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必修四课时跟踪训练(13)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含解析
- 1 -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面面相觑(qù) 睨柱(nì) 蔺相如(lìn) 左右皆靡(mǐ) B.请奉盆缶(fǒu) 嫔妃(pí) 欲毋行(wú) 刎颈颈之交(wěn) C.遗赵王书(wèi) 鄙贱(bǐ) 就汤镬(huò) 渑池(miǎn) D.礼节甚倨(jù) 肉袒(tǎn) 与王诀(jué) 相如虽驽(nóu)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驽钝 妻孥 力练 力行节约 B.赦免 羞赧 嘉奖 嘉言懿行 C.驿道 泽被 决别 抉摘真伪 D.睥睨 端倪 嫉妒 大声急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 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 B.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让我们认识到蔺相如以国 家利益为主,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 C.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廉颇在晚年的时候,赵襄王继位,听信谗言,解除廉颇军职。廉颇因此而受 排挤,投奔魏国大梁,后老死于楚。 D.在全球化去中心化的背景下,他在达沃斯讲台的精彩阐述无形中能够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 道路的了解、支持、认同,进而在共赢中实现发展。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打击盗版软件、保护知识产权无可非议,但采取黑屏这一方式就不太合适,这样不利于软件 事业的发展。 B.廉颇勇于改过,虽然对蔺相如产生嫉妒之心, 但一旦醒悟过来,就能够负荆请罪,最终与蔺 相如琴瑟和谐。 C.凭借过人的智勇,蔺相如不孚众望,终能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其抗节不挠、视死如 归的精神亦为后人所称颂。 D.在“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的季 ,杭州部分地区竟然飘起了洋洋洒洒的雪花, 又作东风十日寒。 - 2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君幸于赵王 设九宾于廷 B.均之二策 即患秦兵之来 C.不如因而厚遇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D.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空言求璧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于是相如前进缻 D.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 均:衡量 B.乃辞谢固请 固:坚决 C.间至赵矣 间:抄小路 D.位在廉颇之右 右:右边 8、下列加粗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刃相如 B.秦王恐其破璧 C.臣请完璧归赵 D.毕礼而归之 9、下列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徒见欺 1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C.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 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 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C.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 3 -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 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2、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体现廉颇知错能改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不和廉颇争列而躲避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的秦国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是__________。 13、“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一联高度概括出了蔺相如的事迹和性格。下面这副 对联的下联概括了廉颇的事迹和性格,请写出上联,对蔺相如的事迹和性格作简要概括。 上联:凭智勇,__________ 下联:能屈伸,袒背负荆,戍能安邦,无愧丈夫品格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 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 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 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 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 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 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 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 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 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 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 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 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 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 4 -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 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B.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C.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D.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 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文中指楚、魏二国国君。 B.相国: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也称宰相、丞相。 C.金:指古代军队中用以指挥停止或撤退的锣或其他金属制品,后来为货币的代称。文中指钱 财。 D.斗:中国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也指盛粮食的器具、酒器。文中指一斗米 做的饭。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把守 B.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将军 C.为假相国 假:代理 D.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毁:杀害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 秦强而赵弱 B.赵王因以赵括为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乃得解邯郸之围 今君乃亡赵走燕 D.廉颇居梁久之 均之二策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在被困之时,贪生怕死,只派出精兵锐卒作战,但最后还是被秦军射死了。 B.长平之战后,秦军又包围了邯郸一年多,几乎就要攻陷城池,等到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了,秦 军才离去。 - 5 - C.廉颇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等到他被重新任用为将军,门客们又回来了。 廉颇就生气地把这些趋炎附势之徒赶跑了。 D.赵使者因为接受了郭开的贿赂,所以在见过廉颇之后,回报赵王时说的话完全不符合其见到 的实际情况。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②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③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15、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 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 各约 90 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 180 年,等于我们现在距 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 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 90 年和公元 90 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 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 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 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 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 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 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 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现代文阅读答案司 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现代文阅读答案司马迁作《史记》,完 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 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 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 - 6 - 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 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 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 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 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 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 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 1931 位古 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蜗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 等,至秦亡为止。由作史者“显善昭恶”地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 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 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 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 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 共工、三苗, 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 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 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 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 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 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1.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 代相差约 180 年。 B.《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 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 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 7 - D.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 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有差异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 当时政权。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 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现代文阅读答案司马迁作《史记》,完 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阅读答案。 C.《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 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 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 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B.《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 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 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 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16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矛 盾冲突中会显得更加的鲜明突出。本文中 ,“完璧归赵” 就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 画人物,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较量,蔺相如智斗秦王的过程,集中显示了 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 请你用 200〜300 字叙写一段矛盾冲突,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 8 -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D 项,“驽”应读“nú”。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 项,力一历;C 项,决一诀;D 项,急一疾。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将“通过"或“让”删除。C.中途易辙,第一句 话出现两个主语,应改为“在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廉颇晚年的时候”。D.语序不当,应将“了解、 支持、认同”调整为 “了解、认同、支持”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A.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B.琴瑟和谐:琴瑟合奏时声音非 常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用错对象。C.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不合语境,应用“不负众望”。D.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形容规模或 气势盛大。望文生义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选 C。A 项,介词,“被”/介词,“在”。B 项,指示代词,“这”/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C 项,均为介词,“趁机”。D 项,介词,“凭借”/介词,“用”,“拿”。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 9 - 解析:选 D。A 项,“约束”在句中是名词,有“条约,协议”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约束” 是动词,是“限制使不越出范围”的意思。B 项,“不行”在句中是两个词,“行”是“前往” 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不行”是一个词,有“不可以,不被允许”和“不中用”的意思。C 项,“前进”在句中是两个词,“前”是“走上前”的意思,“进”是“进献”的意思;而在现 代汉语中,“前进”是一个词,有“向前行动或发展”的意思。D 项,“攻城”在句中是“攻占 城池”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完全相同。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选 D。D 项,“右”的意思为“上”,秦汉以前,古人以右为尊。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A 项,是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B 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余均为被动句。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 项,“详”同“佯”;B 项,“质”同“锧”;C 项,“案”同“按”。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 句中的“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 12 答案及解析: - 10 - 答案: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 此也。”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完璧归赵,文能守土,真乃英雄本色 解析:要结合人物的事迹,要注意对联对仗的特点。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 3.C; 4.A; 5.B; 6.①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 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琴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②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了权势,(我们)就 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③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 解析:1.先通读语句,了解大意,然后依据句中的关键名词、虚词和对话词进行断句。语句中 的“廉将军”“赵王”为名词,作主语;“曰”为对话词,此处应断句;“然”“矣”为句首和 句末虚词,要断开,据此可运用排除法先排除 A 和 C。“顷之”表时间短暂,一般放在句首,可排 除 B,即可得到答案 D。 2.A 项,“文中指楚、魏二国国君”错,应该是“楚、魏二国”,并非指国君。 3.A 项,通“拒”,抵抗,引申为“对峙”。B 项,动词,领兵。D 项,动词,诋毁,说坏话。 4.A 项,都是连词,表并列;B 项,介词,用/介词,因为,由于;C 项,副词,才/副词,竟然,竟;D 项, 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指示代词,这。 5.A 项,赵括没有贪生怕死,他派出了精兵锐卒并且亲自搏战。C 项,文章没有说廉颇生气把他 们赶跑。D 项,使者说的话并不是完全不符合,至少说了“尚善饭”。 6.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 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 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 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 - 11 - 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将军。”赵王因此就任命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 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 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而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 有了异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办法,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 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赵国)全靠楚国、魏国军 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围困。 自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王采纳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 遗孤尚未成人。”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 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 让他任代理相国。 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 军,门客们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 后?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了权势,(我们) 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 阳,(廉颇)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 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 新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他还能不能被任用。廉颇 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黄金,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 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被重用。赵国使者 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 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并没有战功,他 说:“我想被赵国任用。”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 12 -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 项.根据原文第 1 段“班固作《汉书》, 书未成而作者因过去与外成窦宪的关系, 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可知.班固死于狱 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 项,“《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 更 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C 项.强加因果这就决定了” 前后的内容无因果关系。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根据原文第 2 段“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 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 础”可知, “《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并不完全是由两人气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主要原因是二人有无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项, “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 “我们也可以推 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可知,作者只是“推想”, 说的是“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实形象。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 某次争吵后.母亲搬来我房间睡,嘴里念念有词:“再也不睬你爸爸那头倔驴了 !”可 不多久, 母亲如同发现新大陆•紧张地告诉我:“我发现你爸爸好像藏了私房钱。”我反 问:“你怎么知道?” 后来母亲利用她“通天的本领”找到了“窝藏地点”,然后神不知鬼不 觉地每天偷一张百元大钞, 再后来母亲还是忍不住捅破了窗户纸,揭露了爸的“罪行”,然后 要求重回“阵营”,监管爸爸这个 “不良分子”。我忍不住问爸:“爸,你反应迟钝吗?妈拿了 你的私房钱,你就一点都没察觉?”爸得意地笑了笑:“傻孩子,这是爸设的局,不然你妈妈怎 么肯这么快和好?我和你妈没有隔阂,从结婚至今都是如此。”略懂的我与爸四目相对,颇有感 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