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2020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的位置上。‎ ‎2. 答题不能答在试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要工整,笔迹要清楚。‎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那个直言贾(ɡǔ)祸的年代,真的是人心惟危,即便是底层百姓,如果在言语上稍有差(chā)池,也立即会招致灭顶之灾,言论自由在那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 B. 两会代表们一致认为,我们不仅要大力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要继续对一切徇(xún)私舞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的贪污腐败分子严惩不怠。‎ C. 嘉庆对内政的整饬是从株和珅着手的。在清除飞扬跋扈、贪赃营私的和珅后,嘉庆即以此为契机,打出“咸与(yǔ)维新”的旗号,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qū)邪扶正。‎ D. 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州领导不顾山路坍(tāi)塌,亲临一线坐阵指挥,指导交通、电力、民政等重要部门,全力做好赈(zhèn)灾工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B项,“徇(xún)”错,“徇”应读xùn,“徇”的意思是“顺从,曲从”,“严惩不怠”中“怠”错,应写为“贷”,“严惩不怠”的意思是“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C项,“株和珅”中“侏”错,应写为“诛”,“诛”意思是“把罪人杀死”,“与(yǔ)”错,“与”应读yù,“与”的意思是“和,跟”时,读yǔ,“与”的意思是“参加”时,读yù;‎ D项,“坍(tāi)”错,“坍”应读tān,意思是“崖岸或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从基部崩坏”,“坐阵”中“阵”错,应写为“镇”,“坐镇”的意思是“驻于一地,亲临督促工作”。‎ - 25 -‎ 故选A。‎ ‎【点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 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甲]《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乙]正如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下之学备矣。”那时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求学的人必须要向官府主管学习的“王官”学习。周平王东迁,天子权势日渐式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丙]“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一时间方兴未艾,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只要学生送给他“束脩(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心满意足了。如此一来,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于是有学问的人渐渐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阶层的出现为日后诸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式微 B. 方兴未艾 C. 于是 D. 雨后春笋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结合语境分析是关键。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D项,“雨后春笋”的意思是“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不能与前面的“渐渐”连用,况且它也不能用于表示人大量出现,只能用于表示新生事物又快又多地涌现。‎ 故选D。‎ - 25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恰当。C项,“‘束脩(一串腊肉)’”中的括号位置错误,括号应移到引号后,紧跟所注释的对象,应为“‘束脩’(一串腊肉)”。‎ 故选C。‎ ‎【点睛】标点符号有一定的提示性作用,注意几个具有提示性作用的标点符号:(1)冒号、破折号: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2)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3)双引号:援引观点、强调特称、反语讽刺;(4)括号:补充说明;(5)问号:设问引出话题,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疑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于我国的国际影响和汉语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联合国大会第十二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B. 五中全会具体明确的部署,目的就是为了让发展成果以“看得见的方式”让人民享有,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真金白银式的实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C. 毋庸置疑,反腐倡廉的决心与措施能否付诸切实的行动,将直接决定中国反腐斗争的成败,决定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D.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通过一个身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下的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典型形象,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 A项,“由于我国的国际影响和汉语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联合国大会第十二届会议一致通过”错,介词短语不能做主语,这两句都是介词短语,导致主语残缺,“由于”和“使”任删其一;‎ B项,“目的就是为了”错,重复累赘,“目的”和“为了”任删其一;‎ - 25 -‎ D项,“身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下的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错,句式杂糅,将“身受”和“在……下”两种句式杂糅,应改为“身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的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或“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下的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 故选C。‎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一个句子,有时只要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调整其中几个词语的顺序就会得到完全相反的意思。请仿照例句,写出下面两组词语的区别 例: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量大,团结而不勾结;小人气大,勾结而不团结。‎ ‎(1)知足者与贪婪者的区别: ; 。‎ ‎(2)幸福者与失意者的区别: ; 。‎ ‎【答案】知足者与贪婪者的区别:本来已经很少,知足者却说不少;本来已经很多,贪婪者却说不多。‎ 幸福者与失意者的区别:幸福者在失败中能享受追求的过程,失意者在失败中只会执着于行动的结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补写能力。仿用句式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话题(或情境),依照给定(或暗示)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写一个或一组主旨统一、内容属同一话题的新句子。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解答本题只要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通过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调整个别词语的顺序说清两个词语的区别即可。比如:成功者是得到所热爱的,幸福者是热爱所得到的。‎ ‎【点睛】仿写题的方法技巧:‎ - 25 -‎ 无论哪种仿用句式题,句式仿写的方法基本是相通的,仿写的最高境界是形神毕肖。作答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准确审题,明确仿写要求。一审内容。要明确题干要求,确定表述对象,做到主旨明确,内容协调完整。二审句式。要明确例句的句式特点,理清句间的关系和层次。三审修辞。要准确把握题干中明示或者例句中暗示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理清思路,明确仿写步骤。一是确定对象。明确仿句的具体表述对象(主语或本体等)。二是遣词造句。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选择恰当的词语,拟写出符合句式和修辞要求的语句。‎ 第三步:通读验证,检验仿写效果。审视所写的句子,看它是否有语病,是否和例句内容协调一致,句式、修辞是否与例句一致。要尽可能推敲措辞,力求使仿句意境优美,富有新意,内涵丰富,有思想,有深度。‎ ‎1.命题式仿写 命题式仿写即话题式仿写,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以同一话题或另外的话题组织材料,按照例句句式进行仿写。‎ ‎2.自由式仿写 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示例,仿写内容不确定(可自由发挥),依照示例的句式进行仿写。‎ ‎3.嵌入式仿写 所写句子在已给材料中间或末尾,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语意连贯,句式与给出的例句相同。‎ ‎6.将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四个句子依次改写为4个四字短语。要求:包含语段中的主要景物或主要意思,短语结构大致相同。‎ ‎①亭子四周开满了各色的花,那花,重重叠叠的,宛如一片缤纷的海洋,要将亭子淹没。②亭之西北角,有一眼山泉,清清的泉水从嶙峋的石下汩汩流出,掬一捧山泉喝下,那清凉直达肺腑。③抬头,却见蓝天上几朵淡淡的白云正悠闲地飘飞。④啊,这山间的景致,让人宛然有了一种徜徉于明镜之中的感觉。‎ ‎①‎ ‎②‎ ‎③‎ ‎④‎ - 25 -‎ ‎【答案】花海亭前,泉流石下,白云飞天,人行镜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①句“亭子四周开满了各色的花”“宛如一片缤纷的海洋,要将亭子淹没”,主要景物是亭子和花海,可概括为“花海亭前”;②句“清清的泉水从嶙峋的石下汩汩流出”,主要意思是泉水从石下流出,可概括为“泉流石下”;③句“却见蓝天上几朵淡淡的白云正悠闲地飘飞”,主要意思是白云飘飞在蓝天上,可概括为“白云飞天”;④句“让人宛然有了一种徜徉于明镜之中的感觉”,主要意思是人如行在明镜中,可概括为“人行镜中”;同时,概括出来的四字短语,要注意结构大致相同,可为主谓结构。‎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批评的形式,或者文体来说,中国古典诗话和词话,与西方相比,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个民族会像中国人这样着迷于诗歌的具体语言,为其词、句、篇的品评,源流,意蕴,不惜耗费长达百年甚至千年,不懈地争辩,其心态如此执着,其体式又如此自由,堪称一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代之诗话,皆兴之所至,仅取一端,“予夺可否,次第高下”,“平章风雅,推敲字句”,往往开门见山,兔起鹘落,戛然而止。即使稍长如诗品、诗式、诗格、诗法,似有多方概括,盖率尔出于直觉灵感,往往疏于外延之系统分类与内涵之严密界定。然此等写法,自北宋以来,竟成文体。录入《四库全书》者,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下,积二十余家。郭绍虞先生总结:“至清代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当亦超越前人。” ‎ - 25 -‎ 中国诗话词话与西方文论理论形态相比,虽有局限,亦颇有西方所不及的优长。首先,就是对文学的规范形式的重视,以诗与散文、诗与词等的形式规范为纲领,并不着意形而上的升华,而是执着于形而下的还原,重在对诗歌形象作个案的具体阐释。提出问题,不像西方文论从概念、定义出发,而是从具体作品、具体语言出发。当然其中免不了有些问题,不仅如朱光潜先生所言“零乱琐碎”,而且相当迂腐,如议论白居易夜会琵琶女是否有失体统之类,但是,这并不排除大量表面上“零乱琐碎”,实质上隐含着追求诗的普遍规律性的问题意识。如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何人可见、何人可听的争议,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的版本之争,李贺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于气象是否矛盾,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此等问题,涉及诗学的根本规律,那就是真实和假定的矛盾在想象中的转化。‎ 中国诗话词话不耽于概念的细微辨析,因而也就避免了陷入西方诗论繁琐的经院哲学的概念迷宫。中国诗学更重诗词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把根本目标确定在诗歌的创作和阅读的有效性上。在诗话词话中,各种体式均有多家种种阐释。对乐府、歌行、古诗、骚体、五七古、绝句、五律、七律、排律等等体式,都毫无例外地先有体制流变,次有各体比较,最有特色的是,均有“作法”之细致的概括。具体到微观文本,往往为一联诗的修改追根溯源,前赴后继,数百年不懈。‎ 这就显示出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之根本差异,在于其基础为创作论。这是因为中国诗话词话家,不像西方理论家缺乏创作实践,几乎百分之百皆是诗人,出于创作实践的真切体验,从整体的意境到局部语词钩锁关联,都有深切的体悟。大诗人往往能够以诗论诗。在丰厚的感性基础上,中国古典诗话其说感兴,具体到“附会即景”,“牵合咏物”,其论语言,每每深入到“精思”、“炼字”。创作甘苦之言,渗透其间。虽然诸家所持有异,然皆深谙独创之难,故强调继承,转益多师。‎ ‎(节选自孙绍振《诗话词话的创作论性质和十七世纪的突破》)‎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用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有些中国诗话词话存在如朱光潜所言的“零乱琐碎”。‎ B. 说明有些中国诗话词话对有些问题的认识相当迂腐。‎ C. 说明有些中国诗话词话不仅“零乱琐碎”,而且相当迂腐。‎ D. 说明中国诗话词话隐含着追求诗的普遍规律性的问题意识。‎ ‎8. 以下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话词话有望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25 -‎ B. 中国诗话词话应适当借鉴西方文论中的概念、定义。‎ C. 清代三四百种诗话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之前的二十余种。‎ D. 阅读中国诗话词话有助于对中国诗歌体制流变的了解。‎ ‎9. 据文意,分析概括中国诗话词话的基本特点。‎ ‎【答案】7. B 8. D ‎ ‎9. (1)着迷于诗歌的具体语言;(2)出于直觉灵感,往往疏于外延之系统分类与内涵之严密界定;(3)重视对文学的规范形式,重在对诗歌形象作个案的具体阐释;(4)注重诗词的实践性和操作性;(5)以创作论为基础,融入独特感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语句用意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议论白居易夜会琵琶女是否有失体统”说的是封建礼教下作为朝廷高官的白居易夜会落魄江湖的艺伎是否有失身份,这种议论是迂腐的,联系原文“并不着意形而上的升华,而是执着于形而下的还原,重在对诗歌形象作个案的具体阐释。提出问题,不像西方文论从概念、定义出发,而是从具体作品、具体语言出发”,可知“零乱琐碎”是指中国诗话词话从具体作品、具体语言出发,论述散乱细碎,不够系统,排除AC;联系原文“但是,这并不排除大量表面上‘零乱琐碎’,实质上隐含着追求诗的普遍规律性的问题意识。如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何人可见、何人可听的争议,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的版本之争,李贺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于气象是否矛盾,等等等等”,“但是”表示是对上文的语意的转折,且说的是诗的普遍规律性的追求,排除D项。‎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找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对照,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内容有矛盾的必有一项错误,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已然与或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 25 -‎ A项,“中国诗话词话有望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错,根据原文“没有一个民族会像中国人这样着迷于诗歌的具体语言,为其词、句、篇的品评,源流,意蕴,不惜耗费长达百年甚至千年,不懈地争辩,其心态如此执着,其体式又如此自由,堪称一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知说的是堪称一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有望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B项,“中国诗话词话应适当借鉴西方文论中的概念、定义”错,根据原文“提出问题,不像西方文论从概念、定义出发,而是从具体作品、具体语言出发”,可知说的是不像西方文论从概念、定义出发,并未提及应适当借鉴西方文论中的概念、定义;‎ C项,“清代三四百种诗话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之前的二十余种”错,根据原文“录入《四库全书》者,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下,积二十余家。郭绍虞先生总结:‘至清代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当亦超越前人’”,可知是数量远较前代繁富,并非数量上大大超过之前的二十余种。‎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此题要求回答“据文意,分析概括中国诗话词话的基本特点”,原文“提出问题,不像西方文论从概念、定义出发,而是从具体作品、具体语言出发”可概括出“着迷于诗歌的具体语言”;原文“即使稍长如诗品、诗式、诗格、诗法,似有多方概括,盖率尔出于直觉灵感,往往疏于外延之系统分类与内涵之严密界定”可概括出“出于直觉灵感,往往疏于外延之系统分类与内涵之严密界定”;原文“首先,就是对文学的规范形式的重视,以诗与散文、诗与词等的形式规范为纲领,并不着意形而上的升华,而是执着于形而下的还原,重在对诗歌形象作个案的具体阐释”可概括出“重视对文学的规范形式,重在对诗歌形象作个案的具体阐释”;原文“中国诗学更重诗词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把根本目标确定在诗歌的创作和阅读的有效性上”可概括出“注重诗词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原文“在于其基础为创作论”“出于创作实践的真切体验,从整体的意境到局部语词钩锁关联,都有深切的体悟”可概括出“以创作论为基础,融入独特感悟”。‎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 25 -‎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人 ‎ 刘国星 ‎①草原变成矿山,毕力格老汉仗着开矿占地给的钱,在城里买房住下,也成了城里人。在草原上他日日和牛马羊驼为伍,没觉着噪;现在和他为伍的是乌泱乌泱的人群,他却找不到自己,不知道咋活了?六神无主的。还好,在城里左蹓右蹓,他总算找到位置安顿下来。早晨打拳、舞剑、遛鸟,路边小摊吃根油条,喝碗豆浆,算作早餐。再观观人家下棋、打牌,就到了中午。回家吃完饭,眯一会儿,去打门球。晚上回来看新闻,喝二两小酒,一天也就过去了。‎ ‎②一天两天地走下来,毕力格老汉觉得总算适应了。具体表现是拳术剑术有进步,跟他相熟的老孙头说,照这样练下去,年底就能和他过过招了。笼中的百灵也让他伺候得很欢实,上蹿下跳叽叽喳喳。‎ ‎③生活有感觉,动静有致。毕力格老汉觉得日子有点日子的样了。‎ ‎④那天早晨,毕力格老汉带着行头,提着鸟笼,一路小跑向公园赶去。路上却被一个包绊个跟头。他坐在地上,打开皮包一看,好家伙,里面全是一捆一捆的百元大钞。路上也有晨练的,三三两两从他身边跑过去,好像跌倒的毕力格并不存在。毕力格老汉大喊,谁的钱包?谁丢的钱包?立即涌上许多人,伸手呼应,我的,我的。为首的中年男子西装革履,喊毕力格为爷爷,说他去街角停车场开车,包就落在地上了。一个满头红发的女子尖着嗓子说,包是我的,我骑电瓶车,接个电话,包就失落了。妈的,还有理吗?老子的包谁敢抢,谁抢,让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一壮汉左冲右撞,右臂上的猛虎龇牙咧嘴。毕力格老汉一时难决,手里的包变成了烫手的山芋。人声鼎沸。突然圈外喊一声,闪开闪开,电视台来人了。一个扛着摄像机,穿马甲留长发的男子走进来,大声喊,包是谁的?是谁的?人群齐应,我的我的。长发男子打开摄像机,画面里出现了长发男子,拿着那个包,放在马路上。长发男子对着镜头说,市民朋友们,今天是第三天了,我们还在寻找最美的人。我们寻找得很艰辛,但我们还在寻找。有谁面对金钱不动心?我想那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最美的人……‎ - 25 -‎ ‎⑤切!人群水样地退入街道,毕力格老汉也发现,人流也挟走了他的百灵。毕力格老汉叫一声,四处寻找。长发男子却一把拉住他,大爷,你不能走啊!化完妆的女主播迎上前,把话筒转向毕力格。大爷,你就是我们寻找到的最美的人。你能说说,你捡钱包,当时咋想的吗?毕力格老汉说,咋想?没咋想!明显的理在那搁着呢,不是咱的东西咱不要。女主播立即兴奋地对着镜头说,这座城市最美的人,大爷真是受之无愧,他的行动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切。好思想早就铸造了他的好行动,甚至想都不想,下意识就行动了……长发男子几个人啪啪地鼓起掌来。采访结束,长发男子还留下毕力格老汉的电话号码,说有事再联系。‎ ‎⑥一大早,毕力格老汉闷闷不乐,百灵子丢了,没心思打拳舞剑,早餐也仅喝了一碗豆浆,就折回家。中午老孙头打来电话,说下午去打门球。毕力格老汉说不去了,血压有点高。老孙头说,那就赶紧吃药,开了口子,就不好办喽!毕力格老汉心里一暖,说:谢谢,谢谢。‎ ‎⑦第二天一大早,毕力格老汉带着行头,来到公园。老头老太太们早就练开了。毕力格老汉挨着老孙头,也一拳一脚地比划着。谁知,老孙头看见他,却转身提着鸟笼走开了。毕力格老汉吃完早餐,去看人家打牌、下棋,里面的怪话也让他心里不踏实,算哪瓣蒜呢,脱了裤子都一样,还最美的人,嘿嘿嘿嘿!毕力格老汉最后问老孙头咋回事?老孙头说,你美呀,你好呀。出那个风头干啥?我们都向你学习。你摸心窝子说,你是不是我罩着呢!还最美的人?毕力格老汉说,是电视台做的。老孙头更来气了,你骗谁?电视台录讲话,旁边都有举稿子的,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啊?‎ ‎⑧毕力格老汉回到家,一阵铃声响起来,他惊得一哆嗦,电话是长发男子打来的,说要做期节目,是专访,深挖一下大爷生活的点点滴滴。没等他说完,毕力格老汉就挂了手机。‎ ‎⑨第三天凌晨,毕力格老汉没有去公园,他窝在被子里,眼盯天花板,呆若木鸡。‎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0. 小说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1. 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部分。‎ ‎12. 研读小说最后一段,结合文意,模拟毕力格老汉口吻,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段内心独白,不少于40字。‎ ‎13. 小说揭示并批判了哪些社会现实?请概括分析。‎ ‎【答案】10. ①表现毕力格老汉简单、平静却充实快乐的生活,揭示了他的朴实性格;②与下文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烦恼形成对比。 ‎ ‎11. ①运用生动逼真的场景描写,点面结合,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出一群见利忘义的小市民众生相,②有力地衬托了毕力格老汉善良厚道,拾金不昧的形象;③通过几个人物对钱包的争抢,制造矛盾冲突,使小说情节产生波澜,吸引读者;④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见钱眼开的社会风气。 ‎ ‎12. [示例 - 25 -‎ ‎]怎么回事?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捡到钱包交还失主,这可是天经地义的呀!这“最美的人”又不是我给自己的,可他们凭什么这样对我?这城里人怎么都这副德性?唉,这世道…… ‎ ‎13. ①人心冷漠,见钱眼开。当毕力格老汉跌倒在地时,多少路人视而不见;但当他大喊“谁的钱包”时,却有许多人纷纷冒领,甚至差点发生冲突。②普通民众的心态嫉妒、褊狭。在毕力格老汉被电视台誉为“最美的人”之后,平日在一起打牌、下棋的伙伴对他冷嘲热讽,就连关系比较亲密的老孙头也训斥他。③媒体弄虚作假。电视台记者以假掉钱包的办法来寻找“最美的人”,是一种公然作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做此类题时,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内容(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是指对上下文的作用)方面进行解答。从内容上看,“早晨打拳、舞剑、遛鸟,路边小摊吃根油条,喝碗豆浆,算作早餐。再观观人家下棋、打牌,就到了中午。回家吃完饭,眯一会儿,去打门球。晚上回来看新闻,喝二两小酒”,详细叙写毕力格老汉从早到晚一天的生活内容,他随遇而安,能很快适应由放牧到市民的生活,并找到乐趣,生活得简单、平静却充实快乐,也表现出毕力格老汉知足而朴实的性格特点;从结构上看,后文写毕力格老汉因拾金不昧而被电视台誉为“最美的人”,平日在一起打牌、下棋的伙伴对他冷嘲热讽,就连关系比较亲密的老孙头也训斥他,生活抑郁苦闷,前后两种生活形成对比。‎ ‎1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字词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用此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的效果等。从表现手法上看,对中年男子、满头红发的女子、壮汉进行了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喊毕力格为爷爷,说他去街角停车场开车,包就落在地上了”“左冲右撞”,生动地表现出这些人面对一包钱见利忘义的丑恶嘴脸,小说既重点刻画了这些人物,同时也描绘了群体形象,“立即涌上许多人,伸手呼应,我的,我的”,点面结合;从人物形象上看,一群小市民见毕力格老汉跌倒视不见,但见到一包钱争相抢要,见利忘义,自私狡诈,而毕力格老汉捡到钱包,却大喊“谁的钱包?谁丢的钱包”,寻找失主,无私淡定,毫不动心,用一群小市民的见钱眼开衬托出毕力格老汉善良厚道,拾金不昧;从情节上看,小说详细叙写了中年男子、满头红发的女子、壮汉对钱包争相冒领,甚至差点发生冲突,使故事气氛陡然紧张起来,产生波澜,同时也制造了悬念,到底是谁的钱包,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从主旨上看,小说通过挣抢一包钱这样的生活小事,反映见眼开的社会风气,暗示社会风气有待改良,以小见大。‎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考查个性化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联系全文,把握主旨,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挖掘人物心理,同时审清题干要求,注意人称及字数要求。最后一段“他窝在被子里,眼盯天花板,呆若木鸡”,通对毕力格老汉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毕力格老汉的困惑、委屈、叹息、无奈等复杂心情,完成毕力格老汉的内心独白需要联系全文,注意使用第一人称。小说主要讲述了毕力格老汉的生活经历,毕力格老汉之前过着简单、平静而快乐的生活,去公园的路上,毕力格老汉跌倒在地时,路人视而不见,但当他大喊“谁的钱包”时,却有许多人纷纷冒领,甚至差点发生冲突;女主播采访毕力格老汉,毕力格老汉说“咋想?没咋想!明显的理在那搁着呢,不是咱的东西咱不要”,并谢绝了专访;毕力格老汉被电视台誉为“最美的人”之后,平日在一起打牌、下棋的伙伴对他冷嘲热讽,就连关系比较亲密的老孙头也疏远、排斥他,毕力格老汉好心却没有得到好报。结合毕力格老汉的经历的这些事,表达他对此困惑、委屈、叹息、无奈等复杂心情,可以写“怎么回事?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捡到钱包交还失主,这可是天经地义的呀!这‘最美的人’又不是我给自己的,可他们凭什么这样对我?这城里人怎么都这副德性?唉,这世道”。‎ ‎【13题详解】‎ - 25 -‎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做此类题时,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揭示并批判了哪些社会现实”,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结合文本内容对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原文“路上也有晨练的,三三两两从他身边跑过去,好像跌倒的毕力格并不存在。毕力格老汉大喊,谁的钱包?谁丢的钱包?立即涌上许多人,伸手呼应,我的,我的。为首的中年男子西装革履,喊毕力格为爷爷,说他去街角停车场开车,包就落在地上了。一个满头红发的女子尖着嗓子说,包是我的,我骑电瓶车,接个电话,包就失落了。妈的,还有理吗?老子的包谁敢抢,谁抢,让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一壮汉左冲右撞,右臂上的猛虎龇牙咧嘴”,当毕力格老汉跌倒在地时,多少路人视而不见,但当他大喊“谁的钱包”时,却有许多人纷纷冒领,甚至差点发生冲突,可见人心冷漠,见钱眼开,有必要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大力弘扬良善的社会公德,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原文“谁知,老孙头看见他,却转身提着鸟笼走开了。毕力格老汉吃完早餐,去看人家打牌、下棋,里面的怪话也让他心里不踏实,算哪瓣蒜呢,脱了裤子都一样,还最美的人,嘿嘿嘿嘿!毕力格老汉最后问老孙头咋回事?老孙头说,你美呀,你好呀。出那个风头干啥?我们都向你学习。你摸心窝子说,你是不是我罩着呢!还最美的人”,在毕力格老汉被电视台誉为“最美的人”之后,平日在一起打牌、下棋的伙伴对他冷嘲热讽,就连关系比较亲密的老孙头也训斥他,这反映出普通民众嫉妒、褊狭的不健康心态;原文“长发男子打开摄像机,画面里出现了长发男子,拿着那个包,放在马路上。长发男子对着镜头说,市民朋友们,今天是第三天了,我们还在寻找最美的人。我们寻找得很艰辛,但我们还在寻找。有谁面对金钱不动心?我想那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最美的人”,电视台记者以假掉钱包的办法来寻找“最美的人”,这种简单化的方式是工作不深入、不扎实的表现,也是一种公然作假。媒体弄虚作假的结果当然缺乏公信力,因而受到群众的抵触,也使毕力格老汉蒙羞。‎ ‎【点睛】分析小说段落(情节)作用,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叔夏西游序 ‎(元)戴表元 玉田张叔夏与余初相逢钱塘西湖上,翩翩然飘阿锡①之衣,乘纤离②之马,于是风神散朗,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垂及强壮,丧其行资,则既牢落③偃蹇④。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亟亟南归,愈不遇。犹家钱塘十年。久之,又去,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既又弃之西归。‎ 于是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问叔夏何以去来道途若是不惮烦耶?叔夏曰:“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少焉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盖钱塘故多大人长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钟鸣鼎食。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尧章、孙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馆谷其门,千金之装,列驷之聘,谈笑得之,不以为异。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而不知正复尧章、花翁尚存,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 ‎ - 25 -‎ 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六月初吉,轻行过门,云将改游吴公子季札春申君之乡,而求其人焉。余曰:唯唯。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注】①阿锡:精致的丝绸。②纤离:古骏马名。③牢落:孤寂。④偃蹇:傲岸不屈。‎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垂及强壮 垂:将近。‎ B. 亟亟南归 亟亟:匆匆。‎ C. 适与相值 值:相遇。‎ D. 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次第:情形。‎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以艺北游,不遇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若少遇者 若入前为寿 C. 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 而求其人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叔夏少年时家境富足,翩翩风度,快到中年时家道中落,不得已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却总是怀才不遇,潦倒而归。‎ B. 张叔夏家曾是杭州的豪门大户,当时江湖高才词客姜夔等人都曾依附于张家,但世态炎凉,等到张叔夏落魄之时,姜夔等人却没有援手相助。‎ C. 命途多舛的人生经历非但没有摧毁张叔夏的人生信心,反而使他的诗词呈现出一种慷慨激昂,流丽清畅的特色,这一点深得作者的赞赏。‎ D. 这篇赠序简要叙述了张叔夏坎坷的人生经历,流露出作者对他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埋没人才的元代社会现实进行了委婉抨击。‎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2)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 ‎【答案】14. D 15. C 16. B ‎ ‎17. 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 ‎ - 25 -‎ ‎18. (1)不仅(他的)高妙的才情、旷达的气度,不能(让人)轻慢企及,而且一时听到这些诗词,也能让人忘却人生的困厄与腾达、得与失这类事情。‎ ‎(2)士人中本来就还有家世、才华和张叔夏一样,但是比他还要困窘的人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D项,“次第:情形”错,“因次第其辞以为别”的意思是“于是顺着他谈话的次序写下了这篇文章用它来给叔夏送别”,“次第”的意思是“顺着次序”。‎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第一个“以”,介词,译为“凭借”,第二个“以”,介词,译为“因为”;‎ B项,第一个“若”,动词,译为“像”,第二个“若”,代词,译为“你”;‎ C项,两个“为”都是动词,译为“写”;‎ D项,第一个“焉”,语气助词,可不译,第二个“焉”,代词,译为“他”。 ‎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理解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内容。B项,“姜夔等人却没有援手相助”错,原文“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而不知正复尧章、花翁尚存,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意思是“等到他走投无路境遇改变,那么也来期望别人,不知道如果正好又遇到姜夔、孙季蕃等人还活着这种事的话,现在谁还了解他们,而且谁还能有空闲顾念他们呢”,可知说的是假设姜夔、孙季蕃等人还活着,谁还了解他们并能有空闲顾念他们,并非是姜夔等人却没有援手相助,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7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吾之来”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应在“吾”的前面“来”的后面分别断开;“贤者贫”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应在“贤者”的前面“贫”的后面分别断开;“知者死”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应在“知者”的前面“死”的后面分别断开;“吾”是主语标志词,在“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的前面分别断开。‎ 句意:不是这样,我来,本来是要投靠自认为贤良的人,贤良的人贫困;依靠了解的人,了解的人死了;虽然稍微有一些被赏识提拔的机会但是没有用来让我安定地居住的办法,我没有办法才离开那里,难道我愿意做这样的事吗?‎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词句:(1)高情,高妙的才情;旷度,旷达的气度;亵企,轻慢企及;穷达,困厄与腾达。(2)固,本来;材华,才华;穷,困窘;穷甚于此者,状语后置,“于此者”是“穷甚”的状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前却放其后,故为状语后置。‎ ‎【点睛】翻译文言文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要翻译的语句切分为词;第二步,把语句中的每个词语都准确翻译出来,这里要关注两点,即一词多义的词语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其意思,只能意译的词语翻译时要尽可能简洁、准确;第三步,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对一一对应翻译的具体内容进行语序调整或增删部分。‎ 参考译文:‎ 张叔夏(号玉田)和我第一次相遇是在杭州西湖上,叔夏风度翩翩,身穿细布做的衣服,乘着有名的好马,在这个时候,他风度不凡潇洒飘逸,自认为不亚于太平时代世家贵族的公子。将要到40岁的时候,失去了路费。于是无所寄托,困顿失意。曾经凭借本领北上谋生,没有遇到被赏识提拔的机会,不得意。急匆匆地回到南方,更加遇不到被赏识提拔的机会。还是在杭州安家住了十年。过了一段时间,又离开了,向东到山阴、四明、天台等地之间出游,像是很少被赏识提拔。又放弃了这次出游回西边去了。‎ - 25 -‎ 在这个时候,我四处流转教授弟子,正好和他遇上,问叔夏为什么到处出游好像这样不害怕烦扰呢?叔夏说:“不是这样,我来,本来是要投靠自认为贤良的人,贤良的人贫困;依靠了解的人,了解的人死了;虽然稍微有一些被赏识提拔的机会但是没有用来让我安定地居住的办法,我没有办法才离开那里,难道我愿意做这样的事吗?”话说完,脸上显露出悲伤失意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喝酒喝得很痛快意气舒张,拿出有生以来自己写的乐府词,自己唱了起来,叹伤不已郁结低沉,流畅华美,清脆畅达,不是才情高妙胸怀旷达,不能亲近企及,而且一时之间听到这个,也能让人忘掉困厄与显达、获得和失掉这类事情。‎ 杭州原来就有很多官居高位和长厚的人,叔夏已故的高祖、曾祖,都是豪门大户,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孙季蕃这类人。经常进进出出在他家里吃住做张家的门客,价值千金的衣装,车马众多的聘礼,说笑之间就得到了,也不认为很特别。等到他走投无路境遇改变,那么也来期望别人,不知道如果正好又遇到姜夔、孙季蕃等人还活着这种事的话,现在谁还了解他们,而且谁还能有空闲顾念他们呢!‎ 哎呀!士人本来就还有家世才华和叔夏一样,但是比他这样还要贫困的啊!六月初一,他轻装到我的家门来拜访,说将要再去吴国公子季札、春申君黄歇的家乡一带周游,并且去寻找那个知遇之人。我说:“是是。”于是顺着他谈话的次序写下了这篇文章用它来给叔夏送别。‎ ‎(二)(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曾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树杪(miǎo),树梢。③文翁,西汉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兴办学校,推行教化。‎ ‎19. 赏析诗中“树杪百重泉”一句的妙处。‎ ‎20.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19. ①视听结合,动静相衬,有声有色,②明写树多、泉多,暗写山势的高峻。 ‎ ‎20. ①首联、颔联描绘巴蜀独特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的神往之情;②颈联表现了蜀地物产民风,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勉励李使君以文翁为榜样,教化梓州,大展宏图。‎ - 25 -‎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妙处能力。解答此类题,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树杪百重泉”的意思是“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树梢为静景,飞泉万道为动景,动静结合,树梢与飞泉诉诸视觉,飞泉流动之声为听觉,视听结合,既有流泉之声,又有树梢之色,声色相济;联系上联及上句,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借树之多,泉之多,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首联写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颔联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可分析出“诗人对梓州的神往之情”;颈联写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的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结合注释“李使君:李叔明,曾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这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可分析出“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尾联说望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结合注释“文翁,西汉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兴办学校,推行教化”,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可分析出“勉励李使君以文翁为榜样,教化梓州,大展宏图”。‎ - 25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6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 ‎(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 ‎(3)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21. 子路长于政事且十分尊重孔子,孔子却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蕴涵着哪些意味?‎ ‎22. 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孔子的教育实践对当代中国教育有哪些启示。‎ ‎【答案】21. ①玩笑之余透露孔子对子路的爱,忧虑子路过刚而易折,进而担忧其命运,劝告并警醒子路中和一下自己的性格。 ‎ ‎22. ①课程丰富;②因材施教,培养特长;③品德至上,德育高于智育;④普及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做此类题时,可用“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还原本句,体会修辞句;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从表层看,联系上文“子乐”,孔子的这句话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从深层看,原文主“子路,行行如也”,意思是“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这个人非常的勇敢,可是有时候会比较鲁莽,太过刚强,不懂得通权达变,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就是讲,所以很有可能不得其死,可能会死于横祸,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对他进行劝告并警醒,希望他中和一下自己的性格。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2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原文“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可分析出“课程丰富”;(1)中列举在德行、政事、文学等方面杰出的弟子,将德行排在首位,且针对子路的性格进行教育,可分析出“因材施教,培养特长”“品德至上,德育高于智育”;原文“弟子盖三千焉”,弟子数量众多,可分析出“普及教育,有教无类”。‎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丰富含义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表层字面义、语境临时义、句外延伸义。‎ 参考译文:‎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娴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2)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3)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只有七十二人。‎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友直,_________,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_________,损矣。(《论语》)‎ ‎(3)遥襟俯畅,逸兴遄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 ‎(5)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答案】 (1). 女也不爽, (2). 士贰其行 (3). 友谅/ (4). 友便佞 (5). 爽籁发而清风生 (6). 纤歌凝而白云遏 (7). 醉不成欢惨将别 (8). 别时茫茫江浸月 (9). 亦以明死生之大 (10).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贰”“佞”“籁”“遏”“惨”“社稷”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 25 -‎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有人说:美与时间长短无关,只要有意义,一瞬也是永恒的美。‎ 对以上两种观点,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美在瞬间却成永恒 夜空因有月亮的照射而美丽,月亮因有流星的伴舞而美丽,一颗耀眼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剑光划破了天际,刹那间,我感受到流星短暂的美丽……然而,美在瞬间却成永恒。‎ 凄惨的月光里,我点燃了一根蜡烛,不经意的一挥手,它便灭了,只是还冒着一缕细烟,我用手捏了三四下,竟然没有断,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定格在此时此刻的此地。或许它渴望自由,生命的信念,使这根蜡烛的美丽在永恒与瞬间中显露出来。我依然列举《桔子红了》,秀禾和耀辉,为了得到自由而又失去了自由,风筝挣脱手的一刹那,生命的悲怆在两个人的眼睛交汇,风筝的线断了,可我感受到了一瞬间的美丽。我想,为了这一瞬间的美丽,风筝曾努力的向天上飞,尽管它的自由是短暂的,可它的美丽是永恒的。或许我们在生命这场戏中扮演的,也是这样一个角色,在经历了漫长的痛苦的心路之后,即使是一瞬间自由的美丽,我们也会努力争取。其实,悲剧的结局,积蓄给人们的就是惋惜,秀禾与耀辉曾努力的摆脱封建、礼俗的束缚,但他们终归没有走到一起。可是,他们在伞下那短暂的美丽终归成为我们心中的永恒。‎ ‎《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沉入水中的一刹那,《薰衣草》里以晨闭上眼睛时修琪心痛的泪水,《秋天的怀念》里母亲的最后一句话,都把生命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美丽。‎ - 25 -‎ 今年夏天,我在一个不经意的地方,理解了对生命的诠释。我站在那儿,对着一片翠绿的,望不到边的玉米,夕阳就在玉米与天交接的地方拥起落落余晖,还有几个穿得很破但很快乐的孩子从我身边幸福的跑过,他们真的很幸福,淡淡的夕照把他们的脸庞映出缤纷与灿烂。夕阳马上就落下了,孩子也转身不见踪影。于是,这一幕,这刹那的一幕,成了我心中永恒不变的美丽。‎ 生命的美丽并不在于时间的永恒,而在于那一瞬间让我们懂得了对生命的诠释。雪人就在太阳出来的那一刻化去,可它的心却不会老去,它在茫茫人世间穿梭,带去美好,带去感动,带去爱,带去我们心中对雪人的无限祝福。来世,你我会去做雪人吗?生命中那最美的瞬间,你是否把它化成了生命中的永恒?‎ 流星的伟大,在于它用生命装点了夜空。它的飞过,其实是短暂的,但在它飞过后的天空,却留下了一道永恒而美丽的光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美才是永恒的美。一种认为美与时间长短无关,只要有意义,一瞬也是永恒的美,行文立意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可以写大浪淘沙里的经典之美,也可以写永恒定格在瞬间,美,可以是社会生活的美,也可以是自然之美。要求据此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是指以阐释、议论、演说、论辩为主的旨在把道理说明白的文章,可分为以下三类:①学术类:科学论文、文艺评论。②社会类:政论文、社会评论、时评、新闻评论、演讲稿、杂文。③个人生活类:学术随笔、读后感、观后感、议论性散文、随感。‎ ‎【立意】1.永恒的美都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2.美在瞬间,有意义,亦为永恒。‎ ‎3.大浪淘沙,经典艺术成为永恒的美。‎ ‎4. 艺术的美是瞬间与永恒的结合。‎ ‎5. 生命的美丽并不在于时间的永恒,而在于那一瞬间让我们懂得了对生命的诠释。‎ ‎【素材】1. 很多人欣赏喜欢枫叶,是因为它们那耀眼的红色和高贵的金色及凹凸有致的形状,可我认为,枫叶真正的美不是美在漂亮的外表,而是它们在飘落之后,将自己的身体融到泥土中,用自己的全部滋润了下一代,得到了生命的延续,使它的美获得永恒,生命得到重生,美丽得到延续。‎ - 25 -‎ ‎2.从古到今,伟大的奉献者,毫不缺乏.从屈原的满腔热血,为国报不平以抗议而终结生命,到黄继光以自己单薄的身躯,抵挡万千子弹,只为人民的和平幸福,再到四川地震中为他人不幸牺牲的小英雄们,哪一个不曾是鲜活健壮的生命?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最美的人!他们的精神之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成为民族的永恒!‎ ‎3.生命伊始犹如日出。尘世一生无论多少年,较之天地永恒,也只是须臾瞬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变故。有时太阳也会因人生的暴风云而变得黯淡无光;然而,无论暴风雨如何肆虐,世界如何黑暗,太阳仍会照耀,它只是过暂时隐退到了我们的视线之外。多么奇妙啊!它总会再放光芒!当一颗流星划破天际的时候,永恒让这美永远记在人们心中,水中圆月的倒影,也是因为永恒而显之诗意盎然。‎ ‎【结构】开头语言优美,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先声夺人。本论部分中综合运用散文化叙述与议论性评说,如“我”点蜡烛、夏天看到孩子的场景,运用散文化叙述,《桔子红了》里的秀禾和耀辉、《泰坦尼克号》、《薰衣草》、《秋天的怀念》,运用议论性评说,展示出举例精当,语言优美两个亮点。本论部分“形散神不散”,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美在瞬间却成永恒”将片段串连起来。结尾部分干净利落,照应开头,点题并再次揭示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 ‎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