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8章中国地理课时达标50
课时达标(五十) 一、选择题 某校学生到我国一村落进行地理考察。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沟渠纵横的水田,前方高山耸立、左侧椰林成排。他们步行进入村落,但见民居间涌泉处处。村主任带领他们参观该村的祠堂,提及当初祖先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 A.山东 B.台湾 C.四川 D.浙江 2.村民的祖先渡海来此后,对当地改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 A.地形 B.河流 C.土壤 D.植被 1.B 2.D 解析 第1题,“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说明该处与大陆之间有大海相隔,则为岛;“椰林成排”,应位于热带地区,据此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台湾。第2题,渡海来此之前,这里应该人烟稀少而森林覆盖率高;由于人口增加,为获得充足的粮食,开垦耕地种植水稻;则对当地改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植被。 读某区域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图示地区130°经线以东气温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 C.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西北角 D.乙处和气温最低处的温差可能为35 ℃ 4.下列关于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是因为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增温 B.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是因为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 C.甲地气温低于同纬度两侧,是因为受冬季风影响大 D.甲地气温低于同纬度两侧,是因为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多 5.下列关于乙地农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可以种植小麦,9月下旬播种 B.该地地广人稀,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 C.为提高该地区粮食产量,主要应扩大耕地面积 D.该地可以种植水稻,还可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 3.B 4.A 5.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等温线分布沿海密集,内陆稀疏,所以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低温中心位于图中东北角;乙处的气温为-25~-20 ℃,气温最低处的气温为-50~-45 ℃,所以乙处和气温最低处的温差为20~30 ℃。第4题,读图可知,甲处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向低值区域凸出,说明甲地气温比同纬度两侧地区气温高;根据经纬度可知,甲地位于大兴安岭冬季风(西北风)的背风坡,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增温,故甲地气温较高。第5题,读图可知,乙地为我国三江平原地区,种植春小麦,春种秋收;农业生产以国营农场为主;三江平原土地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开垦,且为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再扩大耕地面积,未来增产的方向为增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三江平原夏季雨热同期,能满足水稻的生长条件,并且还可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和发展养殖业。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此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下图示意褒斜古道线路。据此完成6~8题。 6.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7.在甲地修路时,古人采取的对策是( ) A.沿河成路 B.陡峻盘旋 C.岭横越垭 D.险绝而栈 8.古代褒斜道修通的地理意义是( ) A.乙地发展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B.方便成都与长安间的钱粮运输 C.连接了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 D.增加通往汉中的交通运输方式 6.A 7.C 8.B 解析 第6题,“火焚水激”法就是先用火烧石,待石温很高时用凉水激冲,岩石因热胀冷缩而裂开。这种在温度变化下岩石产生裂隙,并形成松散物的作用属于风化作用。第7题,图示甲地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则甲地附近应该是分水岭,且分水岭走向基本与古道垂直;则甲地交通线直接穿越山岭,为了降低工程难度,必然要穿过地势低处,即鞍部或垭口,则对策是岭横越垭。注意图中甲处并无栈道、隧道遗迹,则不可能是险绝而栈;在甲地穿越山岭,也不会是沿河成路。第8题,由“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以及关中主要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可知修建栈道可以连接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方便成都与长安间钱粮运输,故B正确。 青海省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西北部为柴达木盆地,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藏高原。每年降雪初始日至降雪终止日为雪季。降雪初始日期等值线数值越大,初始日期越迟;降雪终止日期等值线数值越大,终止日期越早。下图示意1962~2012年青海省平均降雪初始、终止日期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四季中,雪季最长的是( ) A.五道梁 B.冷湖 C.贵德 D.格尔木 10.影响冷湖雪季长短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纬度位置 C.距海远近 D.大气环流 11.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省大部分地区( ) A.降雪初始日期提前 B.降雪终止日期提前 C.雪季延长 D.积雪厚度增加 9.A 10.A 11.B 解析 第9题,由“降雪初始日期等值线数值越大,初始日期越迟;降雪终止日期等值线数值越大,终止日期越早”可知,降雪初始、终止日期数值越小,雪季越长;图示四地中,五道梁降雪初始、终止日期数值均最小,说明该地雪季最长。第10题,图示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结合“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西北部为柴达木盆地”可判断,冷湖因地势低、北部有山地阻挡冷空气而气温较高,则雪季最短。第11题,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温会有所升高,则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降雪初始日期推后、降雪终止日期提前,故雪季变短。因雪季变短而降雪量减少、气温升高而融化量增加,则积雪厚度会有所减小。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饮料作物,具有喜温喜湿、怕冷怕涝、耐酸怯碱等特点,多分布在云雾天气多的低山丘陵地区。福建省是我国的茶叶大省,随处可见茶楼、茶馆、茶店等茶文化景观,当地茶叶种类多,质量高,名茶荟萃,有享誉中外的大红袍、铁观音等名茶品种。下图为福建省的地形和降水分布图。 (1)茶文化显著是福建省的地域特色,试阐述其形成原因。 (2)早春的低温冻害是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灾害之一。福建茶农观察发现,早春的夜晚,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坡顶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请说明原因。 (3)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福建龙岩某山区县计划将当地大片的原生马尾松林地改种茶树,对此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福建茶文化形成的原因可从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种茶历史、制茶工艺、市场需求等方面来分析。据材料中茶树的生长习性可知,茶树具有喜温喜湿、怕冷怕涝、耐酸怯碱等特点,多分布在云雾天气多的低山丘陵地区。而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多云雾天气;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排水条件好,典型土壤为酸性红壤;且当地种茶历史悠久、制茶水平高,当地居民喜好饮茶,市场需求量大。第(2)题,原因可从山坡与河谷的热力差异导致的热力环流方面来分析。早春的夜晚,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坡顶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说明早春的夜晚河谷地带气温较坡顶气温低。早春的夜晚,坡顶地带的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河谷地带,使河谷地带温度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河谷地带气温低,而坡顶地带气温较高。因此,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坡顶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第(3)题,若赞同,可从种植条件、经济效益、市场、政策等方面来分析。若不赞同,可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方面来分析。 答案 (1)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位于季风区,降水丰沛,多云雾天气;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排水条件好;典型土壤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适宜茶树种植;当地种茶历史悠久,制茶水平高,名茶种类多;当地居民喜好饮茶,市场需求量大。 (2)早春的夜晚,坡顶地带的近地面因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河谷地带,使河谷地带温度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河谷地带气温低,而坡顶地带气温较高,因此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山坡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3)赞同。当地多低山丘陵,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和地形条件均利于茶树的种植;茶树经济价值比马尾松高,利于提高居民收入;茶叶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有政府政策支持等。 或不赞同。砍伐原有植被栽种茶树后,会导致土质疏松,坡地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会造成植被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种植茶树投资较大,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学旅行小组7月选择去下图中的“三江并流”保护区进行地理考察。考察中发现:崇山峻岭中,并肩奔腾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壮观的雪山冰川、险峻的丹霞峰丛和灿烂的喀斯特台地都在此“安家落户”,成为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三江并流”地区有100多座海拔5 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然而很多峡谷谷底却有荒漠分布,河畔荒凉一片。“三江并流”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的重要宝库。 (1)简要说明三江并行奔流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 (2)“三江并流” 保护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地区,但大多数的峡谷河畔却因干旱而荒凉一片。请运用地理学原理解释干热河谷形成的自然原因。 (3)分析“三江并流”地区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种类较多的原因。 (4)说明如何依托生物多样性,实现“三江并流”地区的脱贫致富。 解析 第(1)题,可从山地及河流形成角度分析。第(2)题,可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纬度、垂直地带性及地形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角度分析。第(4)题,可从产业选择及延长产业链角度分析。 答案 (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隆升;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形成河谷;高山与大江交替分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的自然奇观。 (2)“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背风坡的下沉气流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并在山谷的上空积聚下沉,加剧了河谷底部的干热环境的形成。 (3)“三江并流”地区由于纬度低,山高谷深,垂直海拔差异大,垂直带谱复杂,动植物种类众多;崇山峻岭,山高谷深,气候复杂,局地小气候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独特;“三江并流”地区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亚欧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独特的地质地貌也保护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生态体系。 (4)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