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三十七讲阅读理解型问题含答案共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三十七讲阅读理解型问题含答案共讲

最新中考数学2013版专题复习三十七讲 阅读理解型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类问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考查的知识也灵活多样,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新颖数学题. ‎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结论,或揭示了什么数学规律,或暗示了什么新的解题方法,然后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 阅读试题提供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 例1 (2012•十堰)阅读材料: 例:说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并求它的最小值. 解:=,‎ 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P(x,0)是x轴上一点,‎ 则可以看成点P与点A(0,1)的距离,‎ 可以看成点P与点B(3,2)的距离,所以原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线段PA与PB长度之和,它的最小值就是PA+PB的最小值. 设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则PA=PA′,因此,求PA+PB的最小值,只需求PA′+PB的最小值,而点A′、B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所以PA′+PB的最小值为线段A′B的长度.为此,构造直角三角形A′CB,因为A′C=3,CB=3,所以A′B=3,即原式的最小值为3.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1)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0)与点A(1,1)、点B 的距离之和.(填写点B的坐标) (2)代数式的最小值为 .‎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坐标与图形性质.‎ 专题:探究型.‎ ‎��析:(1)先把原式化为的形式,再根据题中所给的例子即可得出结论; (2)先把原式化为的形式,故得出所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点P(x,0)与点A(0,7)、点B(6,1)的距离之和,再根据在坐标系内描出各点,利用勾股定理得出结论即可.‎ 解答:解:(1)∵原式化为的形式, ∴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0)与点A(1,1)、点B(2,3)的距离之和, 故答案为(2,3); (2)∵原式化为的形式, ∴所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0)与点A(0,7)、点B(6,1)的距离之和, 如图所示:设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则PA=PA′, ∴PA+PB的最小值,只需求PA′+PB的最小值,而点A′、B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 ∴PA′+PB的最小值为线段A′B的长度, ∵A(0,7),B(6,1) ∴A′(0,-7),A′C=6,BC=8, ∴A′B==10, 故答案为:1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中所给给的材料画出图形,再利用数形结合求解.‎ 考点二、阅读试题信息,归纳总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例2 (2012•赤峰)阅读材料: (1)对于任意两个数a、b的大小比较,有下面的方法: 当a-b>0时,一定有a>b; 当a-b=0时,一定有a=b; 当a-b<0时,一定有a<b. 反过来也成立.因此,我们把这种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叫做“求差法”. (2)对于比较两个正数a、b的大小时,我们还可以用它们的平方进行比较: ∵a2-b2=(a+b)(a-b),a+b>0 ∴(a2-b2)与(a-b)的符号相同 当a2-b2>0时,a-b>0,得a>b 当a2-b2=0时,a-b=0,得a=b 当a2-b2<0时,a-b<0,得a<b 解决下列实际问题: (1)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制作几种几何体,张丽同学用了3张A4纸,7张B5纸;李明同学用了2张A4‎ 纸,8张B5纸.设每张A4纸的面积为x,每张B5纸的面积为y,且x>y,张丽同学的用纸总面积为W1,李明同学的用纸总面积为W2.回答下列问题: ①W1= (用x、y的式子表示) W2= (用x、y的式子表示) ②请你分析谁用的纸面积最大. (2)如图1所示,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已知A、B到l的距离分别是3km、4km(即AC=3km,BE=4km),AB=xkm,现设计两种方案: 方案一:如图2所示,AP⊥l于点P,泵站修建在点P处,该方案中管道长度a1=AB+AP. 方案二:如图3所示,点A′与点A关于l对称,A′B与l相交于点P,泵站修建在点P处,该方案中管道长度a2=AP+BP. ①在方案一中,a1= km(用含x的式子表示); ②在方案二中,a2= km(用含x的式子表示); ③请你分析要使铺设的输气管道较短,应选择方案一还是方案二.‎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整式的混合运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1)①根据题意得出3x+7y和2x+8y,即得出答案;②求出W1-W2=x-y,根据x和y的大小比较即可; (2)①把AB和AP的值代入即可;②过B作BM⊥AC于M,求出AM,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M.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A′,即可得出答案; ③求出a12-a22=6x-39,分别求出6x-39>0,6x-39=0,6x-39<0,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1)解:①W1=3x+7y,W2=2x+8y, 故答案为:3x+7y,2x+8y.         ②解:W1-W2=(3x+7y)-(2x+8y)=x-y, ∵x>y, ∴x-y>0, ∴W1-W2>0, 得W1>W2, 所以张丽同学用纸的总面积大.     (2)①解:a1=AB+AP=x+3, 故答案为:x+3.            ‎ ‎②解:过B作BM⊥AC于M, 则AM=4-3=1, 在△ABM中,由勾股定理得:BM2=AB2-12=x2-1, 在△A′MB中,由勾股定理得:AP+BP=A′B=, 故答案为:. ③解:a12-a22=(x+3)2-()2=x2+6x+9-(x2+48)=6x-39, 当a12-a22>0(即a1-a2>0,a1>a2)时,6x-39>0,解得x>6.5, 当a12-a22=0(即a1-a2=0,a1=a2)时,6x-39=0,解得x=6.5, 当a12-a22<0(即a1-a2<0,a1<a2)时,6x-39<0,解得x<6.5, 综上所述 当x>6.5时,选择方案二,输气管道较短, 当x=6.5时,两种方案一样, 当0<x<6.5时,选择方案一,输气管道较短.‎ 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整式的运算等知识点的应用,通过做此题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阅读能力,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 考点三、阅读相关信息,通过归纳探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例3 (2012•凉山州)在学习轴对称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思考课本中的探究题. 如图(1),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能发现什么规律? ‎ 聪明的小华通过独立思考,很快得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办法.他把管道l看成一条直线(图(2)),问题就转化为,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AP与BP的和最小.他的做法是这样的: ①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 ②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则点P为所求. 请你参考小华的做法解决下列问题.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BC=6,BC边上的高为4,请你在BC边上确定一点P,使△PDE得周长最小. (1)在图中作出点P(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请直接写出△PDE周长的最小值: .‎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 分析:(1)根据提供材料DE不变,只要求出DP+PE的最小值即可,作D点关于BC的对称点D′,连接D′E,与BC交于点P,P点即为所求; (2)利用中位线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得出D′E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如图,作D点关于BC的对称点D′,连接D′E,与BC交于点P, P点即为所求; (2)∵点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 ∴DE为△ABC中位线, ∵BC=6,BC边上的高为4, ∴DE=3,DD′=4, ∴D′E==5, ∴△PDE周长的最小值为:DE+D′E=3+5=8, 故答案为:8.‎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轴对称求最短路径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根据已知得出要求△PDE周长的最小值,求出DP+PE的最小值即可是解题关键.‎ 考点四、阅读试题信息,借助已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例4 (2012•重庆)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BC=6,AB=3.E为BC边上一点,以BE为边作正方形BEFG,使正方形BEFG和梯形ABCD在BC的同侧. (1)当正方形的顶点F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时,求BE的长; (2)将(1)问中的正方形BEFG沿BC向右平移,记平移中的正方形BEFC为正方形B′EFG,当点E与点C重合时停止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t,正方形B′EFG的边EF与AC交于点M,连接B′D,B′M,DM,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B′DM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2)问的平移过程中,设正方形B′EFG与△AD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直角梯形.‎ 专题:代数几何综合题.‎ 分析:(1)首先设正方形BEFG的边长为x,易得△AGF∽△A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BE的长; (2)首先利用△MEC∽△ABC与勾股定理,求得B′M,DM与B′D的平方,然后分别从若∠DB′M=90°,则DM2=B′M2+B′D2,若∠DB′M=90°,则DM2=B′M2+B′D2,若∠B′DM=90°,则B′M2=B′D2+DM2去分析,即可得到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3)分别从当0≤t≤时,当<t≤2时,当2<t≤时,当<t≤4时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1)如图①, ‎ 设正方形BEFG的边长为x, 则BE=FG=BG=x, ∵AB=3,BC=6, ∴AG=AB-BG=3-x, ∵GF∥BE, ∴△AGF∽△ABC, ∴, 即, ‎ 解得:x=2, 即BE=2; (2)存在满足条件的t, 理由:如图②,过点D作DH⊥BC于H, 则BH=AD=2,DH=AB=3, 由题意得:BB′=HE=t,HB′=|t-2|,EC=4-t, ∵EF∥AB, ∴△MEC∽△ABC, ∴,即, ∴ME=2-t, 在Rt△B′ME中,B′M2=ME2+B′E2=22+(2-t)2=t2-2t+8, 在Rt△DHB′中,B′D2=DH2+B′H2=32+(t-2)2=t2-4t+13, 过点M作MN⊥DH于N, 则MN=HE=t,NH=ME=2-t, ∴DN=DH-NH=3-(2-t)=t+1, 在Rt△DMN中,DM2=DN2+MN2=t2+t+1, (Ⅰ)若∠DB′M=90°,则DM2=B′M2+B′D2, 即t2+t+1=(t2-2t+8)+(t2-4t+13), 解得:t=, (Ⅱ)若∠B′MD=90°,则B′D2=B′M2+DM2, 即t2-4t+13=(t2-2t+8)+(t2+t+1), 解得:t1=-3+,t2=-3-(舍去), ∴t=-3+; (Ⅲ)若∠B′DM=90°,则B′M2=B′D2+DM2, 即:t2-2t+8=(t2-4t+13)+(t2+t+1), 此方程无解, 综上所述,当t=或-3+时,△B′DM是直角三角形; ‎ ‎ (3)①如图③,当F在CD上时,EF:DH=CE:CH, 即2:3=CE:4, ∴CE=, ∴t=BB′=BC-B′E-EC=6-2-=, ∵ME=2-t, ∴FM=t, 当0≤t≤时,S=S△FMN=×t×t=t2, ②如图④,当G在AC上时,t=2, ∵EK=EC•tan∠DCB=EC•=(4-t)=3-t, ∴FK=2-EK=t-1, ∵NL=AD=, ∴FL=t-, ∴当<t≤2时,S=S△FMN-S△FKL=t2-(t-)(t-1)=-t2+t-; ③如图⑤,当G在CD上时,B′C:CH=B′G:DH, 即B′C:4=2:3, 解得:B′C=, ∴EC=4-t=B′C-2=, ∴t=, ∵B′N=B′C=(6-t)=3-t, ∵GN=GB′-B′N=t-1, ∴当2<t≤时,S=S梯形GNMF-S△FKL=×2×(t-1+t)-(t-)(t-1)=-t2+2t-, ‎ ‎④如图⑥,当<t≤4时, ∵B′L=B′C=(6-t),EK=EC=(4-t),B′N=B′C=(6-t)EM=EC=(4-t),‎ ‎ S=S梯形MNLK=S梯形B′EKL-S梯形B′EMN=-t+. 综上所述: 当0≤t≤时,S=t2, 当<t≤2时,S=-t2+t-; 当2<t≤时,S=-t2+2t-, 当<t≤4时,S=-t+.‎ 点评:此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直角梯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此题难度较大,注意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注意辅助线的作法.‎ 四、中考真题演练 ‎1.(2012•宁波)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去一个菱形,余下一个四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在余下的四边形纸片中再剪去一个菱形,又剩下一个四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依此类推,若第n次操作余下的四边形是菱形,则称原平行四边形为n阶准菱形.如图1,▱ABCD中,若AB=1,BC=2,则▱ABCD为1阶准菱形. (1)判断与推理: ①邻边长分别为2和3的平行四边形是 阶准菱形; ②小明为了剪去一个菱形,进行了如下操作:如图2,把▱ABCD沿BE折叠(点E在AD上),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得到四边形ABFE.请证明四边形ABFE是菱形. (2)操作、探究与计算: ①已知▱ABCD的邻边长分别为1,a(a>1),且是3阶准菱形,请画出▱ABCD及裁剪线的示意图,并在图形下方写出a的值; ‎ ‎②已知▱ABCD的邻边长分别为a,b(a>b),满足a=6b+r,b=5r,请写出▱ABCD是几阶准菱形.‎ 考点:图形的剪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 分析:(1)①根据邻边长分别为2和3的平行四边形进过两次操作即可得出所剩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出答案; ②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E∥BF,进而得出AE=BF,即可得出答案; (2)①利用3阶准菱形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 ②根据a=6b+r,b=5r,用r表示出各边长,进而利用图形得出▱ABCD是几阶准菱形.‎ 解答:解:(1)①利用邻边长分别为2和3的平行四边形进过两次操作,所剩四边形是边长为1的菱形, 故邻边长分别为2和3的平行四边形是2阶准菱形; 故答案为:2; ②由折叠知:∠ABE=∠FBE,AB=BF,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BF, ∴∠AEB=∠FBE, ∴∠AEB=∠ABE, ∴AE=AB, ∴AE=BF, ∴四边形ABFE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BFE是菱形; (2) ①如图所示: , ②∵a=6b+r,b=5r, ∴a=6×5r+r=31r; 如图所示: 故▱ABCD是10阶准菱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剪拼以及菱形的判定,根据已知n阶准菱形定义正确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是解题关键.‎ ‎2.(2012•淮安)阅读理解 如图1,△ABC中,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nAnC的平分线AnBn+1折叠,点Bn与点C重合,无论折叠多少次,只要最后一次恰好重合,∠BAC是△ABC的好角. 小丽展示了确定∠BAC是△ABC的好角的两种情形.情形一:如图2,沿等腰三角形ABC顶角∠BAC的平分线AB1折叠,点B与点C重合;情形二:如图3,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C重合. 探究发现 (1)△ABC中,∠B=2∠C,经过两次折叠,∠BAC是不是△ABC的好角? (填“是”或“不是”). (2)小丽经过三次折叠发现了∠BAC是△ABC的好角,请探究∠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根据以上内容猜想:若经过n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则∠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为 . 应用提升 (3)小丽找到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15°、60°、105°,发现60°和105°的两个角都是此三角形的好角. 请你完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4°,试求出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使该三角形的三个角均是此三角形的好角. ‎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专题:压轴题;规律型.‎ 分析:(1)在小丽展示的情形二中,如图3,根据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折叠的性质推知∠B=2∠C; (2)根据折叠的性质、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知∠A1A2B2=∠C+∠A2B2C=2∠C; 根据四边形的外角定理知∠BAC+2∠B-2C=180°①,根据三角形ABC的内角和定理知∠BAC+∠B+∠C=180°②,由①②可以求得∠B=3∠C; 利用数学归纳法,根据小丽展示的三种情形得出结论:∠B=n∠C; (3)利用(2)的结论知∠B=n∠C,∠BAC是△ABC的好角,∠C=n∠A,∠ABC是△ABC的好角,∠A=n∠B,∠BCA是△ABC的好角;然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求得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是88°、88°.‎ 解答:解:(1)△ABC中,∠B=2∠C,经过两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 理由如下:小丽展示的情形二中,如图3, ∵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 ∴∠B=∠AA1B1; 又∵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C重合, ∴∠A1B1C=∠C; ∵∠AA1B1=∠C+∠A1B1C(外角定理), ∴∠B=2∠C; 故答案是:是; ‎ ‎ (2)∠B=3∠C;如图所示,在△ABC中,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2A2C的平分线A2B3折叠,点B2与点C重合,则∠BAC是△ABC的好角. 证明如下:∵根据折叠的性质知,∠B=∠AA1B1,∠C=∠A2B2C,∠A1 B1C=∠A1A2B2,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知,∠A1A2B2=∠C+∠A2B2C=2∠C; ∵根据四边形的外角定理知,∠BAC+∠B+∠AA1B1-∠A1 B1C=∠BAC+2∠B-2C=180°, 根据三角形ABC的内角和定理知,∠BAC+∠B+∠C=180°, ∴∠B=3∠C; 由小丽展示的情形一知,当∠B=∠C时,∠BAC是△ABC的好角; 由小丽展示的情形二知,当∠B=2∠C时,∠BAC是△ABC的好角; 由小丽展示的情形三知,当∠B=3∠C时,∠BAC是△ABC的好角; 故若经过n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则∠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为∠B=n∠C; (3)由(2)知,∠B=n∠C,∠BAC是△ABC的好角, ∴∠C=n∠A,∠ABC是△ABC的好角,∠A=n∠B,∠BCA是△ABC的好角,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4°,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4、172;8、168;16、160;44、132;88°、88°.‎ 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答此题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定理以及折叠的性质.难度较大.‎ ‎3.(2012•南京)下框中是小明对一道题目的解答以及老师的批改. 题目:某村计划建造如图所示的矩形蔬菜温室,要求长与宽的比为2:1,在温室内,沿前侧内墙保留‎3m的空地,其他三侧内墙各保留‎1m的通道,当温室的长与宽各为多少时,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面积是‎288m2‎? ‎ ‎ 解:设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xm,则长为2xm, 根据题意,得x•2x=288. 解这个方程,得x1=-12(不合题意,舍去),x2=12 所以温室的长为2×12+3+1=28(m),宽为12+1+1=14(m) 答:当温室的长为‎28m,宽为‎14m时,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面积是‎288m2‎. ‎ 我的结果也正确! 小明发现他解答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老师却在他的解答中画了一条横线,并打了一个?. 结果为何正确呢? (1)请指出小明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并补充缺少的过程: 变化一下会怎样… (2)如图,矩形A′B′C′D′在矩形ABCD的内部,AB∥A′B′,AD∥A′D′,且AD:AB=2:1,设AB与A′B′、BC与B′C′、CD与C′D′、DA与D′A′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b、c、d,要使矩形A′B′C′D′∽矩形ABCD,a、b、c、d应满足什么条件?请说明理由.‎ 考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1)根据题意可得小明没有说明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的理由,所以应设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xm,则长为2xm,然后由题意得方程 =2,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再利用小明的解法求解即可; (2)由使矩形A′B′C′D′∽矩形ABCD,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可得,即 ‎,然后利用比例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1)小明没有说明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的理由. 在“设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xm,则长为2xm.”前补充以下过程: 设温室的宽为ym,则长为2ym. 则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y-1-1)m,长为(2y-3-1)m. ∵ =2, ∴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 (2)要使矩形A′B′C′D′∽矩形ABCD, 就要,即, 即, 即=2.‎ 点评:‎ 此题考查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此题属于阅读性题目,注意理解题意,读懂题目是解此题的关键.‎ ‎4.(2012•鸡西)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Rt△AOB的两条直角边OA、OB分别在y轴和x轴上,并且OA、OB的长分别是方程x2-7x+12=0的两根(OA<OB),动点P从点A开始在线段AO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0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开始在线段BA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A、B两点的坐标. (2)求当t为何值时,△APQ与△AOB相似,并直接写出此时点Q的坐标. (3)当t=2时,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M,使以A、P、Q、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M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相似形综合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1)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OA、OB的长度,从而得到A、B点的坐标; (2)△APQ与△AOB相似时,存在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不要遗漏,如图(2)所示; (3)本问关键是找齐平行四边形的各种位置与性质,如图(3)所示.在求M1,M2坐标时,注意到M1,M2与Q点坐标的对应关系,则容易求解;在求M3坐标时,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得到线段之间关系.‎ 解答:解:(1)解方程x2-7x+12=0,得x1=3,x2=4, ∵OA<OB,∴OA=3,OB=4. ∴A(0,3),B(4,0). (2)在Rt△AOB中,OA=3,OB=4,∴AB=5,∴AP=t,QB=2t,AQ=5-2t. △APQ与△AOB相似,可能有两种情况: (I)△APQ∽△AOB,如图(2)a所示. ‎ 则有,即,解得t=. 此时OP=OA-AP=,PQ=AP•tanA=,∴Q(,); (II)△APQ∽△ABO,如图(2)b所示. 则有,即,解得t=. 此时AQ=,AH=AQ•cosA=,HQ=AQ•sinA=,OH=OA-AH=,‎ ‎∴Q(,). 综上所述,当t=秒或t=秒时,△APQ与△AOB相似,所对应的Q点坐标分别为(,)或(,). (3)结论:存在.如图(3)所示. ∵t=2,∴AP=2,AQ=1,OP=1. 过Q点作QE⊥y轴于点E,则QE=AQ•sin∠QAP=,AE=AQ•cos∠QAP=, ∴OE=OA-AE=,∴Q(,). ∵▱APQM1,∴QM1⊥x轴,且QM1=AP=2,∴M1(,); ∵▱APQM2,∴QM2⊥x轴,且QM2=AP=2,∴M2(,); 如图(3),过M3点作M3F⊥y轴于点F, ∵▱AQPM3,∴M3P=AQ,∠QAE=∠M3PF,∴∠PM3F=∠AQE; 在△M3PF与△QAE中,∵∠QAE=∠M3PF,M3P=AQ,∠PM3F=∠AQE, ∴△M3PF≌△QAE, ∴M3F=QE=,PF=AE=,∴OF=OP+PF=,∴M3(-,). ∴当t=2时,在坐标平面内,存在点M,使以A、P、Q、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点M的坐标为:M1(,),M2(,),M3(-,).‎ 点评:‎ 本题是动点型压轴题,综合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点.本题难点在于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第(2)(3)问中,均涉及到多种情况,需要逐一分析不能遗漏;另外注意解答中求动点时刻t和点的坐标的过程中,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解答压轴题的常见技巧,需要熟练掌握.‎ ‎5.(2012•长春)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cm,BC=‎4cm.D、E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连接DE.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E-EB运动,到点B停止.点P在线段AD上以cm/s的速度运动,在折线DE-EB上以‎1cm/s的速度运动.当点P与点A不重合时,过点P作PQ⊥AC于点Q,以PQ为边作正方形PQMN,使点M在线段AQ上.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 (1)当点P在线段DE上运动时,线段DP的长为 cm(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当点N落在AB边上时,求t的值. (3)当正方形PQMN与△ABC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设五边形的面积为S(cm2),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4)连接CD,当点N与点D重合时,有一点H从点M出发,在线段MN上以‎2.5cm/s的速度沿M-N-M连续做往返运动,直至点P与点E重合时,点H停止往返运动;当点P在线段EB上运动时,点H始终在线段MN的中点处,直接写出在点P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点H落在线段CD上时t的取值范围.‎ 考点:相似形综合题.‎ 分析:(1)点P在AD段的运动时间为2s,则DP的长度为(t-2)cm; (2)当点N落在AB边上时,有两种情况,如图(2)所示.利用运动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时间t的值; (3)当正方形PQMN与△ABC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有两种情况,如图(3)所示.分别用时间t表示各相关运动线段的长度,然后利用“S=S梯形AQPD-S△AMF=(PG+AC)•PC-AM•FM”求出面积S的表达式; (4)本问涉及双点的运动,首先需要正确理解题意,然后弄清点H、点P的运动过程: 当4<t<6时,此时点P在线段DE上运动,如图(4)a所示.此时点H将两次落在线段CD上; 当6≤t≤8时,此时点P在线段EB上运动,如图(4)b所示.此时MN与CD的交点始终是线段MN的中点,即点H.‎ 解答:解:(1)∵在Rt△ABC中,AC=8cm,BC=4cm, ∴AB=, D为AB中点,∴AD=2, ∴点P在AD段的运动时间为=2s. 当点P在线段DE上运动时,DP段的运动时间为(t-2)s, ∵DE段运动速度为‎1cm/s,∴DP=(t-2)cm. ‎ ‎ (2)当点N落在AB边上时,有两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如图(2)a,此时点D与点N重合,P位于线段DE上. 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DM=BC=2,∴DP=DM=2. 由(1)知,DP=t-2,∴t-2=2,∴t=4; ②如图(2)b,此时点P位于线段EB上. ∵DE=AC=4,∴点P在DE段的运动时间为4s, ∴PE=t-6,∴PB=BE-PE=8-t,PC=PE+CE=t-4. ∵PN∥AC,∴PN:PB=AC:BC=2,∴PN=2PB=16-2t. 由PN=PC,得16-2t=t-4,解得t=. 所以,当点N落在AB边上时,t=4或t=. (3)当正方形PQMN与△ABC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有两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当2<t<4时,如图(3)a所示. DP=t-2,PQ=2,∴CQ=PE=DE-DP=4-(t-2)=6-t,AQ=AC-CQ=2+t,AM=AQ-MQ=t. ∵MN∥BC,∴FM:AM=BC:AC=1:2,∴FM=AM=t. S=S梯形AQPD-S△AMF=(DP+AQ)•PQ-AM•FM= [(t-2)+(2+t)]×2-t•t=-t2+2t; ②当<t<8时,如图(3)b所示. PE=t-6,∴PC=CM=PE+CE=t-4,AM=AC-CM=12-t,PB=BE-PE=8-t, ∴FM=AM=6-t,PG=2PB=16-2t,‎ ‎ S=S梯形AQPD-S△AMF=(PG+AC)•PC-AM•FM= [(16-2t)+8]×(t-4)-(12-t)•(6-t)=-t2+22t-84. 综上所述,S与t的关系式为:S=。 (4)依题意,点H与点P的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①当4<t<6时,此时点P在线段DE上运动,如图(4)a所示. 此阶段点P运动时间为2s,因此点H运动距离为2.5×2=‎5cm,而MN=2, 则此阶段中,点H将有两次机会落在线段CD上: 第一次:此时点H由M->H运动时间为(t-4)s,运动距离MH=2.5(t-4)cm,∴NH=2-MH=12-2.5t; 又DP=t-2,DN=DP-2=t-4,由DN=2NH得到:t-4=2(12-2.5t),解得t=; 第二次:此时点H由N->H运动时间为t-4-=(t-4.8)s,运动距离NH=2.5(t-4.8)=2.5t-12; 又DP=t-2,DN=DP-2=t-4,由DN=2NH得到:t-4=2(2.5t-12),解得t=5; ②当6≤t≤8时,此时点P在线段EB上运动,如图(4)b所示. 由图可知,在此阶段,始终有MH=MC,即MN与CD的交点始终为线段MN的中点,即点H. 综上所述,在点P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点H落在线段CD上时t的取值范围是:t=或t=5或6≤t≤8.‎ 点评:本题是运动型综合题,涉及到动点型(两个动点)和动线型,运动过程复杂,难度颇大,对同学们的解题能力要求很高.读懂题意,弄清动点与动线的运动过程,是解题的要点.注意第(2)、(3)、(4)问中,分别涉及多种情况,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避免因漏解而失分.‎ ‎6.(2012•丽水)小明参加班长竞选,需进行演讲答辩与民主测评,民主测评时一人一票,按“优秀、良好、一般”三选一投票.如图是7位评委对小明“演讲答辩”的评分统计图及全班50位同学民主测评票数统计图. ‎ ‎ (1)求评委给小明演讲答辩分数的众数,以及民主测评为“良好”票数的扇形圆心角度数; (2)求小明的综合得分是多少? (3)在竞选中,小亮的民主测评得分为82分,如果他的综合得分不小于小明的综合得分,他的演讲答辩得分至少要多少分?‎ 考点:条形统计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扇形统计图;加权平均数;众数.‎ 分析:(1)根据众数的定义和所给的统计图即可得出评委给小明演讲答辩分数的众数;用1减去一般和优秀所占的百分比,再乘以360°,即可得出民主测评为“良好”票数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2)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算出演讲答辩分的平均分,再算出民主测评分,再根据规定即可得出小明的综合得分; (3)先设小亮的演讲答辩得分为x分,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即可得出小亮的演讲答辩得至少分数.‎ 解答:解:(1)小明演讲答辩分数的众数是94分, 民主测评为“良好”票数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1-10%-70%)×360°=72°. (2)演讲答辩分:(95+94+92+90+94)÷5=93, 民主测评分:50×70%×2+50×20%×1=80, 所以,小明的综合得分:93×0.4+80×0.6=85.2. (3)设小亮的演讲答辩得分为x分,根据题意,得: 82×0.6+0.4x≥85.2, 解得:x≥90. 答:小亮的演讲答辩得分至少要90分.‎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评分的数据.‎ ‎7.(2012•黑龙江)为了强化司机的交通安全意识,我市利用交通安全宣传月对司机进行了交通安全知识问卷调查.关于酒驾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 ‎                                            克服酒驾--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单选)‎ A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司机的守法意识. B在汽车上张贴温馨提示:“请勿酒驾”. C司机上岗前签“拒接酒驾”保证书.  D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酒驾. E查出酒驾追究一同就餐人的连带责任.‎ 随机抽取部分问卷,整理并制作了如下统计图: ‎ ‎ 根据上述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多少? (2)补全条形图,并计算B选项所对应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3)若我市有3000名司机参与本次活动,则支持D选项的司机大约有多少人?‎ 考点: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扇形统计图.‎ 分析:(1)用E小组的频数除以该组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样本容量; (2)用总人数乘以该组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A组的人数,总数减去其他小组的频数即可求得B小组的人数; (3)总人数乘以支持D选项的人数占300人的比例即可;‎ 解答:解:(1)样本容量:69÷23%=300  …(2分) (2)A组人数为300×30%=90(人) B组人数:300-(90+21+80+69)=40(人)…(1分) 补全条形图人数为40  …(1分) 圆心角度数为 360°×=48°, (3)3000×=800(人)‎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图的各种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统计图中整理出进一步解题的有关信息.‎ ‎8.(2012•达州)今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25个“世界无烟日”.为了更好地宣传吸烟的危害,某中学八年级一班数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在达城中心广场随机调查了部分吸烟人群,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统计图. ‎ ‎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接受调查的总人数是 人,并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在扇形统计图中,C选项的人数百分比是 ,E选项所在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 (3)若通川区约有烟民14万人,试估计对吸烟有害持“无所谓”态度的约有多少人?你对这部分人群有何建议?‎ 考点: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扇形统计图.‎ 分析:(1)调查的总人数用B小组的人数除以其所占的百分比即可; (2)用C小组的频数除以总人数即可求得其所占的百分比; (3)用总人数乘以无所谓态度所占的百分比即可.‎ 解答:解:(1)∵B小组共有126人,占总数的42%, ∴总人数为126÷42%=300(1分)补全统计图如下: (2)∵C选项的共有78人, ∴78÷300×100%=26%, ∵E选项共有30人, ∴其圆心角的度数为30÷300×360=36°, (3)解:A选项的百分比为:×100%=4% 对吸烟有害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为:14×4%=0.56(万)。 ‎ 建议:只要答案合理均可得分。‎ 点评: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及扇形统计图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统计图并从中整理出进一步解题的有关信息.‎ ‎9.(2012•六盘水)假期,六盘水市教育局组织部分教师分别到A、B、C、D四个地方进行新课程培训,教育局按定额购买了前往四地的车票.如图1是未制作完成的车票种类和数量的条形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去C地的车票占全部车票的30%,则去C地的车票数量是 张,补全统计图. (2)若教育局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分发车票,每人一张(所有车票的形状、大小、质地完全相同且充分洗匀),那么余老师抽到去B地的概率是多少? (3)若有一张去A地的车票,张老师和李老师都想要,决定采取旋转转盘的方式来确定.其中甲转盘被分成四等份且标有数字1、2、3、4,乙转盘分成三等份且标有数字7、8、9,如图2所示.具体规定是:同时转动两个转盘,当指针指向的两个数字之和是偶数时,票给李老师,否则票给张老师(指针指在线上重转).试用“列表法”或“树状图”的方法分析这个规定对双方是否公平.‎ 考点:游戏公平性;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概率公式;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分析:(1)根据去A、B、D的车票总数除以所占的百分比求出总数,再减去去A、B、D的车票总数即可; (2)用去B地的车票数除以总的车票数即可; (3)根据题意用列表法分别求出当指针指向的两个数字之和是偶数时的概率,即可求出这个规定对双方是否公平.‎ 解答:解:(1)根据题意得: 总的车票数是:(20+40+10)÷(1-30%)=100, 则去C地的车票数量是100-70=30; 故答案为:30.    (2)余老师抽到去B地的概率是; ‎ ‎ (3)根据题意列表如下: 因为两个数字之和是偶数时的概率是, 所以票给李老师的概率是, 所以这个规定对双方公平.‎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游戏公平性的判断.判断游戏公平性就要计算每个事件的概率,概率相等就公平,否则就不公平.‎ ‎10.(2012•无锡)某开发商进行商铺促销,广告上写着如下条款:   投资者购买商铺后,必须由开发商代为租赁5年,5年期满后由开发商以比原商铺标价高20%的价格进行回购,投资者可在以下两种购铺方案中做出选择:   方案一:投资者按商铺标价一次性付清铺款,每年可以获得的租金为商铺标价的10%.   方案二:投资者按商铺标价的八五折一次性付清铺款,2年后每年可以获得的租金为商铺标价的10%,但要缴纳租金的10%作为管理费用. (1)请问:投资者选择哪种购铺方案,5年后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更高?为什么?(注: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 实际投资额 ‎×100%) (2)对同一标价的商铺,甲选择了购铺方案一,乙选择了购铺方案二,那么5年后两人获得的收益将相差5万元.问:甲、乙两人各投资了多少万元?‎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代数式.‎ 分析:(1)利用方案的叙述,可以得到投资的收益,即可得到收益率,即可进行比较; (2)利用(1)的表示,根据二者的差是5万元,即可列方程求解.‎ 解答:解:(1)设商铺标价为x万元,则 按方案一购买,则可获投资收益(120%-1)•x+x•10%×5=0.7x, 投资收益率为×100%=70%, 按方案二购买,则可获投资收益(120%-0.85)•x+x•10%×(1-10%)×3=0.62x, 投资收益率为×100%≈72.9%, ∴投资者选择方案二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更高; (2)由题意得0.7x-0.62x=5, ‎ 解得x=62.5万元, ∴甲投资了62.5万元,乙投资了53.125万元.‎ 点评:本题考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正确表示出两种方案的收益率是解题的关键.‎ ‎11.(2012•呼和浩特)如图,某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和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 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 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已知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 000元,铁路运费97 200元,请计算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和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1)根据题意,甲、乙两名同学分别列出尚不完整的方程组如下: 甲: 乙: 根据甲,乙两名同学所列方程组,请你分别指出未知数x,y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等式右边的方框内补全甲、乙两名同学所列方程组. 甲:x表示 ,y表示 ; 乙:x表示 ,y表示 。‎ ‎ (2)甲同学根据他所列方程组解得x=300,请你帮他解出y的值,并解决该实际问题.‎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分析:(1)仔细分析题意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方程表示出x,y的值并补全方程组即可; (2)将x的值代入方程组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甲:x表示产品的重量,y表示原料的重量, 乙:x表示产品销售额,y表示原料费, 甲方程组右边方框内的数分别为:15000,97200,乙同甲; (2)将x=300代入原方程组解得y=400 ∴产品销售额为300×8000=2400000元 原料费为400×1000=400000元 又∵运费为15000+97200=112200元 ∴这批产品的销售额比原料费和运费的和多2400000-(400000+112200)=1887800元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从题目中找到等量关系并写出表示出x、y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12.(2012•湛江)先阅读理解下面的例题,再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例题: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4>0 解:∵x2-4=(x+2)(x-2) ‎ ‎∴x2-4>0可化为  (x+2)(x-2)>0 由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 ①,  ②。 解不等式组①,得x>2, 解不等式组②,得x<-2, ∴(x+2)(x-2)>0的解集为x>2或x<-2, 即一元二次不等式x2-4>0的解集为x>2或x<-2. (1)一元二次不等式x2-16>0的解集为 ; (2)分式不等式>0的解集为 ; (3)解一元二次不等式2x2-3x<0.‎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分式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分析:(1)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左边因式分解后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2)据分式不等式大于零可以得到其分子、分母同号,从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3)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左边因式分解后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解答:解:(1)∵x2-16=(x+4)(x-4) ∴x2-16>0可化为  (x+4)(x-4)>0 由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或。 解不等式组①,得x>4, 解不等式组②,得x<-4, ∴(x+4)(x-4)>0的解集为x>4或x<-4, 即一元二次不等式x2-16>0的解集为x>4或x<-4. (2)∵>0 ∴或, 解得:x>3或x<1 (3)∵2x2-3x=x(2x-3) ∴2x2-3x<0可化为  x(2x-3)<0 由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 或, 解不等式组①,得0<x<, 解不等式组②,无解, ‎ ‎∴不等式2x2-3x<0的解集为0<x<.‎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方程的应用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信息经过加工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13.(2012•宜昌)[背景资料] 低碳生活的理念已逐步被人们接受.据相关资料统计: 一个人平均一年节约的用电,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8kg; 一个人平均一年少买的衣服,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6kg. [问题解决] 甲、乙两校分别对本校师生提出“节约用电”、“少买衣服”的倡议.2009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共60人,因此而减排二氧化碳总量为‎600kg. (1)2009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2)2009年到2011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加相同的数量;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按相同的百分率增长.2010年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是甲校响应本校倡议人数的2倍;2011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总人数比2010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总人数多100人.求2011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减排二氧化碳的总量.‎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分析:(1)设2009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x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y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 (2)设2009年到2011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加m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n.根据题目中的人数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 解答:解:(1)方法一:设2009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x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y人,…1分          依题意得:          ,          解之得x=20,y=40…4分        方法二:设2009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x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为(60-x)人,..1分        依题意得:        18x+6(60-x)=600…3分        解之得:x=20,60-x=40…4分 ∴2009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分别是20人和40人. (2)设2009年到2011年,甲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加m人;乙校响应本校倡议的人数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n.依题意得:      ,      由①得m=20n,代入②并整理得2n2+3n-5=0      解之得n=1,n=-2.5(负值舍去)…8分 ∴m=20…9分 ∴2011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减排二氧化碳的总量:       (20+2×20)×18+40(1+1)2×6=2040(千克)…10分      答:2011年两校响应本校倡议减排二氧化碳的总量为2040千克.‎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 ‎14.(2012•吉林)在如图所示的三个函数图象中,有两个函数图象能近似地刻画如下a,b两个情境: 情境a:小芳离开家不久,发现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于是返回了家里找到了作业本再去学校; 情境b:小芳从家出发,走了一段路程后,为了赶时间,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1)情境a,b所对应的函数图象分别是 、 (填写序号); (2)请你为剩下的函数图象写出一个适合的情境.‎ 考点:函数的图象.‎ 专题:推理填空题;开放型.‎ 分析:(1)根据图象,一段一段的分析,再一个一个的排除,即可得出答案; (2)把图象分为三部分,再根据离家的距离进行叙述,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情境a:小芳离开家不久,即离家一段路程,此时①②③都符合, 发现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于是返回了家里找到了作业本,即又返回家,离家的距离是0,此时②③都符合, 又去学校,即离家越来越远,此时只有③返回, ∴只有③符合情境a; ∵情境b:小芳从家出发,走了一段路程后,为了赶时间,以更快的速度前进,即离家越来越远,且没有停留, ∴只有①符合, 故答案为:③,①. (2)情境是小芳离开家不久,休息了一会儿,又走回了家.‎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图象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叙述能力,用了数形结合思想,题型比较好,但是一道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 ‎16.(2012•咸宁)某景区的旅游线路如图1所示,其中A为入口,B,C,D为风景点,E为三岔路的交汇点,图1中所给数据为相应两点间的路程(单位:km).甲游客以一定的速度沿线路“A→D→C→E→A”步行游览,在每个景点逗留的时间相同,当他回到A处时,共用去3h.甲步行的路程s(km)与游览时间t(h)之间的部分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 (1)求甲在每个景点逗留的时间,并补全图象; (2)求C,E两点间的路程; (3)乙游客与甲同时从A处出发,打算游完三个景点后回到A处,两人相约先到者在A 处等候,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如果乙的步行速度为‎3km/h,在每个景点逗留的时间与甲相同,他们的约定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1)根据图2中的图象得到甲从A步行到D,用了0.8h,步行了1.6km,可计算出甲步行的速度==2(km/h),从图象中可得甲步行到C共用了1.8h,步行了‎2.6km,于是甲在D景点逗留的时间=1.8-0.8-=1-0.5=0.5(h),即得到甲在每个景点逗留的时间;同时可得甲在C景点逗留0.5h,从2.3h开始步行到3h,步行了(3-2.3)×2=‎1.4km,即回到A处时共步行了‎4km,然后依此补全图象; (2)由(1)得甲从C到A步行了(3-2.3)×2=‎1.4km,由图1得到C到A的路程为‎0.8km,则C,E两点间的路程为1.4-0.8=‎0.6km; (3)由于走E-B-E-C的路程为0.4+0.4+0.6=1.4(km),走E-B-C的路程为0.4+1.3=1.7(km),则乙游览的最短线路为:A→D→C→E→B→E→A(或A→E→B→E→C→D→A),总行程为1.6+1+0.6+0.4×2+0.8=4.8(km),于是可计算出乙游完三个景点后回到A处的总时间=3×0.5+=3.1(h),即可得到乙比甲晚0.1小时,即6分钟到A处.‎ 解答:解:(1)由图2得,甲从A步行到D,用了0.8h,步行了1.6km,则甲步行的速度==2(km/h), 而甲步行到C共用了1.8h,步行了‎2.6km, 所以甲在D景点逗留的时间=1.8-0.8-=1-0.5=0.5(h), 所以甲在每个景点逗留的时间为0.5h; 甲在C景点逗留0.5h,从2.3h开始步行到3h,步行了(3-2.3)×2=‎1.4km,即回到A处时共步行了‎4km,画右图; (2)由(1)得甲从C到A步行了(3-2.3)×2=‎1.4km, ‎ 而C到A的路程为‎0.8km, 所以C,E两点间的路程为‎0.6km; (3)他们的约定能实现.理由如下: ∵C,E两点间的路程为‎0.6km, ∴走E-B-E-C的路程为0.4+0.4+0.6=1.4(km),走E-B-C的路程为0.4+1.3=1.7(km), ∴乙游览的最短线路为:A→D→C→E→B→E→A(或A→E→B→E→C→D→A),总行程为1.6+1+0.6+0.4×2+0.8=4.8(km), ∴乙游完三个景点后回到A处的总时间=3×0.5+=3.1(h), 而甲用了3小时, ∴乙比甲晚0.1小时,即6分钟到A处, ∴他们的约定能实现.‎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根据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能从一次函数图象中获取实际问题中的相关数据,同时能用一次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变化情况.也考查了速度公式.‎ ‎17.(2012•济宁)问题情境: 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则第2012个图共有多少枚棋子? 建立模型: 有些规律问题可以借助函数思想来探讨,具体步骤:第一步,确定变量;第二步: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象;第三步:根据函数图象猜想并求出函数关系式;第四步:把另外的某一点代入验证,若成立,则用这个关系式去求解. 解决问题: 根据以上步骤,请你解答“问题情境”.‎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 专题:阅读型.‎ 分析:画出相关图形后可得这些点在一条直线上,设出直线解析式,把任意两点代入可得直线解析式,进而把x=2012代入可得相应的棋子数目.‎ 解答:解:以图形的序号为横坐标,棋子的枚数为纵坐标,描点:(1,4)、(2,7)、(3,10)、(4,13)依次连接以上各点,所有各点在一条直线上, 设直线解析式为y=kx+b,把(1,4)、(2,7)两点坐标代入得 ,    解得, 所以y=3x+1, 验证:当x=3时,y=10. 所以,另外一点也在这条直线上. 当x=2012时,y=3×2012+1=6037. 答:第2012个图有6037枚棋子.‎ 点评: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根据所给点画出的相关图形判断出相应的函数是解决本题的突破点.‎ ‎18.(2012•吉林)如图1,A,B,C为三个超市,在A通往C的道路(粗实线部分)上有一D点,D与B有道路(细实线部分)相通.A与D,D与C,D与B之间的路程分别为‎25km,‎10km,‎5km.现计划在A通往C的道路上建一个配货中心H,每天有一辆货车只为这三个超市送货.该货车每天从H出发,单独为A送货1次,为B送货1次,为C送货2次.货车每次仅能给一家超市送货,每次送货后均返回配货中心H,设H到A的路程为xkm,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ykm. ‎ ‎(1)用含的代数式填空: 当0≤x≤25时, 货车从H到A往返1次的路程为2xkm, ‎ 货车从H到B往返1次的路程为 km, 货车从H到C往返2次的路程为 km, 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y= . 当25<x≤35时, 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y= ; (2)请在图2中画出y与x(0≤x≤35)的函数图象; (3)配货中心H建在哪段,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最短?‎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分析:(1)根据当0≤x≤25时,结合图象分别得出货车从H到A,B,C的距离,进而得出y与x的函数关系,再利用当25<x≤35时,分别得出从H到A,B,C的距离, 即可得出y=100; (2)利用(1)中所求得出,利用x的取值范围,得出y与x的函数图象以及直线y=100的图象; (3)结合图象即可得出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最短时所在位置.‎ 解答:解:(1)∵当0≤x≤25时, 货车从H到A往返1次的路程为2x, 货车从H到B往返1次的路程为:2(5+25-x)=60-2x, 货车从H到C往返2次的路程为:4(25-x+10)=140-4x, 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y=60-2x+2x+140-4x=-4x+200. 当25<x≤35时, 货车从H到A往返1次的路程为2x, 货车从H到B往返1次的路程为:2(5+x-25)=2x-40, 货车从H到C往返2次的路程为:4[10-(x-25)]=140-4x, 故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为:y=2x+2x-40+140-4x=100; 故答案为:60-2x,140-4x,-4x+200,100; (2)根据当0≤x≤25时,y=-4x+200, x=0,y=200,x=25,y=100, 当25<x≤35时,y=100; 如图所示: (3)根据(2)图象可得: 当25≤x≤35时,y恒等于100km,此时y的值最小,得出配货中心H建CD段,这辆货车每天行驶的路程最短为100k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以及画函数图象和列代数式,利用已知分别表示出从H到A,B,C距离是解题关键.‎ ‎19.(2012•黄石)某楼盘一楼是车库(暂不出售),二楼至二十三楼均为商品房(对外销售).商品房售价方案如下:第八层售价为3000元/米2,从第八层起每上升一层,每平方米的售价增加40元;反之,楼层每下降一层,每平方米的售价减少20元.已知商品房每套面积均为120平方米.开发商为购买者制定了两种购房方案: ‎ 方案一:购买者先交纳首付金额(商品房总价的30%),再办理分期付款(即贷款). 方案二:购买者若一次付清所有房款,则享受8%的优惠,并免收五年物业管理费(已知每月物业管理费为a元) (1)请写出每平方米售价y(元/米2)与楼层x(2≤x≤23,x是正整数)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小张已筹到120000元,若用方案一购房,他可以购买哪些楼层的商品房呢? (3)有人建议老王使用方案二购买第十六层,但他认为此方案还不如不免收物业管理费而直接享受9%的优惠划算.你认为老王的说法一定正确吗?请用具体数据阐明你的看法.‎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分析:(1)根据题意分别求出当2≤x≤8时,每平方米的售价应为3000-(8-x)×20元,当9≤x≤23时,每平方米的售价应为3000+(x-8)•40元 (2)由(1)知:当2≤x≤8时,小张首付款为108000元<120000元,即可得出2~8层可任选,当9≤x≤23时,小张首付款为36(40x+2680)≤120000,9≤x≤16,即可得出小张用方案一可以购买二至十六层的任何一层.              (3)分别求出若按方案二购买第十六层,则老王要实交房款为y1按老王的想法则要交房款为y2,然后根据即y1-y2>0时,解得0<a<66.4,y1-y2≤0时,解得a≥66.4,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当2≤x≤8时,每平方米的售价应为: 3000-(8-x)×20=20x+2840 (元/平方米) 当9≤x≤23时,每平方米的售价应为: 3000+(x-8)•40=40x+2680(元/平方米) ∴y=x为正整数           (2)由(1)知: 当2≤x≤8时,小张首付款为 (20x+2840)•120•30% =36(20x+2840)≤36(20•8+2840)=108000元<120000元 ∴2~8层可任选                       当9≤x≤23时,小张首付款为 (40x+2680)•120•30%=36(40x+2680)元 36(40x+2680)≤120000, 解得:x≤, ∵x为正整数,∴9≤x≤16                 综上得:小张用方案一可以购买二至十六层的任何一层.              (3)若按方案二购买第十六层,则老王要实交房款为: y1=(40•16+2680)•120•92%-60a(元) 若按老王的想法则要交房款为: y2=(40•16+2680)•120•91%(元) ∵y1-y2=3984-60a                 当y1>y2即y1-y2>0时,解得0<a<66.4,此时老王想法正确; 当y1≤y2即y1-y2≤0时,解得a≥66.4,此时老王想法不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应用,此类题是近年中考中的热点问题,关键是求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2.(2012•安徽)甲、乙两家商场进行促销活动,甲商场采用“买200减‎100”‎的促销方式,即购买商品的总金额满200元但不足400元,少付100元;满400元但不足600元,少付200元;…,乙商场按顾客购买商品的总金额打6折促销.‎ ‎(1)若顾客在甲商场购买了510元的商品,付款时应付多少钱?‎ ‎(2)若顾客在甲商场购买商品的总金额为x(400≤x<600)元,优惠后得到商家的优惠率为p(p=),写出p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p随x的变化情况;‎ ‎(3)品牌、质量、规格等都相同的某种商品,在甲乙两商场的标价都是x(200≤x<400)元,你认为选择哪家商场购买商品花钱较少?请说明理由.‎ 考点: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810360 ‎ 分析: (1)根据题意直接列出算式510﹣200即可;‎ ‎(2)根据商家的优惠率即可列出p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能得出p随x的变化情况;‎ ‎(3)先设购买商品的总金额为x元,(200≤x<400),得出甲商场需花x﹣100元,乙商场需花0.6x元,然后分三种情况列出不等式和方程即可;‎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得:‎ ‎510﹣200=310(元)‎ 答:顾客在甲商场购买了510元的商品,付款时应付310元.‎ ‎(2)p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p=,p随x的增大而减小;‎ ‎(3)设购买商品的总金额为x元,(200≤x<400),‎ 则甲商场需花x﹣100元,乙商场需花0.6x元,‎ 由x﹣100>0.6x,得:250<x<400,乙商场花钱较少,‎ 由x﹣100<0.6x,得:200≤x<250,甲商场花钱较少,‎ 由x﹣100=0.6x,得:x=250,两家商场花钱一样多.‎ 点评: 此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关键是根据题意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23.(2012•柳州)如图,在△ABC中,AB=2,AC=BC=. (1)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请你分别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2)求过A、B、C三点且以C为顶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D为抛物线上的一动点,当D点坐标为何值时,S△ABD=S△ABC; (4)如果将(2)中的抛物线向右平移,且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当平移多少个单位时,点C′同时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解答过程如果有需要时,请参看阅读材料).‎ ‎   附:阅读材料 一元二次方程常用的解法有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对于一些特殊方程可以通过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如解方程:y4-4y2+3=0. 解:令y2=x(x≥0),则原方程变为x2-4x+3=0,解得x1=1,x2=3. 当x1=1时,即y2=1,∴y1=1,y2=-1. 当x2=3,即y2=3,∴y3=,y4=-.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y1=1,y2=-1,y3=,y4=-. 再如x2-2=4,可设y=,用同样的方法也可求解.‎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根据y轴是AB的垂直平分线,则可以求得OA,OB的长度,在直角△OA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C的长度,则A、B、C的坐标即可求解; (2)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首先求得△ABC的面积,根据S△ABD=S△ABC,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D的纵坐标,把D的纵坐标代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即可求得横坐标. (4)设抛物线向右平移c个单位长度,则0<c≤1,可以写出平移以后的函数解析式,当点C′同时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时有:OC′2=OA•OB,据此即可得到一个关于c的方程求得c的值.‎ 解答:解:(1)∵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 ∴OA=OB=AB=×2=1, ∴A的坐标是(-1,0),B的坐标是(1,0). 在直角△OAC中,OC==2, 则C的坐标是:(0,2); (2)设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ax2+b, 根据题意得:, 解得:, ‎ 则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2x2+2; (3)∵S△ABC=AB•OC=×2×2=2, ∴S△ABD=S△ABC=1. 设D的纵坐标是m,则AB•|m|=1, 则m=±1. 当m=1时,-2x2+2=1,解得:x=±, 当m=-1时,,-2x2+2=-1,解得:x=±, 则D的坐标是:(,1)或(-,1)或(,-1),或(-,-1). (4)设抛物线向右平移c个单位长度,则0<c≤1,OA′=1-c,OB′=1+c. 平移以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2(x-c)2+b. 令x=0,解得y=-2c2+2.即OC′=-2c2+2. 当点C′同时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时有:OC′2=OA′•OB′, 则(-2c2+2)2=(1-c)(1+c), 即(4c2-3)(c2-1)=0, 解得:c=,-(舍去),1,-1(舍去). 故平移或1个单位长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图象的平移,正确理解:当点C′同时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时有:OC′2=OA•OB,是解题的关键.‎ ‎25.(2012•山西)问题情境:将一副直角三角板(Rt△ABC和Rt△DEF)按图1所示的方式摆放,其中∠ACB=90°,CA=CB,∠FDE=90°,O是AB的中点,点D与点O重合,DF⊥AC于点M,DE⊥BC于点N,试判断线段OM与O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探究展示:小宇同学展示出如下正确的解法:‎ 解:OM=ON,证明如下:‎ 连接CO,则CO是AB边上中线,‎ ‎∵CA=CB,∴CO是∠ACB的角平分线.(依据1)‎ ‎∵OM⊥AC,ON⊥BC,∴OM=ON.(依据2)‎ 反思交流:‎ ‎(1)上述证明过程中的“依据‎1”‎和“依据‎2”‎分别是指:‎ 依据1:   ‎ 依据2:   ‎ ‎(2)你有与小宇不同的思考方法吗?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拓展延伸:‎ ‎(3)将图1中的Rt△DEF沿着射线BA的方向平移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使点D落在BA的延长线上,FD的延长线与CA的延长线垂直相交于点M,BC的延长线与DE垂直相交于点N,连接OM、ON,试判断线段OM、ON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810360 ‎ 专题: 几何综合题。‎ 分析: (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角平分线性质得出即可;‎ ‎(2)证△OMA≌△ONB(AAS),即可得出答案;‎ ‎(3)求出矩形DMCN,得出DM=CN,△MOC≌△NOB(SAS),推出OM=ON,∠MOC=∠NOB,得出∠MOC﹣∠CON=∠NOB﹣∠CON,求出∠MON=∠BOC=90°,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1)解:故答案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或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2)证明:∵CA=CB,‎ ‎∴∠A=∠B,‎ ‎∵O是AB的中点,‎ ‎∴OA=OB.‎ ‎∵DF⊥AC,DE⊥BC,‎ ‎∴∠AMO=∠BNO=90°,‎ ‎∵在△OMA和△ONB中 ‎,‎ ‎∴△OMA≌△ONB(AAS),‎ ‎∴OM=ON. ‎ ‎(3)解:OM=ON,OM⊥ON.理由如下:‎ 连接CO,则CO是AB边上的中线.‎ ‎∵∠ACB=90°,‎ ‎∴OC=AB=OB,‎ 又∵CA=CB,‎ ‎∴∠CAB=∠B=45°,∠1=∠2=45°,∠AOC=∠BOC=90°,‎ ‎∴∠2=∠B,‎ ‎∵BN⊥DE,‎ ‎∴∠BND=90°,‎ 又∵∠B=45°,‎ ‎∴∠3=45°,‎ ‎∴∠3=∠B,‎ ‎∴DN=NB.‎ ‎∵∠ACB=90°,∴∠NCM=90°.又∵BN⊥DE,∴∠DNC=90°‎ ‎∴四边形DMCN是矩形,‎ ‎∴DN=MC,‎ ‎∴MC=NB,‎ ‎∴△MOC≌△NOB(SAS),‎ ‎∴OM=ON,∠MOC=∠NOB,‎ ‎∴∠MOC﹣∠CON=∠NOB﹣∠CON,‎ 即∠MON=∠BOC=90°,‎ ‎∴OM⊥ON.‎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性质等知识点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题目比较好,综合性也比较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