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5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RJ版)一轮复习课件:2-7-2城市化
第 2 讲 城市化 [ 考纲点击 ] 1.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教材回顾 ] 1 . 城市化 (1) 含义:人口向 城镇 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 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 ( 乡村 )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____________ 快 ,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 ( 城市 )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_________ 多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 ____ 人口增长 就业机会 便捷 (3) 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 意义:带来了 _________ 及生产方式、 ___________ 、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 .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一般表现: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线。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聚落形态 生活方式 稍被拉平的 “ S” 形 (2) 阶段和特点 ① 看城市人口比重确定城市化进程的阶段 A___________ , B_________ , C____________ 。 ② 看城市化进程曲线分析变化特点 a . B 阶段到 C 阶段城市化水平 __________ ,城市化发展速度 ___________________ 。 b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处于 ____ 阶段。 (3) 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 _____ 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_____________ 阶段。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不断提高 逐渐减慢 B 初期或加速 后期 要点 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二者比较如下: [ 对点演练 ] (2016· 上海宝山期末 ) 下图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 含预测 ) 。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与美国、英国相比, 1950 年以来中国城市化 ( ) A .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B .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C .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慢 D .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2 .影响美国、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人口数量 B .经济水平 C .环境质量 D .资源状况 【 解析 】 本题组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 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美国、英国相比, 1950 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所以 B 项正确。第 2 题,影响美国、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因此 B 项正确。 【 答案 】 1.B 2.B (2017· 西安模拟 ) 读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完成 3 ~ 4 题。 3 .图中显示, 1995 ~ 2015 年间 ( ) A .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 B .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 C .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 D .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 4 .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 解析 】 第 3 题,读图可知,该图只是表示人口比例的变化,并没有说明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但该城市人口总数仍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数量不一定减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所以其郊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第 4 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上升较快,而远郊区、县区人口比重下降较快,应该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 【 答案 】 3.D 4.B [ 教材回顾 ] 1 .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 (2)_________ 、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 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 出现城市 “ _______” 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生物多样性 水质 热岛 2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 ______________ 、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 . 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 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 ___________ ,减少城市污染。 (2)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 _____________ 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大气污染 绿色交通 自然景观 要点一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 城市中心区 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建设卫星城 。 (2)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 功能分区 ,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 工业企业合理布局 ,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要点二 “ 城市病 ” 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 对点演练 ] 一道中梁山将重庆市九龙坡区分割为东西两城。在东城提档升级的同时,九龙坡区以东西协调发展为主题,通过 “ 西城再战 ” ,全面拉开了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城市框架,引领九龙西城的 30 多万居民从 “ 城镇时代 ” 向 “ 城市时代 ” 迈进。 据此回答 1 ~ 2 题。 1 .九龙坡区西城与东城相比 ( ) A .经济发展水平低 B .土地价格高 C .交通便利 D .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区 2 .九龙坡区 “ 西城再战 ” 的有效措施是 ( ) A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 .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C .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D .建卫星城,开发新区 【 解析 】 第 1 题,从材料可知,东城在提档升级,而西城通过 “ 西城再战 ” 拉开了大开发大发展的城市框架,说明九龙坡区西城与东城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低。西城土地价格低,交通状况较差,主要为人口迁出区。第 2 题,因为西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可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不宜扩大城市用地;因为西城城镇规模较小,污染较轻,不用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因此其有效措施是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 答案 】 1.A 2.C (2017· 广东东莞中学六校联考 ) “ 海绵城市 ” 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 弹性 ”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 “ 释放 ” 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 “ 海绵城市 ” 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 完成 3 ~ 4 题。 3 .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错误的是 ( ) A .绿化带能起到消烟除尘的作用 B .绿化带面积大,不易发生城市内涝 C .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 D .下凹式绿化带易造成城市内涝 4 . “ 海绵城市 ” 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 ① 调节地表径流 ② 调节水汽输送 ③ 增加大气降水 ④ 增加下渗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解析 】 本题组考查绿化带的作用。第 3 题,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能起到消烟除尘的作用, A 项正确。根据材料,绿化带面积大,下渗、蓄水能力强,不易发生城市内涝, B 项正确。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 C 项正确。下凹式绿化带利于雨水收集,减少内涝,故选 D 。第 4 题, “ 海绵城市 ” 建设吸收、滞留水分,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调节地表径流, ① 正确。不能调节水汽输送, ② 错误。不能增加大气降水, ③ 错误。利于增加下渗, ④ 正确。所以 B 正确。 【 答案 】 3.D 4.B (2017· 嘉峪关模拟 ) 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 ( 单位:毫米 ) ,回答 5 ~ 6 题。 5. 导致该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 “ 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 ” 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中心区 ( ) A .降水量少 B .硬化地面增加 C .过度开采地下水 D .水资源利用率低 6 .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 “ 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 ” 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 ( ) A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 .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C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D .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 【 解析 】 第 5 题,城市中心区由于硬化地面增加,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减少。第 6 题,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都可以增加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而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不起作用。 【 答案 】 5.B 6.D [ 知识构建 ] [ 关键点拨 ] 1 .衡量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 2 .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推力和拉力两方面的因素。 3 .世界城市化进程包括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发达国家一般处于后期成熟阶段,我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4 .城市化会改变城市地理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应以生态城市为目标。 考向一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2015· 重庆高考 )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 A . 20% ~ 30% B . 30% ~ 40% C . 40% ~ 50% D . 60% ~ 70% 2 .图中 2000 ~ 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A .工业化程度提高 B .人口增长率增大 C .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 解析 】 第 1 题,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大约是 1965 年,此时最上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 (60% ~ 70%) ,乡村人口比重最小,为 30% ~ 40% 。第 2 题,由图可以看出, 2000 ~ 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面的一条曲线代表的国家,其城镇化水平低,但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提高。 【 答案 】 1.B 2.A 3 . (2015· 广东高考 ) 下表为 2009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 解析 】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 【 答案 】 D (2014· 四川高考 ) 下图是某城市 1990 年和 2010 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 4 ~ 5 题。 4 .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 2010 年较 1990 年增长最大的是 ( ) A . 2 千米附近 B . 4 千米附近 C . 8 千米附近 D . 10 千米附近 5 .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 A .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 .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 .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 解析 】 第 4 题,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由图示信息可知,在距市中心 6 千米附近, 2010 年人口密度开始超过 1990 年人口密度。四个选项中,在距市中心 10 千米附近, 2010 年人口密度与 1990 年人口密度相差最大,故在距市中心 10 千米附近 2010 年较 1990 年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第 5 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从 1990 年到 2010 年的二十年间,在距市中心 6 千米范围内的城区,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说明城市的一些功能区迁出城市中心区,故该市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 【 答案 】 4.D 5.D 考向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 Ⅰ )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第 6 题。 6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 .调节局地小气候 【 解析 】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 【 答案 】 C (2015· 安徽高考 ) 下图表示某市 2003 ~ 2013 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读图完成 7 ~ 8 题。 7 .据图推测, 2003 ~ 2013 年该市 ( ) A .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 .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 .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 .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8 .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 A .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 .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 .城市 “ 热岛 ” 效应增强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 解析 】 第 7 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由图可知,林地面积自 2003 年到 2009 年增加, 2009 年到 2013 年减少;水域面积 2003 年到 2006 年有所减少, 2006 年到 2009 年有所增加, 2009 年到 2013 年有所减少;未利用地面积 2003 年到 2006 年增加, 2006 年到 2009 年减少, 2009 年到 2013 年基本上没有变化;由图可知,自 2003 年到 2013 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由此可以推知,该城市 面积在不断扩大。第 8 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不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内的交通线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 “ 热岛 ” 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 答案 】 7.D 8.C (2014· 重庆高考 ) 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 90 m 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 “ 城市个头 ” 。 2011 年香港和重庆 “ 城市个头 ” 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 9 ~ 10 题。 9 .香港 “ 城市个头 ” 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 ) A .洪涝灾害更少 B .淡水资源更多 C .经济水平更高 D .土地成本更低 10 .近年来重庆 “ 城市个头 ” 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 A .节约建筑用地 B .缓解交通压力 C .降低建筑能耗 D .扩大用地规模 【 解析 】 第 9 题,题干中提到香港 “ 城市个头 ” 比重庆高,说明香港楼房 ( 超过 90 m 部分的高度之和 ) 比重庆高。如果从洪涝灾害角度考虑,楼房没必要超过 90 m ;楼房的高低与淡水资源的多少没有直接的联系,且香港地狭人稠,淡水资源短缺;城市楼房超过 90 m ,其对资金和技术要求会更高,香港经济水平比重庆高,地价也比重庆高,因此其更有必要建造高楼。第 10 题,重庆 “ 城市个头 ” 不断长高,说明城市空间向高处发展,能节约建筑用地;楼房越高,人口越密集,交通压力越大,建筑能耗也越大,扩大用地规模会占用耕地等,属消极影响。 【 答案 】 9.C 10.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