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语文课件6-蝙蝠和雷达【第2课时】_人教版(2016部编版)
蝙蝠和雷达6 1. 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 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重点)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重点) 3. 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 集与处理能力。(难点) 学习目标 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朗读指导:在朗读这段话时,要读出赞叹、佩服。 关联词“即使……也……”看出蝙蝠夜间 飞行动作敏捷,本领高超。 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即使前面的道路再艰难曲折,我们也要 勇敢地走下去! 仿写 用“即使……也……”写句子。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 有的东西吗? 蝙蝠眼睛特别敏锐。 这个反问句引起了下文,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从这个疑问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 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这个问题”就是上面提出的问题。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 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概念:过渡句(段)就是在行文中既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又提示 或引起下面的内容的句(段)。 作用:承上启下。 判断方法:承上,看是否承接或总结上文;启下,看是否提示或引 起下文。 运用:可以根据过渡句(段)提出问题,这是从文章的形式入手提出 问题的。 判断过渡句(段)的方法 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 境下做的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了什么结论?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 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 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 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 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说明了蝙蝠飞行与眼睛无关。 实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 一 次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 八拉了许多绳子,绳 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让它在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 没响。 蝙蝠夜行探路 与眼睛无关。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 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 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 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形象地看出了蝙 蝠耳朵被塞上,嘴被封上后根本无法正常飞行。 实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 二 次 把蝙蝠的耳朵 塞上,让它在 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的 苍蝇似的到处乱 撞,挂在绳子上 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 与耳朵有关。 实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 三 次 把蝙蝠的嘴封 住,让它在屋 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的 苍蝇似的到处乱 撞,挂在绳子上 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 与嘴有关。 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 配合,那么蝙蝠的口耳到底是怎样 配合的呢?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 夜里飞行的秘密。 “反复”看出了科学家不是一次两次做这样的实 验,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态度很严谨。 “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 的秘密需要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非常不容易。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 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 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解释了什么是“超声波”。 嘴 耳 超声波 蝙 蝠 探 路 原 理 反射 障 碍 物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 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 了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 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 解释了雷达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天线 荧光屏 无线电波 雷达探路原理 反射 障 碍 物 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 制造出高级丝线。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 海豚的模仿。 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 发明了电子蛙眼。 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这是课后第3题哦!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 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做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做块茎;荸荠、 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做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 好像鳞片一样,叫做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 参考答案: 针对内容提出的问题:这个片段讲了什么? 从写法上提问:介绍变态茎的种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从片段中得到启示,结合生活实际提问:我们见到的变 态茎还有哪些?说说它们暑语变态茎的哪一种? 6. 蝙 蝠 和 雷 达 蝙蝠 嘴 发出 超声波 遇到 障碍物 传到 耳朵 雷达 天线 发出 无线电波 遇到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本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 里安全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 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告诉我们研究 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 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 举例: 《鲁班造锯》中,鲁班的手被小草叶子划了一道口子,他 就纳闷:“怎么这不起眼的茅草这么锋利呢?”(提出问题)他 仔细观察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密 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揭开秘密) 他就产生了造锯的想法,于是,鲁班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 边缘上带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果然, 很快就把树木锯断了。(发明创造) 练一练: 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发明创造,看看在发明 前提出了什么问题?怎么揭开秘密的?然后按照 “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 顺序写下来。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 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 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 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课堂小结 我从乌龟通过伸缩头部躲避危险这一现 象得到启示:适当的退缩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趋利避害是一种策略。根据这一启示我想研 制能收缩头部躲避危险的汽车、飞机。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受到动物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向同学作介绍。 主题延伸 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能工巧匠,也是一 位十分伟大的发明家。 一天,鲁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寻找木料,突然脚下一滑,他急忙伸手 抓住路旁的一丛茅草。手被茅草划破了,渗出血来。 “怎么这不起眼的茅草这么锋利呢?”他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起 一把茅草细细端详,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 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 鲁 班 造 锯 他想:要是我也用带有许多小锯齿的工具来锯树木,不就可以很快 地把木头锯开了吗?那肯定比用斧头砍要省力多了。 于是,鲁班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带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 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果然,很快就把树木锯断了。 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锯”。 思考: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还知道哪些 受生活中的事物启发而发明的东西?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可以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 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 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 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每只 人类的“老师” 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 颤抖的关键所在。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现 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 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 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 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 “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 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薄 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 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 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 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 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思考:短文讲了科学家从哪些现象中得到启发?发明了什么?生活中 你还从哪些小动物身上获得过启示? 习题源于《点拨》“当堂练习”第三、四题 三、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要求写句子。 1.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仿写比喻句) 春风就像______________,把整个世界勾勒得绚丽多彩。 2.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用关联词语写句子) 火车启动了,送行的人们一边_________________,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一支彩笔 挥手 喊着:“一路平安!” 四、精彩赏析。 1.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配合起来”强调了嘴和耳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从“反复”和“终于”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科学家很严谨,很辛苦, 要得出一项科学结论很不容易 分工合作,缺一不可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习题。 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 GAN SHOU MEI HAO ZI RAN PEI YANG YU WEN SU YANG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