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理综试卷分析(化学)及复习建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06年高考理综试卷分析(化学)及复习建议

‎2006年9月27日在郑州市高考(理综-化学)质量分析会上的发言 ‎2006年高考理综试卷分析(化学)及复习建议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曹淑玲 一.试卷评价 ‎1.总况概述:‎ ‎(1)坚持“3+X”高考改革的方向,体现了新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 ‎(2)遵循“相对稳定”、“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体现了试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采取“拼盘”的形式,实现了“同一学科试题相对集中” ,每一个试题都有明显的学科分类;‎ ‎(4)实现了全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 ‎(5)紧扣“教纲”和“考纲”,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各学科所提出的能力要求,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 ‎(6)全卷化学试题共12题,试题陌生度不大、层次分明、难度适中,基础题、中等题、难题分配较合理,区分度较好,适合各层次考生。在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2.化学试题命题思想:‎ ‎(1)重视学科思想和化学用语的考查,突出学科特点。今年试题中增加了物质结构等相关内容的考查比例,突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同时全卷要求考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达11个,化学式5个(另隐有2个-同分异构),总计38分(+3),所占比重创历史新高。    (2)体现学科内知识的融合。第10题有关定量反应中设计到钠、镁、钡、铝、氨及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等第一至第七主族元素知识,第27题是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元素周期表知识的结合,第28题是化学实验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合,第29题在考核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时,有效地将化学计算、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有机地融合在其中。    (3)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严密性。如第II卷的26题关于氮、氧、硫元素的推断,考生必须对题给Y、Z和W三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可能的四种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如第27题,要求学生由置换反应的原理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列举有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题给的限制条件加以选择确定。本题既要求考生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思维发散能力,又要求考生根据限制条件进行严密思考。试题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     (4)实验题设计强调基础性。第28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给的装置图等信息,回答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方法等问题。试题强调的是对一些常规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的掌握,有些操作是学生初中就熟悉的,但要有条理地回答清楚也不容易(如“关闭分液漏斗的开关”环节往往会被忽视)。实验题的设计不再追求一题的全面和完整,如实验设计和评价分在多处体现或隐现(29-2明是设计,隐含评价)。与往年相比,创新意识的考核略显不足。    (5)注重设计计算过程简单的题目。如第9题、第13题。第29题第(5)小题利用字母代替数字进行列式,避免了繁难的计算。‎ ‎(6)体现考纲的变化:如计算位次的调整、元素化合物要求层次的提高等。‎ ‎3.试卷结构:‎ ‎2006年理综试卷全卷分I、II两卷,共有31小题,满分300分。其中,第I卷为客观试题(选择题),包括二个大题,21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126分,占全卷总分的43%;题型为单项选择题(1~13小题,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和化学学科)和不定项选择题(14~21小题,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学科)。第II卷为主观试题(非选择题),包括10个小题,共计174分;题型为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另外,将试题按学科划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在考查内容上也与2005年保持相似的比例,约为40%、36%、24%,在赋分上分别约为120、108、72分。‎ 附表1:近几年理综试题题数分布及赋分情况 年份 总分(总题数)‎ I卷(题数)‎ II卷(题数)‎ 比例 ‎2001‎ ‎300(31)‎ ‎144(24)‎ ‎156(7)‎ ‎48:52‎ ‎2002‎ ‎300(30)‎ ‎120(20)‎ ‎180(10)‎ ‎40:60‎ ‎2003‎ ‎300(34)‎ ‎132(22)‎ ‎168(12)‎ ‎45:55‎ ‎2004‎ ‎300(31)‎ ‎126(21)‎ ‎174(10)‎ ‎42:58‎ ‎2005‎ ‎300(31)‎ ‎126 (21)‎ ‎174 (10)‎ ‎42:58‎ ‎2006‎ ‎300(31)‎ ‎126 (21)‎ ‎174 (10)‎ ‎42:58‎ 附表2:近几年理综试题科目分布及赋分情况 年份 物理(题数)‎ 化学(题数)‎ 生物(题数)‎ ‎2001‎ ‎110(8+2+0.5)‎ ‎111(8+2+0.5+0.5)‎ ‎79(8+1+0.5)‎ ‎2002‎ ‎115(5+3+0.5)‎ ‎110(8+3+0.5+0.5)‎ ‎75(7+2+0.5)‎ ‎2003‎ ‎110(7+4)‎ ‎110(8+5)‎ ‎80(7+3)‎ ‎2004‎ ‎120(8+4)‎ ‎108(8+4)‎ ‎72(5+2)‎ ‎2005‎ ‎120(8+4)‎ ‎108(8+4)‎ ‎72(5+2)‎ ‎2006‎ ‎120(8+4)‎ ‎108(8+4)‎ ‎72(5+2)‎ ‎4.题型与题量:‎ ‎2001~2004年高考理综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布及赋分比例一直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试题调整的直接目的在于调节试题整体难度、充分发挥主、客观试题的功能及双向调节作用,使试题整体结构更趋合理。从整体上看,第I卷、第II卷题量和分值有“此削彼长”的趋势。但从2004年起,高考理综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布及赋分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说明经过不断地探索,高考理综试卷的结构正逐渐走向成熟。‎ 附表3:近几年理综各科试题分布详情 年份 I卷 II卷 ‎2001‎ ‎1-8(生) 9-16(化) 17-24(物)‎ ‎25(生)26(生-化)27-28(化)29(物)30(物-化)31(物)‎ ‎2002‎ ‎1-7(生) 8-15(化) 16-20(物)‎ ‎21-22(生)23-25(化)26-27(物)28(生-化)29(物-化)30(物)‎ ‎2003‎ ‎1-7(生) 8-15(化) 16-22(物)‎ ‎23-25(物)26-28(生)29-33(化)34 (物)‎ ‎2004‎ ‎1-5(生) 6-13(化) 14-21(物)‎ ‎22-25(物)26-29(化)30-31(生)‎ ‎2005‎ ‎1-5(生) 6-13(化) 14-21(物-多项)‎ ‎22-25(物)26-29(化)30-31(生)‎ ‎2006‎ ‎1-5(生) 6-13(化) 14-21(物-多项)‎ ‎22-25(物)26-29(化)30-31(生)‎ 近三年的理综试卷中各学科试题通常采取相对集中编排的方式,在I卷的排布顺序为“生→化→理”,在II卷的排布顺序为“理→化→生”。其中,相对较难的物理试题在全卷位置上集中排布,相对较容易生物题为全卷“压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试卷的答完率。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试题分布方式。‎ ‎5.试题难度:‎ 抽样统计表明,2006年高考理综试题除21、25、30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0.4)外,其余试题都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从试卷整体难度上看,2006年高考理综试题无论在第I卷、第Ⅱ卷还是全卷都与2005年试题难度相当,略微偏易。说明,近两年高考理综命题在整体难度控制上把握得较好,使试题保持了稳定性。‎ 附表4:近几年理综试卷难度系数 年份 全卷 第I卷 第II卷 物理 化学 生物 ‎2001‎ ‎0.31‎ ‎0.58‎ ‎0.58‎ ‎2002‎ ‎0.594‎ ‎0.759‎ ‎0.484‎ ‎0.44‎ ‎0.68‎ ‎0.70‎ ‎2003‎ ‎0.491‎ ‎0.683‎ ‎0.341‎ ‎0.459‎ ‎0.493‎ ‎0.532 ‎ ‎2004‎ ‎0.56‎ ‎0.67‎ ‎0.49‎ ‎0.43‎ ‎0.62‎ ‎0.70‎ ‎2005‎ ‎0.5246‎ ‎0.66‎ ‎0.42‎ ‎0.404‎ ‎0.64‎ ‎0.4865‎ ‎2006‎ ‎0.54‎ ‎0.69‎ ‎0.43‎ ‎0.4624‎ ‎0.6675‎ ‎0.4775‎ ‎6.知识与能力层次分布(化学):‎ 附表5:知识与能力层次分布(化学)‎ 知 ‎)‎ 值 分 ‎(‎ 目 题 次 层 力 能 ‎ ‎ 点 识 了解 理解 ‎(掌握)‎ 综合应用 合 计 晶体类型及特征 ‎6(6)‎ 基本概念和 基本原理 ‎39分 元素周期律 ‎7(6)‎ 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 ‎8(6)‎ 电解原理及计算 ‎9(6)‎ 弱酸电离平衡及移动 ‎11(6)‎ 元素周期表及物质的推断 ‎26(9)‎ 物质间的共存和离子反应 ‎10(6)‎ 元素 及化合物 ‎21分 常见物质间的置换反应关系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7(15)‎ 有机官能团的性质 ‎12(6)‎ 有机化学 ‎21分 有机物结构分析、常见有机反应类型和方程式书写、官能团分析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物推断 ‎29(1)-(4)(15)‎ 设计实验验证Na2O2的性质及相关操作 ‎28(15)‎ 化学实验 ‎15分 pH和离子浓度计算 ‎13(6)‎ 化学计算 ‎12分 根据有机反应方程式 进行计算 ‎29(5)(6)‎ ‎7.试题评价 ‎(1)最佳题、新颖题 第10题:试题综合性强,考查力度大,融物质共存、离子反应及化学反应中的计量关系于一体。 ‎ 第27题:试题基于教材中常见的置换反应,通过一定的限制条件,使初、高中化学所有属于置换反应——这一反应类型的物质间的转化反应达到了一次高度整理和概括。试题设问角度新颖,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深广度的要求极高。‎ 第29题:试题取材有时代感,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几乎考查了中学有机化学所有主干知识,综合性极强,对考生能力要求很高。‎ ‎(2)可商榷之处 ①元素化合物重点不突出:考查元素的种类虽多,但主干内容不足另,没有变价金属的内容。‎ ‎②开放性答案太多:不利于评卷。可改进,如28图用简易启普发生器。‎ ‎③要求不明确:如 26-3“…可组成一(中学化学)化合物”;28-4“下一步实验操作”停止即可?29-5-2“列出X的计算式”要过程吗?要“列”几个?‎ ‎④试题设计不够严谨:如第 9 题没有考虑到AlCl3在熔融状态下为共价化合物,几乎不导电;29-3-4“(苯环上)只能生成…”‎ ⑤对过程的考查不足:28题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第28-3小题设问方式过于直接,几乎不需理解题意即可顺利解答。‎ 二.答卷情况 ‎1.全市高考情况统计:‎ ‎(1)总况:‎ 科目 考试人数 平均分 难度值 一本分 一本率 二本分 二本率 三本分 三本率 专科1分 专科1率 总分 ‎27911‎ ‎451‎ ‎0.601‎ ‎590‎ ‎7.74%‎ ‎548‎ ‎21.61%‎ ‎525‎ ‎30.44%‎ ‎480‎ ‎46.74%‎ 语文 ‎27909‎ ‎96.46‎ ‎0.643‎ ‎111‎ ‎8.25%‎ ‎105‎ ‎23.52%‎ ‎103‎ ‎30.66%‎ ‎98‎ ‎49.86%‎ 数学 ‎27898‎ ‎89.59‎ ‎0.597‎ ‎123‎ ‎7.90%‎ ‎112‎ ‎22.50%‎ ‎107‎ ‎30.73%‎ ‎97‎ ‎47.40%‎ 英语 ‎27895‎ ‎97.48‎ ‎0.65‎ ‎128‎ ‎8.26%‎ ‎119‎ ‎23.13%‎ ‎114‎ ‎32.84%‎ ‎106‎ ‎47.28%‎ 综合 ‎27897‎ ‎167.7‎ ‎0.559‎ ‎245‎ ‎7.82%‎ ‎219‎ ‎22.20%‎ ‎206‎ ‎30.70%‎ ‎180‎ ‎47.06%‎ ‎(2)理科综合情况:‎ 学校 考试人数 平均分 一本率 二本率 三本率 专科1率 全市 ‎ ‎27897‎ ‎167.68‎ ‎7.82%‎ ‎22.20%‎ ‎30.70%‎ ‎47.06%‎ 市区 ‎ ‎9902‎ ‎161.87‎ ‎7.06%‎ ‎19.62%‎ ‎27.05%‎ ‎42.92%‎ 市直 ‎ ‎7067‎ ‎171.91‎ ‎8.77%‎ ‎23.70%‎ ‎31.92%‎ ‎49.67%‎ 区属 ‎ ‎1390‎ ‎132.5‎ ‎1.29%‎ ‎5.18%‎ ‎9.42%‎ ‎20.79%‎ 民企事办 ‎ ‎616‎ ‎111.72‎ ‎1.14%‎ ‎4.38%‎ ‎6.01%‎ ‎11.69%‎ 省示范 ‎ ‎5604‎ ‎179.7‎ ‎10.58%‎ ‎27.77%‎ ‎36.90%‎ ‎55.71%‎ 市直除省示范外 ‎ ‎1463‎ ‎142.08‎ ‎1.85%‎ ‎8.13%‎ ‎12.85%‎ ‎26.52%‎ 六县 ‎ ‎17995‎ ‎170.87‎ ‎8.24%‎ ‎23.61%‎ ‎32.70%‎ ‎49.34%‎ 荥阳 ‎ ‎2956‎ ‎173.35‎ ‎8.36%‎ ‎24.49%‎ ‎33.90%‎ ‎51.62%‎ 新密 ‎ ‎3691‎ ‎159.67‎ ‎5.93%‎ ‎19.67%‎ ‎27.55%‎ ‎41.61%‎ 登封 ‎ ‎3472‎ ‎149.92‎ ‎3.80%‎ ‎12.79%‎ ‎20.59%‎ ‎34.13%‎ 新郑 ‎ ‎4250‎ ‎185.92‎ ‎14.12%‎ ‎34.92%‎ ‎43.41%‎ ‎60.59%‎ 中牟 ‎ ‎3626‎ ‎182.68‎ ‎7.83%‎ ‎24.02%‎ ‎36.02%‎ ‎56.73%‎ ‎2.全省理综答卷情况:‎ 学科 物理 化学 生物 全卷 I卷 满分 ‎48‎ ‎48‎ ‎30‎ ‎126‎ 得分 ‎27.62‎ ‎36.94‎ ‎21.1‎ ‎87.54‎ 难度 ‎0.5754‎ ‎0.7696‎ ‎0.7033‎ ‎0.69‎ II卷 满分 ‎72‎ ‎60‎ ‎42‎ ‎174‎ 得分 ‎27.87‎ ‎35.15‎ ‎13.28‎ ‎75.13‎ 难度 ‎0.3871‎ ‎0.5858‎ ‎0.3162‎ ‎0.43‎ 全卷 满分 ‎120‎ ‎108‎ ‎72‎ ‎300‎ 得分 ‎55.49‎ ‎72.09‎ ‎34.38‎ ‎162.67‎ 难度 ‎0.4624‎ ‎0.6675‎ ‎0.4775‎ ‎0.54‎ ‎3.化学试题得分情况 题号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6‎ ‎6‎ ‎5.04‎ ‎0.84‎ ‎7‎ ‎6‎ ‎3.71‎ ‎0.62‎ ‎8‎ ‎6‎ ‎4.7‎ ‎0.78‎ ‎9‎ ‎6‎ ‎4.65‎ ‎0.78‎ ‎10‎ ‎6‎ ‎4.39‎ ‎0.73‎ ‎11‎ ‎6‎ ‎4.83‎ ‎0.8‎ ‎12‎ ‎6‎ ‎5.15‎ ‎0.86‎ ‎13‎ ‎6‎ ‎4.47‎ ‎0.74‎ ‎26‎ ‎9‎ ‎7.08‎ ‎0.79‎ ‎27‎ ‎15‎ ‎7.61‎ ‎0.51‎ ‎28‎ ‎15‎ ‎9.39‎ ‎0.63‎ ‎29‎ ‎21‎ ‎11.07‎ ‎0.53‎ ‎4.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1)化学用语及文字表达能力差。正确、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来解决和描述化学问题 是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方程式书写未配平、反应条件不注明、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错别字现象等问题等仍十分严重,一些学生虽有解题思路、有解题方法,却不能准确表述,以此造成的失分很可惜。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强化规范,准确表达,夯实双基,加强落实。考试中学生常常将“酯化”写成“脂化”,苯环写成了环己烷,在书写酯化反应方程式时漏写“H2O”,化学方程式不配平、计算结果不化简等等。这与考生平时忽视化学基础知识,习题训练不到位有关。‎ ‎(2)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差。理科综合测试对考生的“识图看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图表型试题一直在高考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比例,着重考查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试题的第Ⅰ卷第12题、第Ⅱ卷第28、29题均要求学生识图后答题,但许多考生往往一味追求解题速度,不求甚解:例如第Ⅱ卷28题许多考生没有仔细分析装置图D瓶的作用,就想当然认为是起干燥作用;第29题“根据右图模型写出萨罗的结构简式”,很多考生却将羟基写在了间位上;29题第4小题框图中B物质下用括号表明了B的分子式C7H8O3,很多考生忽略了这个条件,所以在书写A→B的还原反应时将苯环也还原了。‎ ‎(3)审题有误,阅读理解能力差。考试中考生用一种想当然的心态和思维定式来审题、解题,造成“审题不清,答题不明,无谓失分”的现象十分严重。选择部分都非常基本,主要失分反映在没有仔细审题方面,是考生因题目的简单而忽略了单位和条件等,与临场心理状态不佳也有关系。不少考生对27题题目所给的材料分析不够透彻,很多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试题的意图和要求(分处六个主族的前20号元素),不善于利用题给条件答题(29题-2提示可用分子式写方程式),造成无法正确作答或匆忙作答而出现失误。‎ ‎(4)实验能力差。对29题实验的化学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不清,有明显的没有做过实验的迹象,缺少基础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不能光看不练,每个实验最好亲自动手操作,做实验题时首先要理解实验原理,明白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再由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步骤。同时要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 ‎(5)思维能力差,思维的深度性、逻辑性、严密性欠缺。27题得分率比29题还低就是最好的例证。第Ⅱ卷27题考查置换反应,要求写出3个符合条件“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6种单质分别属于6个不同的主族”的方程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条件的答案可以有8组之多。如果考生基础知识牢固、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顺利答题应是很容易的。但卷面分析发现,考生要么写出了20号元素以外的单质,要么是单质重复,甚为可惜。第Ⅱ卷28(4)题,要求填写“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考生却往往只填写“将导管移出水槽”,而没抓住命题意图“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6)视图能力差。表现在常用仪器的使用(28题)、球棒模型图的视认(29题)等。‎ ‎(7)计算能力差。表现在有效数据的应用、计算思维、自学能力等方面。‎ ‎5.答题情况分析 ‎(1)第Ⅰ卷答题情况 题号 难度 选A 选B 选C 选D 选其他 ‎6‎ ‎0.84‎ ‎0.84‎ ‎0.04‎ ‎0.02‎ ‎0.09‎ ‎0.01‎ ‎7‎ ‎0.62‎ ‎0.11‎ ‎0.10‎ ‎0.15‎ ‎0.63‎ ‎0.01‎ ‎8‎ ‎0.78‎ ‎0.01‎ ‎0.12‎ ‎0.81‎ ‎0.05‎ ‎0.01‎ ‎9‎ ‎0.78‎ ‎0.03‎ ‎0.11‎ ‎0.07‎ ‎0.78‎ ‎0.01‎ ‎10‎ ‎0.73‎ ‎0.07‎ ‎0.75‎ ‎0.16‎ ‎0.01‎ ‎0.01‎ ‎11‎ ‎0.80‎ ‎0.05‎ ‎0.83‎ ‎0.06‎ ‎0.05‎ ‎0.01‎ ‎12‎ ‎0.86‎ ‎0.03‎ ‎0.03‎ ‎0.06‎ ‎0.87‎ ‎0.01‎ ‎13‎ ‎0.74‎ ‎0.09‎ ‎0.09‎ ‎0.77‎ ‎0.04‎ ‎0.01‎ 第I卷的8个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到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常用计量、电解、电离平衡的移动、官能团的性质与反应、电荷守恒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设计大多对传统试题加以推陈出新,引导考生重视基础。06年选择题中等学生较容易上手,难度比05年试题略低。全卷得分率最低的是第7题,本题综合性较强,属中等难度试题。A、B、C三个选项错选比例相当,说明多数考生对周期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同时,解题过程中的以偏概全,思维不够严谨、全面也是造成本题错选的主要原因。 ‎ ‎(2)第Ⅱ卷答题情况 第II卷主要涉及元素的推断,化学原理与元素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结合的推断,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结合,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等问题。无机题(两题共24分)较05年降低了6分,侧重考查元素周期律知识和化学用语,难度与05年基本持平,较有利于中等学生发挥。实验题比05年试题形式上开放一些,难度与05年基本持平。有机题(12、29题)重点考查了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和反应类型,较05年增加了简单的衍生物转化关系,同分异构体的条件要求比05年要高些,致使该大题的4、5小题易发生连带错误,一般学生不容易获得高分。计算题今年有所加强(13题-离子浓度计算、29题第5问-混合物计算)。逐题分析如下:‎ ‎26(9分)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满足以下条件:‎ ‎①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 ‎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请填空:‎ ‎(1)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Y是___________,Z是___________,W是___________;‎ ‎(3)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2︰4︰1。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否 若三者处于同一周期,则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可能为17‎ ‎(如果位于同一周期,则相邻的三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应该是3的整倍数)。 (2)N O S (Y:氮元素 Z:氧元素 W:硫元素) (3)硫酸铵 (NH4)2SO4(注:对一先给2分,对二给3分)‎ 答题情况:满分9分,平均得分7.08,难度系数0.79。‎ ‎26题 ‎(1)‎ ‎(2)‎ ‎(3)‎ 一空 二空 一空 二空 三空 一空 二空 简答 否 理由 N O S 名称 化学式 满分 ‎2‎ ‎1‎ ‎1‎ ‎1‎ ‎1‎ ‎2‎ ‎1‎ 答对率 ‎0.96‎ ‎0.84‎ ‎0.88‎ ‎0.89‎ ‎0.89‎ ‎0.51‎ ‎0.74‎ 考查意图 考查学生对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掌握情况,及考生的思维能力。‎ 解答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利用题给条件,逐步缩小范围直至突破解答。如:由“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可知这四种元素在1~18号元素之中,且原子序数关系为X﹤Y﹤Z﹤W;结合“①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可推出Y、Z和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YZ或与ZW或俩俩四种组合;由“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讨论:若为同一周期,则为YZW关系,(n-1)+n+(n+1)=17,3n=17,n无合理解,舍去;则有或两种可能,得: 2n+(n-1)=17或2n+( +1)=17,解之,3 n=16(舍去)或3 n=18,,所以,Z 为第二周期第六主族氧元素,Y为氮元素,W为硫元素。X 为比氮元素原子序数还小且与N、O、S 可组成常见化合物,必为氢元素,得:X:Y:Z:W==H:N:O:S==8:2:4:1,为H8N2O4S即(NH4)2SO4 ,化合物名称为硫酸铵。‎ 错因分析 典型错例有三种,一是第(1)问理由的文字叙述词不达意;二是推断出n=6了应为却套为,即错判为N、P、Cl,或O、S、P;三是不会将最简式H8N2O4S转化为化学式(NH4)2SO4,且将名称硫酸铵写出错别字。‎ 复习提示 ①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审题、解题能力;②注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熟悉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③加强化学用语的检查和纠正,杜绝错别字。‎ ‎27(15分)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 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 ‎② 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参考答案 2Mg+CO2====2MgO+C ‎ ‎2Al+6HCl===AlCl3+3H2↑ ‎ ‎2F2+2H2O===4HF+O2 ‎ 答题情况:满分15分,平均得分7.61,难度系数0.51。‎ ‎27题 ‎0分 ‎3分 ‎5分 ‎8分 ‎10分 ‎13分 ‎15分 得分率 ‎0.10‎ ‎0.02‎ ‎0.36‎ ‎0.01‎ ‎0.28‎ ‎0.03‎ ‎0.20‎ 考查意图 以置换反应为入口,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为背景条件,考查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熟悉程度及掌握情况,借以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解答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能迅速分类列举出教材中出现过的典型置换反应方程;二是准确理解题意,选择分布在六个主族的不同单质之间的置换,与单质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联系在一起统筹安排。如中学化学中的典型置换反应有:金属之间在溶液中的置换(不适合前20号元素中的活泼金属,舍去);金属(有镁-IIA族、铝-III族)与酸反应放出氢气(IA 族);非金属之间的置换(VA 、VIA 、VIIA 之间有多组组合);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置换(典型反应是2Mg + CO2 === 2MgO + C,为IIA 、IVA 族)。显然,选三组置换反应且六种单质分处六个主族最困难的是与第四主族的组合,所以反应 2Mg + CO2 === 2MgO + C为首选;其次选第三主族的金属铝与酸反应放出第一主族的氢气,如2Al+6HCl === AlCl3+3H2↑ ;最后从后三个主族中写出一例即可,如 2F2+2H2O === 4HF+O2 、Cl2 + H2S == 2HCl + S 等。‎ 错因分析 一是审题不清,未明确题意,将超出题设条件范围以外的单质入选而失误,如用过渡元素Zn,CuO,Fe及20号以后元素Br等,另外出现同一主族单质之间的置换,如钠置换氢、氧置换硫、氯置换碘等;二是先入为主,难以平衡:如先写出Mg +2HCl == H2↑+ MgCl2后,还可写出与第五、六、七主族有关的置换反应,但难以写出与第三和第四主族有关的置换反应而胡乱编造。‎ 复习提示 ①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审题、解题能力;②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熟练运用发散思维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等技巧;③将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专题化,有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体系,并有利于考生深化思维角度的拓展。‎ ‎28(15分)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养剂。请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养剂。‎ ‎(1)A是制取CO2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填写表中空格:(请在答题卡上填写)‎ 仪器 加入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C D ‎(3)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aCO3+2HCl=CaCl2+H2O+CO2↑‎ (2) 仪器 加入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入的氯化氢 ‎ C 过氧化钠 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O2‎ D NaOH溶液 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 ‎(3)2Na2O3+2CO2=2Na2CO3+O2 (4)把E中的导管移出水面,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口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答题情况:满分15分,平均得分9.39分,难度系数0.63。‎ ‎28题 ‎(1)‎ ‎(2)‎ ‎(3)‎ ‎(4)‎ 一空 二空 三空 四空 五空 一空 二空 三空 简答 方程 除HCl Na2O2‎ O2‎ NaOH 吸收CO2‎ 方程 停关 取 检验 满分 ‎3‎ ‎1‎ ‎1‎ ‎1‎ ‎1‎ ‎1‎ ‎3‎ ‎1‎ ‎1‎ ‎2‎ 答对率 ‎0.91‎ ‎0.77‎ ‎0.39‎ ‎0.36‎ ‎0.29‎ ‎0.27‎ ‎0.92‎ ‎0.15‎ ‎0.65‎ ‎0.78‎ 考查意图 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简单的识读和分析装置图的能力。‎ 解答分析 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图示设计原理,题中对装置A、B、F 已有提示,关键在于理解装置C、D 的设计意图。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所以C、D 中必有一处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由于D 装置不能用作固体与气体的反应器,所以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放在C 装置中进行,因此D 装置就是为了除去可能未完全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最后就是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的验证实验了。‎ 错因分析 本题属并列设问,所以第(1)和(3)小题的方程式书写得分率较高。第(2)小题错误较多,主要错在习惯性思维上,因为有B 的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的提示,就理所当然地以为下一步该除去可能混有的水蒸气了,而装置C 的确常用于装固体干燥剂,就顺手写出氯化钙、五氧化二磷、碱石灰等而误解题意,并直接造成连失4分的失误。第(4)小题考查实验操作的严密性和文字叙述的准确性,大部分考生是忽略了 ‎ 复习提示 ①加强题型训练:学会理解出题人的命题意图,有利提高审题能力;②培养识图能力,提高用图示法展示的实验方案设计原理的理解能力;③克服思维定势:解此类习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图示设计意图,而不是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 ‎29.(21分)萨罗(Salol)是一种消毒剂,它的分子式为C13H10O3,其分子模型如下图所示(图中球与球之间的连线代表化学键,如单键、双键等):‎ ‎(1)根据右图模型写出萨罗的结构简式_____‎ ‎(2)萨罗经水解、分离、提纯可得到纯净的苯酚和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请设计一个方案,说明苯酚、碳酸、水杨酸的酸性依次增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同时符合下列四个要求的水杨酸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种。‎ ‎①含有苯环;‎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③在稀NaOH溶液中,1 mol该同分异构体能与2 molNaOH发生反应;‎ ‎④只能生成两种一氯代物。‎ ‎(4)从(3)确定的同分异构体中任意选一种,指定为下列框图中的A。‎ 写出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并指出相应的反应类型。‎ ‎①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 ‎②B+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 ‎(5)现有水杨酸和苯酚的混合物,它们的物质的量之和为n mol。该混合物完全燃烧消耗a L O2,并生成b g H2O和c L CO2(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①分别写出水杨酸和苯酚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可用分子式表示)。‎ ‎②设混合物中水杨酸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列出x的计算式。‎ 参考答案 (1) ‎ ‎(2)或( +NaHCO3→不反应) +NaHCO3→‎ ‎(3)2 (4) 加成(或还原) 酯化(或取代) (5)①C7H6O3+7O2===7CO2↑+3H2O;‎ C6H6O+7O2===6CO2↑+3H2O ② 7x+6(n-x)= c/22.4 ‎ x=c/22.4-6n 或者x=c/22.4-b/9‎ 答题情况:满分21分,平均分11.07分,难度系数:0.53。‎ ‎29题 ‎(1)‎ ‎(2)‎ ‎(3)‎ ‎(4)‎ ‎(5)‎ 一空 二空 一空 二空 三空 四空 ①‎ ②‎ 简答 简式 酚 酸 异构 A—B 加成 ‎—E 酯化 方程 算式 满分 ‎2‎ ‎2‎ ‎2‎ ‎3‎ ‎2‎ ‎1‎ ‎2‎ ‎1‎ ‎2‎ ‎4‎ 答对率 ‎0.81‎ ‎0.67‎ ‎0.52‎ ‎0.58‎ ‎0.51‎ ‎0.81‎ ‎0.48‎ ‎0.78‎ ‎0.56‎ ‎0.35‎ 考查意图 考查有机部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延伸迁移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分析 第(1)问,根据分子式和模型对比可知,图示中的 为碳-C , 为氢-H , 为氧-O ,计算不饱和度:(13×2 + 2 – 10 )÷ 2 = 9 ,为2个苯环和一个双键,得 。‎ 第(2)问为并列设问的实验方案设计题(与第一问基本无关),可借助课本中苯酚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用于比较苯酚和碳酸的酸性强弱的典型反应,类比设计出比较苯酚、碳酸和水杨酸的酸性强弱的方法,得 ‎ 或 ( +NaHCO3→不反应) +NaHCO3→‎ 或 等。 ‎ 第(3)问为并列设问,由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寻找符合题意的同分异构体。先将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转化为结构简式,依据“①含有苯环”→ 有一个苯环;“②能发生银镜反应,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 有一个醛基;“③在稀NaOH溶液中,1 mol该同分异构体能与2 molNaOH发生反应”→ 有2个可电离的氢原子→2个羟基;“④只能生成两种一氯代物”→ 苯环上有2种位置的氢原子,可得同分异构体数为2,即和 。‎ 第(4)问,为第(3)问得递进设问,如果第(3)推不出来,则第(4)问的方程式就写不出来,但反应类型却容易写出。①A → B 由A 和B 分子式的差等于2可知A → B的转化为1:1的加氢反应,写出: 加成(或还原);②B + D → E,由A→C 为银镜反应,加酸酸化后使-COONH4 转化为-COOH (即D 物质),所以B + D → E为B-醇和D-羧酸的酯化反应,方程式为 酯化(或取代)‎ 第(5)问属并列设问,可单独成题。第①小题只须将水杨酸和苯酚分别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按题给要求“有机物可用分子式表示”即可方便写出,且为第②小题的计算打下基础,关键是要配平。第②小题的计算给出的条件较多,解答可有多组方法,但也有迷惑条件推不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如依题意可列出如下计算关系式:‎ VCO2:7x + 6(n – x) == c/22.4 解得 x= c/22.4 – 6n 或x=c/22.4-b/9‎ WH2O: 3x + 3(n – x) == b/18 解得3n = b/18 (舍去)‎ VO2 : 7x + 7(n – x) == a /22.4 解得7n = a /22.4 (舍去)‎ 错因分析 有机化学基础明显薄弱,表现在①有机模型图的识图能力差而一错到底;②有机分子式、有机结构式及有机方程式书写表达能力差,处处丢分;③有机推断的思维能力差,对有机结构的空间构型缺少想象能力而造成判断失误,得不到高分;④有机实验设计的灵活迁移能力差,不能将课本知识在新情境下类比应用;⑤有机计算能力较差,一些象方程式配平之类的最基本的计算技能都不到位,加上审题不清,已知条件越多越出错。‎ 复习提示 ①加强薄弱专题的复习,提升学生审题的思维深度和推理的逻辑性;②加强有机化学用语表达的训练,在纠错上下功夫,不迁就,养成良好习惯;③不能忽略化学计算专题的复习,毕竟它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本卷也明显有引导重视计算的迹象。 ‎ 三.我市高三复习与高考吻合情况统计 ‎1.重视专题化复习。强调复习的方向是学科内综合,如06一测体现了理综命题强调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小专题的题型比率较高,另有专题综合题、题型综合题、板块综合题等。‎ 专题式命题是理综试题的特点之一,06年高考第27题涵盖了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点 ‎,第28题是化学实验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合,第29题在考核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时,有效地将化学计算、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有机地融合在其中,而26题的置换反应问题在我市04年一测、06年三测均出过。‎ ‎2.重视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化学理论和概念。‎ 附:2006一测命题细目表 能力要求 知识点分布 了解(识记)‎ 理解(掌握)‎ 综合应用 分值 总计 高考要求 题号(分值)‎ 题号(分值)‎ 题号(分值)‎ 基本概念和理论 组成性质分类用语 物质的量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物质结构(含晶体)‎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 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电解质、电离平衡 电解原理、原电池 胶体 ‎1(3)‎ ‎4‎ ‎11‎ ‎3(3)5(3)8‎ ‎4(3)、‎ ‎18‎ ‎10(3)‎ ‎16(7)‎ ‎20(8-2)‎ ‎21(10)‎ ‎38‎ ‎/40‎ ‎35‎ 元素化合物 碱金属 几种重要的金属 卤族 ‎ 氧族及硫酸工业 氮族 碳族 ‎3、8、9(3)12、17-3‎ ‎3、7、8(3)9、12、‎ ‎2、3、7、9、7、20‎ ‎2、3、8、9、12、14‎ ‎2、3、8、9、14(3)‎ ‎3、7、8、9、12、14、19‎ ‎18(10)‎ ‎19‎ ‎/20‎ ‎15‎ ‎3.重视化学计算。一测分析就指出化学计算是我市新发现的薄弱点,在解读2006考试大纲时也明确要求对化学计算中浓度的计算由第5位上升为第4位、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由第8位上升为第5位的变化应引起重视,并有意在二测、三测的13小题及实验题、推断题的设计中设计有关计算。今年高考,化学计算重新占据一定分量,在13题(离子浓度计算)、29-5(有关方程式计算)单独成题,并在第8、9、10小题中渗透计算内容。 ‎ ‎4.重视学科特色的考查。化学用语的考查在二测写7个化学式、5个方程式,总分值29分(今年高考全卷要求考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达11个,化学式5个,总计38分)。化学实验的大题每卷必出。‎ ‎5.体现理综命题的新趋势。我市在一测试卷中就开始设置开放型试题(18题-2、19题-2、3等),并预测有机题的命题形式(三测28题)及二元复合命题模式等新的题型,在06高考理综试题中均有体现,如27题、29题等。‎ 四、07毕业班复习建议与工作安排 ‎(一)先做好四项分析 ‎1、历年相关试题的分析 ‎2、各阶段复习任务的分析 ‎3、考纲变化的分析 ‎4、学情分析 ‎(二)采取三轮复习制度 第一轮(单元复习) ---基础阶段 ‎ 重点:双基和巩固 ‎ 指导思想:全面 扎实 系统 巩固 争取暑假补课进入(选修内容的学习与章节复习穿插进行),用7、8、9、10、11、12、07-1近六个月的时间,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标(章节复习为主,但打破课本章节顺序)。高三复习第二次质量检测前完成。‎ 第二轮(小专题复习)---小综合阶段 ‎ 重点:、强化和能力 ‎ 指导思想:综合 完善 灵活 强化 用3~4约二个月时间,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小专题复习为主),高三第三次检测前完成;‎ 第三轮(模拟复习)---模拟阶段 ‎ 重点:模拟和调整 ‎ 指导思想:返扣 调节 模拟 提高 用5月一个月完成,以训练适应综合测试的能力为目标(模拟高考为主)。‎ ‎(三)不同层次学生复习指导策略 n 低层次: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反馈 ‎ n 中层次:小综合、慢变化、小步走、多练习 n 高层次:多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四)高三课堂教学建议 ‎1、推进高三校本教研,讲究高三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复习效益。‎ ‎2、提倡将“双基知识系统化、主干知识专题化”的复习策略,突出重点。‎ ‎3、提倡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4、重视学科思想的培养和化学用语的考查。‎ ‎5、重视练习及讲评课的课型研究,改进复习方法。‎ ‎6、加强学情分析,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为方向。‎ ‎(五)具体工作安排 ‎1、2006年9月底,郑州市高考质量分析会(交分配专题电子稿)‎ ‎2、10月~12月,下校听课调研,互动校本教研 ‎3、2007年1月初,高三复习一测及质量分析 ‎4、2007年3月底,高三二测及质量分析、高三复习研讨会(交经验交流材料或公开课教案)‎ ‎5、2007年4月底,高三三测及高三复习资料交流(交模拟试卷)‎ 附:高三复习质量预测安排 高三 第一次质量预测 无机化学及烃 ‎(知识点的双基考查,0.60)‎ 元月中旬 单科考试 ‎100分 第二次质量预测 初高中化学全部内容 ‎(综合及能力考查,0.55‎ ‎4月初 理科综合 ‎108分 第三次质量预测 初高中化学全部内容 ‎(模拟高考,0.60)‎ ‎5月初 理科综合 ‎10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