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2020届高三第二次高考仿真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群书治要·魏志(下)》:“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 分封制有利政权长期稳定 B. 分封制实现了君民共治和谐 C. 分封制与郡县制应优势互补 D. 对百姓的态度攸关王朝兴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可知该观点认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为建立了君主专制,脱离了民众,所以能够赢得民心是王朝兴衰的关键,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ABC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D。 2. 魏晋时形成一种任情废礼的社会现象,如阮籍丧母期间大食酒肉,脸上一点悲戚也没有;祢衡裸身击鼓辱曹;宽衣与木屐盛行,是士人展示自己潇洒风度的必备道具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思想的式微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 士人阶层的觉醒 D. 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阮籍丧母期间大食酒肉,脸上一点悲戚也没有;祢衡裸身击鼓辱曹;宽衣与木屐盛行,是士人展示自己潇洒风度的必备道具等”体现的是魏晋时期出现一股反传统的社会现象,这主要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有关,A正确;B属于经济层面,排除;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3. 宋朝以前,汉字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史载:“宋元之间始传其(棉)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据此推断 A. 纺织业兴起于宋元时期 B. 区域经济受制于对外贸易 C. 棉布成为主要纺织衣料 D. 棉花新品种得到引入和种植 【答案】D - 10 -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宋元之间始传其(棉)种于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棉花新品种得到引入中国并种植,故选D;在宋元以前我国已经存在纺织业,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国,无法体现棉布成为主要纺织衣料,并且,明朝棉布成为主要纺织衣料,排除C。 【点睛】 4. 明朝中后期,皇帝的命令须交内阁转发,臣下的奏章须由内阁拟办,否则就是违制。没有上谕或奏章,内阁不能擅自拟旨。这说明内阁 A. 在中枢系统中的地位上升 B. 平衡了君臣间的权力分配 C. 具有了制度化的参政职权 D. 变成了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皇帝的命令拟发和大臣奏章的拟办都需要经过内阁,否则就是违制,这说明内阁有了制度化的参政职权,其中材料“没有上谕或奏章,内阁不能擅自拟旨”体现的是内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因此C正确;材料未涉及内阁的地位问题,A排除;材料与平衡君臣之间的权力无关,B排除;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D排除。故选C。 5. 康有为说他在读了《海国图志》后,“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在其所著的《日本现代史》中指出:“幕府末期人士经由《海国图志》,最初获得了关于国际法和立宪政治的知识。”这表明《海国图志》 A. 有利于近代意识觉醒 B. 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C. 已在中外产生广泛影响 D. 具备了广阔的国际视野 【答案】A 【解析】 【详解】康有为认为《海国图志》启发了其学习西学,而井上清认为幕府时期的日本士人通过《海国图志》获得了关于国际法和立宪政治的最初知识,由此可知,《海国图志》有利于近代意识的觉醒,A正确;《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技术而非制度,排除B;《海国图志》在中国产生的影响较小,而非广泛,排除C;D过分抬高了《海国图志》的地位,排除。 6. - 10 - 读如图,1907年《日新画报》上的《不开通》提到:每日放学,很多人都围在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门口,妨碍了交通。这反映了 A. 清朝顽固阻挠教育改革 B. 男女平权成为社会共识 C. 新旧思想交锋异常激烈 D. 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重叠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7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很多人在女校门前围观,围观者从发式来看多为传统士子,说明当时女校的成立是一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别,士子围观女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转型的重叠,D正确;女校成立说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观念有所转变,排除A;围观现象说明当时男女平权尚未成为共识,排除B;围观不等于不赞成,而非题干中并未展现思想交锋,排除C。 7. 曾“被迫”跟随红军长征18个月的英国传教士鲁道夫·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回到英国后,人们邀请他去演讲,原本是想听听传说中的中国共产党的“狰狞面目”,结果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令人惊奇的。”这一番话 A. 洗刷了对红军的污蔑宣传 B. 对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C. 向世界公正报道红军长征 D. 是研究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鲁道夫·勃沙特亲身经历了红军长征,因此其所说的话可作为研究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故D正确;仅从他个人的讲话不能完全洗刷对红军的污蔑宣传,排除A;材料只涉及到长征,没有涉及到整个革命,排除B;其讲话内容还需要考证,排除C。 8. - 10 - 1979年8月,深圳蛇口工业区首项工程蛇口港开工,工人们干劲不高,工程进展缓慢,承建商开始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即完成每天55车定额,每车奖钱,超额每车奖。工人们干劲大增,工程提前一个月就完成了。这表明 A. 凸显了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B. 制度创新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 C. 用经济手段去管理经济才有效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蛇口港建设中通过制度改革和物质奖励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说明制度创新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故选B;题意内容无法体现“敢为天下先”,排除A;题意体现的是制度创新的意义,而非管理手段,排除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故选B。 9. 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一剧中,波斯皇后阿托萨问:“谁是他们(雅典人)的牧人?谁是他们军中的统帅?”歌队唱:“他们不做臣民与奴隶”。这凸显古代雅典 A. 对外战争孕育直接民主 B. 城邦文化富含民主意识 C. 城邦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D. 着力防范专权现象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他们不做臣民与奴隶”可知,古代雅典人具有反抗压迫的民主意识,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直接民主,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防范专权现象产生的信息,排除D。 【点睛】 10. 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虽长期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到20世纪初,如果没有帝国议会的稳定支持,宰相几乎无法顺利执政。由此可知德国 A. 政府首脑须对议会负责 B. 宪政体制有所发展与完善 C. 国家权力中心正在转移 D. 资产阶级掌握政治主导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如果没有帝国议会的稳定支持,宰相几乎无法顺利执政”体现的是伴随着德国的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完善,帝国议会的地位显著上升,B正确;在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下,政府首脑对皇帝负责,A排除;当时皇帝仍然是国家权力的中心,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掌握政治主导权的仍然是容克贵族,排除。故选B。 - 10 - 11. 1987年,英国撒切尔政府逐步放宽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资本流出流人等方面的控制,还采取了开放房地产市场和降低税率等措施。这表明英国 A. 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B.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 C. 限制中央政府权力 D. 缩减社会福利开支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撒切尔政府放宽对多个经济领域的控制,并开放房地产市场和降低税率,这些措施都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弱化国家的调控,故选A,排除B;撒切尔政府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非限制中央政府权力,排除C;题意没有涉及缩减社会福利开支的内容,排除D。故选A。 12. 下表为美国较有影响的部分电影,反映了二战后的美国电影 A. 是冷战的重要形式 B. 凸显个人英雄主义 C. 强推美国生活方式 D. 渗透美国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直到获得美国的援助,生产生活恢复正常”“通过超能力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自强不息,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可知,二战后的美国电影渗透了爱国主义、拯救世界、努力奋斗等美国意识形态,故选D;《阿甘正传》无法体现冷战,排除A;《我们热爱的家园》无法体现个人英雄主义,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推美国生活方式,排除C。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10 - 最初是寺院创办了一些“病坊”,收治贫困孤病恶疾之人。唐德宗在长安、洛阳各置“普济病坊”。宋朝时设置有“安济坊”“养济院”等。这些“病坊”的存在,为贫苦无依的病患者提供免费的救助与医疗。唐代在地方设医学博士或医学生,写《本草》《一百集验方》,并掌“州境巡疗”。政府把所撰《广济方》中比较重要的医方,刻录在大木板上,置于乡村的交通要道旁,让百姓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宋代也整理不少医方成书,颁行各州县,如《太平圣惠方》《简要济众方》等。这些验方的宣传,无疑对于提高民众的医学知识,展开医疗自救与预防疾病起了很大作用。古代医者所用药物,大多自采自用,行医卖药。到宋代出现了官办的惠民药局,打破了这一局面。惠民药局经营药物,为贫民治病,并在水早灾害,疫病流行时,分发药物。由此,它对防疫治病,维护社会安定起相当大的作用。 ——据许三春《古代中国乡村社会医疗救助初探》 材料二 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犹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饵,国之勃然,盖有由也。 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今举四万万人之躯壳,而委诸庸医之手……何其不愚且弱也。 ——梁启超《医学善会叙》 材料三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是屠呦呦受《肘后急备方》等中医文献启示,用现代科技从青蒿中提取得到的无色针状晶体,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被誉为“拯救两亿人口的发现”“东方神药”。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宋社会医疗救助的突出特征及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认识。 【答案】(1)特征:政府在医疗救助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由民间开始而后政府加以支援、接办或扩充)。 举措:①设置“病坊”为病患者提供救助与医疗;②整理医学知识并向民众普及;③官办惠民药局。 原因:①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②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③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2)观点:西医救国论。历史背景:①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②西医的传人及疗效显著;③维新派已经透过西医等先进科技,看到了西学在制度层面上的优势。 - 10 - (3)认识:①中医是重要的文明成果;②注重中西医结合;③用现代技术手段,复兴中医。 【解析】 【分析】 【详解】(1)特征:根据“唐德宗在长安、洛阳各置‘普济病坊’。宋朝时设置有‘安济坊’‘养济院’等”得出政府在医疗救助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举措:根据“置‘普济病坊’”得出设置“病坊”为病患者提供救助与医疗;根据“政府把所撰《广济方》中比较重要的医方,……让百姓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得出整理医学知识并向民众普及;根据“官办的惠民药局”得出官办惠民药局。原因:根据“维护社会安定起相当大的作用”得出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根据“《本草》《一百集验方》”等得出古代医药学的发展;还可从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分析总结。 (2)观点:根据“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今举四万万人之躯壳,而委诸庸医之手……何其不愚且弱也”,概括得出西医救国论。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可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医的传入及疗效显著、维新派已经透过西医等先进科技看到了西学在制度层面上的优势等方面分析总结。 (3)认识:可从中医是重要的文明成果、注重中西医结合、用现代技术手段复兴中医等角度分析回答。 【点睛】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种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保持生命力。制度创新可以对国家兴盛产生稳固的保证作用,可以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综观15世纪以来的世界主要国家,在其兴盛时期,都重视创新而不墨守成规,都不断改革而不因循守旧。 ——据《国家兴盛与创新改革关系的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国家兴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国家兴盛的基础。 - 10 - 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688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爆发提供了前提条件;美国独立以后,通过了1787年宪法,创立了共和制与联邦制,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都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保障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继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的中心。 小结:因此,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国家兴盛的基础。 (其他论题,同等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然后,结合所学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国家兴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证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制度创新可以对国家兴盛产生稳固的保证作用,可以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国家兴盛的基础。“阐述”,依据所学知识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创立的共和制与联邦制对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即可。 15. 材料 唐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唐王朝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促进生产恢复,以保证租税的收入。武德七年(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唐田令中所规定的受田顷亩数量,均为最高限额。依照唐律,在狭乡,占田是禁止过限的,但在宽乡有剩田之处,则只须经过申牒立案的手续,“所占虽多,律不与罪”。唐的田令降低了农户的受田限额,并且禁止地主在狭乡“占田过限”。这些都反映了均田农民(基本上是自耕农民)和中小地主的经济在唐初占据着优势地位。唐的田令规定狭乡买地听依宽制和宽乡田地可以限外更占的规定,给了新地主合法地多占田地的权利,更是唐王朝培植新地主的重要手段。唐田令承认农民占有隋末因战争地主逃亡的荒地,也使那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可以依令向国家请受荒田,进行耕种。 (1)根据材料,概括唐政府颁布均田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均田令的作用。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答案】(1)原因:①唐初社会经济落后,人口锐减;②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2)作用:①稳定了小农经济;②培植和扩大了统治基础;③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唐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可归纳出唐初经济凋敝,人口锐减;根据材料“唐的田令降低了农户的受田限额,并且禁止地主在狭乡‘占田过限’”可归纳出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 10 - (2)作用:结合均田令产生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作用可从稳定小农经济、扩大统治基础、利于人口恢复及为贞观政治奠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6.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逐步加入到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机制之中。经费支持和人员训练能力有限严重制约着中国参与的水平。另外,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职权和范围的明显扩大,增强了其自身定位的模糊性和影响的多面性,需要中国迅速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问题的能力,在多种力量的汇集和利益的碰撞中寻求平衡。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维和行动,不仅是中国作为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中国的国际联系利益增多的必然要求,并为中国更深入融入国际安全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参与中求安全、求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仍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国尤其如此。 ——摘编自唐永胜《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答案】(1)原因:①联合国在调解和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②新时期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③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提升。 (2)评析:①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和平发展;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②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③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发挥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职权和范围的明显扩大,增强了其自身定位的模糊性和影响的多面性”得出联合国在调解和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根据“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维和行动,不仅是中国作为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中国的国际联系利益增多的必然要求,并为中国更深入融入国际安全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新时期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提升。 (2)根据“是中国作为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中国的国际联系利益增多的必然要求,并为中国更深入融入国际安全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参与中求安全、求发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积极参与两盒过维和行动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和平发展;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国发挥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 10 - 17. 材料 方志敏(1899—1935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方志敏看来,人民群众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要提升其精神生活品质。在担任赣东北苏区和闽浙赣苏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方志敏极力从教育、文艺、卫生、体育等方面着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他领导的闽浙赣苏区,在教育上,办有列宁师范、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三八女子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在文艺上,建有400余个开展阅读报纸、唱革命歌曲、演文明戏等活动的俱乐部;在卫生上,开办工农药店,开展卫生运动、卫生检查、发放卫生宣传单等活动;在体育上,修建列宁公园、游泳池和红色广场等供广大群众锻炼身体,举办体育运动会等。在方志敏的组织和领导下,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空前高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赣东北苏区获得了“苏维埃模范省”的称号。 ——摘编自刘国云、吴晓东《论方志敏对党的绝对忠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志敏对苏区建设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方志敏体现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答案】(1)贡献:①进行武装斗争,创建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②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经济;③发展文化教育,丰富民众精神生活;④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2)优秀品质:①热爱、报效祖国;②为人民服务;③对真理(信仰)的执着追求;④勇于担当、奋发图强的精神;⑤理论与实践结合;⑥创新精神等。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方志敏在苏区建设上贡献表现在进行武装斗争,创建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根据“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根据“极力从教育、文艺、卫生、体育等方面着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出发展文化教育,丰富民众精神生活;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2)方志敏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和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有热爱、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对真理(信仰)的执着追求;勇于担当、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精神等。 - 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