.英国学者贝蒂·肯波认为,1689 年到 1832 年英国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关系经历了“确定关 系”—“保持均衡”—“均衡关系遭到破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 A. 固守了传统的君权观念 B. 体现了理性选择的特征 C. 妨碍了资本力量的壮大 D. 违背了革命斗争的初衷 【答案】B 【解析】 - 5 -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 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到 1832 年议会改革,英国通过渐 进式变革,逐步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和“虚君”等原则,发展完善了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度, 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理性选择的特征,B 项正确;近代英国政治生活中并未固守传统的君权观 念,A 项错误;英国议会政治的发展促进了资本力量的壮大,C 项错误;近代英王与议会关系 的演变并未违背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初衷,D 项错误。 10.1789 年,美国国会议员詹姆斯·杰克逊说:“我们的宪法,如同初次下水的一艘航船, 正停泊在码头;她将如何去回应舵手,还未可知。”在他看来,美国 1787 年宪法 A. 立法原则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B. 缺乏民众的普遍认可 C. 改变了美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D. 实践面临艰巨的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美国议员将美国宪法比作首次下水的航船,对于水手如何驾驶还存在未知, 说明美国 1787 年宪法在实践中面临着挑战,D 正确;美国 1787 年宪法践行了启蒙思想的主张,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A 排除;B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 11.18 世纪,英国大众服饰追求色彩多样、质地优良、舒适美观、时尚得体,城乡服饰消费 观念的差别进一步缩小。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助推了英国的社会变迁 B. 标志着工业化的形成 C. 反映了阶级对立的弱化 D. 意味着城市化的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大众服饰的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助推了英国的社会变迁,A 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化,B 排除;材料未涉及阶级对立的问题, C 排除;材料未涉及英国的城市化,因为城市的化一个显著标志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D 排 除。故选 C。 12.下图是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 1857 年创作的油画。该作品 - 6 - 《拾稳者》 A. 体现了印象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B. 揭露了工业革命对农业的破坏 C. 反映了大革命后农民生活悲惨 D. 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D 【解析】 【详解】《拾穗者》是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农民在田间劳作场景,属于写实风格,画面远处 有一骑马之人,貌似正在斥责田间干活的农民,而拾穗的三个农妇的姿态以及其拾穗行为和 远处的麦垛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的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D 正确;这幅 画作是现实主义,而非印象主义,排除 A;画作内容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 B;大革命发生在 1789 年,与画作创作时间相隔甚远,排除 C。 13.下图是法国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杜米埃 1872 年创作的《新 1872 年》。漫画中象征法兰 西民族的人物正将 1871 年所有的破败和苦难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该漫画表达了作者 《新年》 A. 对之前民主探索努力的否定 B. 对普法战争失败的深刻反思 C. 对法国恢复稳定和秩序的期盼 D. 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深切怀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漫画显示,象征法兰西民族的人物正将 1871 年所有的破败和苦难扫进历史 的垃圾堆里,这说明作者对法国恢复稳定和秩序的期盼,C 正确;A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未涉及对普法战争的反思,B 排除;材料未涉及第二帝国的相关信息,D 排除。故选 C。 1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政府鼓励“技术接收”,德国六家公司购买了 948 项英国专 利。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银行向本国公司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尽可 - 7 - 能地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并有效利用研究成果。这说明当时 A. 德国政府力量助推科技发展 B. 国际贸易基本准则得以确立 C. 英国继续保持科技领先优势 D. 垄断组织干预国家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德国政府对本国公司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说明政府力量助推 科技发展,A 正确;国际贸易基本准则指的是自由贸易,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就已经确 立,B 排除;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C 排除;材料与垄断组织无关,D 排除。故选 A。 15.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同时发生论”,列宁在 1916 年提出“它将 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 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的观点 A. 为俄国十月革命准备了理论依据 B. 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C. 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 D. 阐述了国际关系格局新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或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尤 其是像俄国这种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因为政治不民主,工人阶级受压迫较大,更容 易爆发革命,因此这一观点为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A 正确;列宁的主张是马克思主义同 俄国国情的结合,并非是否定,B 排除;C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国际格局的变 化,D 排除。故选 A。 16.1932 年,苏联组建了 2502 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 14.8 万台拖拉机,为农庄提供机械 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农庄则用农产品支付劳动报酬。这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农业机械化的完成 B. 经济发展的计划性 C. 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2 年正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期,这一时期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同时“监 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农庄则用农产品支付劳动报酬”,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计划性,B 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农业是否完成机械化,排除 A;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逐渐 废止,排除 C;题干信息无法与产业结构无关,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五计划中优先 - 8 - 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失衡,排除 D。 17.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经常通过自己的团队迅速起草制订各种他认为必要的法律,然 后提交国会批准,过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立法的方式被完全替代。这反映出当时美 国 A. 立法主体的变化 B. 行政权力的扩张 C. 联邦体制的危机 D. 分权体制的质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罗斯福经常通过自己的团队迅速起草制订各种他认为必要的法律”“过 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立法的方式被完全替代”等信息可知,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罗斯福在实行新政时期动用宪法赋予总统的紧急处理权,经常通过自己的团队迅速起草制订 各种他认为必要的法律,说明这时期美国新政权有所扩大,B 项正确;美国立法主体是国会, 没有发生变化,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立法主体的变化,A 项错误;这时期为摆脱经济危机, 罗斯福在实行新政时期动用宪法赋予总统的紧急处理权,行政权有所扩大,但不代表联邦体 制出现危机,相反材料所述措施推动美国摆脱经济危机,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罗斯福通 过自己的团队迅速起草制订各种他认为必要的法律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分权体制没有发生 质变,D 项错误。 18.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政府以睦邻政策取代了此前以武装干涉为中心的拉美政策,并于 1934—1939 年先后同 11 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这一变化 A. 标志着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B. 阻碍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 C. 表明美国改变了殖民主义立场 D. 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商品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4 年至 1939 年美国正出于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时期,这一时期美国改变对拉美的 政策,实行睦邻政策,同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政策的转变和贸易协定的签署有利于美国 向拉美国家出口商品,扩大美国的商品市场,D 正确;美洲经济一体化至今尚未实现,排除 A; 美国政策由武装干涉转向睦邻政策,有助于拉美国家经济的发展,排除 B;美国政策的转变是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并未改变其殖民主义的立场,排除 C。 19.1944—1947 年间,斯大林主张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共产党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 - 9 - 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则进人以共产党为 主导的联合政府。这一主张反映了 A.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B. 美苏冷战局势的缓和. C. 苏联国家战略的需要 D. 意识形态分歧的消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战后期,苏联确立了在战后与西方继续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周边国家和力量 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行这一政策,具体而言,西方势力范围内 的共产党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各种资产阶 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则进人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由此可见,这一主张是符合苏联国 家战略需要,C 正确;1944 年至 1947 年社会主义阵营并未分裂,这一阵营是在 20 世纪 60 年 代中苏关系恶化后瓦解的,排除 A;美苏冷战时间是在 1947 年开始的,排除 B;D 表述绝对, 排除。 20.二战后,丘吉尔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但不包括英国。1951 年,再度出任首相的丘 吉尔说:“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 不能被并人或同化”。这反映了英国 A. 全面参与西欧一体化 B. 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 衰退之后的复杂心态 D. 在欧洲主导地位的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丘吉尔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但是其不赞成英国加入,此后的言论也再次表明了这 一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国衰落,其紧跟美国,其言论“我们同欧洲在一起, 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反映了英国国 力衰落之后的复杂心态,即明知欧洲一体化能够增强实力,但是受限于原有的国际地位、外 交政策,其又不想直接介入欧洲,C 正确;英国并不希望加入欧洲,排除 A;战后英国紧跟美 国政策,排除 B;二战后,英国并不能主导欧洲,排除 D。 21.据下表可知,20 世纪以来 20 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变化表 时 20 世纪 一战后初 二战前夕 二战后初 20 世纪 50 - 10 - 间 初期 期 期 年代及以 后 局 面 两极(德 国 vs 英 国) 多极 两极(德国 vs 荚美法 苏) 两极(美国 vs 苏联) 两极+多极 化 形 势 第一次世 界大战 总体和平 第二次世 界 大战 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 总体和平 A. 意识形态主导大国关系 B. 国际态势决定了世界格局 C. 多元发展利于世界和平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 20 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变化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世界总体局势趋向 和平,但是多极化趋势加强,说明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C 正确;A 说法不符合史实, 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主导国际关系,排除;世界格局是由各国实力对比变化决定的,B 排除; D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22.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国际移民的主要迁出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人口外流的趋 势开始逆转,外来移民主要流向西欧和北欧。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 两极格局确立的影响 C. 二战后流亡人口返乡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较快, 因此对于外来移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A 正确;两极格局确立于 1955 年华约的建立,B 排除; CD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A。 23.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遏制以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以限制高新 - 11 - 技术转让为主。这种转向反映了 A. 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 苏联民用科技的迅速发展 C. 美苏争霸态势的反转 D.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对抗战的重点从禁运战略物资转移到高新技术领域层面上,说明 这一时期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改变,突出的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性,D 正确;材料与美国的霸主 地位无关,A 排除;材料未涉及苏联的民用科技的发展,B 排除;C 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除。故选 D。 24.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20 世纪的世界 20 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 颁奖总 数 主要国家 德 英 法 美 1901~ 1920 61 19 8 10 2 1921~ 1940 70 17 15 5 11 1941~ 1960 88 6 15 0 42 1961~ 1980 125 8 21 6 65 1981~ 2000 127 14 7 4 72 A. 欧美强国独占世界科技前沿 B. 长期和平推动科技迅猛发展 C. 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均衡加剧 D. 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凸显 - 12 -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 1901 年至 2000 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认识在不断增加,说明高科技不断发展, 但是从获奖国家来看,主要集中在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说明高 科技产业发展不均衡,C 正确;从颁奖总数和所列国家获奖数计算来看,欧美强国尚未达到“独 占”程度,排除 A;1901 年至 2000 年期间,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因此不能说是长期和平, 排除 B;题干内容与政治多极化无关,排除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决贫困问题,近代早期英国地方政府的治安法官开始探索济贫之道。16 世纪 末济贫法令出台之后,教区成为济贫管理的基本行政单位。教区组织募捐,救济无谋生能 力成因粮食歉收而生活贫困的人。由于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动,身体健壮的流民数量剧增。 亨利七世初期,地方“根据法令对流民进行囚禁或公开惩罚”,诺里寺市在 1570 年设立流 民感化院或救养院。各市镇通过警告不雇用帮工的雇主、惩罚懒惰者等措施,强制流民劳 动。同时,通过建立纺织厂和磨坊、购买大麻和羊毛等原材料、建立劳动救济所等途径, 为穷人提供工作。随着济贫法等法令的颁布,英国济贫法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一直沿用 到 19 世纪。 ——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治安法官的济贫实践》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英国自由主义盛行,主张实行有限度、有条件的教济。1834 年, 按照新济贫法成立专门的中央机构,打破郡的边界,把之前的 15000 个教区组合成为 700 个教区联盟。教区联盟在中央济贫法专员监督下提供济贫服务。新济贫法允许不同教区间 的贫民自由流动,还规定贫民如要得到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但进入济贫院的贫民漫有选 举权。济贫院大多为混合济贫院,按照贫民年龄和身体状况强制性隔离。济贫法局对患痛 者和儿童提供贫民医疗教济、济贫法学校。据统计,1844 年,英国全部公共支出为 699 万 英镑,济贫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为 72.69%,到 1874 年,两者分别为 1285 万英镑、59.64%。 ——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19 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 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济贫实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中期英国挤贫实践的新变化,并简评 - 13 - 19 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实践。 【答案】(1)地方政府是济贫主要推动者;教养院与教区成为济贫的基层机构;以法律为制 度保障;带有惩戒色彩;直接救济与间接救济相结合(救济途径多样)。 (2)新变化:中央政府在济贫实践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救济点实现跨区域集中整合; 接受赈济的贫民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受限;增加了对病患和儿童的教济。 评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济贫事业发展;促进了英国社会治理的现代 化;有利于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极为有限、严格的救济,救济对象选举权受限;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解决贫困问题,近代早期英国地方政府的治安法官开始探索 济贫之道”可知,地方政府是济贫主要推动者;根据材料“16 世纪末济贫法令出台之后,教 区成为济贫管理的基本行政单位”“诺里寺市在 1570 年设立流民感化院或救养院”可知,教 养院与教区成为济贫的基层机构;根据材料“亨利七世初期,地方‘根据法令对流民进行囚 禁或公开惩罚’”“随着济贫法等法令的颁布,英国济贫法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一直沿用 到 19 世纪”可知,以法律为制度保障;根据材料“各市镇通过警告不雇用帮工的雇主、惩罚 懒惰者等措施,强制流民劳动”可知,带有惩戒色彩;根据材料“同时,通过建立纺织厂和 磨坊、购买大麻和羊毛等原材料、建立劳动救济所等途径,为穷人提供工作”可知,直接救 济与间接救济相结合。 (2)新变化:根据材料“按照新济贫法成立专门的中央机构,打破郡的边界,把之前的 15000 个教区组合成为 700 个教区联盟”可知,中央政府在济贫实践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救济点实现跨区域集中整合;根据材料“进入济贫院的贫民漫有选举权。济贫院大多为混 合济贫院,按照贫民年龄和身体状况强制性隔离”可知,接受赈济的贫民政治权利和人身 自由受限;根据材料“济贫法局对患痛者和儿童提供贫民医疗教济、济贫法学校”可知, 增加了对病患和儿童的教济。 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的济贫实践关照社会弱势群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 盾;根据材料“按照新济贫法成立专门的中央机构”“英国全部公共支出为 699 万英镑,济 贫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为 72.69%,到 1874 年,两者分别为 1285 万英镑、59.64%”可知, 推动了英国济贫事业发展;根据材料“按照新济贫法成立专门的中央机构” “教区联盟在中 央济贫法专员监督下提供济贫服务。新济贫法允许不同教区间的贫民自由流动”可知,促进 了英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 19 世纪济贫实践是受到自由主义思潮 - 14 - 的影响,这种实践有利于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19 世纪中期,英国自由主义 盛行,主张实行有限度、有条件的教济”“但进入济贫院的贫民漫有选举权”可知,英国的 采取极为有限、严格的救济,救济对象选举权受限;英国济贫行为更多的体现了资产阶级民 主的局限性。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 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 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 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 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 世纪 欧 洲、 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 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 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 世纪 欧美 地区 出现罐裝食品、防腐食品 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 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 一部《食品安全法》。 19 世纪 末20世 纪初 欧美 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 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 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 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 世界 范围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 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 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 过剩。 1974 年,联合国通过了《消 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 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 定》。欧盟于 2002 年出台了 《食品通用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 上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 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輯清晰) 【答案】 - 15 - 要求 ①紧扣材料综合信息,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正确史实,进行恰当的说明; ③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①能够综合材料信息,观点较明确; ②能引用正确史实进行说明,但角度较为单一; ③有一定的逻辑,表述较清楚。 ①能够基于部分材料信息提出观点,但观点不明确; ②能部分引用史实加以说明,但史实离题较远; ③缺乏逻辑,表述不清; ④观点错误或偏离材料,不论说明如何,均不能得分。 示例 1: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16 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 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 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 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 变化,反映了 16 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 2: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 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 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 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 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 球重视。)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地区一列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一列中的变化情况,如 16 世纪欧洲、亚 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 16 - 由此可得出: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论证过程可以结合 16 世纪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论证如下, 16 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 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 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 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 结升华,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 16 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1 世纪以来,英国国王便通过颁布特许状的形式赋予城市以自由权。17 世纪初, 第一批到北美的英国移民多为清教徒,他们长期扎根在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 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他们签署《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姑为民众 自治团体,形成一个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 “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 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19 世纪 70 年代以 来,各州自治宪章逐步建立,美国地方政府自治得以完全形成。长期以来美国实际上存在 两种民主:一种是国家民主,另一种是地方民主。美国人对第一种民主的怀疑感和冷漠感 越来越深,但是对第二种民主的热情始终不渝,形成所谓的“乡镇精神”,表现为对乡镇 极其迷恋、对本地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意识。 ——据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地方自治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推行地方自治的影响。 【答案】(1)自由和自治的传统;启蒙思想的传播;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推动;英国制度和 政策的移植;宪政体制和联邦体制的构建;公民较强的民主意识。 (2)积极影响: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有利于公民素养的提升;提供了 地方自治的一种模式。 消极影响:过分强调乡镇精神,容易导致国家意识的淡薄;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容易导致联 邦政府决策的执行力低下。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中“17 世纪初,第一批到北美的英国移民……(有)丰富的地 方自治和管理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和自治的传统;根据“11 世纪以来,英国国 王便通过颁布特许状的形式赋予城市以自由权”,“(英国移民)签署《五月花公约》,宣称 - 17 - 建立自治机关,自愿姑为民众自治团体,形成一个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英国制度和政策的移植;根据“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 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等信息可知,重商主义的影响;根据“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各州自 治宪章逐步建立,美国地方政府自治得以完全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政体制和联邦 体制的构建;根据“对本地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意识”,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公民较强的民主意识等也是美国地方自治形成的条件。 (2)影响:根据材料中“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根据“(美国人)对第二种民主(地方民主) 的热情始终不渝”,“(美国人)对本地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意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公民素养的提升;根据“形成一个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可知, 提供了地方自治的一种模式;根据“(美国人)对乡镇极其迷恋”,“美国人对第一种民主 (国家民主)的怀疑感和冷漠感越来越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分析可知, 美国推行地方自治的消极影响为,过分强调乡镇精神,容易导致国家意识的淡薄,地方政府 权力过大,容易导致联邦政府决策的执行力低下。 - 1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