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1课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同步备课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1课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同步备课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 第 11 课时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知识内容 考试属性及要求 考情解读 必考 加试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 验 b b 1.通过“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 细菌的实验”,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 程,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 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认同模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b b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 和重建实验 a a 考点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b/b) 1.T2 噬菌体 (1)结构:T2 噬菌体(如图)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无细胞结构),头部和尾 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 DNA。 (2)代谢特点:只能寄生在细菌体内,不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 (3)遗传特点: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 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2.实验方法 (1)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 35S 和 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2)标记程序: 3.实验过程及现象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 4.实验结果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来遗传的。 (3)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1.(2015·10 月浙江选考改编)下列关于用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 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代噬菌体的 DNA 控制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 B.合成子代噬菌体外壳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外壳都含 35S C.合成子代噬菌体 DNA 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 DNA 都不含 32P D.子代噬菌体中可检测到 32P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 DNA 控制下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原料来自 大肠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外壳都含 35S,A、B 正确;合成子代噬菌体 DNA 的原料来自大肠 杆菌,还有来自亲代噬菌体的 DNA,所以子代噬菌体中可含有 32P,C 错误,D 正确。 答案 C 2.(2017·温州选考模拟)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不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T2 噬菌体分别侵染大肠杆菌,适当时间后对标记物质进行检测,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的 是( ) A.3H 标记 B.32P 标记 C.35S 标记 D.32P 和 35S 标记 解析 用 32P 标记噬菌体,实际上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将 DNA 注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 入细菌,经离心后随细菌一起形成沉淀物,B 正确。 答案 B 大肠杆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b/b) 1.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 S 型菌 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 R 型菌 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4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 (2)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促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1)实验思路:从活的 S 型菌中抽提 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 R 型菌混合, 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2)实验过程 (3)特点:DNA 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4)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DNA 赋予了生物的遗传特性。 3.(2016·10 月浙江选考)用 R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可知( ) A.RNA 是转化因子 B.荚膜多糖具有生物活性 C.DNA 是转化因子 D.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 本实验属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离体细菌转化实验,图中只有加入 DNA 的一组 才发生转化,与其他组形成对照,说明 DNA 是转化因子。 答案 C 4.科学家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关于实验的结论错误的是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5 ( ) A.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 B.说明了 R 型活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 S 型菌 C.说明了 R 型活菌是无毒性的 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是无毒性的 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了肺炎双球菌存在转化因子,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A 错误;根据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R 型细菌→小鼠→死亡,说明 了 R 型活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 S 型菌,B 正确;根据 R 型细菌→小鼠→存活,说明了 R 型活菌是无毒性的,C 正确;根据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存活,说明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是无毒性的,D 正确。 答案 A 【归纳总结】 1.活体与离体细菌转化实验的比较 比较项目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用小鼠(体内) 用培养基(体外) 实验对照 R 型菌与 S 型菌的毒性比较 S 型菌的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 实验结论 S 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 质 两实验 的联系 (1)所用材料都是 R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是基础,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转化因子”是 DNA (3)两实验都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 细菌实验 思路相同 设法将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 能 处理方式 有区别 直接分离:分离 S 型菌的 DNA、荚 膜物质、蛋白质等,分别与 R 型菌 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 DNA 和蛋 白质的特征元素(32P 和 35S)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a/a) 1.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TMV 分别 提取 |—蛋白质――→感染 烟草―→不感病 —RNA――→感染 烟草―→感病 —RNA+RNA 酶――→感染 烟草―→不感病 (2)结论:RNA 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2.病毒重建实验及其对烟草细胞的感染 (1)实验过程及现象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7 (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重组病毒所繁殖的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 RNA 的株系,而不是提供蛋白质的株系。 3.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所以说 DNA 是主 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基因,就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在大多数生物中是 一段 DNA,在 RNA 病毒中是一段 RNA。 5.如图所示,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 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病毒丙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解析 杂种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质外壳和病毒乙的核酸组装而成的。其在侵染植物 细胞时注入的是病毒乙的核酸,丙由病毒乙的核酸指导合成的是病毒乙的蛋白质外壳,因而 病毒丙在植物细胞内增殖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病毒乙。 答案 D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 RNA 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一定是 RNA B.含有 DNA 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 C.既含有 DNA 又含有 RNA 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 D.只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解析 本题考查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含有 DNA 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 答案 B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7·金华期末)下列关于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烟草花叶病毒由一条 RNA 链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B.该实验证明了 RNA 是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 C.用 RNA 酶处理过的 RNA 仍具有感染效力 D.重建病毒所繁殖的子代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蛋白质的株系 解析 该实验证明了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不能证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用 RNA 酶处理过的 RNA 水解成了核糖核苷酸,因此不再具有感染效力;重建病毒所繁殖的子 代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 RNA 的株系。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通过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实的是( ) A.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C.DNA 是遗传物质 D.没有证实何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解析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只是证实了 S 型细菌内含有转化因子,具体转化因子是什么物 质不清楚。 答案 D 3.(2017·台州期末)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让壳体蛋白被标记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9 B.含 35S 的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放射性蛋白质附着在宿主细胞外面 C.含 32P 的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放射性同位素进入宿主细胞内 D.含 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会受实验时间影响 解析 病毒没有独立代谢能力,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答案 A 4.(2017·温州选考模拟)下列哪一个实验与“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无关( ) A.活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B.离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C.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解析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 R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 D 5.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 A.DNA 和 RNA B.DNA C.RNA D.主要是 DNA 解析 含有 DNA 的生物遗传物质就是 DNA。 答案 B (时间:40 分钟) 1.T2 噬菌体的结构组成是( ) A.蛋白质和脂质 B.蛋白质和糖类 C.蛋白质和 DNA D.蛋白质和 RNA 解析 T2 噬菌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 答案 C 2.根据现有的科学发现,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 A.核苷酸 B.核酸 C.DNA D.RNA 解析 细胞生物中,既含有 DNA,又含有 RNA,DNA 为遗传物质,病毒含有 DNA 或 RNA, 遗传物质为 DNA 或 RNA,故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只有少数 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 RNA,故根据现有的科学发现,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为核酸。 答案 B 3.在遗传物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实验中,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0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B.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 C.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D.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 A 4.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 菌,则新生的噬菌体可含有( ) A.32P B.35S C.32P 和 35S D.两者皆无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进入细菌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且合 成子代噬菌体所用的原料均来自细菌。故子代噬菌体的 DNA 含有少量的 32P,而子代噬菌体 的蛋白质外壳均不含有 35S。 答案 A 5.在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错误的是( ) A.注射 R 型菌后,小鼠不死亡 B.注射 S 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 S 型菌 C.注射 R 型菌及热处理的 S 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 S 型菌 D.注射 S 型菌及热处理的 R 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 S 型菌 解析 注射 R 型菌及热处理的 S 型菌,S 型菌的 DNA 使部分无毒的 R 型菌转化为有毒的 S 型菌,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既能分离出 S 型菌,又能分离出 R 型菌。 答案 C 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 A.在噬菌体 DNA 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B.在细菌 DNA 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C.在噬菌体 DNA 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D.在细菌 DNA 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解析 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 DN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 质外壳和 DNA 都是在噬菌体 DNA 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 答案 A 7.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和烟草的核苷酸种类依次是( ) A.4,4,4 B.4,4,5 C.4,4,8 D.8,8,8 解析 烟草花叶病毒为 RNA 病毒,只含有 RNA,故碱基只有 A、U、C、G 4 种,核苷酸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1 有核糖核苷酸 4 种;噬菌体为 DNA 病毒,只含 DNA,故碱基只有 A、T、C、G 4 种,核苷酸 有脱氧核苷酸 4 种;烟草是植物,所以既有 DNA 也有 RNA,根据碱基不同脱氧核苷酸分 4 种, 核糖核苷酸也分 4 种,故烟草碱基有 A、G、C、T、U5 种;核苷酸共有 8 种。 答案 C 8.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磷元素 D.HIV 的遗传物质水解可以产生 4 种核糖核苷酸 解析 豌豆的遗传物质是 DNA,并非“主要是”。 答案 A 9.关于赫尔希和蔡斯的“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35S 标记组:培养时间过长,沉淀物放射性增高 B.32P 标记组:搅拌不够充分,上清液放射性增高 C.35S 标记组:培养时间越长,含 35S 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高 D.32P 标记组:培养时间越长,含 32P 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低 解析 合成子代噬菌体 DNA 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且培养时间越长,子代噬菌体数目越 多,含 32P 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低。 答案 D 10.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 A.荚膜 B.蛋白质 C.R 型细菌的 DNA D.S 型细菌的 DNA 解析 S 型菌的 DNA 分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答案 D 11.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 断(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 RNA B.TMV 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C.侵入烟草细胞的 RNA 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RNA 是 TMV 的主要遗传物质 解析 通过接种的方式,TMV 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 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 TMV 的 RNA 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 错误;此实验说明 TMV 的遗传物质是 RNA,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2 而不是蛋白质,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没有主次之分,D 错误。 答案 A 12.如果用 3H、15N、35S、32P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 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 15N 和 35S 和 3H B.可在 DNA 中找到 3H、15N、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 15N 和 35S D.可在 DNA 中找到 15N、35S、32P 解析 DNA 中含有 3H、15N 和 32P,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把 DNA 注入细菌,所以在子代 噬菌体的 DNA 中能检测到 3H、15N、32P。另外,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是把外壳留在细菌外, 所以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检测不到 3H、15N、35S、32P。 答案 B 13.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 32P 标记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用 35S 标记 T2 噬菌体的 DNA B.分别用含有 32P 的 T2 噬菌体和含有 35S 的 T2 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 C.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 T2 噬菌体 D.该实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 由于噬菌体的 S 元素仅存在于蛋白质中,而 P 元素几乎都存在于 DNA 分子中,因 此实验中分别用 32P 和 35S 标记噬菌体进行实验,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B 1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 则获得侵染细菌的噬菌体的方法是( ) A.用含 35S 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 32P 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先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该细菌培养噬菌体 D.先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该细菌培养噬菌体 解析 S 元素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 P 元素存在于 DNA 分子中;在“噬菌体侵 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管的沉淀物主要是被感染的细菌,所以应用的是含 32P 标记的噬菌 体。由于病毒是活细胞寄生生物,所以应先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该细菌培养噬 菌体以获得含 32P 标记的噬菌体。 答案 D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3 15.下图中,烟草花叶病毒(TMV)与车前草病毒(HRV)的结构如 A、B,侵染作物叶片的 症状如 C、D。回答: (1)用 E 去侵染叶片 F 时,在叶片 F 上所患病的症状与________相同。 (2)F 上 的 病 毒 , 所 需 的 氨 基 酸 、 酶 和 ATP 均 来 自 ________ 。 蛋 白 质 外 壳 是 在 ______________合成的。 (3)F 上的病毒的各项特性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4)本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F 的细胞 F 细胞的核糖体上 (3)E 的 RNA(或 B 的 RNA、或 HRV 的 RNA) (4)R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6.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 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 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层液体中放射性应该为 0,其原因是: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 32P 的 DNA 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的__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 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其原因是: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经离心后 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填“是” 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使上清液________。 答案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蛋白质外壳 (3)分布在上清液中 是 出现放射性 17.下面介绍的是 DNA 研究的科学实验: 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4 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 的设计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用被 35S 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没有被放射性标记的________。 第三步:一定时间后,在搅拌器中搅拌,后进行离心。 (2)以上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遗传物质是 DNA,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外壳原料来自( ) A.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 (4)用 35S 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理论上离心之后沉淀中不含放射性,实际上沉淀中会含 有少量的放射性,产生一定的误差,产生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获得含 35S 标记的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 体 细菌 (2)此实验中没有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缺少对照组) (3)A (4)搅拌不充分 18.下图为用含 32P 的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 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 实验,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5 (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 ①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__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 32P? 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 ②图中的 A 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此过程中进入大肠杆菌的是________。 (2)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①实验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 0.8%的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是核酸部分进入,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体外,被标记的 P 元素位于核酸中,因此主要在细菌内出现放射性。 答案 (1)①大肠杆菌 不含有 ②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噬菌体的 DNA (2)①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 ②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内释放出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