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居家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居家测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3月月考(居家测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并削弱贵族势力,故B项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A项不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C项不符合题意;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A. 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 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 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可知反映了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土地制度,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改变,未涉及地方管理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BD选项排除 ‎3.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因为秦国 A. 遵循古礼 B 推行德政 C. 体制创新 D. 人才荟萃 ‎【答案】C ‎【解析】荀子认为秦国官吏、士大夫有古代之风,但并不能说明秦国遵循古礼,故排除A项;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德政,故排除B项;商鞅变法对秦国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国良好的吏治源于秦国体制的创新,故选C项;人才荟萃是秦国体制创新的结果,而不是秦国吏治良好的原因,故排除D项。‎ ‎4.西方的民主制,也是西方古代希腊、罗马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执政官变成了总统,元老院(Senate)变成了参议院(美国的参议院至今仍称Senate),民众大会变成了代议制的众议院。这说明 A. 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具有无差异同源性 B. 美国民主共和制是古希腊民主制的再现 C. “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构架得到承袭 D. 西方古代民主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材料通过西方的民主制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对比来说明西方古代的民主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D正确;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有明显的差异,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A排除;B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的政治框架,C排除。故选D。‎ ‎5.雅典公民大会制度规定,以下几类人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 A. 深受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 B. 体现制度的构建渗透责任意识 C. 保障了社会政治秩序规范有序 D. 反映雅典民主的形式主义特征 ‎【答案】B ‎【解析】雅典禁止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等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故B正确;古代雅典并未受到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故A错误;这些规定和社会政治秩序无关,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雅典民主的形式主义特征,故D错误。‎ ‎6.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 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 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 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 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这反映出孝文音为改革姓氏寻找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融合和神化皇权,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出孝文帝与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7.钱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据此推断 A. 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政治观念 B.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 变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负担 D. 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倾向 ‎【答案】A ‎【解析】宋代南方经济相对发达,新党多出自南方,而反对派多出自北方,说明经济的发展程度会影响到政治观念,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变法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和加重北方人负担的内容,排除B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法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出身地域,不是变法集团内部出现分裂,排除D项。故选A。‎ ‎8.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④.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 A. 废井田 B. 均田令 C. 坊市制 D. 免役法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咸阳”是④的都城,可以判读出④是秦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其中经济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故A项正确;B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C项是宋朝的状况,排除;D项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 点睛:首先通过图中“咸阳”是④的都城,判断出是秦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9.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A. 传统文化良莠并存 B.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 维新变法阻力较大 D. 民主革命即将到来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材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可知当时民众并不接受西方事物,有抵触情绪,C选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良莠共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中体西用”强调是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选项排除;题干中未提及民主革命,D选项排除。‎ ‎10.如下表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梭化的诗作:“许多人卖身为奴。失去自由,我已让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彻底剥夺了雅典贵族的政治权利 B 明治维新前,日本实行“幕藩体制”,德川幕府控制国家政权,实行“锁国”政策。‎ 日本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C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选出。‎ 标志着宪法实际上确认了共和政体 D ‎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出现了空前的高涨,工业产值从15亿增加到30亿卢布。‎ 标志着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A项反映的是梭伦改革的解负令的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使贵族的权力受到制约,但并不是彻底剥夺了雅典贵族的政治权利,故错误;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使得日本成为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日本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是在美国佩里扣关后,故B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是在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11.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 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 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洛阳繁荣 D. 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洛阳破败,到6世纪初再次出现“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汉化政策促进了洛阳的发展繁荣,C项正确;十六国时期洛阳遭到重大破坏,(“洛阳为荒土”),A项错误;6世纪初,北方士族大量南迁,B项不符合史实;公元6世纪前后是南北朝对峙时期,直到589年国家才再次实现统一,D项错误。‎ ‎12.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 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 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内忧外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因而其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此A、B、D 三项均符合史实,C 项说法明显不合史实。故选C。‎ ‎13.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 A. 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 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 宋神宗支持新政 D. 老百姓拥护变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王安石一派……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中可以看出,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才会任用新政人士,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文官的重用,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对新政的支持,没有体现出新政的效果和影响,故BD项排除。‎ ‎14.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A. 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B. 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C. 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D. 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答案】D ‎【解析】材料“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体现的是宋以后的统治者对王安石变法并不认可,主要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材料“1908年梁启超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体现这一时期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一种的肯定态度,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有关,因此材料体现的是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D选项符合题意;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个人立场对历史认识的影响,B选项排除;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时代背景对历史评价的影响,C选项排除。‎ ‎15.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D选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出现大危机,受王安石变法启发,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下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为其提供了借鉴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均输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指的是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给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收取一定的利息,①符合题意。市易法指的是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③符合题意,①③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与材料无关,②错误,AB选项排除。均输法指的是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选项排除。‎ ‎17.洋务运动时期,清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认为英国“所以持久而国事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议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而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这些言论引起国内官绅的公愤,记录这些言论的书奉诏毁版。郭嵩焘被罢黜公使职务。上述历史现象集中体现了 A. 中英国力强弱的主因在于政治制度差异 B. 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起步艰难 C. 外交近代化加快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D. 洋务运动阻碍了国人民主意识萌生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郭嵩焘认为西方的强大在于制度的先进,并对中国的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结果著作被毁,本人也被罢免,说明传统势力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较大,故B项符合题意;英国的强大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说法本身不正确,洋务运动与民主意识萌生与否无关。‎ ‎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慈禧太后接连发布几道上谕: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慈禧太后此举 A. 实现了对光绪帝的控制 B. 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C. 旨在提高清政府的权威 D. 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898年慈禧太后对地方高官的拉拢,主要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地位,D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的失败,B排除;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 ‎19.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的改革,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体现,故脱离国情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排除D项。‎ ‎20.下表清末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表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A. 解决了民族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B. 延续了“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 C. 实现了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结合 D. 推动了维新变法主张的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而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表明了这次教育改革仍然沿袭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B正确;据表格的信息可以看到,专业设置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不能完全解决民族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A过于绝对;据表格信息虽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但不能仅凭专业的设置就推出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实现了结合,C错误;据所学可知,1898年维新变法就已失败,故D错误。‎ ‎21.据材料显示:我国的民族工矿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新高峰”出现的重要背景是 A. 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B. 清末“新政”的实行 C. “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 D. 辛亥革命的鼓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初步发展。再根据题干“新高峰”时间段,即20世纪的头10年,结合所学判断选项:维新变法运动推行是在1898年(19世纪末),排除A;C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就兴起了,排除;D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才爆发的,排除;1901年清末新政与题干“20世纪的头10年”吻合,B符合题意。故选B。‎ ‎22.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材料反映了 A. 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 B. 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 C. 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 D. 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材料“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这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B;材料中民主机构的设置和分权制衡,有利于公民参政议政,故排除A,选B;清政府部分基层统治的变化不能改变专制统治的本质,排除D。由于《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是由中央颁布的,这说明清政府还能控制地方,排除C。故选B。‎ ‎23.明治维新中,改革派领袖大久保利通提出:“若徒鼓励人民,不予以低息贷款,人民依何振兴产业?”随后,政府颁布了《日本银行改定条例》,鼓励成立公、私银行。政府此举 A. 目的在于强化国营企业 B. 推动了日本的土地私有 C. 打击了传统的幕藩体制 D. 有利于殖产兴业的推行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对民间设厂的资金和政策鼓励,有利于殖产兴业的发展,D正确;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发展的私人企业,A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问题,B排除;废藩置县政策打击了传统的幕藩体制,C排除。故选D。‎ ‎24.《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协助)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做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这表明 A. 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 B. 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 C. 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 D.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日本用宪法的形式规定了天皇的权力,体现了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C正确;材料中涉及到议会,主要掌握立法权,没有掌握行政权,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主要体现的是天皇拥有较大的权力,可以干涉立法权和司法权,B正确;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说法绝对,D错误。‎ 二、材料阅读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世界影响巨大的西方近代体育的源头在希腊。古希腊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带有鲜明的“海的文化”特征,古希腊人对海神、以力服人的英雄的崇拜正是从中孕育出来的。当时的希腊奴隶制经济发达,使一部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体育活动。参与公共事务与战争是当时公民的职责,他们必须懂政治、会打仗,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古希腊体育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古希腊体育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古希腊雕塑艺术中对理想肉体、健康活泼形态的展现便多是从体育活动中汲取灵感的。‎ ‎——摘编自吴庆华《古希腊体育文化起因及其个性初探》‎ 材料二 ‎ ‎ 我国宫廷体育特征明显。春秋战国时,女子相扑渐露端倪。至两汉,汉武帝与汉光武帝刘秀皆深喜此术,以至“宫廷伎人,拥而佼之”。唐敬宗时宫中教坊组织伎女“分朋驴鞠”,分拨打“驴球”。在男性匮乏的宫内,宫女甚至嫔妃从事一些体育项目成为必然。金、辽、清是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一入南朝就将骑射列入皇宫体育的范畴。清代为游牧民族,每年会举行木兰围猎、鹰台杀虎等活动。古代皇帝出猎有专门的规格与级别,例如《两都赋>和《上林赋》记载用法驾。宫廷体育除了用极其奢华、隆重的规模满足皇帝私欲之外,宫廷体育更有张显皇帝权威的功效,利于各个阶级的稳定。‎ ‎——摘编自邓志红《我国宫廷体育特征及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体育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宫廷体育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答案】(1)原因:特殊的自然环境;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的推动;奴隶制经济繁荣;城邦体制(或民主政治)的影响;对外战争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城邦凝聚力的提升;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为现代体育奠定了基础。‎ ‎(2)特征:富含女性气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贵族化特征(或等级森严);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任答3点即可)‎ 成因:皇宫独特地理人文环境影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存在;宫廷是动员一切国家资源的权力重心,经济上有着天然优势;皇帝个人喜好对社会价值的导向。‎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古希腊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可得出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根据“带有鲜明的‘海的文化'特征,古希腊人的对海神、以力服人的英雄的崇拜正是从中孕育出来的”可知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当时的希腊奴隶制经济发达”可知奴隶制经济繁荣;根据“他们必须懂政治、会打仗”可知城邦体制的影响和对外战争的需要。影响:根据材料一“古希腊体育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城邦凝聚力的提升以及人文精神的发展;根据材料“对世界影响巨大的西方近代体育的源头在希腊”可知古希腊体育为现代体育奠定了基础。‎ ‎(2)特征:根据材料二“女子相扑渐露端倪”“唐敬宗时宫中教坊组织伎女”“宫女甚至嫔妃从事一些体育项目成为必然”等可知富含女性气息;根据材料二“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一入南朝就将骑射列入皇宫体育的范畴。清代为游牧民族,每年会举行木兰围猎、鹰台杀虎等活动”可知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根据材料二“用极其奢华、隆重的规模满足皇帝私欲”可知具有贵族化特征;根据材料二“宫廷体育除了用极其奢华、隆重的规模满足皇帝私欲之外,宫廷体育更有张显皇帝权威的功效,利于各个阶级的稳定”可知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成因:根据材料二“宫廷体育除了用极其奢华、隆重的规模满足皇帝私欲之外,宫廷体育更有张显皇帝权威的功效,利于各个阶级的稳定”,并结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征,从皇宫独特的环境、君主专制制度、皇宫的经济优势以及皇帝个人喜好的导向作用等角度加以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14~18世纪发生在事件,从图中提取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提取“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两个历史事件,拟出论题:文艺复兴促进新航路开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提倡人性解放、追求现实生活幸福,推动人们冒险追求财富,为新航路开辟奠定思想基础等角度分析阐述即可。‎ ‎27.材料 王安石为推行新法,在熙宁年间对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改革内容主要是与变法密切相关的官僚机构和人才问题。王安石对一些闲散机构未加裁除,而是依照循名责实原则部分地恢复其职掌,如兵部原仅管文书,变法中成为推行新法的阵地,可以“教阅诸路保甲”。同时设置新机构,如制置三司条例司,它名义上是理财机构,实际则是主持变法的总枢纽,为“中书之外又一中书也”。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对老弱无能者给以照管宫观等闲差,对反对派对采取调离中央或降黜的方法而极少免官。王安石还主张高薪养廉,尤其是大幅提高基层官员的俸禄。王安石认为整顿官制要从官员的培养、选拔的源头抓起,熙宁四年,王安石下令改革科考内容;力图选拔一批改革人才。‎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熙宁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熙宁官制改革。‎ ‎【答案】(1)主要是整顿吏治;尽可能的降低变法阻力;推行高薪养廉;重视官员的选拔。‎ ‎(2)积极:减小了变法的阻力:为变法培养了人才、建立了渠道;变法策略务实、灵活:增加了财政负担:为变法的失败埋下隐患。‎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改革内容主要是与变法密切相关 官僚机构和人才问题”可归纳出主要是整顿吏治;根据材料“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对老弱无能者给以照管宫观等闲差,对反对派对采取调离中央或降黜的方法而极少免官”可归纳出尽可能的减少变法阻力;根据材料“王安石还主张高薪养廉”可归纳出推行高薪养廉;根据材料“王安石认为整顿官制要从官员的培养、选拔的源头抓起”可归纳出重视人才的选拔。‎ ‎(2)评价:结合改革的特点及所学知识,可从减小了变法的阻力、为变法培养人才建立了渠道、变法策略务实灵活、增加了财政负担、为变法的失败埋下隐患等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