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教师版
☞基础早知道 一、我会读 辞藻(zǎo) 讥诮(qiào) 倾轧(yà) 疾风劲草(jìng) 亵(xiè)渎 证券(quàn) 忐忑(tè) 瞠目结舌(chēng) 属(zhǔ)意 恪守(kè) 感喟(kuì) 罄竹难书(qìng) 吮吸(shǔn) 笑靥(yè) 针砭(biān) 风驰电掣(chè) 二、我会写(括号内为正确写法) 气极败坏(急) 气势凶凶(光) 讫今为止(迄) 博识恰闻(洽) 斩将骞旗(搴) 千锤百练(炼) 千古一痛(恸) 前车之戒(鉴) 深致欠意(歉) 强词夺礼(理) 敲榨勒索(诈) 巧装打扮(乔) 巧夺天公(工) 巧立明目(名) 契而不舍(锲) 浸人心脾(沁) 轻歌慢舞(曼) 磬竹难书(罄) 穷兵渎武(黩) 穷原竞委(竟) 穷穷孑立(茕) 屈意逢迎(曲) 趋之若骛(鹜) 曲打成招(屈) 雀巢鸠占(鹊) 三、我能背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6)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9)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王勃《滕王阁序》) (10)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技能培训营 一、考点论述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二、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 按诗歌体裁分类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二)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四)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五)思乡怀远诗: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六)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七)闺怨诗: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按诗歌思想感情分类 (一)忧国伤时 (二)建功报国 (三)生活杂感 二,应试技巧指南 角度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考向探究】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典例分析】 [例1] (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试题: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步骤一)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步骤二)颔联写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三)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二、这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 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打上烙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着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词、宋诗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的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角度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向探究】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的思想感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 2009年、2010年高考的18套试卷中,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全都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如2009年广东卷;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如2009年江苏卷;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 【典例分析】 [例1] (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问题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步骤一)本诗借描写“青峰”“野水”“山雨”等意象,(步骤二)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步骤一)并借梅花的意象,(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一、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这一点见上面的【课前自习室】)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 5、抓住典型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 6、抓住注释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角度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向探究】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二、答题要领 1、体悟要深入 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 一是避免陷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又失公允的。 三、答题步骤 第一种模式: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第二种模式: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基础提升练 1. (2014届山东济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郊外 唐 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小题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4分) 【小题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 【小题1】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小题2】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4分。分号前后各2分) 吟笼莺 清·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客②,栖栖③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 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 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 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③栖栖(xīxī):忙碌不停,亦解为孤寂零落。 【小题2】 试题分析: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该诗歌借黄莺束缚在笼中不能展翅高飞来寄托诗人追求自由不得的不满,从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这种表现手法即为托物言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2014届山东济宁曲师大附中高三上二检)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释】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亡,举兵衡山抗清,兵败赴广东肇庆入桂王政权。桂林破后,退归中居石船山下,著述以终。②“声缓缓,滴泠泠”:漏壶滴水声。扁:闭上,合上。 【小题1】这首词写了长夜的哪些“秋声”?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4. (2014届山东济宁曲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小题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描写了一幅晚霞漂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前倾、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 【小题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 5. (2014届山东聊城东阿一中高三10月模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案后面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小题1】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语句进行品读感悟,抓住“垂杨”的特点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词人用“系”“飘” 字形象的表现出了垂杨喜爱春天,对春天依依不舍的形象特征。借垂杨的形象来含蓄的表达自己对爱春、惜春的情感。答题时,要先分析垂杨的形象特点,再由此引出对春的感悟。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能力闯关测 1. (2014届山东临沂24中高三上10月阶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①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小题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体现出来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2014届山东日照高三12月校际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怀诗 王苹 秋声跋扈土垣东, 促迫村庄万树红。 雁阵昏黄浮绿水,虫吟惨淡讼酸风①。 诸山未醒重阳酒,乱帙②平分一亩宫。 细读农书闲把瓮,且将种菜论英雄④。 [注]①酸风:指秋风。②乱帙:杂乱的书籍。③一亩宫:儒者住的草屋。④论英雄句:《三国志》载:曹操同刘备煮滔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 【小题1】前两联中“秋风”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小题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及注释4的基础上,结合着作者在尾联直接描述的内容来分析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如“细读农书”“闲把翁”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论英雄”借用历史典故来表现自己与世无争、归隐田园的愿望。答题时,先分析关键词,后分析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2014届山东兖州六中高三10月阶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4分) 【答案】 【小题1】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潦倒一生、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和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小题2】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5. (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 必修2节选了屈原的《离骚》,对于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应该并不陌生,而在陶渊明的诗中菊的意象就更熟悉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具体说就是分析诗歌的意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