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题库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作业13 氮及其化合物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B.可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的方法收集氨气 C.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后可得到纯净的氨气 D.氨气溶于水后,水溶液中主要以铵根离子的形式存在 2.(2019福建莆田质检)下列有关浓硫酸与浓硝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露置空气中,两者浓度均降低 B.常温下,两者均能使铁、铝钝化 C.一定条件下,两者均能与铜反应 D.两者都具有强氧化性,均能氧化SO2 3.下列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且一步反应就能完成的是( )。 ①N2→NO2 ②NO2→HNO3 ③NO2→NO ④N2→NH3 ⑤N2→NO ⑥NO2→N2O4 ⑦NH3→NO2 ⑧NO→NO2 A.②⑤⑦ B.①③④ C.⑤⑧ D.⑤⑥⑧ 4.下列各组气体在常温下能共存且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NO和O2 B.HCl和NH3 C.H2和CO D.SO2和CO2 5.氮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含氮化合物及其性质的多样性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2+、Mg2+、Cl-、NO能大量共存于pH=0的溶液中 B.1 L浓度为1 mol·L-1的NH4Cl溶液中含有NA个NH C.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向混合物中滴加适量稀硝酸 D.不论是浓硝酸还是稀硝酸,与铜反应均体现出硝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6.红热的木炭与浓硝酸共热产生的气体等分为①和②两份,第①份先通过适量蒸馏水,再导入少量石灰水;第②份直接通入少量石灰水。则石灰水的变化最可能为( )。 A.①不变浑浊,②变乳白色 B.①变乳白色,②不变浑浊 C.①变乳白色,②变乳白色 D.①不变浑浊,②不变浑浊 7.无色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甲气体依次经过如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且最终无剩余气体。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NH3、NO2、N2 B.NH3、NO、CO2 C.NH3、NO、CO2、N2 D.NO、CO2、N2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HNO3分解成了NO2 B.实验室检验氨气的方法是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或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呈红色 C.灼热的铂丝与NH3、O2混合气接触,铂丝继续保持红热,说明氨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D.浓硝酸有强氧化性,常温下能与Fe发生剧烈反应 9.(2019上海奉贤三模)用内置有螺旋状铜丝的胶头滴管小心吸取一滴管浓硝酸后迅速插入细口瓶中(如下图),滴管与瓶口接触处垫一小块滤纸使滴管与瓶口留少量空隙,依次观察到如下现象:①滴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液面下降;②滴管内液面上升,气体变成无色;③滴管内液面再次下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现象①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为NO2 B.产生现象②的原因是NO2与水反应 C.产生现象③的原因是铜与稀硝酸反应 D.最终瓶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NO3)2 10.为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物中气体为NO,设计下图实验(实验过程中活塞2为打开状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关闭活塞1,加入稀硝酸至液面a处 B.在装置左侧稍加热可以加快稀硝酸与铜的反应速率 C.通过关闭或开启活塞1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 D.反应开始后,胶塞下方有无色气体生成,但不能证明该气体为NO 11.(2019吉林长春调研)如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烧瓶与气体B充分反应,打开夹子,可发现试管内的水立刻沸腾了,则液体A和气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 A.水、氯化氢 B.硫酸、氨气 C.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氮 D.水、氢气 12.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下图所示转化的是( )。 a b c A Al AlCl3 Al(OH)3 B[来源:Zxxk.Com] HNO3 NO NO2 C Si SiO2 H2SiO3 D NH3 NO2 NO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来源:1ZXXK] 13.(2019北京怀柔月考,27)(14分)金属铝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可与N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关系如下: 已知,气体D和F反应可生成盐,气体D和A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两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C、E排入大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在催化剂存在下,D可以将C、E转化为无毒的气态单质,该单质的电子式为________。 (3)完成并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Al+NO+OH-+H2O——________+________。 (4)过量D的水溶液与A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除去气体C中的杂质气体E的化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Al与NO在酸性条件下反应,Al与被还原的NO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 14.(2019河北沧州质监)(12分)某同学利用下列装置实现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过程如下: Ⅰ.取一段铜丝,用稀硫酸除去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Ⅱ.将洗涤后的铜丝做成匝数较多的螺旋状。 Ⅲ.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入化学试剂。 (1)请完成过程Ⅰ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u2(OH)2CO3+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Ⅲ的后续操作如下: ①为使浓硝酸与铜丝接触,操作是打开止水夹a和b,____________________。当红棕色气体较多时,轻抽注射器使反应停止,关闭a取下注射器。生成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控制b和分液漏斗活塞,当玻璃管充满稀硝酸时,关闭b打开a,可见有无色气体产生。稀硝酸充满玻璃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一支盛满红棕色气体的小试管倒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5.(2019河南开封二模)(15分)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固定、 加热仪器和橡胶管略)进行有关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装置①制取NH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下同),装置中所盛试剂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②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3,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__。证明氨气已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氨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得到氮气和铜,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氮气(可含有少量的水),应使用上述仪器中的(按气流方向从左向右列出):②→________。此时③中应盛放________。 16.(11分)小明为验证NO2的氧化性和NO的还原性,设计了如下装置制取NO2和NO,并验证其性质,装置图如下: (1)写出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证明NO2的氧化性;在丙中鼓入空气后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可证明NO的还原性。 (2)实验前丙中充满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应方程式和简要文字回答)。 (3)小华对小明的实验设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乙中的现象不足以证明NO2的氧化性,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怎样才能证明NO2的氧化性?______________(简要回答出原理和现象即可)。 参考答案 1.C 解析:硫酸电离的H+使溶液呈酸性,NO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铜反应,A错误;饱和氯化铵溶液虽然使氨气的溶解度降低,但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氯化铵溶液显酸性,B错误;NH4HCO3NH3↑+H2O↑+CO2↑,H2O、CO2均能被碱石灰吸收,C正确;因为氨水是弱碱,所以氨气溶于水后大部分以NH3·H2O的形式存在,D错误。 2.D 解析:A选项,浓硫酸吸水、浓硝酸挥发,正确;D选项,浓硫酸不能氧化SO2,错误。 3.C 解析:①、⑦不能一步完成;由NO2与水反应可知②、③不需要加氧化剂;④应该加入还原剂、⑥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4.D 解析:NO与O2、HCl与NH3均反应,所以A、B不符合;C选项H2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O应用排水法收集。 5.D 解析:A选项,H+、Fe2+、NO不能大量共存;B选项,NH水解使NH物质的量小于1 mol;C选项,Cu与硝酸反应。 6.B 解析:碳与浓硝酸反应产生CO2和NO2的混合气体,而NO2可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为强酸,故混合气体直接通过石灰水,会产生Ca(NO3)2溶液,难以得到CaCO3沉淀;混合气体先通过水,NO2可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则剩余NO和CO2的混合气体,再通过石灰水会产生CaCO3沉淀。 7.B 解析:N2不参加上述反应,排除法,A、C、D均不可以。 8.C 解析:A选项,HNO3与Fe2+反应生成NO,NO与空气接触生成NO2,错误;B选项,应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错误;D选项,Fe遇浓硝酸发生钝化。 9.D 解析:抓住液面变化的原因——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进行分析;硝酸是否过量不能确定,所以D选项错误。 10.A 解析:A选项,关闭活塞1,将无法加液体到液面a,错误;C选项关闭活塞1,生成的NO把稀硝酸压向右边,使铜丝与稀硝酸分离,正确;D选项,想证明该气体为NO,必须使NO与O2接触,生成红棕色NO2。 11.D 解析:压强减小,沸点降低,A、B、C中的气体均易溶于水或与液体反应,使烧瓶中气压降低,只有D选项不符合。 12.B 解析:A项:Al(OH)3→Al的转化必须经过Al(OH)3→Al2O3→Al这两步;C项:SiO2→H2SiO3必须经过两步SiO2→Na2SiO3→H2SiO3,H2SiO3→Si也必须经过两步H2SiO3→SiO2→Si;D项:NH3→NO2必须经过两步NH3→NO→NO2。 13.答案:(1)Al(OH)3 (2)∶N⋮⋮N∶ (3)8Al+3NO+5OH-+2H2O===8AlO+3NH3↑ (4)3NH3·H2O+Al3+===Al(OH)3↓+3NH (5)4NH3+5O24NO+6H2O (6)3NO2+H2O===2HNO3+NO (7)1∶1 解析:依据Al与稀硝酸反应可知A、C分别为Al(NO3)3、NO,所以E、F分别为NO2、HNO3;在强碱条件下可知B中含AlO;由气体D和HNO3、Al3+反应分别生成盐、白色沉淀,可知D为NH3;(7)Al的化合价升高3、NO化合价降低3,依据化合价守恒可知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 14.答案:(1)Cu2(OH)2CO3+4H+===2Cu2++CO2↑+3H2O (2)①从注射器中推入空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将玻璃管中的NO2和空气排出[来源:1ZXXK] (3)3NO2+H2O===2HNO3+NO 解析:(2)①为使浓硝酸上升与铜丝接触,应该增大锥形瓶中的气压,停止反应时,降低锥形瓶中的气压即可;②因为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所以要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 15.答案:(1)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③⑨ 氨气难溶于该试剂,不与氨气反应,不易挥发[来源:Z_xx_k.Com] (2)在烧瓶导管处接上导气管,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气管末端插入水槽中,用热毛巾捂着烧瓶,观察导气管末端是否有气泡冒出,移开热毛巾一段时间,再观察导气管末端能否有一段稳定水柱 ⑥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管口,试纸变蓝(或蘸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管口,有白烟生成) (3)2NH3+3CuO3Cu+N2+3H2O ⑦→⑧→③→④ 稀硫酸[来源:1] 解析:(1)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应该用装置③把氨气的体积转换成液体的体积进行测量;(3)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一定含有空气,所以制取比较纯净的气体时应该用排水集气法,还应用装置③除去剩余的氨气。 16.答案:(1)Cu+4H++2NO===Cu2++2NO2↑+2H2O 溶液变浑浊,有无色气体生成 产生红棕色气体 (2)排净丙中空气,防止发生2NO+O2===2NO2,并用排水法收集NO (3)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是一种氧化性酸,可将Na2S氧化,使溶液变浑浊 可将干燥的NO2与干燥的H2S气体混合,若有黄色固体生成,即可证明NO2的氧化性 解析:甲中的化学反应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产生的NO2通过乙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进入丙,一氧化氮可与气球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从而证明一氧化氮具有还原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