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www.ks5u.com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填一填)‎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形成基础:热量。‎ ‎3.分异规律:中纬度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分异表现 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海陆分布。‎ ‎2.形成基础:水分变化。‎ ‎3.分异规律: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4.分布地区: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2.形成基础:水热状况差异。‎ ‎3. ‎(看一看)‎ ‎[教材P93~94活动]‎ ‎1.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林。‎ ‎2.高山草甸在南坡位于4 500~4 800米之间,在北坡位于4 000~4 800米之间。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比较好,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高;北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气温相对较低,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低。‎ ‎3.不会。因为两者的水热状况存在差异,因此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必然有差别。‎ ‎(做一做)‎ ‎1.判断题 ‎(1)自然带都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 )‎ ‎(2)“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 ‎(3)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 ‎2.选择题 造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出现的基础是( B )‎ A.海陆分布 B.太阳辐射 C.海拔 D.地形 解析: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导致不同纬度热量条件存在差异,形成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填表题 ‎ 在表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主题一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海陆位置的不同。‎ ‎(2)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判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情况下,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乙图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 ‎④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甲图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从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 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B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疏林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从图中可见D的积温在4 000 ℃左右,④地区的降水在600毫米左右,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应该在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主题二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古诗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海拔的差异。‎ ‎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具体如下图所示:‎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下表所示:‎ ‎“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 第一步:分析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 第二步:分析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 第三步:分析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向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 第四步: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下图是甲、乙两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的不同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D )‎ A.南坡光照强 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 D.北坡降水多 解析:半山腰地带,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森林与草地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半山腰地带,是地形雨最多的地带。‎ ‎2.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C )‎ A.在南半球 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 D.在大陆西岸 解析:读图可知,南坡基带高,是阳坡;南坡为阳坡的是北半球;常绿阔叶林是中低纬度大陆东岸的植被。‎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如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B )‎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垂直自然带中的针叶林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的范围距42°N为1 100~1 800千米;在地球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大约为111千米,计算可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52°N~58°N。‎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 C )‎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解析: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随着纬度的增加,山麓地带的热量也逐渐递减,针叶林在山地分布的海拔也会逐渐降低。‎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从②到①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B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从②到①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纬度方向的变化,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4.影响图中从③到④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D )‎ A.热量 B.地形 C.地质 D.水分 解析:图中从③到④自然景观变化体现的是经度方向上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回答5~6题。‎ ‎5.从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A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解析: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 ‎6.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解析: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影响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热量因素是主要的。‎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出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反映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 ‎(2)①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②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③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 ‎(3)图中A~C依次出现的自然带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形成的基础是水分。这种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 解析:第(1)题,①②③④出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体现的是纬度方向的变化,分异的基础是热量。第(2)题,亚欧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③为热带季风气候。第(3)题,A~C依次出现的自然带体现了经度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的基础是水分。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辽阔,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明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