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2019·济宁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战国)诸侯莫不好霸道而斥王道……放纵天下之 士坐而论道,择善而从……诸侯国君虽然不能对诸子思想兼收并蓄,但让天下之士拥有了思 想自由。”材料认为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C ) A.诸侯以士人论道来掩饰争霸野心 B.诸侯国君选择了不同的称霸方式 C.诸侯争霸提供了思想发展的空间 D.天下之士都向往拥有思想的自由 [解析] 诸侯并没有掩饰其称霸的野心,他们以士人论道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富国强兵之 策,A 项错误;B 项与“诸侯莫不好霸道”不符,排除;材料反映出“诸侯为了寻找富国强 兵之策而以士人论道”,“择善而从”客观上为思想的“百家争鸣”创造了空间,C 项正确; D 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 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C ) 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答案 为 C 项。 3.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 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 会秩序的法则。”由此可见( B )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 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 物,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反映了对重建社会秩序的追 求。故选 B 项。 4.(2018·天津学业水平测试)孟子的学说发展了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其表现是孟子 提出( D ) A.“克己复礼”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仁政” [解析]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故选 D 项。 5.(2019·安阳高二期末)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孟子游说诸国,虽声 誉日隆,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 反映了( D ) A.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 B.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 C.儒学对治国安邦无实际效用 D.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 [解析]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儒 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虽然未受到太多重视但并没有衰败,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儒学 因不适应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的要求而未受到太多重视,但并不能说明儒学对治国安邦 无实际效用,C 项错误,D 项正确。 6.(2019·华中师大高二期末)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 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C )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解析] 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对君主的要求,不 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 A 项错误;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 展无关,故 B 项错误;老子与孔子思想均要求君主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 系,故 C 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 D 项错 误。 7.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 C ) 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荀子提出了君臣之间舟水关系的论断。故选 C 项。 8.《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 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D )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 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 [解析] 兼爱非攻虽然是墨家的主张,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 体现以民为本,故 B 项错误;材料提到了德,但是不够全面,故 C 项错误;材料主张以德、 能、劳、功等为依据选贤举能而不依据等级身份,体现了公正至上,故 D 项正确。 9.韩非子认为:“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 此解读正确的是( D )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君主不能因为偏爱某个大臣就对他法外开恩,大臣触犯法律也 应受到制裁。可见韩非子认为法律应针对臣民,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故选 D 项。 10.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 的是( C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解析] ①体现了“兼爱”思想,属墨家;②体现了“无为”思想,属道家;③体现了 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属法家;④中的“仁爱”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选 C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11.(2019·扬州高二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 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 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 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 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 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 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12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得出明确 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根据材料一“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与分 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法律取代了礼乐”得出 用法律取代礼乐。 [答案] 作用: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 治秩序。 态度:用法律取代礼乐。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2 分) [解析] 据材料二“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结合所学得出把“仁”作为 礼乐的道德根本。 [答案] 主张:把“仁”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思想基础)。 (3)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 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12 分)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得出过度奢 侈、繁缛;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得出回归 简朴;第三小问,据材料三“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得出 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 [答案] 弊端:过度奢侈、繁缛。 改造主张: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 核心主张: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儒、墨、道、法各家与传统礼乐之间的关系。(4 分) [解析] 据材料导语中“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 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得出各家在传统礼乐的环境中成长,又从各家立场出发改造 传统礼乐。 [答案] 关系:各家在传统礼乐的环境中成长,又从各家立场出发改造传统礼乐。 12.(2019·西安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 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 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 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 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 等地最为兴盛。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 治。(12 分) [解析] 第一问“内涵”依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 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进行概括。第二问“理想的政治”依据“国人 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并结合民本思想的内涵进行概括。 [答案] 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 主任用贤人,实行仁政。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8 分) [解析] 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中的鲁国、齐地、楚国、三晋、秦地文化发展各有不 同进行概括。第二问“影响”从思想的解放、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 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