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P 31 S 32 Cl 35.5 Fe 56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下来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B. 为减少传染性,出门应戴好口罩 C. 该病毒属于双链的DNA病毒,不易变异 D. 该病毒可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通常病毒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飞沫传播,二是接触传播,三是空气传播,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A正确; B.飞沫传播就是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黏膜表面,为了减少传染性,出门应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B正确; C.该冠状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其核酸为正链单链RNA,C错误; D. “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NaClO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使病毒的蛋白质氧化发生变性而失去其生理活性,因此“84消毒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2.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8 - A. 水浴加热的优点为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 B. 浓硫酸、浓硝酸和苯混合时,应先向浓硝酸中缓缓加入浓硫酸,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将苯逐滴滴入 C. 仪器a的作用是冷凝回流,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D. 反应完全后,可用仪器a、b蒸馏得到产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浴加热可保持温度恒定,即水浴加热的优点为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故A正确; B.浓硫酸稀释放热,为了防止暴沸,则向浓硝酸中缓缓加入浓硫酸,为防止苯挥发,待冷却后,将苯逐滴滴入,故B正确; C.球形冷凝管可冷凝回流反应物,则仪器a的作用是冷凝回流,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故C正确; D.反应完全后,混合体系分层,应分液分离出有机物,再蒸馏分离出硝基苯,故D错误; 故选:D。 3.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某萜类化合物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萜类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10H14O B. 该有机物属于芳香烃 C. 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 D. 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可生成两种芳香烯烃 - 18 -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C10H14O,故A正确; B.萜类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属于芳香化合物,不属于芳香烃,故B错误; C.萜类化合物中含有4个饱和碳原子,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故C错误; D.萜类化合物含有羟基,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的两个甲基是等效的,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只能生成一种芳香烯烃,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判断分子中共线、共面原子数的技巧 1.任何两个直接相连的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2.任何满足炔烃结构的分子,其所有4个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3.苯环对位上的2个碳原子及与之相连的2个氢原子共4个原子一定在一条直线上。 4.典型所有的原子一定共平面的有:CH2=CH2、CHCH、苯;可能共平面的有:CH2=CH—CH=CH2、。 5.只要出现CH4、—CH3或—CX3等,即只要出现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肯定不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4.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Y是金属元素,X的焰色呈黄色。W、Z最外层电子数相同,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工业上一般通过电解氧化物的方法获得Y的单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W、X、Y形成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 B. Y和Z形成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得 C. Z和W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2和1∶3的共价化合物 D. 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两两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Y是金属元素,X的焰色呈黄色,则X为Na;工业上一般通过电解氧化物的方法获得Y的单质,则Y为Al ,W、Z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属于同主族元素,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符合条件的W、Z为O、S。 - 18 - 【详解】A.W、X、Y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是O 2-、Na+、Al 3+,其核外电子数都为10,故A正确; B.Y和Z形成的化合物是Al2S3,硫化铝在水溶液能发生剧烈的双水解反应,所以不能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得,故B错误; C.S、O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2和1:3的共价化合物SO2、SO3,故C正确; D.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铝、硫酸,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与氢氧化钠、硫酸都反应,所以它们之间能两两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5.热催化合成氨面临的两难问题是:采用高温增大反应速率的同时会因平衡限制导致NH3产率降低。我国科研人员研制了Ti-H-Fe双温区催化剂(Ti-H区域和Fe区域的温度差可超过100℃)。Ti-H-Fe双温区催化合成氨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为N N的断裂过程 B. ① ③在高温区发生,②④⑤在低温区发生 C. ④为N原子由Fe区域向Ti-H区域的传递过程 D. 使用Ti-H-Fe双温区催化剂使合成氨反应转变为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经历①过程之后氮气分子被催化剂吸附,并没有变成氮原子,,①过程中氮氮三键没有断裂,故A错误; B. ①为催化剂吸附N2的过程,②为形成过渡态的过程,③为N2解离为N的过程,以上都需要在高温时进行;为了增大平衡产率④⑤要在低温区进行,故B错误; C. 由题中图示可知,过程④完成了Ti-H-Fe-*N到Ti-H-*N-Fe两种过渡态的转化,N原子由Fe区域向Ti-H区域传递,故C正确; - 18 - D. 化学反应不会因加入催化剂而改变吸放热情况,故D错误; 故选:C。 6.pC类似pH,如图为CO2的水溶液中加入强酸或强碱溶液后,平衡时溶液中各种组分的pC - pH图。依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 B. H2CO3电离平衡常数 C. 人体血液里主要通过碳酸氢盐缓冲体系()可以抵消少量酸或碱,维持pH =7.4,但当过量的酸进入血液中时,血液缓冲体系中的最终将变大 D. pH =9时,溶液中存在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酸存在的溶液中酸性较强、碳酸根离子存在的溶液中碱性较强,所以碳酸根离子和碳酸不能大量共存,、、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当pH=6时,pC()=pC(),结合=,故B正确; C.人体血液里主要通过碳酸氢盐缓冲体系()可以抵消少量酸或碱,维持pH =7.4,但当过量的酸进入血液中时,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放出CO2,碳酸浓度基本不变,则血液缓冲体系中的最终将变大,故C正确; D.pH =9时,由图象可得溶液中离子关系是c()>c()>c(OH-)>c()>c( - 18 - ),因此D选项的离子浓度关系不可能出现,故D错误; 答案选D 7.如图所示是一种以液态肼(N2H4)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某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的新型燃料电池。该固体氧化物电解质的工作温度高达700—900℃时,O2—可在该固体氧化物电解质中自由移动,反应生成物均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池内的O2—由电极甲移向电极乙 B. 电池总反应为N2H4+2O2=2NO+2H2O C. 当甲电极上有1molN2H4消耗时,标况下乙电极上有22.4LO2参与反应 D. 电池外电路的电子由电极乙移向电极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燃料电池中,负极上燃料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N2H4+2O2--4e-=N2↑+2H2O,故电极甲作负极,电极乙作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电池总反应为:N2H4+O2=N2↑+2H2O,结合离子的移动方向、电子的方向分析解答。 【详解】A. 放电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O2−由电极乙移向电极甲,A项错误; B. 反应生成物均为无毒无害的物质,负极上反应生成氮气,则电池总反应为N2H4+O2=N2↑+2H2O,B项错误; C. 由电池总反应为N2H4+O2=N2↑+2H2O可知,当甲电极上有1molN2H4消耗时,乙电极上有1molO2被还原,所以标况下乙电极上有22.4LO2参与反应,C项正确; D. 电池外电路的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即由电极甲移向电极乙,D项错误; 答案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一)必考题 - 18 - 8.某混合物浆液含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2),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Ⅰ和Ⅱ中的问题。 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反应①所加试剂NaOH的电子式为_________,B→C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__,C→Al的制备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探究反应②发生的条件。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填序号)___________。 a.温度 b.Cl-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 (3)0.1 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Ⅱ.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42-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___________(写化学式)。 【答案】 (1). (2). 加热(或煅烧) (3). 电解法 (4). a c (5). 2Cl2(g)+ TiO2(s)+2C(s)===TiCl4(l)+2CO(g) ΔH=−85.6kJ·mol−1 (6). 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 (7). CrO42-和Cr2O72- (8). NaOH和H2 【解析】 惰性电极电解混合物浆液时,Na+移向阴极,CrO42-移向阳极。Al(OH)3、MnO2剩下在固体混合物中。固体混合物加入NaOH时,Al(OH)3转化为AlO2-,通入CO2转化为Al(OH)3沉淀,再加热分解为Al2O3,最后熔融电解得Al。 (1)NaOH的电子式为 - 18 - ;根据上述分析,B→C的条件为加热或煅烧,C→Al的制备方法称为电解法。 (2)根据实验方案可知,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可知温度对该反应有影响;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说明加入H+能继续产生Cl2,可知溶液酸度对该反应有影响,综上所述,影响该反应的因素有温度和溶液的酸度,故选ac。 (3)0.1 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 kJ,配平方程式,可知2mol Cl2反应放热85.6kJ·mol−1,由此可得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l2(g)+ TiO2(s)+2C(s)===TiCl4(l)+2CO(g) ΔH=−85.6kJ·mol−1。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从而使CrO42-从浆液中分离出来;因2CrO42-+2H+Cr2O72-+H2O,所以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CrO42-和Cr2O72-;阴极室H+放电生成H2,剩余的OH-与透过阳离子交换膜移过来的Na+结合生成NaOH,所以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NaOH和H2。 9.氮的化合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来源,研究氮的化合物的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肼(N2H4)与四氧化二氮分别是火箭发射器中最常用的燃料与氧化剂。已知3.2g液态肼与足量液态四氧化二氮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放出热量61. 25 kJ,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 (2)尾气中的NO2可以用烧碱溶液吸收的方法来处理,其中能生成NaNO2等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3)在773 K时,分别将2.00 mol N2和6.00 mol H2充入一个固定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生成NH3,气体混合物中c(N2)、c(H2)、c(NH3)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选填字母)。 - 18 - a.v正(N2)=3v逆(H2) b.体系压强不变 c.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气体密度不变 ②在此温度下,若起始充入4. 00 mol N2和12. 00 mol H2,则反应刚达到平衡时,表示 c(H2)~t的曲线上相应的点为 ___(选填字母)。 (4)在373 K时,向体积为2L的恒容真空容器中充入0.40mol NO2,发生如下反应: 测得NO2的体积分数[φ(NO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t/min 0 20 40 60 80 φ(NO2) 1.0 0.75 0.52 0.40 0.40 ①计算0~20min时,v(N2O4)=____。 ②已知该反应,其中k1、k2为速率常数,则373K时,=_____;改变温度至T1时,k1=k2,则T1___ 373 K(填“>”“<”或“=”)。 【答案】 (1). 2N2H4(l)+N2O4(l)=3N2(g)+4H2O(l) ΔH=-1225 kJ·mol-1 (2). 2NO2 + 2OH- = NO2-+ NO3 -+H2O (3). bc (4). B (5). 2×10−3mol/(L·min) (6). 60 (7). >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反应热并书写热化学方程式;(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题干信息书写反应方程式;(3)根据平衡状态的特点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并用平衡移动原理及等效平衡思想分析解答;(4)由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反应速率,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答。 【详解】(1)3.2g液态肼完全反应放出热量为61. 25 kJ,则2mol液态肼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2H4(l)+N2O4(l)=3N2(g)+4H2O(l) ΔH=-1225 kJ·mol-1 - 18 - ,故答案为:2N2H4(l)+N2O4(l)=3N2(g)+4H2O(l) ΔH=-1225 kJ·mol-1; (2)题干信息产物有NaNO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N元素化合价既降低又升高,发生的是歧化反应,所以还有产物NaNO3,根据原子守恒判断产物中还有水,则反应方程式为:2NO2 + 2OH- = NO2-+ NO3 -+H2O,故答案为:2NO2 + 2OH- = NO2-+ NO3 -+H2O; (3)①反应为:N2+3H22NH3 a.v正(N2) =1/3v正(H2)=3v逆(H2),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b.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体系压强不变,说明反应物和生成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c.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数值上等于气体总质量比上总物质的量,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总物质的量不变,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d.气体总质量不变,体积不变,所以气体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故答案为:bc; ②起始充入4. 00 mol N2和12. 00 mol H2,相当于将充入2.00 mol N2和6.00 mol H2的两个容器“压缩”为一个容器,假设平衡不移动,根据图示分析知平衡时c(H2)=6mol/L,而“压缩”后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时3mol/L <c(H2)<6mol/L,且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故对应点为B,故答案为:B; (4)①设20min时,反应掉的NO2为2x,则: 20min时,NO2的体积分数为0.75,所以,解得x=0.08,所以反应20min时,消耗NO2的物质的量为0.08×2mol=0.16mol,0∼20min内,NO2的消耗速率为,根据化学计量比等于反应速率之比,则v(N2O4)=1/2v(NO2)=2×10−3mol/(L·min),故答案为:2×10−3mol/(L·min); ②反应达到平衡时有v正=v逆,即v(NO2)=2v(N2O4),达到平衡时,NO2的体积分数为0.40,即,解得x=0.15,所以化学平衡常数为,则有 - 18 - ,所以; 改变温度至T1时k1=k2,由于k1=2K·k2,则K=,平衡常数减小,考虑到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所以温度应为升高,即T1>373K,故答案为:60;>。 10.是一种绿色易溶于水的晶体,广泛用于化学镀镍、生产电泡等。可由电镀废渣(除镍元素外,还含有Cu、Zn、Fe、Cr等元素杂质)为原料获得。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是一种不溶于水易溶于强酸的沉淀;②已知,的。 (1)Ni的原子序数为28,则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写出H2O2的结构式______。 (2)步骤②,向滤液I中加入适量溶液的目的是除去Cu2+和,其中除去Cu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加之前需控制pH不能太低的目的是______。 (3)步骤③的目的是除去Fe和Cr,温度不能太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若在时,调pH=4除去铁,此时溶液中______________。 (4)粗镍中含有少量Fe、Zn、Cu、Pt等杂质,可用电解法制备高纯度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 ___(已知:氧化性Fe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