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 人教版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有关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用细节描写及对比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作业,请同学们在课下熟读课文,并利用手头资料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课上诵读、质疑、探究、点拨以故事带动全文的理解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培养廉颇有勇有谋、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品质 (2)学习廉颇以大局为重、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总结积累本课的字词,归纳特殊语言现象及其规律 (2)学习探究文章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性,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极富表现力,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绘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史记》的传统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梳理情节,把握矛盾,品味语言感悟思想来领会《史记》的文学魅力。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 5 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辨、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顓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郭沫若题司马迁墓五言诗一首:“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古,文章百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民父,千秋太史公。” 二、问题设置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这三件事中作者给我们交代了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秦国要骗取和氏璧和赵国想要保存和氏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秦王侮辱赵王和蔺相如维护赵国尊严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私人恩怨与赵国的国家利益的矛盾。作者通过这几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推进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集中对秦斗争这个平台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核心。 3.这三组矛盾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明确: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实际上都是秦国与赵国的矛盾,廉蔺交欢虽然是个人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实际上,也暗含着秦与赵的斗争。廉颇蔺相如都是在与秦国斗争的背景下,选择了国家利益。而前两件事也为廉蔺的私人恩怨埋下伏笔。 三、深入探讨 1.齐读开头至“不予秦璧”。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加以更正。 2.请学生把预习中发现的这一部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探讨解决。(解决字词句的问题)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要加以强调,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5 翻译下列句子: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1)故事开始时,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分别如何? 廉颇,良将,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宦者令缪贤舍人。地位卑微。 其中的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要强调。 (2)蔺相如是在什么背景下被推举出来的? 秦国“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国处在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赵国在强秦的威势之下,既担心“秦兵之来”,又不甘心“徒见欺”。在这里强调秦强而赵弱,为后文蔺相如救国于两难,更能突出他的胆识。 (3)缪贤的推荐可不可以简略成“臣舍人蔺相如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明确:不可以。 缪贤用自己亲身经历从侧面说明蔺相如的远见卓识,使他还未出场就给人鲜明的印象。之后再用蔺相如的言行直接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4)对这个矛盾,相如是怎么分析的?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蔺相如的明智果断与前文诸大臣谋而“计未定”形成对照,衬托出相如睿智,而他主动请求出使强秦则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和胆略。 (5)秦庭之上,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结合前后文,他从哪里看出的? “坐章台见相如”,“见臣列观”——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妃嫔不是接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礼节甚倨”——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通过这些细节判断秦王内心的真实想法,说明相如很细心,富有洞察力。 (6)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5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7)相如最终如何解决与秦国的矛盾的?他这样做是如何考虑的?结果如何? 相如看出“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激起秦王的虚荣心,使其失去警惕;一方面考虑到秦王是急于得到和氏璧,被迫接受了条件,“决负约不偿城”,就采取果断措施,暗中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后来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秦国历来惯用伎俩言而无信,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进一步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秦国先履行诺言,赵国立即奉璧来。接着表示明知自己有罪,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结果,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成功化解了秦国与赵国的矛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展现了其智慧、勇气和论辩才能。 四、疑难探究 1.提问: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远见卓识;(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反衬下文相如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的睿智深刻;(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 2.对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的表现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明代王世贞认为“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对此,你怎么看?(投影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探究结果可以是多元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完璧归赵这件事,把蔺相如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正面描(写蔺相如的言语行动),侧面衬托等方法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六、作业 1.积累1-13段的字、词、特殊句式的知识。 2.预习“渑池之会”、“廉蔺交欢”,分析这两个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怎样发生、发展、解决的。 【教学反思】 5 高一下学期,学生应该说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对于一些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有一部分学生原来文言文基础就比较扎实,学习兴趣也相对浓厚,就比较容易地能够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但是也有一些同学由于原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不够认真,而且学习兴趣也不浓厚。这就得强调他们记笔记并且善于总结文言知识。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我在重点讲解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由于这篇文章它故事性强,大部分句子也相对浅显易懂,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下预习弄懂大意,对于一些典型的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也能够总结。通过上课情况来看,学生预习情况良好,文章思路把握准确。能够踊跃提出自己的疑惑或是帮助其他同学解疑。问题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字词的讲解突出了重点,课下应该在学生总结之后,教师在加以集中指导。 在赏析过程当中这节课主要抓住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进行。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方法。总之这篇文章应该是文言基础知识与赏析并重,忽略了哪一头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