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汇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十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知识回顾】 1.二次根式:式子 a( a≥0)叫做二次根式。 2. 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 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 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 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 a)2= a ( a≥0); (2)  aa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 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 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 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 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 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 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 简二次根式. a( a>0) a ( a<0) 0 ( a =0);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页 ab = a· b (a≥0,b≥0); b b a a  (b≥0,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A. a>b B. a0,b>0 时,则: ① 1 a a b b    ; ② 1 a a b b    例 8、比较5 3 与 2 3 的大小。 5、规律性问题 例 1. 观察下列各式及其验证过程: ,验证: ; 验证: .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3页 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十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a,b,斜边长为 c,那么 a 2 +b 2 =c 2 。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 a,b,c 满足 a 2 +b 2 =c 2 。,那么这个三角形 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 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可表示如下:  BC= 2 1 AB ∠C=90°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可表示如下:  CD= 2 1 AB=BD=AD D 为 AB 的中点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4页 5、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 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 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 BDADCD 2  ABADAC 2 CD⊥AB ABBDBC 2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 CD=AC BC 7、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b,c有关系 222 cba  ,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命题、定理、证明 1、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 真命题(正确的命题) 命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5页 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3、公理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定理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5、证明 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6、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9、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6页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 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 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 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 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结论 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10 数学口诀. 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 公式相混淆。 完全平方公式: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 放中央;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7页 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十八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因为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        .5 4 3 2 1 )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A B C D 1 2 3 4 A B C D A B D O C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8页 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ABCD 5 4 3 2 1          . 5.矩形的性质: 因为 ABCD 是矩形      .3 ;2 ;1 )对角线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6. 矩形的判定:      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 )三个角都是直角( 一个直角)平行四边形( 3 2 1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A B D O C A D B C A D B C A D B C O A D B C O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9页 7.菱形的性质: 因为 ABCD 是菱形       .3 2 1 角)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对( )四个边都相等;( 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8.菱形的判定:      边形)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 )四个边都相等( 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 3 2 1 四边形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9.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 ABCD 是正方形       .3 2 1 分对角)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 角都是直角;)四个边都相等,四个( 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CD A B (1) A B CD O (2)(3) 10.正方形的判定:         一组邻边等矩形)( 一个直角)菱形( 一个直角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 3 2 1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3)∵ABCD 是矩形 C D B A O C D B A O CD A B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0页 又∵AD=AB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11.等腰梯形的性质: 因为 ABCD 是等腰梯形      .3 2 1 )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底角相等( 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12.等腰梯形的判定:         对角线相等)梯形( 底角相等)梯形( 两腰相等)梯形( 3 2 1 四边形 ABCD 是等腰梯形 (3)∵ABCD 是梯形且 AD∥BC ∵AC=BD ∴ABCD 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A B C D O A B C D O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1页 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 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15.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 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一 基本概念: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的距 离,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梯形, 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 二 定理: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 平分.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 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三 公式: 1.S菱形 = 2 1 ab=ch.(a、b 为菱形的对角线 ,c 为菱形的边长 ,h为 c 边上的 高) 2.S平行四边形 =ah. a 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为 a上的高) 3.S 梯形 = 2 1 (a+b)h=Lh.(a、b 为梯形的底,h 为梯形的高,L 为梯形的中位 线) 四 常识: E F D A B C ED CB A 平行四边形 矩 形 菱 形 正 方 形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2页 ※1.若 n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 2 )3n(n  . 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 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 4.常见图形中,仅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奇边 形、等腰梯形 …… ;仅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 …… ;是双对称 图形的有:线段、矩形、菱形、正方形、正偶边形、圆 …… .注意:线段有 两条对称轴.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3页 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十九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一.常量、变量: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 变量 ;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 常 量 。 二、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 x 与 y,并且对于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 x是自变量, y是 x的函数. 三、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 (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 0的一切实数。 (3)用寄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 一 切实数。 (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 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四、 函数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 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 个函数的图象. 五、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4页 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六、函数有三种表示形式: (1)列表法 (2)图像法 (3)解析式法 七、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 y=kx(k 为常数,且 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 k叫做比例 系数。 一般地,形如 y=kx+b (k,b 为常数,且 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 b =0 时,y=kx+b 即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八、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 y= kx (k 是常数,k≠0))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我们称它为直线 y= kx 。 (2)性质:当 k>0 时,直线 y= kx 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 x 的增大 y也增大;当 k<0 时,直线 y= kx 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 x的增大 y反而减小。 九、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待定系数法: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 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 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从“数”的角度看 x 为何值时函数 y= ax+b 的值 为 0. 2. 求 ax+b=0(a, b 是常数,a≠0)的解,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 y= ax+b 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不等式 ax+b>0(a,b 是常数,a≠0) .从“数”的角度看,x 为何值时函数 y= ax+b 的值大于 0. 4. 解不等式 ax+b>0(a,b 是常数,a≠0) . 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 y= ax+b 在 x 轴上方的部分(射线)所对应的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5页 十、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 次 函 数 概 念 如果 y=kx+b(k、b 是常数,k≠0),那么 y叫 x的一次函数.当 b=0 时,一次函数 y=kx(k≠0)也叫正比例函数. 图 像 一条直线 性 质 k>0时,y随 x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k<0时,y随 x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直线 y=kx+b(k ≠0)的位置与 k、b符号之间 的关系. (1)k>0,b>0 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 (2)k>0,b<0 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 (3)k>0,b=0 图像经过一、三象限; (4)k<0,b>0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 (5)k<0,b<0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6)k<0,b=0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一次函数表达 式的确定 求一次函数 y=kx+b(k、b是常数,k≠0)时,需要由两个点来确 定;求正比例函数 y=kx(k≠0)时,只需一个点即可. 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方程组 从“数”的角度看,自变量(x)为何值时两个函 数的值相等.并求出这个函数值 解方程组 从“形”的角度看,确定两直线交点的坐标.       cba cba yx yx 222 111       cba cba yx yx 222 111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6页 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二十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知识点: 选用恰当的数据分析数据 知识点详解: 一:5个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数学内涵: 平均数: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反映一 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分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 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 的众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 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 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 大数据与 小数据的差。巧计方法,极差= 大值 - 小值。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 s 2 .巧计方法:方差 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s 。 二 教学时对五个基本统计量的分析: 1 算术平均数不难理解易掌握。加权平均数,关键在于理解“权”的 含义,权重是一组非负数,权重之和为 1,当各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时,一般采 用加权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值。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7页 学生出现的问题:对“权”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易混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采取的措施:弄清权的含义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并且提醒 学生再求平均数时注意单位。 2 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于联系。联系:平均数、中位 数和众数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 为广 泛。 区别:A 平均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里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一数 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B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 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 描述其集中趋势。C 众数主要研究个数据出现的频数,其大小只与这组数 据中的某些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 众数。其中众数的学习是重点。 学生出现的问题:求中位数时忘记排序。对三种数据的意义不能正确理 解。 采取的措施:加强概念的分析,多做对比练习。 3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是重难点,它是描述一组数据的离 散程度即稳定性的非常重要的量,离散程度小就越稳定,离散程度大就不稳定, 也可称为起伏大。极差、方差、标准差虽然都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特征,但是,对 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方差不一定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 定大。 学生出现的问题:由于方差,标准差的公式较麻烦,在应用时常由于粗心 或公式不熟导致错误。 采取的措施:注意方差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这一重要特征。或使用 计算器计算。 这些数据经常用来解决一些“选拔”、“决策”类问题。中考中常常综合 在一起考察。 关注微信公众号“捷思课堂”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第18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