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西南宁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解析版)
南宁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较之商代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君统宗法化、王权专制化、封国宗亲化。下列叙述可印证“君统宗法化”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D. “王后无嫡,则择立长” 【答案】C 【解析】 西周时期“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即周文王的后代,按照嫡庶秩序,百代传承,强调了周王室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传承秩序,体现了君统宗法化,C项正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体现的是封国宗亲化,A项错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井田制,与君统宗法化不符,B项错误;“王后无嫡,则择立长”只是宗法制的具体内容,没有体现君统的传承,D项错误。 2.在汉高祖要求下,陆贾著《新语》十二篇,总结秦亡汉兴教训。文帝时贾谊著《过秦论》《治安策》、贾山著《至言》,都对历史经验作了深刻的总结。这些作法 A. 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 B. 促成了私家撰史的风气 C. 推动了士人政府的形成 D. 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陆贾等人著书立说,总结秦亡汉兴等历史的经验教训,促成了后世私家撰史的风气,B项正确;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深刻总结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不符,A项错误;贾谊等人的历史著述与士人政府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知识分子总结国家管理的经验教训,并不能直接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D项错误。 3.元代科举取士强调明经,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为准,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从太学到乡学,多以诵讲朱学为主。据此可知,在元代 A. 政治经济全面汉化 B. 陆王心学影响式微 C. 理学影响迅速扩展 D. 儒士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从科举考试到各级学校教育,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反映出元代理学影响迅速扩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元代政治经济的全面“汉化”,A项错误;陆王心学影响式微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元代儒士地位并没有显著“提高”,D项错误。 4.城隍庙在明代之前是官府设立在“城”中的官方祭祀点,市镇是没有资格设立的。明清之际,江南地区许多市镇也修建了城隍庙,出现了“城隍下移”的现象,市镇的城隍庙也逐渐确立了在地区祭祀的中心地位,这主要是由于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封建迷信的盛行 D. 民间信仰的多元 【答案】B 【解析】 从市镇没有资格设立城隍庙,到明清之际“城隍下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城隍下移”到市镇不是中央集权加强导致的,A项错误;封建迷信的盛行不是官方允许“城隍下移”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民间信仰的多元是文化现象,不是“城隍下移”的原因,D项错误。 5.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了—倍,但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比重却从超过60%下降到55%。这反映了当时 A. 上海经济地位的动摇 B. 列强商品输出的扩大 C. 民族工业布局的调整 D. 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 【答案】B 【解析】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但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说明列强在华商品输出的口岸增多和经济侵略的扩大,B项正确;19世纪后期上海经济地位并未动摇,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民族工业布局并没有调整,C项错误;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6.自宋以后,历代皆有反对缠足的声音,主要着眼于妇女的痛苦。19世纪90年代末,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呼声更为强烈,但普遍以妇女缠足导致国民赢弱从而影响国家富强立论。这反映了 A. 男女平等学说的传播 B. 变法舆论氛围的形成 C. 民族生存危机的加剧 D.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从着眼于妇女个人痛苦,到普遍指责其“导致国民赢弱”、“影响国家富强”, 反对缠足的理由发生的重大变化,反映了19世纪末民族生存危机的加剧,C项正确;男女平等学说的传播不能导致人们从国家富强角度反对缠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变法舆论氛围的形成”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BD两项错误。 7.按照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都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则明确规定了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最低革命纲领的制定 C. 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 D. “左”倾思想彻底肃清 【答案】A 【解析】 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1931年中央苏区剥夺剥削阶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策,在1939年边区政府改变为“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A项正确;1922年中共制定最低革命纲领,与抗战时期民主范围的扩大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中共形成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不是边区政府将选择权和被选举权扩大的主要原因,无关,C项错误;1939年中共尚未彻底肃清“左”倾思想,D项错误。 8.如图是创作于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已初步形成 B.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完成 C. 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 D. “双百”方针得到长期贯彻 【答案】C 【解析】 1956年要“建立一支成千万人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直到1995年才提出,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1952已完成,B项错误;受“左”倾思想的影响,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到了冲击和破坏,D项错误。 9.从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开始,罗马法律规定,如果主人以一种无法容忍的方式对待他的奴隶,裁判官就会强制出售该奴隶;甚至规定,主人杀死奴隶是一项刑事犯罪。这反映出 A. 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扩大 B. 法律不再保护奴隶制度 C. 法律的人文精神在发展 D. 罗马法走向道德伦理化 【答案】C 【解析】 罗马法要求裁判官强制出售遭到奴隶主苛待的奴隶,将杀死奴隶定为刑事犯罪,反映出法律的人文精神有所发展,C项正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并没有扩大到奴隶,A项错误;罗马法反对过分压迫奴隶,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度,B项错误;罗马法走向“道德伦理化”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10.1710年,英国女王任命托利党组阁,以求尽快退出西班牙王位战争。次年,下院通过停战法案,但被辉格党占据优势的上院阻止。女王一次性册封12名托利党人为贵族,改变了上院的党派力量对比,法案终获通过。这说明,在当时 A. 女王与议会分享立法权 B. 女王与内阁共执行政权 C. 两党政治沦为王权附庸 D. 贵族政治遵循法律框架 【答案】A 【解析】 英王为退出西班牙王位战争,用册封贵族、改变上院党派力量对比的做法,使停战法案在上院终获通过,说明当时女王与议会分享立法权,A项正确;女王与内阁共执行政权与女王促使法案在议会通过不符,B项错误;两党政治沦为王权附庸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贵族政治遵循法律框架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11.2016年,美国联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指出,过去35年,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公司更容易关闭美国的制造工厂,更方便把工作转移到墨西哥、中国和其他国家,去劳动力最便宜、税收最低、环境保护要求最弱的地方寻找劳动力。这反映出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B. 发展中国家成为最大赢家 C. 跨国公司的国家属性消亡 D. 产业转移固化了国际分工 【答案】D 【解析】 美国公司更容易关闭在美国的制造工厂,把工作转移到“劳动力最便宜、税收最低、环境保护要求最弱的”墨西哥、中国和其他国家,反映出产业转移固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A项错误;在桑德斯的分析中,美国即发达中国家是最大赢家,B项错误;跨国公司的国家属性消亡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12.如图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巴格达烈士纪念碑,由伊拉克艺术家设计,日本三菱公司承建。纪念碑主体是两个直径40米的半球体,以钢筋水泥为骨架,镶嵌着青绿色陶瓦,巍然相对而立,中间的地面上日夜燃烧着一团火焰,象征烈士的灵魂在自由飞扬。这一建筑反映出 A. 外国资本深度控制中东地区 B. 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生 C. 东西方文化存在激烈的冲突 D. 艺术生产形成全球分工体系 【答案】B 【解析】 巴格达烈士纪念碑由伊拉克艺术家设计,日本三菱公司承建,既有钢筋水泥为骨架,也有青绿色陶瓦装饰,反映出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生,B项正确;巴格达烈士纪念碑的建筑特色不能体现“外国资本深度控制中东地区”,也不是东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产物,更不能说明艺术生产形成了“全球分工体系”,ACD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进入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面对国内反革命暴乱和外国入侵的危急形势,政府连续颁布3个土地法令。6月3日法令规定,把逃亡者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并允许贫农在10年内分期偿还地价;6月10日法令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7月17日 法令宣布,无偿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和义务,所有封建契约一律销毁。虽然大多数农民分得了小块土地,但也由此加强了小农所有制,《拿破仑法典》更是从法律上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 ——据吕一民《法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47年春夏之交,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同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大纲》具体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大纲》还规定了农民享有从来没有过的民主权利。这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基本纲领,公开树起消灭封建制度的大旗。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雅各宾派和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异同,并说明二者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答案】(1)过程: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通过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以确立。拿破仑统治时期。通过《法典》以法律形式固下来。 影响: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保卫革命胜利成果。 但从长期看,小农所有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法国的工业化进程。 (2)同:满足农民土土地需求。废除封建契约和债务(或废除了封建权利与义务)。 异:法国:没有彻度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无条件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或部分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必须完成的任务; 维各宾派的土地法令是在内忧外患形势下采取的特殊的经济政策。 中国:彻底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原因: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或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或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或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等,均可相应给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赢得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需要。 【解析】 (1)过程:根据材料一中“法国大革命进入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政府连续颁布3个土地法令……由此加强了小农所有制,《拿破仑法典》更是从法律上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在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通过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以确立,拿破仑统治时期通过《法典》以法律形式固下来。影响:根据材料一中“面对国内反革命暴乱和外国入侵的危急形势”,“无偿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和义务,所有封建契约一律销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保卫革命胜利成果,但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法国的工业化进程。 (2)同:根据材料二中“实行耕者有其田”,“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对比材料一中“把逃亡者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按人口平均分配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无偿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和义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雅各宾派和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满足农民土地需求,废除封建契约和债务。异:根据材料二中“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等信息,对比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可知,与法国雅各宾派没有彻度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只是部分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不同,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彻底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维各宾派的土地法令的特殊环境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分析其土地政策的不彻底性;根据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目标和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等方面,分析中共土地政策的彻底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耕望先生指出,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 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与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中提出一条历史认识,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答案】示例一认识:秦朝交通干线的修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说明: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原有六国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的驰道。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秦朝还向北修筑直道,连接首都与北方长城要塞,向南修筑五尺道、深人西南夷地区,扩大了控制区城,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答出“修筑了直道、五尺道等,”强了对边播比区的控制"即可) 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不仅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政令传达、军事调动,同时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从总体上说明文交通道路的修建,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即可。) 示例二认识:秦朝交通建设推动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说明:秦朝平定六国后,开凿灵渠,便利了秦朝进军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使岭南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开辟五尺道,并在一些地区任命官吏进行管辖,使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王朝版图。(围绕提出的认识进行说明,从东、南、西南、东北任选两个案例说明均可),这些交通建设,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南方的政治、经氏乐和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从整体上说明交通建设)除两个示例外,还可从“庞大的交通建设导致徭役赋税沉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庞大交通修建展示出泰朝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秦朝交通建设为后世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等方面提出认识,也可从局部交通建设提出认识,如“五尺道的修建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和开发”“灵梁的修筑加强了中央政权岭南地区的治理和开发”等方面提出认识。 【解析】 根据严耕望先生“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的观点,结合“秦朝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和所学知识,从秦朝交通发展的影响、条件和经验教训等方面入手,提出一条历史认识,如“秦朝交通干线的修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或“秦朝交通建设,推动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庞大的交通建设导致徭役赋税沉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或“交通修建展示出秦朝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秦朝交通建设为后世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等;确定认识并将其表述出来以后,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到三个例子,说明个人认识有史可据;最后总结观点,升华认识;论证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5.材料 古代日本实际上是以天皇为政治的中心,但后来贵族和武士掌握了政治实权,天皇同政治就没有直接的联系了。日本开国后,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中心。取代幕府的新政府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结构,天皇在神的面前宣誓今后实行的基本政策。将天皇中心结构从制度、法律方面予以明确的是《大日本帝国宪法》,即规定天皇“万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执掌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是指挥、命令军队的最高统帅。 ——据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读本《东亚三国的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相比,近代日本皇权的演变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近代天皇制得以巩固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从政治边缘重新回到政治中心;西方国家限制皇权,日本格外加强天皇权力;皇权的封建专制色彩浓厚。 (2)原因:武装倒幕和废藩置县,建立部中央集权的天皇制政权;通过“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措施,发展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从法律上强化天皇制度;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大肆宣场大和魂,武士道,树立皇权主义思想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古代日本实际上是以天皇为政治的中心,但后来贵族和武士掌握了政治实权”,“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中心。取代幕府的新政府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结构”,“规定天皇“万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执掌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是指挥、命令军队的最高统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明治维新,天皇从政治边缘重回政治中心,并且与近代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相比,近代日本皇权格外强大,且封建专制色彩深厚。 (2)原因:根据材料中“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中心”,“新政府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结构,天皇在神的面前宣誓今后实行的基本政策”,“将天皇中心结构从制度、法律方面予以明确的是《大日本帝国宪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武装倒幕、明治维新、天皇在新政权中的地位、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需要、《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军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分析日本近代天皇制得以巩固的原因。 16.材料 战后,美国海军部不断提出新的造舰计划,旨在使海军实力超过“海上霸主”英国。英国也提出了大规模发展海军计划,宣称“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使其海军优于美国或任何其它国家”。日本则将其财政预算的1/3用于海军建设。1921年美国参议员博拉发起裁军运动,要求授权总统召集一次限制海军的会议。11月12日 ,华盛顿会议召开,美国国务卿休斯提出了裁减舰船的设想:停止建造新战列舰,确定各国战列舰的吨位比例等。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美、英、日、法、意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又称《五国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的比例为5:5:3:1.75:1.75。但好景不长,这种局面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1924年,英国五艘重巡洋舰下水,一个新的造舰计划在英国实施。日本开始建造4艘重巡洋舰。美国国会批准建造8艘巡洋舰。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又将开始。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发起限制海军军备竞赛背景,以及《五国条约》的直接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又将开始”的原因。 【答案】(1)背景:战后美、英、日的军备竞赛导致远东局势紧张;战后各国反战运运动的兴起影响:它是现代史上第一个通过谈判达成的裁军协议,暂时缓和了各国的军备竞赛。美国在海军车备上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地位,英国海上优势势丧失,日本海军实力的发展暂时受到限制。 (2)原因:霸权主义是导政军备竞赛的根源。(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美国提出限制军备竞赛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既得利益和遏制竞争对手;英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必然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日本为实现称霸远东野心,也必然参与军备竞赛。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中“战后,美国海军部不断提出新的造舰计划,旨在使海军实力超过‘海上霸主’英国。英国也提出了大规模发展海军计划……日本则将其财政预算的1/3用于海军建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美、英、日的军备竞赛导致远东局势紧张和各国反战运运动的兴起,是美国发起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背景。影响:根据材料中“规定五国主力舰的比例为5:5:3:1.75:1.7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国条约》的直接影响在于,美国在海军车备上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地位,英国海上优势势丧失,日本海军实力的发展暂时受到限制;《五国公约》是现代史上第一个通过谈判达成的裁军协议,暂时缓和了各国的军备竞赛。 (2)原因:根据材料中(美国)“旨在使海军实力超过‘海上霸主’英国”,(英国)“宣称‘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使其海军优于美国或任何其它国家’”,“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美、英、日、法、意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英、日军备竞赛的根本条件和目的、美国限制军备竞赛的实质、英国维护世界霸主地位的需要和日本称霸远东的野心等方面,分析“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又将开始”的原因。 17.材料 1921年,梁漱溟提出“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成为新儒家的开启者。他既反对“全盘西化”,也不赞成中西调和,而主张“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他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失调”,乡村建设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并于1931—1937年在山东进行了乡村建设实验。1938年,梁漱溟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先后前往延安和抗战前线考察。同时,他还为调解国共两党关系、维护团结抗战局面积极奔走,并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他作为民盟代表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主张和平民主建国,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全面内战爆发后,他闭门著述,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美国学者艾凯曾称其为“最后的儒家”。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在民国时期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激溟为何被称为“最后的儒家”。 【答案】(1)贡献: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推动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提出并实验乡村建设理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参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分析:高度文化自信,坚守需家精神传统;知行合一,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投身民族解放和民主事业,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解析】 (1)贡献:根据材料中“梁漱溟提出‘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成为新儒家的开启者”,“闭门著述,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可知,他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由“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可知,梁漱溟推动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从(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进行了乡村建设实验”可知,其提出并实验乡村建设理论;根据“为调解国共两党关系、维护团结抗战局面积极奔走,并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可得出,梁漱溟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作为民盟代表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主张和平民主建国,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等信息,可知梁漱溟积极参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原因:根据材料中“反对‘全盘西化’,也不赞成中西调和”,“提出‘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先后前往延安和抗战前线考察”,“为调解国共两党关系、维护团结抗战局面积极奔走,并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文化自信、知行合一、投身民族解放和民主事业,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等言行,使得梁激溟被称为“最后的儒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