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9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课件新人教版
坐井观天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揠苗助长 狮子与老鼠狐狸和乌鸦 22 寓言四则 文体知识 以劝诫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 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 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 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 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 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 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 言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寓言》 学习目标 1. 了解寓言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分 析寓言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重点) 2. 揣摩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学习寓言 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 牢记自高自大、爱慕虚荣的危害,培养健全的 人格。(重点) 字词学习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雕像( ) 爱慕( ) 虚荣( ) hè ● ◆生难字 zhòu bì diāo mù rónɡ ● ● ● ● ● 作品简介 《伊索寓言》原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 成》,其故事流传于民间,到公元前3世纪 成书。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 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 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 时期内的集体创作。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 写赫尔墨斯到雕像者店里 了解自己雕像的价值,三 问三答,得到的结果是自 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用一句话点明寓意 (爱慕虚荣而不被人 重视的人一文不值), 耐人寻味。 自由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整体感知 课文解读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 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 的店里。 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交代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的目的以 及以什么身份来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 大的尊重”揭示了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 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寥寥数字, 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性格描写了 出来。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 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 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 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赫尔墨斯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大有和最高 的神一比高低之意,足见其狂妄自大;当知道价钱 不高时,他非常满意,因而又笑问赫拉雕像的价钱, 将他骄傲的心理暴露无遗,为下文他满怀信心询问 自己雕像的价格做铺垫,起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赫耳墨斯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尊重的程度, 却为什么先问宙斯像、赫拉像的价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 这个算添头,白送。” “添头”“白送”,表明其一文不值, 点出了自命不凡者的实际价值。 对比,运用对比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贪 慕虚荣的人。 写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钱与赫耳墨斯的 价钱用的是何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前两次是铺垫,有了这两次 的铺垫,第三次的问答才构成鲜明的对比。 故事中三问三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 重视的人。 议论:言简意赅,点明寓意。 赫尔墨斯本身就是一个内心骄傲、轻视 别人的人,在他的心中自己的地位高于一切, 所以当他听到雕像者说他白送的时候应该会 尴尬不堪。 本篇故事的结局没写赫尔墨斯的反应, 请你分析他会有怎样的反应。 深入探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的三次问话 有什么不同? 三次问话安排巧妙,同样的问题,虽变化不大, 但问法不同,这就避免了语句的重复;同时,问话 的次序与内容也成功地突出了赫耳墨斯爱慕虚荣、 自命不凡的性格。 赫耳墨斯上来就问宙斯的雕像值多少钱,大有与 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 得知宙斯雕像的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笑问 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一个“笑”字,传神地刻画出 其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 最后的一问,他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结果, 雕像者出乎意料的回答,给了这个自高自大的家伙一 记响亮的耳光。 结构梳理 三答: 一个银元 还要贵一点 添头 白送 三问: 宙斯像 赫拉像 自己的像 赫 耳 墨 斯 和 雕 像 者 爱慕虚荣 适得其反 主旨归纳 通过记叙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 店碰壁的故事,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爱慕 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1.精巧的构思。 这则寓言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 的,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 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强之时,他却听到了雕像者 淡然的答话,情节陡转直下,故事突然结束。短 小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艺术特色 2.绝妙的讽刺。 赫耳墨斯认为自己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 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更高,不料却被雕像者当 作“添头”白送,雕像者的一句话反衬出自命不凡、 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者却是一个一文不值的“添 头”,这种讽刺是何等的绝妙! 蚊子和狮子 《伊索寓言》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诵课文,复述寓言,理解寓言的寓意。 (重点) 2. 体会拟人手法的作用,揣摩寓言故事中巧妙、 合理的想象。(难点) 3. 理解骄兵必败的道理,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谨慎 行事,不得意忘形。(重点) 字词学习 较量( ) 喇叭( ) 凯歌( ) 粘住( ) jiào ● ◆生难字 lǎ bɑ kǎi zhān ● ● ● ● ◆多音字 ( )爪牙 ( )爪子 爪 zhǎo zhuǎ ( )强大 ( )勉强 ( )倔强 强 qiánɡ qiǎnɡ jiànɡ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 描述了蚊子攻击狮子的情 景,以及胜利后得意忘形, 最终命丧蜘蛛网的故事。 一句话点明寓意,言简 意赅。 自由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整体感知 课文解读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 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 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 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 了。思考: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是否相同? 不相同。 第一次“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 满自信; 第二次“吹着喇叭”——胜利后的得意洋洋、 忘乎所以。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 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叹息”与“吹着喇叭”“唱着凯歌” 形成对比,蚊子有所醒悟。“最强大”与 “小小的”形成对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 的下场。 弱小的蚊子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却又败给蜘蛛的 原因各是什么? 善于审时度势, 以己之长,攻 敌之短。 胜 败 在战胜狮子后, 得意忘形,自 投罗网。 点明寓意,收束全文, 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 谨慎行事,不可得意忘形。 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 小人物打败的人。 深入探究 蚊子为什么敢于向强大的狮子挑战? 蚊子能知己知彼。它的挑战是经 过深思熟虑的,它看出对方的力量在 于“用爪子抓、牙齿咬”,但它会飞, 能避开。 蚊子能扬长避短。对方“鼻子周 围没有毛”,这是蚊子最合适、最安 全的攻击点。正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使蚊子得以战胜狮子。 结构梳理 误撞蛛网——死亡 挑战狮子——胜利蚊子和狮子 骄兵必败 主旨归纳 通过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却成了蜘蛛的俘 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 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 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 否则可能会在小处受到挫折的道理。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寓言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 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显得清新、形象、贴切。如把蚊子的叫声比喻为 “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 分新鲜、贴切。 艺术特色 2.巧用对比,寓意深远。 写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被小小的蜘蛛 逮住并消灭,通过对比,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 物,各有所长与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 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 弱胜强。相反,强者或胜利者,如果骄傲自满, 失去清醒的头脑,就会走向成功的反面。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学习目标 1. 了解《吕氏春秋》的相关文学知识;积累文言 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重点) 2. 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难点) 3.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学会辩 证地看待问题。(重点)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他的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 十篇。该书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 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因此后人称它 为杂家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 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自由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层? 整体感知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层 (1、2句) 第二层 (3、4句) 第三层 (5、6句) 叙述宋国姓丁 人家因为要到外面 打水用,常要占一 个劳动力。后来自 家打了井,趣说为 “穿井得一人”。 写别人并未懂 这话,就把丁氏的 话传开了,一直传 到国君那里。 写丁氏告 诉国君使者自 己的话的真正 意思。 字词释义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 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姓。 打水浇田。溉,浇灌、 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挖掘、开凿。 告诉,对……说。 传播,转述。 ɡài jí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 若此,不若无闻也。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命令,派遣。 应答,回答。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像。 不如。 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 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从,介词。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比得上 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指本国的人 ◆一词多义 闻 之 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得一人之使(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动词,听到 使知道 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助词,不译 名词,传闻、消息 于 问之于丁氏( ) 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介词,向 介词,在 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 作的主动者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 倒装句: 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 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非于井中得一人”) 省略句: 常一人居外(省略介词“于”,应为“常一人 居(于)外”) 告人曰(省略主语,应为“(丁氏)告人曰”) 课文解读 1.试简要分析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交代故事背景,同时 也交代了丁氏说“吾穿井 得一人”的原因,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 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 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 节省一个劳动力,话语表述不清,导致传 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因为事件很蹊跷, 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 传很广。 4.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 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听到传言,详察事 情真相,可见他是一个不轻 信人言、做事慎重的人。 5.请你从丁氏、传之者和宋君等人的角 度,说说故事给你的启迪。 从丁氏的角度: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 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 造成歧义,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从“传之者”的角度:对于传闻,不要 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而要采取审慎的态 度,有条件的可去实地调查,避免以讹传讹。 从宋君的角度:对于问题要有求证精神, 对谣传不轻信、不轻传。 深入探究 读完本文,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 当今社会,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 信息,真伪难辨,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首先,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他本来的意思是 挖井节省了家里一个人的劳力,但因为表述不清, 造成他人理解的偏差,这是后面以讹传讹的前提。 其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将消息传播出 去,导致丁氏的话在传播中走样,让人误以为丁 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再次,“国人”似乎也乐 于分享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一直传 到了国君那里。 对于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的各种 各样的信息,特别是网络上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 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随意传播,一定要多方查 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结构梳理 穿 井 得 一 人 不轻信流言 不以讹传讹 起因——趣说“穿井得一人” 发展 结局——揭开真相 闻而传之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记叙丁姓人家凿井节省一 个人的劳力却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 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 要轻传,一定要详察,要具有质疑、批判和 求实精神的道理。 1.叙事简练,寓意深刻。 文章虽篇幅短小,却有原因,有经过,有结果, 叙事清晰,层次清晰。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四字, 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好事者以讹传讹,趋之若鹜 的景象,可见叙事简洁。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 揭示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轻信谎言。 艺术特色 2.运用对话,语言风趣。 文章运用对话展现情节,开篇由丁氏告人“吾穿 井得一人”引出话题,接着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 井得一人。”再有国人道之,最后以丁氏出面澄清事 实“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收束。运用对 话描写,便于展现不同人的心态,更让读者有身临其 境之感,增强表现力。 杞人忧天 《列子》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列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重点) 2. 顺畅朗读课文,概括寓意,准确翻译全文。 (难点) 3. 深入理解寓意,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重点) 作品简介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 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 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列 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 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智慧和启示。《列子》 中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 饶有趣味。 字词学习 杞人( ) 崩坠( ) 星宿( ) 中伤( ) 躇步( ) 跐蹈( ) 舍然( ) qǐ ● ◆生难字 zhuì xiù zhònɡ chú cǐ ● ● ● ● ● ● shì 自由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层? 整体感知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6) 第三部分 (7) 交代故事的起 因——杞人担忧天 地崩坠,睡不好觉, 吃不下饭。 开导者耐心 地解释了天不会 塌、地不会陷的 原因。 杞国人的 担忧解除,皆 大欢喜。 字词释义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 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 崩塌坠落。 为他的忧虑而担心。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四肢)弯曲伸展。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无,没有。 你。 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星宿:星辰。 纵使,即使。 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聚积的土块。 四方。这四个字都是踩、 踏的意思。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 同“释”,解除、消除。 地塌怎么办?奈……何,拿……怎么办? ◆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古今异义 因往晓之( ) 奈何忧崩坠乎( ) 亦不能有所中伤( )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懂得;天刚亮的时候 古义:为何,为什么 今义:怎么办 古义:伤害 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身亡所寄( ) 若屈伸呼吸( ) 古义:无,没有 今义:死亡;逃跑 古义:你 今义:好像;如果 ◆一词多义 其 其人曰( ) 奈何忧其坏( ) 代词,那 代词,它 ◆文言句式 固定句式: 奈何地坏(固定句式“奈……何”,意为 “拿……怎么办”) 课文解读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 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 方容身,急得吃不下饭, 睡不着觉。 2.如何看待文中那个“晓之 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 文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 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 但他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 是值得称赞的。 3.杞人反复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 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了他内 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的“废寝食”。 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 喜。”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 解除后的放心、喜悦之情;后一个“喜”, 喜的是终于让杞人放下包袱,为开导成功 而喜,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 深入探究 1.晓之者是如何开导杞人的?试简要说 明他“晓之”的妙处。 面对杞人毫无理由的担忧,晓之者联系 杞人的生活,如“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 行止”,来劝说开导杞人,不但如此,他还 采用假设的方法,退一万步讲,“只使坠, 亦不能有所中伤”,让杞人放宽心思,不必 忧虑。另外,反问句式的运用,也让开导委 婉含蓄,拉近了与被开导者的距离,增强了 说服开导的力量。 妙处:晓之者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开导, 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体现了晓之者开 导的技巧高超。 2.从今天的自然环境变化趋势来看,我 们要不要“忧天”? 应该“忧天”。从全球来看,环境 污染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近些年来 出现的雾霾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 重视。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 地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必“忧天”。社会要发展,必 然会出现各种问题,近些年的环境状 况虽然不容乐观,但已引起人们的重 视,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相信以 后会越来越好。 结构梳理 起因——杞人担心天塌地陷 发展——有人去开导他 结局——杞人恍然大悟 杞 人 忧 天 庸人自扰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写杞人因担心天坠地 崩,而寝食难安,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 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 据的事情担忧。 1.详略得当。 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详略得当,略写杞人忧天 的忧,详写晓之者的开导,让读者了解不必忧的原 因,从而突出了杞人庸人自扰、为毫无根据的事担 忧的不必要,增强了讽刺效果。 艺术特色 2.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寥寥数语, 就将杞人的庸人自扰和“晓之者”的热心解忧、悉 心劝解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 拓展迁移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 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 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 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 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 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 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 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 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课文中的《吕氏春秋》 属于杂家,《列子》属于道家重要的典籍。 课后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 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 道理。 参考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 夫寓言》《伊索寓言》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