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中考语文复习教案之七年级上
2007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教案之七年级上 语文组 王颖 高慧茹 第一部分 古诗文专题 一、 明确课标内古诗文 1、诗歌8首: ① 《观沧海》(曹操) ★ 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② 《次北固山下》(王湾) ⑥《夜雨寄北》(李商隐) ③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⑦《泊秦淮》(杜牧) ④★《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⑧《浣溪沙》(晏殊) 2、文言文1篇: 《论语》十则 二、复习目标(明确) ①背诵默写准确无误。 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三、题型归纳(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1. 默写。中考考题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四种: ①直接式默写。题目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从而补充完整一句诗文或一首诗。考查对古诗文中重点句和名句的默写。常见的设题方式是“根据课文原句填空”,“用诗词原句填空”“用古诗文原句填空”等。 ②理解式默写。根据所提问题,从诗文中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写。一般提示篇名及内容要点,根据对诗文的理解填空。常见的设题方式是“根据要求写出古诗文原句”,“根据要求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等。例如河北中考2005年第2题(1)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____,____。 ③开放式默写。考查学生对某一方面内容的古诗文的积累。常见的设题方式是“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鸟’(春风、沙漠、劳动等)有关的完整的语句”、“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含有‘草’字的完整诗句”。 ④语境式默写。考查考生在现代语境中活用古诗。设置一定的情境,根据情景填写古诗文。设题方式举例:“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是“____,____。”(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河北省中考2004年第2题第2小题)。 2.文言文阅读理解。 2002年-2008年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分别是11、12、13、14、16分、13分,文言文阅读的文字材料取自课内。2002年-2008年考查的文言文阅读文章分别是《陋室铭》、《曹刿论战》、《五柳先生传》、《三峡》、《小石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醉翁亭记》。中考考题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识记: 课内涉及的作家作品。 背诵默写文章空缺的句子。 2、理解: 解释文言实词(含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翻译文中句子。从内容上看,一般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能力角度上说,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 标出句子的朗读节奏。 3、分析概括: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段意或中心。 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概括作者或人物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或道理。 4、鉴赏评价: 评价文中某个人物。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思想内容等。 赏析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文言文识记能力中考评分标准比较严格,需要做到一字不错,有错该空不得分,需要特别注意。 四、复习交流(学生自由复习----相互交流、检验) 五、全班复习检验(附:检测试卷及答案) 六、教师分析讲评、学生查漏补缺、总结易错点。 附:七年级复习试卷(一)及答案 (一)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树木丛生,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____,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3.____,若出其中;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乡书何处达?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6.潮平两岸阔,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7.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8.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晏殊《浣溪沙》) 1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晏殊《浣溪沙》) 1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 14.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杜牧《泊秦淮》) 15.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6.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7.夕阳西下,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8.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9.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0.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1.学而时习之,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论语十则》) 22.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23.见贤思齐焉,____。(《<论语>十则》) 24.____,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二)根据要求写出古诗文原句。 1.四季中的花,在诗人笔下各具情态。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摹写莲叶田田、夏荷怒放;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现秋菊淡雅、南山悠悠;王安石《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点染冬梅傲雪、风骨凛然。 2.“一切景语皆情语”。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透露出诗人对莺歌燕舞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而晏殊《浣溪沙》中“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则表现了作者感时伤逝之情怀。 3.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4.唐代诗人李商隐、杜牧被称为“小李杜”。杜牧善用绝句,讽咏史事,寄托心志,《泊秦淮》中,他借用典故讽刺统治者昏庸腐败的诗句是“____,____”;在《赤壁》中用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商隐的诗则想像大胆,意境奇美,《夜雨寄北》中“____,____”两句,突出时空局限,憧憬着与亲友秉烛欢谈的场景;《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以象征手法歌颂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读来凄美动人。 5.许多成语源自古诗文。源自《<论语>十则》,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____。源自《曹刿论战》,表示趁热打铁、一去呵成的成语是“一鼓作气”。源自《桃花源记》,借指与世隔绝、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理想地方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6.《〈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 7.《观沧海》中,交代登临的地点和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 8.《次北固山下》抒写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的一句是____ 。 10.《观沧海》中,用丰富的联想表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同时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 1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与首联相照应,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流逝的诗句是____,____。 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传情,将人隔两地、难以相从的李白与王昌龄心灵联系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 13.诗歌善用互文。巧用互文,杜牧《泊秦淮》的“____”将暮霭、淡月、寒水、浅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王湾《次北固山下》的“____,____”寓情于景,写旅途所见的青山绿水的景色。 14.《〈论语〉十则》中比喻社会现象,表明志士在艰危的境况中奋斗到最后的诗句____,____。 15.《〈论语〉十则》中“____,____”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也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参考答案 (一) 1.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2.东临碣石 3.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4.却话巴山夜雨时5.归雁洛阳边 6.风正一帆悬 7.海日生残夜 8.乱花渐欲迷人眼 9.谁家新燕啄春泥10.绿杨阴里白沙堤 11.似曾相识燕归来 12.夕阳西下几时回 13.人不知而不愠 14.隔江犹唱后庭花 15.烟笼寒水月笼沙 16.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17.断肠人在天涯 18.闻道龙标过五溪 19.随风直到夜郎西 20.君问归期未有期 2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22.学而不思则罔2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4.己所不欲 (二)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无可奈何花落去 3.绿杨阴里白沙堤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不耻下问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东临碣石,以观沧海。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断肠人在天涯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3.烟笼寒水月笼沙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 班级 姓名 学号 1.填空:(19分) ⑴《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⑵“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 ⑶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论语(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3.判断下列各句有没有通假字,如果有,请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诲女知之乎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6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 ⑸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 ) ⑹)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 恕: ) 5.请写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4分)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列举。(6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 10.写出你所积累的其他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至少2句?(4分)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4分) 1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4分) 。 比较阅读: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不亦说乎 (2)思而不学则殆 (3)学而不思则罔 (4)学而时习之 2.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3.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4.(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案 1.⑴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家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丘 仲尼 春秋时期 思想家 教育家 ⑵《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Lún yùn xǐnɡ wǎnɡ dài 3.⑴“说”通“悦”, yuè 愉快。 ⑵无 ⑶“女”通“汝”,rǔ 你 ⑷“知”通“智”,zhì 智慧 4.⑴生气、发怒 ⑵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⑶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⑷听从,采纳 ⑸年 ⑹大概 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5.(一日三省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 6.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⑵在温习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⑶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害。 ⑸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 9、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 10、略。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比较阅读答案: 1、(略)2、(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感叹的启示可以从一个人要谦虚或骄傲使人落后或谦受益满招损等理解就可以。 3、态度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结合或是学与思结合也可以。 4、(1)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2)有必要他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确认。或者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部分 典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 一、 明确课内精读篇目: 写景抒情类散文:《春》、《济南的冬天》 借物喻人类散文:《紫藤萝瀑布》 写人叙事类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 科普类说明文:《看云识天气》 二、复习目标: 通过课内精读熟练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及常考文题的答题技巧。 三、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春》、《济南的冬天》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总结 (一)导入:散文阅读。是许多同学颇为头疼的难点。“写景抒情”作为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是我们每个同学需要用心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抒情散文的作者往往借助景物,把所要抒发的情感具体化。如果是以写景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穿插和阐发,那么就叫做“写景抒情”;如果文章是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作者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或象征,那么就叫做“借景抒情”。 (二)学生自读:《春》、《济南的冬天》 学生自己依照老师提示总结两篇文章的知识点: 1、 概括文章写景的顺序 2、 文章抓住那些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绘 3、 作者运用了那些表达方式,各举一例 4、 作者写景运用了那些手法 5、 选取你喜欢的写景句子进行赏析,并总结此类赏析的基本规律 6、 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组内交流、合作探究 (四)小组展示 (五)总结难点 有关景物描写的方法 1、关注描写顺序 观察有序,写作才有条理,这是状物的基本要求之一。景物描写的层次是按照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进行的,不能杂乱无章。 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景物的画面就可以井然有序的展开。 按时间变化的顺序写景。如: 《济南的冬天》中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及其特点,准确描画。 写人要有个性,写景要有特色,要想给人独特鲜明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可以说,这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 《春》中抓住春草的软、绿、嫩,春雨的多、细、密的特点进行描绘; 《济南的冬天》中抓住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水色——绿的特点进行描绘 3、关注描写角度 描写景物时应调动多种感官,对能寓理的景物作全方位的描绘,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细摹景物的特征。使所托之景生动并富有美的意境。如:在《春》中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4、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景和静景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所以,要想描写好景物,就要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起来,所描绘的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变换视角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6、“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7、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准确的修饰词语 8、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名句,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关写景语言的赏析 1、 赏析角度: 语言(修辞方法、用词等) 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情感(热爱、赞美) 2、 答题规律(模式) 本句(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