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58种群的特征教案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3)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 考向一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1.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B.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C.a 的含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位置或布局是其空间特征 【参考答案】D 技法提炼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 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学科¥网 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D 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考向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 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 归纳整合 种群密度调查的注意事项 (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2)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我国近年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表述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表述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表述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 4.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6.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 C.标志物脱落 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7.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请判断相关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A.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若图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2 D.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 /(3S0)种/m2 8.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作标记,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9.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 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 10.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植物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甲 10.0 9.2 8.0 6.8 5.5 乙 3.0 2.1 1.1 0.3 0.1 丙 0.3 0.6 1.1 1.5 2.3 丁 3.0 2.0 0.4 0 0 (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或“>”)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型。 11.(2017·新课标Ⅲ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12.( 2015·新课标I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学科%网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错误;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的年龄组成:a是增长型,b是稳定型,c是衰退型。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不能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还要考虑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大小关系,A错误;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幼体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B正确;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正确;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稳定型,D正确。 4.【答案】C 【解析】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5.【答案】B 【解析】用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正确,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值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 6.【答案】A 7.【答案】C 【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并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应该是5+1+2=8,B正确;乙图中S0点是获取物种数最多对应的最小的样方面积,C错误;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 /(3S0)种/m2,D正确。 8.【答案】D 【解析】所做标记不应影响被标记生物的正常活动,因此标记个体与未被标记个体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故A项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故B项正确。标记符号过分醒目会破坏刺猬的保护色,使其易被捕食,故C项正确。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为: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识后重新捕获数×面积),即(50×40)/(5×4)=100只//km2,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曲线a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在一定范围内(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高于一定范围(即较高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A错误;曲线a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正确;由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C错误;种群密度相同时,存活率较低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故d点时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D错误。 10.【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2)20 = 衰退 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11.【答案】B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12.【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性 逐级递减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由表中数据可知,幼年个体(0+、1+、2+)为400个,成年个体(3+、4+、5+、6+、7+、8+)为400个,老年个体(9+、10+、11+、≥12)为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