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38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学案】
第十四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导学案38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起源: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感性的人文主义) 1.概念 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至前4世纪古希腊城邦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反对者称其为“诡辩学派”。 2.兴起背景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思想观点 (1)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万物的存在与否及事物的形态,全在人的感觉。 (2)认为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个人的感觉为转移。 5.评价 (1)意义: ①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对希腊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②智者运动率先吹响了人类精神觉醒的号角,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局限: ① 把人的感知作为一切真理的标准,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②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公德。 (二)发展:“希腊三贤”(理性的人文主义) 1.苏格拉底 (1)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忽视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哲学贡献: ①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②“美德即知识”: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 ③“认识你自己”:行善出于有知识,作恶出于无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影响: ①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他率先“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②其思想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与其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的追求极为相似。 2.柏拉图 (1)主张: ①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生。 ②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2)意义: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亚里士多德 (1)主张:关注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意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文艺复兴 1.含义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发起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进入全盛。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创造的新文化。文艺复兴宣扬个性解放、尊重人、爱人等人文主义思想,用“人道”反对“神道”,用资产阶级的纵欲主义反对旧统治阶级的禁欲主义。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普遍高涨。 2.背景 3.性质 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是自古希腊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主要内容: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天主教神权和专制主义;提倡现世生活和享受,反对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倡知识和理性,反对愚昧主义。 (2)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知识、理性和科学。 总之,人文主义就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5.成就 (1)文学艺术方面: (2)科学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的深入,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革命性变化;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激励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方式探索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革命开始的。 6.扩展 (1)概况: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2)代表人物:莎士比亚。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创作了《哈姆雷特》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借助作品中的人物,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极富个性,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他人物及代表作如法国拉伯雷《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德意志伊拉斯谟《愚人颂》,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7.影响 (1)积极: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觉醒(主要作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 ②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高涨,为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2)局限: ①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 ②把资产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三、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概念 1.含义 宗教改革是16~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宗教改革最初出现在德国,接着波及瑞士、英国和法国。 2.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特殊阶段。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 3.形式 采用神学异端的形式。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及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中世纪后期,日益腐败的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最大障碍。 2.政治上 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意识增强,专制君主兴起。封建君主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要求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世俗王权与神学教权斗争激烈,他们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强烈不满。 3.经济上 西欧资本主义兴起,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 4.思想上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腾堡发明印刷术印制大量《圣经》。 5.直接原因 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16世纪时,德意志四分五裂,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 6.导火线 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骗人的谎言激起了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的极大反感,他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三)宗教改革的表现 1.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2.马丁·路德的思想特点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适应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 (四)宗教改革的影响 1.政治上 打击了教会势力(剥夺了教会在新教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 2.经济上 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上 1.(2019·湖南五市联考)智者学派中许多人都宣称,所谓的正义和公平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是独断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的。这表明智者学派( ) A.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 B.追求个人功利的思想倾向 C.注重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D.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解析 智者学派认为“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的”是相对主义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智者学派追求个人功利的主张,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的主张容易导致道德沦丧,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的主张是感性自由的生活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 2.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解析 材料从两个方面来介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美德即知识)是从其道德认知角度说明;“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则是从推崇人的理性来说明,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没有完整的从两个角度理解苏格拉底的主张。 答案 B 3.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世幸福 C.挑战王权,提高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解析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排除A项;文艺复兴矛头指向的是封建神学和教会的腐化,而不是封建王权,排除C项;D项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故排除;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追求现世的幸福,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2019·佛山高三期末)思想家李贽以其离经叛道的言论成为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思想,二人的思想本质上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B.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C.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 D.重建道德价值观挽救社会的要求 解析 李贽处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他的思想是市民阶层对封建思想的一种反叛;而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在文艺方面的反映,故选A。 答案 A 5.(2019·西安模拟)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传召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路德参加帝国会议,企图让他在会上公开放弃自己的观点。路德却这样回复:“我不能,也不愿放弃,因为反抗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确,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这表明( ) A.王权取代教权获得宗教裁判权 B.路德坚持人文主义宗教观 C.封建势力与罗马教廷立场一致 D.德国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马丁·路德坚持自己的“良心”,也就是坚持信仰自主和精神自由,这是人文主义宗教观的反映,故选B;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标志着德国宗教改革的开始,D项错误。 答案 B 命题点一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象是什么。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 ⇨解读:史料一信息说明古希腊思想家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实质上反映了对人性的肯定。 史料二 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即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也不会有智慧。 ⇨解读:史料二信息表明苏格拉底的主张是“美德即知识”,善是美德的核心和人的内在灵魂,需要通过教育认识自己。 【探究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试答:变化:由神与自然界到人与社会。原因: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工商业经济繁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先哲们的勇于探索。 【探究2】 根据史料二,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试答: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拯救城邦(或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 历史理解 1.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2.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3.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1)相同点:都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2)不同点: ■ 素养提升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练习1 (2019·益阳模拟)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 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的研究对象从之前的神、自然界转向人,体现了其对哲学研究对象的突破,故选C;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观念,B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提出关于“人权”的观点,D项错误。 答案 C 【思维升华】 古希腊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渊源 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渊源经历了“以神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三个阶段。在古希腊神话时代,人们称宙斯是众神之王、人类之王,人们按神谕安排事情,这是“以神为中心”的时代。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提出“万物皆源于水” 的论题,将研究中心从神转向自然界。公元前5世纪中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以人取代神的地位,这被称作人文主义的起源。但这种思想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弥补了其缺陷和不足,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命题点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解读:史料一中“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说明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史料二 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自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上则实行禁欲主义……而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和幸福,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应当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欣赏艺术、享受友谊和欢乐。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赋人性”。他们把发财和享乐的渴望视为美德善行,甚至说,这是上帝眷顾其子民的标志。 ——朱寰主编《世界中古史》 ⇨解读:史料二中“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和幸福,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说明文艺复兴运动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和个性解放。 史料三 达·芬奇曾说过:“ 我是画家,但我还是工程师、机械师。我终生与自然做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他们熟读经典,却迂腐无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其余的都只是装饰而已。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它吧!难道不应该首先理解自然的法则,然后再了解人类的法律和习俗吗?” ——何亚平《科学社会教程》 ⇨解读:史料三中“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它吧”说明文艺复兴运动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宣扬人文主义,崇尚科学知识,这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促进近代科学的产生。 【探究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古喻今”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试答:含义: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等。 【探究2】 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根据上述史料论证这一观点。 试答:论证:冲击了封建神学的束缚,宣扬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 历史理解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 素养提升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练习2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大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这主要表明( ) A.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 C.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 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 由题干中的“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不广泛,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故B项错误。 答案 D 【思维升华】 文艺复兴的实质 文艺复兴看似只是“古典文化的再生”,实则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宣传的是新文化,它的兴起是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变动的反映,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简单来说,文艺复兴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也要注意,文艺复兴在当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并没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社会文化运动,其根源是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命题点三 欧洲的宗教改革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我陷入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摘自《路德文集》 ⇨解读:史料一反映了马丁·路德对罗马教会的怀疑,实际主张“信仰得救”,但并未否定宗教神学信仰,强调神的伟大。 史料二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解读:史料二中马丁·路德认为教权从属于世俗权力,实质是否定教皇的权威,肯定世俗的权力。 史料三 天主教徒……保有着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要么吃好,要么睡好。”显然,新教徒吃得高兴,而天主教徒则乐于睡得安稳。 ——马丁·奥芬巴赫 ⇨解读:史料三通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要么吃好,要么睡好”的对比,肯定了新教徒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探究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和罗马教会在有关人的得救方式上有何不同。 试答: 不同:罗马教会主张要按照教会规定的行为,按教皇的命令去做才能得救;马丁·路德主张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就能够赎罪,而不用靠教会、神职人员和烦琐的圣功。 【探究2】 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教徒吃得高兴”的含义是什么。这意味着宗教改革是如何推动欧洲近代人文精神发展的? 试答:含义:新教徒敢于投身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也就是商业竞争。推动:肯定了人具有自由和自主的信仰权利,追求现实幸福。 ■ 历史理解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宗教改革最突出的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和教廷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 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习3 (2019·聊城高三统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并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脱离罗马天主教皇的管辖 解析 从材料论述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一词只是“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这说明宗教改革这一词没有揭示出其实质,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宗教文化运动,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建立适合资产阶级的教会,D项错误。 答案 B 【思维升华】 解题时要注意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要注意区分二者的人文主义内涵。二者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文艺复兴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反对神权,主张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伟大;而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主张信仰得救,强调人可以避开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 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借助宗教形式,具有浓厚的反科学、反理性色彩。路德等人用信仰的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但是这种虔信主义对于新兴的科学理性也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当宗教改革运动以虔信主义为武器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之后,17世纪发轫的欧洲启蒙运动就开始以理性精神为武器来突破宗教改革运动所营造的虔信主义氛围。 题源史料——大领悟 史料一 (摘自安徽高考)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史料二 (摘自安徽高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高考原题) 试答: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2)概括史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高考原题) 试答: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共同精神:人文主义。 (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什么。(新创题) 试答: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微课说法——大提能 定位:不能准确理解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思想 典例 “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解题悟法 定时空:古代希腊 抓关键: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 析选项: 历史追问 根据上题材料,怎样理解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思想。 试答:理解: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②“美德即知识”: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③“认识你自己”:行善出于有知识,作恶出于无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查错补短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但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2.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3.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名家评史——大收获 观点1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政治纷乱,王权倾颓,各阶级剧烈变动,社会风气礼崩乐坏,道德沦丧。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靡的风气不断滋长,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以道德教育作为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在知识与情感之间,孔子与苏格拉底有不同的选择,孔子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仁”具有重仁轻智的倾向,而苏格拉底以知识为基础的“善”则崇尚智慧、知识,强调对人、对事、对善德的真知。 ——张素玲《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 思想之比较研究》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提倡道德教育的相似背景。并提出两者道德教育观的不同之处。 试答:背景:政治动荡;道德风气日益沦丧。不同:孔子注重亲情;苏格拉底注重知识。 观点2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 【问题设置】 新教伦理的财富观念是什么?指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试答: 观念: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禁欲节俭,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勃然兴起。 1.(2018·全国卷Ⅰ)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解析 “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力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差别,故C项错误。 答案 D 2.(2018·江苏高考)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解析 题干材料“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体现了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这些谚语反映出人们对天主教会统治的不满,故C项正确。 答案 C 3.(2017·全国卷Ⅰ)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据题干可知,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还争权夺利,说明诸神人格化的特点,反映了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故选B;材料未体现宗教信仰问题,排除A项;C、D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B 4.(2017·全国卷Ⅱ)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佛罗伦萨工商业的发展。材料表明,市民意志影响了教堂建设和宗教理念,市民即工商业阶层,体现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B项错误;教堂要与市民意志保持一致,不能体现教会权威的提升,C项错误;新教出现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期间,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全国卷Ⅲ)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台词“我憎恨所有的神”可判断该剧反对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这正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故选D;A、B两项皆不符合古希腊的社会现实;C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D 资料1 智者学派 1.兴起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对外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提供重要前提。 (2)希腊多山多岛,工商业发达,而平民地位的提高以及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等因素也对智者学派兴起了促进作用。 (3)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先进也提供必要基础。 (4)与希腊先哲的探索有关。 2.主要观点:(1)对神的看法:反对传统思想和宗教神学的束缚,力图贬低神的权威,否认神的传统形象。普罗泰格拉认为神是不可知的。 (2)对知识的看法:智者学派是适应当时的民主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游说的基础,因此人们需要学习知识。 (3)对人的看法: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认为正义、美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它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4)对城邦政治的看法:他们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人们为了避免在互相残杀中归于毁灭而约定俗成的产物。 3.评价:(1)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普罗泰格拉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智者学派在许多领域突破常规,他们大胆思索、思想深刻,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可以说是西方启蒙的雏形。 (3)它使西方人对自然,以及人的价值和人在世界中位置与地位等的认识更加合理。 资料2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人”的看法的不同之处 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的希腊奴隶制时代产生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萌芽,它的代表人物是智者学派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等。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人”的看法的不同点是: 1.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认为,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这一学说本质上很容易产生将人的主观感觉和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险,从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而存在,且客观事物的性质也不是以人是否感觉到它而发生变化。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2.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人应有自重;人应该去发现自我的本质;人必须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 3.智者学派认为“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就可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主张德性就是知识,所谓“知德合一”。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4.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都主张人要“认识自己”,但苏格拉底对“认识自己”提出了新的观点:认识自己并不是认识人的外表和身体,而是要认识人的灵魂;而认识人的灵魂,不在于认识灵魂的其他方面,而在于认识灵魂的理性部分,只有认识到了灵魂的理性部分,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因为人性的本质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苏格拉底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个人品德的完善和人的道德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而道德应当是人生追求的中心目的。希腊人文主义在苏格拉底身上得到了最高体现。 资料3 柏拉图的理念论 1.“理念”是独立于人们认识之外的一般的东西。他认为唯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感受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 2.现实世界中没有绝对的美德,如仁慈、公正、美、平等。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包括仁慈、公正、美、平等。他说“理念”是看不见的、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于另外一个高级的世界,超越了人类的感性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而完美的存在,现实世界只是人类感官对这个完美世界的不完美的折射。 3.不朽的灵魂和物质的身体的二元论。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它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怀恋着它一度栖息的终古如斯的理念世界,总是希望能摆脱躯体回到那里去。柏拉图将二者进行区分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有重大的影响。 4.重视理性问题。他认为在政治和伦理方面,可以用理性去发现客观真理。尽管他激烈谴责民主制,嘲笑其运作中诡辩术的盛行,他还是认识到了在现实中进行彻底变革的困难。他希望不管是民主派还是寡头派的政治家,只要掌握真理、能够为大众谋利,就可以做统治者,他深信学习哲学对人类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资料4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的概况:(1)从形式上看,表现为对古典文化的发掘、复兴和对人性的重视,而实质是在借鉴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与市民的世俗生活、经济发展、精神追求、政治活动所需要的新的资产阶级的文化。 (2)从内容上看,文艺复兴的内容最初集中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随后扩展到政治学等学术领域,最后是科学的发展,表现为“人的发现”和“科学的发现”。 (3)从地域上看,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意大利,15世纪后逐步扩展到西欧的大多数地区。 2.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从事人文学科,尤其是古典文化的发掘、研究和传播。古典文化是其核心内容,人文主义者崇尚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效仿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文学多采用贴近人民和自然的俗语方言,抒情诗词句优美,小说语言生动,以反映市民生活、讴歌爱情为文学主题;绘画和雕塑则努力发展透视、解剖、明暗的写实技巧和手法,着意传达真实世界的内在品质,追求作品的完美。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强调人与万物的区别,突出人的优越。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主要包括:强调人的自主自立,要求人积极发挥个人才能,独立奋斗,建功立业,实现自我;要求尊重私人生活,提出顺从人的自然本性,追求幸福生活和个人享乐是人的权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大声疾呼人的自然平等,强调一切个人价值的评判只能以个人自己的才智、品德和业绩为标准;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普遍虚伪和腐败进行了激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5)“人文主义”主要是研究人的学问。因为崇尚美德,人文主义者也视其为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人文主义者认为:道德就是人性,它应当既不低于人性,也不高于人性。他们认为,人类的本性不允许自私的行为泛滥。 资料5 关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问题” 1.刘祚昌在研究两者的关系上,更注重于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首先,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其次,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2.于可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与发展,它从教会内部破除了封建的旧观念,树立了以人为主体的新思想”。 3.袁庆和认为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除此之外,两者还存在不同点和逆向关系。首先,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其次,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资料6 关于“宗教改革的性质及评价” 1.宗教改革的性质: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分歧不大,只是各自在表述上略有出入。 (1)郑如霖认为:宗教改革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的经济、致治和官方教会的社会政治运动和宗教斗争,而德国宗教改革和伟大的农民战争是欧洲首次资产阶级革命。 (2)姜忻分析了马丁·路德的历史作用,同对指出: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不是单纯宗教上的改革,而是一场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所谓宗教改革只是一个形式。 (3)袁庆和认为宗教改革是凭借它的宗教外衣,把人文主义原则与广大阶层的反封建要求及其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而进行的斗争。 2.对宗教改革的评价: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大都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局限性,应该说是比较公允且符合史实的。 (1)孔祥民认为,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被没收,英国、荷兰、瑞士、北欧诸国和部分德意志邦国,纷纷成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刘祚昌认为,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改革中产生的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给其发家致富作辩护,并为他们不择手段的掠夺大开绿灯。 (3)袁庆和对宗教改革的局限性说得更加具体,他认为:随着新教的建立和传播,路德变得日益独断与保守,宗教改革最坏的影响之一,就是对理性与科学的摧残。甚至新教的“革命性”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新教之所以几度被作为旗帜,与路德或加尔文的原教旨并无关联,其主要原因在于“抵抗原则”在斗争实践中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在德国,宗教改革蜕化为新旧教诸侯的斗争,长期的封建混战“把德国引向灭亡”,“唯信称义”并未给人民带来自由和安宁,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信神的奴役制,用圣经的无谬论代替了教皇的无谬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