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8课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8课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 夜,总能给人一种惬意而温馨的感受,总能让人的思绪静静地随着时光流淌。在诗人的笔下,在隐者的情怀里,那更是一种特殊的境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孟浩然,欣赏他那优美的诗篇《夜归鹿门歌》。 1.作家作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与王维并称于诗坛。其诗语言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2.背景解读 - 9 - 东汉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地方。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3.相关知识 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传神,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4.文化常识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樊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例如: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1.字音识记 ①岩扉(fēi) ②栖隐(qī) ③寂寥(liáo)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词语解释 (1)山寺钟鸣昼已昏:天已黄昏 (2)惟有幽人自来去:隐居者,诗人自指 (3)岩扉松径长寂寥:石门 1. - 9 - 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提示:江边是一片争渡的喧闹声,人们沿着江边向着江村走去;江中是“我”摇着小船回鹿门。村民晚归,充满质朴的田园气氛;“我”夜归鹿门隐居别业,情景和谐,表现出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淡泊情怀。 2.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 提示:“渔梁”是洲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末两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3.本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提示:这首诗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中,实质上是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的体验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和谐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 9 - 4.闻一多曾评价孟浩然说“诗如其人”,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提示:在《夜归鹿门歌》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孟浩然的心境也是宁静、清幽的,主客体浑然一体,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宁静、清幽就是这首诗歌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高度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1.课文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夜归鹿门山途中的景色,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中,实质上是为了表现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之道,抒写诗人清高悠远的情怀志趣。 2.结构图示 夜归鹿门歌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知人论世 情感 山寺宁静 反衬 渡头喧闹 超脱 世人江村 对比 诗人鹿门 隐逸 月照烟树 触景生情 庞公隐处 向往 岩扉松径 情景交融 自由来去 无奈 3.写法赏析 (1)对比与衬托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中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 - 9 - 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两种归途展现出两种不同的心境,这是一个衬托,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2)景象清新,平淡自然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被暮霭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霭雾尽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为大自然所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石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4.课文译释 夜归鹿门歌 - 9 - 怎样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一、知识讲解 古典诗歌在景与情的关系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特点:和谐与反差。和谐,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诗人所表现的心情意绪和谐一致。反差,则是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诗人所表现的心情意绪相对甚至相反。因此注意分析景和情的和谐与反差,有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 1.分析景与情的和谐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就是景与情的和谐。古诗往往借秋之肃杀表现孤独、寂寞,或怀才不遇,或思乡离别等;以春之生机写青春年少、壮志抱负等欢愉;以壮阔浩渺写豪情;以淡雅写闲适等。因此,要注意从景与情和谐的角度由景入情鉴赏诗歌。 2.分析景与情的反差 有时候为了使诗歌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诗人往往故意打破景与情的和谐,通过对比反差的形式形成突兀、相反相成的效果,给人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印象,常见的表现是以乐景写哀情。 对于涉及景物描写的诗歌,要注意从景与情的和谐和反差的角度去分析把握诗人情感。分析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以下几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 二、答题步骤 步骤一,结合诗句详细阐述写了什么景色。 步骤二,然后说明这些景色的表达效果(氛围、情感等)。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 9 -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通“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拓展阅读] 孟浩然与他的山水田园诗 黄海峰 读孟浩然的作品应该是从那首《春晓》开始的,幼时的我不懂为什么明明“处处闻啼鸟”了,而作者偏偏还要说“花落知多少”,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悲伤。而现在要弄清这个问题,那就必须知人论世了!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阳,往游越中。开元十六年(728),他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但却不幸落第。随后,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开元二十五年(737)入张九龄荆州幕,酬唱尤多。三年后不达而卒。 提起孟浩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与王维齐名,世以“王孟” - 9 - 并称。他们也同样有着隐士情怀。可以说,孟浩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隐者。孟浩然的才华从杜甫的“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解闷十二首》其六)可见一斑。对孟浩然的性情,李白有著名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们学过的那首《春晓》,作者在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寻。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这也是我很喜欢孟浩然诗的原因之一。然而作者在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回,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凡有唐诗选,必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因为它是田园诗中恬淡、宁静的代表作品。古人今人对《过故人庄》的分析已经不胜枚举。对这样的诗,就我来看,首先它是诗,而且是难得的好诗,同时,又能把它看作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这样的话,才能看出新意来,才会别有一番滋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是连环画的第一幅,画面是接受邀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第二幅,画面是赶路赴约。虽然景物只有村庄、远山,但全是“绿”“青”,全是真的村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上高坡,过小桥,青草掩着的弯弯村道上,一个人在前引路,另一个紧随其后,仰天俯地,东张西望,磕磕绊绊,乐不可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第三幅,画面是边喝边谈。开轩,就是开窗子。只是个极为简单、极为普通、极为细小的动作,可是,这动作的自然,显示了心灵的纯净。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张小小的、不讲究的桌子,甚至是有些裂纹的桌子,上面并没有几个碟子,但酒是一大壶。没有劝喝,没有推让,也没有为别人夹菜,二人自顾自地呷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9 - 这是第四幅,画面是与主人告别。诗中的菊花不禁让人想到了陶渊明的田园之乐了,当然这两个人的情趣是有区别的,但是对恬静安逸的追求是一样的。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所求的仍然是远,其志依旧未消,这样的宁静、淡泊实为对权与利的隐忍、韬晦。唯有这“把酒话桑麻”才是真的。这样平宁的处世心态,是多数人难以达到的,这样的心态渗入诗中,他的诗才有了震撼人心的魅力。 诚然,诗是精神贵族的专利,是情感的宠儿,是灵魂的游走,可是又因为这样,就有人觉得,诗与平常的日子应该是越远越好。而孟浩然用他的山水田园诗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如果你诗意地对待生活了,那么,平淡的日子也就有诗了。在为金钱而一页一页翻动日历的今天,如能从容阅读这些美妙的诗篇,本来就是一种美!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8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