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下关一中2021届高三复习备考联合质量检测卷(一) 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云天化一中下关一中2021届高三复习备考联合质量检测卷(一)生物 一、选择题: 1. 2020年,我国及世界部分地区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的肺炎。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经科学家对分离出的病毒进行研究,确定它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病毒是地球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 刺突糖蛋白可能与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的识别和介导病毒进人细胞有关 C. 研究发现2019-nC0V 在体外外境中可存活5天,说明它的生命活动可以离开细胞 D. 2019-nC0V 与T2噬菌体一样,遗传物质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中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容易发生突变,外面有包膜,说明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 2、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细胞才是地球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错误; B、刺突糖蛋白可能与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的识别和介导病毒进入细胞有关,B正确; C、2019-nCOV中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在体外环境中只可存活5天,但它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C错误; D、2019-nCOV的遗传物质是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而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双链结构稳定,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索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36 - A. 青蛙和玉米细胞中的化学元素有种类和含量上基本相同 B. 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半乳糖和果糖 C. Mg是植物体中各色素分子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D. C、H、O、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索,共中C是最基本元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构成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但不同种生物细胞中含量差异很大,体现了它们的差异性。 【详解】A、不同生物细胞中的化学元素有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A错误; B、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半乳糖和葡萄糖,B错误; C、Mg是植物体中叶绿素分子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C错误; D、C、H、O、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索,共中C是最基本元素,D正确。 故选D。 3. 湖南医学专家曾家修教授首创了纯天然可吸收胶原蛋白手术缝合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胶原蛋白的元素组成与脂肪相同. B. 胶原蛋白可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利用 C. 变性后的胶原蛋白不能与双缩脲试剂混合后呈紫色 D. 胶原蛋白的合成过程需要线粒体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合成条件、鉴定反应等内容。 1、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 36 - 氨基酸结构通式::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 3.形成: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 4.蛋白质鉴定: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双缩脲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使用: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详解】A、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中含有N,脂肪没有,A错误; B、蛋白质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必须水解为氨基酸才能吸收,B错误; C、变性的蛋白质仍具有肽键结构,仍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错误; D、胶原蛋白的合成过程需要能量,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D正确。 故选D。 4. 如图是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一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为脱氧核糖,则m有4种,分别是A、T、G、C B. 若m为鸟嘌呤,a为核糖,则b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C. 构成人体遗传物质a有2种,m有5种,b有8种 D. 在HIV和SARS病毒中共可以检测到1种a,4种m,4种b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是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分析可知a是五碳糖,b是核苷酸,m是含氮碱基。 【详解】A、若a为脱氧核糖,b为脱氧核苷酸,则m有4种,分别是A、T、G、C,A正确; B、若m为鸟嘌呤,a为核糖,则b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B正确; - 36 - C、构成人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则a是脱氧核糖,只有一种,m含有四种,b含有四种,C错误; D、HIV和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体内均只有RNA一种核酸,因此在HIV和SARS病毒中共可以检测到a五碳糖有1种(核糖),b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m含氮碱基有4种(A、U、G、C),D正确。 故选C。 【点睛】 5. 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泡:含有大量色素,参与植物对光能的吸收 B. 溶酶体:由单层膜构成,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C. 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 中心体:主要成分是磷脂,参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2、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 分布 几层膜 功能 备注 线粒体 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 双层膜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的场所) “动力工厂” 含少量的DNA、RNA。 叶绿体 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 双层膜 光合作用的场所 含少量的DNA、RNA 内质网 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单层膜 机物的合成“车间” - 36 - ,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生物膜系统的中心 高尔基体 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单层膜 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 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单层膜 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溶酶体 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单层膜 “酶仓库”“消化车间” 吞噬细胞中含量多 核糖体 存在于所有细胞中 无膜 蛋白质翻译的场所(将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 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原核细胞唯一具有的细胞器 中心体 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无膜 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液泡中的色素不是光合色素,A错误; B、溶酶体:由单层膜构成,被称为“酶仓库”,吞噬细胞中含量多,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B正确; C、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是全透性的,不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错误; D、中心体无膜结构,不含磷脂,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实验中,不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 ) A.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D.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6 -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 ①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②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③盐酸(HCl)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低温和秋水仙素一样,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细胞加大而不分裂,着丝点分裂后的染色体仍在一个细胞中,故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如果用低温处理根尖,则在根尖分生区内可以检测到大量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如:处理植物幼苗的芽,则可以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 3、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4、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即细胞的相对表面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实验原理: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详解】A、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数目,A错误;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要使用显微镜,B错误; C、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需要使用显微镜,C错误; 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不需要使用显微镜。 故选D。 7. 将新鲜萝卜切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细条,分别置于清水和两种渗透压相同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萝卜条的长度,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36 - A. 实验结束时,三组细胞液泡的体积大小依次为c>b>a B. a组实验结果不同于b组的原因是蔗糖分子不能被细胞吸收 C. b组细胞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发生质璧分离 D. 实验结束后,若将c组萝卜条继续放于清水中,其长度可能不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柱形图分析,蔗糖溶液渗透压高于萝卜的细胞液,细胞发生渗透失水,萝卜条收缩;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与蔗糖相同但细胞体积没有变化,说明葡萄糖能进入细胞,细胞渗透失水后又发生了自动复原;清水中细胞吸水膨胀,所以长度变大。 【详解】A、实验结束时,a组细胞失水,细胞液泡体积变小,b组细胞不发生吸水和失水,液泡体积基本不变,c组细胞吸水,液泡的体积变大,最终液泡体积大小依次为c>b>a,A正确; B、a组与b组为等渗溶液都会引起细胞失水,但蔗糖分子不能被细胞吸收,不会发生自动复原,所以呈现a组萝卜条缩短,b组不缩短的现象,B正确; C、b组细胞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生质璧分离而后自动复原的现象,C错误; D、实验结束后,若将c组萝卜条继续放于清水中,由于细胞壁的支撑和保护,其长度可能不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8. 如图曲线乙表示在外界条件均适宜时,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36 - A.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 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丙表示 C. 降低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D. 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强,曲线将呈现甲所示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曲线图中限制因子的判断方法:(1)曲线上升阶段:纵坐标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代表的物理量(横坐标为时间时,限制因子不是时间,而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或光照等环境因素);(2)曲线水平阶段:纵坐标不再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以外的物理量。 【详解】A、AB段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A正确; B、酶量增加后,反应速率增大,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甲表示,B错误; C、曲线表示在外界条件均适宜时,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降低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均将下降,C错误; D、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下降,曲线不会呈现甲所示变化,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出同一条曲线中不同段或不同点的影响因素,还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判断环境条件改变后,曲线的走向或曲线中相关点的位置如何移动。 9. 下列关于ATP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有光的条件下,绿色植物的所有活细胞合成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36 - B. ATP与ADP相互转化速率会随细胞代谢强度变化而改变 C. ATP断裂1个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基因转录的原料 D. 若某物质进细胞时消耗ATP,则该物质进细胞的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ATP分解成ADP,放出能量,ADP转化为ATP,吸收能量,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2、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3、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细胞中是永不停息地进行着,这即可以避免一时用不尽的能量白白流失掉,又保证了及时供应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因此ATP是生物体细胞中流通着的“能量货币”。 【详解】A、绿色植物的根尖细胞细胞没有叶绿体,即使在有光的条件下,根尖细胞合成ATP的场所不包括叶绿体,A错误; B、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与细胞代谢强度有关,代谢越旺盛,ATP与ADP转化越快,B正确; C、ATP断裂2个高能磷酸键后称为一磷酸腺苷可作为基因转录的原料,C错误; D、若某物质进细胞时消耗ATP,则该物质进细胞的方式也可能是胞吞,D错误。 故选B。 【点睛】 10.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植物叶片均分成4等份,在不同的温度下先暗处理1h,再光照1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表中的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1 2 3 4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的质量变化/mg -1 -2 -3 -1 光照后和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mg +3 +3 +3 +1 A. 第1、2、3组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一样多 B. 4个组中的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都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 36 - C. 第4组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为3mg D. 该植物细胞内呼吸酶最适温度约为29℃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代表1h呼吸消耗有机物量,也可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表示1h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量与2h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的差值,所以1-4组1h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量依次是3+1×2=5mg、3+2×2=7mg、3+3×2=9mg、1+1×2=3mg,这也可表示光合作用强度。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三组轮藻合成有机物总量最多,因此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也最大,A错误; B、4个组中的轮藻的呼吸作用强度依次是1、2、3、1,而光合作用强度依次是5、7、9、3,所以四个组中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都大于呼吸作用,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第4组轮藻2h合成有机物总量为1+1×2=3mg,C正确; D、暗处理后重量变化代表1h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由表中数据可知催化轮藻呼吸作用的酶的最适温度约为29℃,D正确。 故选A。 11. 3月24日是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核杆菌同时含有两种核酸,DNA是它的遗传物质 B. 该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C. 高倍镜下可观察结核杆菌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等分裂图像 D. 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运输到相应部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核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细胞生物,本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详解】A、结核杆菌是原核细胞,拟核中有DNA,细胞质中主要含有RNA,两种核酸,DNA是它的遗传物质,A正确; B、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线粒体,B错误; - 36 - C、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不会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但不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和所利用到的实验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科学家 科学发现 实验方法 A 萨克斯 光合作用产物中含有淀粉 同位素标记法 B 沃森、克里克 DNA的双螺旋结构 物理模型构建法 C 格里菲斯 转换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D 摩尔根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类比推理法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光合作用发现史、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发现史上的经典实验及结论,需要了解这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史的基本原理和结论。 【详解】A、萨克斯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 B、沃森、克里克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是采用物理模型构建法,B正确; C、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没有提出“DNA是转化因子”,只是提出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为S型”,C错误; D、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根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 故选B。 13.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B. 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 C. 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功能,延缓衰老 - 36 - D. 衰老细胞的体积增大,色素积累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A正确; B、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B正确; C、良好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从而延缓衰老,C正确; D、衰老细胞的体积减小,色素积累,D错误。 故选D。 【点睛】 14.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变细胞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减缓 B. 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比正常细胞多,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C. 有些病毒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D. 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6 -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癌变的细胞有以下特征:无限增殖,细胞性状改变,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详解】A、癌变的细胞代谢速率是增快的,A错误; B、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B错误; C、有些病毒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C正确;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突变,会导致细胞癌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 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乙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 B. 甲细胞和丙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核DNA分子数目不等 C. 图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发生基因重组 D. 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图分析,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由此可知该动物为雌性动物;乙图分析,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的每一极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丙图分析,着丝点分裂,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为第一极体,据此答题。 【详解】A、图乙着丝点分裂,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共含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甲和丙细胞都含有四个着丝点,染色体数目相等,甲细胞含有染色单体,其核DNA数是丙细胞的2倍,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 D、由甲图可知,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则丙图为第一极体,D错误。 - 36 - 故选D。 【点睛】 16. 下列有关基因、DNA、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B. 对于细胞生物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都是2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DNA分子上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A正确; B、广义的基因指的是遗传物质,对于细胞生物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在链状DNA中,首尾各有一个脱氧核糖只与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相连,C错误; D、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C。 【点睛】熟知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及DNA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 如图是某生物细胞内进行的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是转录产物,①中有氢键 B. 每种①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C. 该生理过程的进行的场所是核糖体 - 36 - D. 组成①和②的单体相同,密码子在①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图中内容可知,这是翻译过程,①表示tRNA,②表示mRNA。 【详解】A、mRNA、tRNA和rRNA都是转录的产物,①tRNA上有氢键,A正确; B、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B正确; C、该过程表示翻译,在核糖体进行,C正确; D、密码子在②mRNA上,D错误。 故选D。 【点睛】mRNA、tRNA和rRNA都是转录的产物,mRNA是翻译的模板,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rRNA组成核糖体,三者都参与了翻译过程。 18. 某植物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以红花和白花为亲本杂交,F1 代全为红花,F1代自交产生F2代,拔除F2代中的全部白花植株,让剩余的植株自由交配产生F3代。F3代中红花与白花的比例是( ) A. 3:1 B. 8:1 C. 5:1 D. 9: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用字母A/a表示,红花和白花杂交,后代都是红花,可知红花是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是AA、aa。 【详解】AA×aa得到的子一代是Aa,Aa自交产生的F2代中AA:Aa:aa=1:2:1,将F2中的白花拔出,则剩余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F2进行自由交配,则产生的白花的概率为2/3×2/3×1/4=1/9,因此红花:白花=8:1,B正确,故选B。 【点睛】 19. 某生物的雌性是由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性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该生物的一对亲本杂交后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性是AaBb、Aabb、 aaBb、 aabb; 雄性是AB、Ab、aB、ab。这对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AABb和AB B. AaBb 和Ab C. AaBb和ab D. Aabb 和AB - 36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雌性是受精卵发育而来,雄性是单倍体,根据子二代中雄性的基因型有AB、Ab、aB和ab四种,雌性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和aabb四种,根据子一代的基因型推断亲本的基因型。 【详解】子一代雄蜂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b4种,推出亲代雌性产生的卵有四种,即AB、Ab、aB、ab4种,只有当雌性的基因型为AaBb时,才能产生这四种卵。根据雌性的基因型是AaBb、Aabb、 aaBb、 aabb可推测与之杂交的雄性的基因型是ab,即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b,C正确,故选C。 【点睛】 20. 如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生物的①②过程只能在细胞核中发生 B. 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C. 参与④过程的酶只需DNA聚合酶 D. ⑤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③过程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示意图中,①代表DNA复制,②代表转录,③代表翻译,④代表逆转录,⑤代表RNA复制。 【详解】A、细胞生物的DNA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但如线粒体、叶绿体这样的细胞器中也有少量DNA可以进行复制和转录,A错误; B、DNA病毒中没有RNA,但它要寄生于细胞中进行增殖,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也遵循中心法则,B错误; C、参与逆转录的酶是逆转录酶,C错误; D、RNA复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翻译相同,都是A-U,C-G。 - 36 - 故选D。 21. 如图是某二倍体植物培育新品种的两种方法图解,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程⑤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A品种 B. 过程③能发生基因重组 C. 过程④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D. 过程①②是通过杂交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筛选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过程①②为杂交育种;过程③④⑤为单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过程④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⑤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 【详解】A、过程⑤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植株E幼苗得到F植株,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A品种将得到四倍体植株,A错误; B、过程③为C品种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该过程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 C、过程④为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离体培养,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为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 D、过程①②为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得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不同育种方法得过程,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 22.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用1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36 - A. 搅拌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 B.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细胞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C. 含32P与含3l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 : 49 D.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A、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A错误; B、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可出现在子代T2噬菌体的核酸中,B正确; C、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在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共有2个,所有噬菌体均含有31P,故含32P与含3l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 :50,C错误; D、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和酶等,模板由噬菌体提供,D错误。 故选B。 23.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D. 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 B、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B错误; C、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遗传病,C错误; D - 36 - 、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是基因结构改变,也可能是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知人类遗传病的分类及调查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 某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果肉有黄色和白色两种类型,黄色(A)对白色(a)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此基因。已知白色基因会使花粉致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黄色,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B. 黄色雌株与白色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C. 白色性状只出现在雄株,雌株不可能出现 D. 黄色雌株与黄色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白色雄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控制果肉颜色的基因A、a为伴X染色体遗传的基因,且白色基因会使花粉致死,即含Xa的精子会致死,各个选项需据此分析。 【详解】A、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黄色,由于雄株从父本获得的性染色体为Y,则说明母本产生的配子只有XA,故亲本雌株是纯合黄色植株,A正确; B、黄色雌株与白色雄株(XaY)杂交,由于含Xa的精子会致死,故只能产生含Y的精子,因此子代中只有雄株,B错误; C、白色为隐性性状,白色雄株(XaY)是母本提供Xa的卵细胞,父本提供Y的精子形成的,而白色雌株(XaXa)则需要父本母本都提供Xa的配子,但白色基因会使花粉致死,所以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雌株,C正确。 D、黄色雌株与黄色雄株杂交,若黄色雌株是杂合子(XAXa),则可以产生Xa的卵细胞,子代中就可能出现白色雄株(XaY),D正确。 故选B。 25. 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表现为紫花。若F1代自交,得到的F2代植株中,紫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紫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紫花101株,白花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紫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 36 - B. F2代紫花植株基因型有2种 C. F2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比紫花植株的多 D. F2代白花植株全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紫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紫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上,相当于测交后代表现出1∶3的分离比,可推断该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设相关基因为A、a和B、b,则A_B_表现为紫色,A_bb、aaB_、aabb表现为白色。 【详解】A、控制紫花与白花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错误; C、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C正确; D、据分析可知,F2中白花植株中有纯合体和杂合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通过把题目所给的数量转化为比值,再进行推断。如“若F1代自交,得到的F2代植株中,紫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272::212=9:7,可知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6.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自然选择时种群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 B.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C.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能够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除了自然选择之外,还有基因突变等因素,A错误; - 36 - 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B错误;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27. 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少在乘坐过山车时会感到心跳加快,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B. NO可作为神经调节中的神经递质 C. 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因此没有神经中枢 D. 小肠产生的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到胰腺并促进其分泌胰液,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 【详解】A、乘坐过山车时,不少人会感到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这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正确; B、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包括NO,B正确; C、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中枢是脊髓,C错误;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到胰腺并促进其分泌胰液,属于激素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睛】 28.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B. 正常情况下葡萄糖、神经递质、激素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C.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血浆中蛋白质浓度 D. 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6 - 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组成。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A错误; B、正常情况下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 C、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蛋白质浓度,C错误; D、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B。 【点睛】 29. 人体在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 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C. 有些病毒可破坏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D. 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感染人体,即抗原进入机体,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增殖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抗体可以特异性的结合抗原形成沉淀,但不能使其降解,A错误; B、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促进各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免疫功能加强,B正确; C、HIV就可以破坏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C正确;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靶细胞),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A。 30.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 - 36 - A.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B. 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C. 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寒冷环境下,机体散热量增大,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兴奋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和体液两个途径增加产热,达到与散热量的平衡,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详解】A、寒冷会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A正确; B、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体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冷觉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温度下降时下丘脑会感受到并发出指令,C正确; D、在体液调节方面,下丘脑会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最终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D。 31. 如图为影响人体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根据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常机体中对胰岛素分泌起影响作用的物质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 B. 血糖浓度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C. 图中的下后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完全丧失 D. 图中抗体攻击受体后引起的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 36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下丘脑不同区域的感受器甲和乙可以分别感受血糖浓度升高或下降的刺激,之后通过调节胰岛A细胞(丁)和胰岛B(丙)细胞的激素分泌量,达到平衡血糖的目的。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机体中对胰岛素分泌起影响作用的物质有葡萄糖(刺激感受器)、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的信号物质)和胰高血糖素(激素调节),A正确; B、图中代表血糖浓度调节的方式是:感受器甲/乙→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胰岛A/B→产生激素→作用于组织细胞或靶细胞,影响代谢过程,达到调节血糖的目的,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当下丘脑的相应区域被破坏时,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丁)或胰岛B细胞(丙)使它们产生相应激素来调节血糖,所以血糖调节能力并未完全丧失,C错误; D、如图所示,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组织细胞无法接受胰岛素信号,无法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应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中的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 32. 下列关于激素的应用,错误的是( ) A.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 B. 园林工人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抑制侧芽生长 C. 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适宜浓度的2,4-D,可获得无子果实 D.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这种“气”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了各种植物激素的功能。 【详解】A、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的作用,A正确; B、解除顶端优势目的是促进侧芽生长,B错误; C、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C正确; D、乙烯有催熟功能,D正确。 - 36 - 故选B。 【点睛】熟知各种激素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 丝瓜茎矮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这种突变有两种可能,一是不能合成激素的受体,二是不能合成激素。为探究某种矮生丝瓜属于哪种突变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激素 茎伸长量 赤霉素处理(浓度单位:mM) 生长素处理(浓度单位:mM) 0 0.3 0.9 1.5 0 5 25 125 正常丝瓜茎伸长量(cm) 13 20 23 30 13 22 22 12 矮生丝瓜茎伸长量(cm) 4 4 4 4 4 4 4 4 A. 该矮生丝瓜不能合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 B. 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特定器官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C. 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正常丝瓜茎的生长调节具有两重性 D. 用赤霉素和生长素同时处理正常茎丝瓜,茎的伸长量最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表中数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大,正常丝瓜的伸长量逐渐增加,都是促进生长;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正常丝瓜的伸长量与未用生长素处理的对照,先增加后减小,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故表现出两重性。该矮生突变丝瓜不受赤霉素和生长素浓度的影响,故可推测突变丝瓜不能合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 【详解】A、该矮生突变丝瓜不受赤霉素和生长素浓度的影响,故可推测突变丝瓜不能合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A正确; B、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无产生生长素的特定器官,B错误; C - 36 - 、由表格数据可知,赤霉素对正常丝瓜茎只有促进生长的作用,生长素对正常丝瓜茎的生长调节具有两重性,C错误; D、由于没给出用赤霉素和生长素同时处理正常茎丝瓜,因此茎的伸长量的大小也无法比较,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4. 在右侧照光的情况下,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云母片不透水)( ) A. 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 B. 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 将⑤的右上角放置含少量生长素的琼脂块,会弯向光源生长 D. ③既生长也不弯曲 【答案】C 【解析】 【分析】 锡箔纸不透光,①②为一组对照实验,由于胚芽鞘尖端为感光部位,因此①直立生长,②将弯向光源生长; 云母片不透水,因此尖端的生长素也不能透过云母片向下运输,③不生长也不弯曲; 琼脂片透水也透光,因此④的生长状况与②相同;⑤缺少尖端,没有生长素,因此不生长也不弯曲。 【详解】A、①中尖端为感光部位,由于锡箔纸不透光,因此①直立生长,A正确; B、②④的尖端均能感受到光的刺激,并且生长素能够向下运输,因此②④均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B正确; - 36 - C、将⑤的右上角放置含少量生长素的琼脂块,则右侧生长速度快,将向左侧弯曲生长,C错误; D、由于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所以③既生长也不弯曲,D正确。 故选C。 35.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环境中的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种群就按“J” 型曲线增长 B. 每毫升湖水中有20个蓝球菜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 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 种群的“S”型曲线增长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两方面,其中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空间特征则有平均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等类型。 【详解】A、“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不仅仅是食物空间的充足 ,A错误; B、单位体积中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是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描述,B错误;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 D、种群的“S”型曲线增长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影响,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在超过一定值后的增长减缓,D正确。 故选D。 36. “草→兔子→蛇”为某森林的一条食物链。若鹰迁入该森林,捕食蛇并栖息于林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中蛇是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B. 兔子产生的粪便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同化量 C. 鹰的迁入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B 【解析】 - 36 - 【分析】 若鹰迁入该森林,捕食蛇,则会形成新的食物链:草→兔子→蛇→鹰。 【详解】A、蛇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A错误; B、粪便中含的能量是没有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B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是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会因为鹰的迁入而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该题借助食物链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熟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坏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是生产者,B, D, E是消费者 B. E每增加1kg的体重,最多需要25kg的A C. 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 D. 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的箭头方向,可先判断出A为生产者,C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而后推出B为分解者,D、E为不同营养级的消费者。 【详解】A、图中B是分解者,A错误; B、E为次级消费者,根据一个稳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可以计算其每增加1kg的体重,最多需要生产者(A)为1÷10%÷10%=100kg,B错误; C、物质循环进行的动力是能量的流动,故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C正确; D - 36 - 、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错误。 故选C。 38. 下列信息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B. 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 蝙蝠依赖自身发出的声波完成取食与飞行 D. 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详解】A、B、D都属于化学信息;C属于物理信息,与其他三项不同,故选C。 39. 人们将某小型天然湖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 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动物因缺氧而大批死亡 D. 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人工鱼塘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还有投放饲料里所含的化学能,A错误;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动物因缺氧而大批死亡,C - 36 - 正确; D、该生态系统稳态失衡是因为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D正确。 故选A。 【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尤其是理解如何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B.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直接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这一层次,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A正确;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 D、细菌有属于分解者,也有属于消费者(如寄生型细菌)或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D错误。 故选D。 - 36 - 二、非选择题: 41. 如图是某玉米植株体内部分生理过程图,其中A~D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有关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d分别表示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D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B完成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18O标记光反应所需的水,那么在过程C的最终产物中,有可能检测到合18O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米根系从上壤中吸收Mg2+、NO3-等离子的吸收量有差异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H2O) (2). 二氧化碳(CO2) (3). 氢(或NADPH或[H]) (4). 类囊体薄膜(或叶绿体基粒) (5). 细胞质基质 (6).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7). 水(或H2O、H218O)二氧化碳(或CO2、Cl8O2) (8). 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代表光反应,B代表暗反应,C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D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a是水分子、b是氧气、c二氧化碳、d是[H]、e是ATP。 【详解】(1)图中a表示的物质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且可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所以是水;c表示呼吸作用的产物,可用于暗反应,故为二氧化碳;B表示暗反应过程,d是[H]。 (2)图中A为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D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3)B代表暗反应,该过程可将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用18 - 36 - O标记光反应程中的水,则光合作用会释放出放射性的氧气,再经呼吸作用氧气被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消耗,重新形成具有放射性的水;同时被标记的水可用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有标记的二氧化碳。 (5)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矿质离子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因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故王米根系从上壤中吸收Mg2+、NO3-等离子的吸收量有差异性。 【点睛】模解答式图根本就是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本题中考查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这部分知识点要从多个角度方程式、模式图等去理解。 42. 如图甲为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图乙表示图甲中某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的E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刺激A点使具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是缩于反射的反射弧,当手指无意间触到针尖时,会立即发生缩手反射。在这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__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的。但当医生用针刺手指取指尖血时,人们并未发生缩手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乙中位于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通过__________这一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4)某种麻醉药能阻断图中的反射活动,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正明这种麻醉药“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___________。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微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微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 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1).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 单向 (4).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5). 胞吐 (6). 突触间隙 (7). 特异性受体 (8). A 【解析】 【分析】 - 36 - 1、图甲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A是传出神经,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图乙:D是突触小泡,E是突触后膜。 2、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构成突触,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突触处信号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详解】(1)乙图中的E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当手指无意间触到针尖时是刺激感受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由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所以医生用针刺手指取指尖血时,人们并未发生缩手反射。 (3)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4)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放置在神经纤维处还是突触处,因变量是肌肉是否收缩,刺激部位是无关变量,其设置遵循等量性原则:图甲中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①③对照说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A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等相关知识,考生识别图中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43. 湿地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它可以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是自然界中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其中沼泽类的地形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请根据生态系统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沼泽地里水田鼠的种群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水田鼠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 (3 - 36 - )沼泽干涸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功物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蛇能够依据水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水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蛇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表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湿地生态系统集旅游文化、生态调节于一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 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标志重捕法 (3). 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4). 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5). 次生演替 (6). 提高植物对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7).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 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种群中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等。对于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能力广的生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即营养结构; (2)水田鼠属于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以外,剩余的能量会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沼泽中含有基本的土壤条件和部分生物体,所以从沼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中的垂直结构包括植物的垂直结构和动物的垂直结构,其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可以提高植物对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而动物的分层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蛇与水田鼠属于捕食关系,通过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湿地生态系统的旅游文化属于直接价值,生态调节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点睛】该题的易错点是种群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可以分为呼吸作用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也可以进而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44. 果绳翅形中的长翅和残翅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眼色中的红眼与白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E、e控制,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不在Y - 36 - 染色体上。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长翅红眼的雌果蝇与长翅白眼的雄果蝇杂交,子代中雌雄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长翅红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残翅白眼=3 :3:1: 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果蝇的翅形显性性状是_________,等位基因B、b位于____,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红眼和白眼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根据实验结果无法判断等位基因E、re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题干的子代果蝇中,选择适合的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证明等位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_______________。(简要写出实验思路、结果)。 【答案】 (1). 长翅 常染色体上 (2). 子代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长翅:残翅均等于 3:1 (3). 遵循 (4). E/e 无论位于 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都会与该实验结果相符 (5). 实验思路:选择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绳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或选择子代的红眼雌果绳和红眼雄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 (6). 结果:后代嫌性全红眼,雄性全为白眼,则E/e位于X染色体上(或结果:后代罐性全红眼,雄性有红眼和白眼,则 E/e 位于 X 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长翅与长翅杂交后代出现残翅,可知长翅是显性性状,子代中长翅:残翅=3:1。亲代的红眼与白眼杂交,后代红眼:白眼=1:1,两对相对性状综合考虑的子代性状是长翅红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残翅白眼=3 :3:1: 1,为(3:1)×(1:1),由此可知控制果蝇翅型和颜色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定律。 【详解】(1)依据长翅与长翅杂交,后代出现了残翅,可知长翅是显性性状。子代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长翅:残翅均等于 3:1,没有性别差异,可知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2)由分析可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红眼和白眼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亲代的红眼和白眼杂交后代中红眼:白眼=1:1,无法判断基因的位置,因为E/e 无论位于 X - 36 -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都会与该实验结果相符。要想进一步验证等位基因E/e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可选择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绳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或选择子代的红眼雌果绳和红眼雄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若后代雌性全红眼,雄性全为白眼,则E/e位于X染色体上(或结果:后代雌性全红眼,雄性有红眼和白眼,则 E/e 位于 X 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使用条件、果蝇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分析题干获取信息,利用相关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 3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