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第8课都江堰学案鲁人版必修 (1)
都江堰 只识背影 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识 他。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辛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下,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面 时反倒不认识了。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悉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忆。在我们现实生活 中,确实有一大批默默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他们可爱而又平凡,无声无息地忙碌在生 活的某个角落里,一心扎到工作当中。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正面亮相,看到的永远是他们忙碌 的身影。他们也从未把头从工作中抬起来,去抛头露面,博得场面上的喝彩。 微感言: 1.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白虎通义·情性》 赏读: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识。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 一些事所迷惑,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赏读: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 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紊乱来适应它,就遭到 凶灾。 3.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 赏读:见到善良的行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问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必 定引起忧惧,认真地检讨自己。 一、作者视窗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中国当代文化史学者、作家、艺术理论家。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 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 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专著《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等。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苦旅中的行者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 与人文精神。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 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是因为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 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 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二、写作背景 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为 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在中华民族 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 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 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颓壁残垣.( ) ②惊悸.( ) ③邈.远( ) ④汩.汩清流( ) ⑤庇.护( ) ⑥濡.养( ) ⑦炫.耀( ) ⑧卑处一隅.( ) ⑨履.历( ) ⑩胡逛.( ) ⑪圭臬..( ) ⑫趋.附( ) ⑬雍.容( ) ⑭可掬.可捧( ) ⑮喧嚣.( ) ⑯驯.服( ) ⑰咆哮.( ) ⑱遴.选( ) ⑲长锸.( ) ⑳玉玺.( ) ○21铁戟.( ) ○22韬.略( ) ○23不坍.( ) ○24诘.问( ) ○25繁衍.( ) ○26砭.肤( ) ○27山麓.( ) ○28虔.诚( ) ○29傩.戏( ) 2.辨形组词 ① miǎo 远 miǎo 视 ② 针 biān 时弊 褒 biǎn ③ 都江 yàn yǎn 旗息鼓 yà 苗助长 ④ 钹 qìng 告 qìng pán 石 ⑤ 众目 kuí kuí kuí 花 ⑥ yǒng 跃 yǒng 现 yōng 抱 ⑦ 笨 zhuō zhuó 壮 duō duō 逼人 相形见 chù ⑧ liào 铐 官 liáo liào 望 liáo 亮 ⑨ rú 养 rú 子 rú 家 nuò 米 怯 nuò 3.近义词辨析 ①掩埋·湮没: ②陡然·突然·徒然: ③辽阔·寥廓: ④焕然·涣然: 4.词语解释 ①劲厉: ②惊悸: ③邈远: ④濡养: ⑤废弛: ⑥庇护: ⑦雍容: ⑧遴选: ⑨圭臬: ⑩衮衮: ⑪浚理: ⑫诘问: ⑬韬略: ⑭膜拜: ⑮风调雨顺: ⑯众目睽睽: ⑰义无反顾: 一、文本助读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以游记的形式、文化的视角,伴着对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反思,通过描写都江堰 这一文化载体,来歌颂和赞美李冰的精魂及其为政、为人之道,给后人以深刻启示和哲理反 思。 二、小组合作 1.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怎样评价作者的这个观 点? 答: 2.为什么说李冰“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呢? 答: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 什么? 答: 在现代文阅读中,概括中心思想要掌握的技巧 (1)从核心语句突破。文章中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语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章、 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之中。 (2)循主要线索突破。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 内容,方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句。 (3)层层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 出来。 (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铺垫。文章的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其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含意挖掘出来, 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吃透作品的含意,从而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隐含信息 有时还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之中。 三、师生探究 1.本文有哪些现实针对性? 答: 2.怎样理解余秋雨散文中的诗情哲理? 答: 一、文本审美 (1)舒卷自如、浓淡相宜的章法。 本文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是立足于新的高度,用现代的眼 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 的思辨色彩,得出了富于启迪性的结论。行文之初,用墨不多,一带而过,当写到江水时, 文字浓烈,颇有对比之妙、变化之美。行文舒卷自如,文章既开阔舒展,又不失严谨的法度。 (2)丰富多彩、深刻鲜明的对比。 运用对比:文章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开头将都江堰与长城加以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 “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第三节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 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对比,从而显示了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二、写法迁移 【我来练笔】 你心目中的余秋雨是怎样的?请写一段 400 字左右的文字。 答: 答案精析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 8 都江堰 自主积累 三、 1.①yuán ②jì ③miǎo ④gǔ ⑤bì ⑥rú ⑦xuàn ⑧yú ⑨lǚ ⑩guàng ⑪guī niè ⑫qū ⑬yōng ⑭jū ⑮xiāo ⑯xùn ⑰xiào ⑱lín ⑲chā ⑳xǐ ○21jǐ ○22tāo ○23tān ○24jié ○25yǎn ○26biān ○27lù ○28qián ○29nuó 2.①邈 藐 ②砭 贬 ③堰 偃 揠 ④磬 罄 磐 ⑤睽睽 葵 ⑥踊 涌 拥 ⑦拙 茁 咄咄 绌 ⑧镣 僚 瞭 嘹 ⑨濡 孺 儒 糯 懦 3.①“掩埋”指用泥土等盖在上面。如:掩埋尸体。“湮没”指埋没,侧重于抽象。如:湮 没无闻。②三个词语都是副词。“陡然”与“突然”同义,但常用于书面语。如:陡然醒悟。 “突然”指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出乎意外。如:突然袭击。“徒然”意为:a.白白地,不 起作用,如“徒然耗费精力”;b.仅仅,只是,如“如果那么办,徒然有利于对手”。③“辽 阔”指广阔,宽广,一般指地域上的。如:福娃是第 29 届奥运会吉祥物,其灵感来源于中国 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寥廓”指高远空旷,多用于抽象的空 间。如: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寥廓而深邃。④“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涣 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4.①形容狂风凛冽,刮得正猛。②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③遥远。④滋养。⑤(政令、风纪 等)因不执行或不被重视而失去约束作用。⑥袒护,保护。⑦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⑧选 拔。⑨比喻准则或法度。多用于书面语。⑩连续不断;众多。⑪疏通整理。⑫追问,责问。 ⑬《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计谋为韬略。⑭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 礼。⑮风雨适合农时。⑯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⑰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合作探究 二、 1.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体现深厚底蕴的重大工程,能够与都江堰比肩的也只有长城了。这是 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二者才有可比性。余秋雨是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都江堰 这个历史文化遗迹,给都江堰赋予灵性,赋予哲理意蕴。因此,将二者比较是为文章的内容 服务的,正因为如此,在文中作者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但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 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 汩汩清流”,这不是矮化长城,拔高都江堰,而是通过全方位深刻的对比,显示都江堰的独 立品格,凸显都江堰深厚的人文内涵。 2.说李冰愚拙是因为他的任命毫不惹人注目,他只知道实施“既具体又质朴”的事,他没有 在哪里学过水利,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做事。说他智巧是因为他 总结的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 20 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是因为他那冰清玉洁的政 治纲领,更因为他给后人留下的“李冰式精魂”。 3.李冰为民造福,以自身的实践为中国一批批无所作为的封建官僚阐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 治纲领;在做人方面,他毫不张扬,造福万民,务实求真,人民把他当神来膜拜,世代传诵、 歌咏,代代不息。这种精神楷模也应引起我们的当政者深深的思考:只有代表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人民才会永远记着他。 三、 1.由物及人,由历史到现实,由感性到理性,这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点,本文除了由都江 堰和李冰引发一些人类精神方面的思考之外,还不时地联系现实,有时看似不经意地一指, 却能让人引发联想,引起震动。如第三部分开头,写到李冰领悟了一个道理“四川的统治者 必须成为水利学家”时,作者顺笔提到曾经接过的一个只印着“土木工程师”头衔的极有作 为的市长的名片,这自然让我们想到当今社会上头衔泛滥的现象,进而把那些名片上列着无 数个耀眼的头衔的极尽炫耀之能事的所谓的政治家与社会名流们和只作为水利学家的蜀郡太 守李冰进行比较,更突显李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见解。又如拿都江堰和长城作比较 的时候写道:“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的确,作者 认为,长城只不过是为中华民族乃至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意志力的骄傲,而现在人们 越来越多地赋予了它其他的含义,以致大肆炫耀,这和默默无闻地独处一隅、毫不张扬、只 知默默灌溉的都江堰不又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吗?再如写到江中石像时,作者借一位现代作家 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的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引发人对生和死的意义的思 考。还有第四部分,作者由桀骜不驯的江流经过索桥后变得驯服这一现象,联系到人类的行 为缺乏自信,缺少爽利,提出“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外一副模样”, 发人深省。 2.文化散文即从文化的视角来观照表现对象,伴以历史文化反思的散文作品。文化散文在美 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浑然一体的气度。余秋雨是文化散文作家的代 表性人物。余秋雨散文中的诗情哲理,只宜意会,而不可言传。读者读到那里,只有自己去 领悟一番才好,如果一经作者或旁人点出就会显得多余,就会索然。作者写到了李冰智慧、 仁慈、透明的指令,写到了李冰大愚、大智、大拙、大巧,其中都有哲理深意在里面,然而 都是感性与理性天衣无缝的结合,没有强加于人或刻意为之的痕迹。最后作者生发奇想:“实 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作者没有过多 地点出什么,却让我们回味再三。 文本拓展 二、[示例] 余秋雨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学术界给他定位为“文化散文”。他曾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精 心进行艺术理论的研究几十年,后来有三部学术著作较为出名,其中一部就是艺术界影响颇 大的《艺术创造工程》。余秋雨辞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之职,而又潜心于写作,去发展所谓 “文化散文”产业。到底是艺术创造的力量引诱着他还是名誉、金钱的“糖衣炮弹”驱动着 他?我们不得而知,但没有一个自谓清高、静心艺术的人会直截了当地说是因为第二个原因, 那他岂不是艺术领域的“假行僧”?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等散文名集的销量很好,读者群 也很大。说实话我就是余秋雨散文的钟爱者。喜欢他那文章透露的学者气,也喜欢他的行文 风格。在自我感伤中追逐历史和文化的本来面目。《一个王朝的背影》《抱愧山西》等篇目我 记忆犹新。不会忘记他这个文化虔诚者在行文中流淌的悲愤的感情,不会忘记他所记载的每 一个历史名人或历史古迹或历史事件给我的激动伤感,也不会忘记余秋雨先生对历史的叩问 和追寻。他赤诚的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求索的精神。或如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