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文学类文本阅读16页含试题答案详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文学类文本阅读16页含试题答案详解

‎2019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第一单元  小说阅读 第一节 把握故事情节 板块一 情节概括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片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想多了。‎ ‎②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心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包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③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④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⑤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⑥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⑦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⑧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⑨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⑩他 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来源:学*科*网Z*X*X*K]‎ ‎★1.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父亲进城看“我”——父亲到楼下清理鞋子——抖落的草籽让空地成了“百草园”——“我”的反思。‎ ‎2.根据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⑦段两个画线句子“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和“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的具体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是指父亲辛勤劳碌一辈子,却没有留下什么钱财;(2)说父亲“他留下的”,则是指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如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我依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的一种情感。‎ ‎3.本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父亲的形象?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的质朴、坚韧;(2)侧面描写:写“我”的内心感受,邻居对花草生长的惊奇和对 “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的反思,衬托父亲精神的富足、高尚和纯朴。‎ ‎4.文章第段中写到“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社会留下什么呢”,结合全文,试探究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句话的含意是指当代人自以为可以任意践踏一切,除了自私、冷酷,什么也不会留下;(2)以“我们”的冷漠、功利反衬父亲的高尚与纯朴;(3)联系社会实际,批判当代人冷漠、功利的生活态度,增强现实针对性;(4)升华了文章主旨,将怀念父亲的个体情感表达,升华为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反思。‎ 板块二 情节作用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香 伯 尤 今 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的工夫,便卖光了。‎ 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章地唤他“香伯”。‎ 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地生根。婆家还在怡保,自此以后,我便时时返回怡保省亲了。‎ 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订的。那老头的生意真好,脾性古怪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我拿起一块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蝉翼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便立刻央求她带我去看。‎ 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烘饼。烘好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打电话预订。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地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香伯也将香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般冰冷生硬的味儿!”[来源:学.科.网]‎ 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少年为徒弟。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返回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原装货”的人,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发誓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的,便闻到了烘饼的香味。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那样专注,是那样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去,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敬业乐业、寻求完美的精神,却使这枚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读者》2019年,第18期)‎ ‎5.作者在文中先后写了香伯的哪些事?请你概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箱装车载菜市卖饼;老屋烘饼供不应求;微服查访杂货店,钟情手工;徒弟违义师傅伤心;老香伯赤膊专注烘饼。‎ ‎★6.文中插入香伯收徒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诠释他孑然一身、孤独终老的独特人生历程;(2)收的徒弟是年幼失学的少年,彰显其仁心善行;(3)用衬托来突出老人的行业道义高;(4)丰富老伯的生活历程,也增强了故事性。‎ ‎7.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你就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分别进行赏析。‎ ‎(1)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 ‎(2)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老街很瘦,不仅突出其陈旧,也写出了街道的狭窄甚或有点弯曲悠长、路面不平的特点,描写细腻而真切可感。‎ ‎(2)“俏皮”“在跳舞”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写活了那几粒静态的芝麻,突显了手艺人技艺的娴熟与高超,暗含着客人对香饼的喜爱之情。‎ ‎8.“香伯”之“香”虽源于香饼,文中当另有深意,请你进行探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香伯按约售饼,严谨又讲诚信;(2)心想顾客而不贪厚利;(3)收留年幼失学的少年,富有善心;(4)做饼专注、虔诚,敬业乐业;(5)不求工作环境和个人装束的美化,却注重寻求香饼的完美——寻求事业的完美;(6)当然“香”字也饱含着作者对香伯的礼赞之情。‎ 第二节 分析环境描写 板块一 考点针对练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期 待 师 陀 在这条街上,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徐大爷同徐立刚的母亲徐大娘了。徐立刚是我少时的游伴,据说早已在外面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被枪杀了。‎ 我站在他们家门前想敲门。好几回我伸出手又缩回来,忍不住去看街上。云霞的反光更淡下去;猪仍旧在寻觅食物;孩子早已跑过;卖煤油的木鱼声越来越急,越响越远。街上没有人了。‎ ‎“砰,砰”终于我敲门,随后,一阵更深的静寂。门闩响着,门呻吟着开了。步履艰难的两位老人出现在门前。‎ ‎“哦,马叔敖真的是你吗”两个老人同时喊。“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你怎么不先捎个信来。”我没有方法说明他们多快活。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鸡被惊吓得满院子跑,他们也顾不得管了。‎ 我们全坐下来。‎ ‎“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你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游疑不定地转动着,随即加上一句。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 ‎“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他的老伴,从他的神色上,又很容易看出他在向她乞求。‎ 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又不是你一个人认得字。”‎ ‎“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在绝望中,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现在我仔细地观察徐大爷,徐大爷也老得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他更老了。他的眼睛也就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你脸上生了根,可是比他的老伴徐大娘更瘦,更干枯,更惨淡;衣服是破旧的,要不是徐大娘催逼,穿上后决不会想到换的;纽扣——自然是早晨忘记了,上面的两颗你没有扣上。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在我对面几乎始终没有做声,眼睛茫然向空中瞅着,慢吞吞地吸着烟。烟早就灭了,可是他并没有注意。‎ 徐大娘可不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一会儿,徐大娘回到网凳上,手里拿个布包,一个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包起来的包裹。“这是立刚的信。”她说,一面把布包打开。‎ 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有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人很容易看出好几年来她都谨慎地保存着,郑重地锁在柜子里,每遇见识字的她就拿出来,它们曾经被无数的手摸过,无数次被打开过。‎ ‎“你看这一封,”她从其中拣出一封顶龌龊的,“他怎么说?”‎ 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一封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虽然我很不情愿,也只得存着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心情从信封里抽出信纸,慢慢地读着,生怕漏了一个字……‎ 这些信的内容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只要看信封上的记号她就准知道里面说什么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很可能,这些字在她听去很可能一遍比一遍新鲜。‎ 于是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 ‎“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封信,教家里给他兑钱。”‎ 第三封,最后的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 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这简直就是一封……,哎……‎ ‎“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一千个好不如一个好,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 大家都不做声。她的目光转到别处,望着空中,泪源源滚到老皱的脸上来。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 难言的悲恸,强迫我走开。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桌面上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先前我没有注意。这当然不是给我摆的。‎ ‎“你们有客吗,徐大爷了?” 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 徐大爷始终沉浸在他自己的哀愁中,不可知的思想中,或幻梦中。‎ ‎“没有,没有客。”‎ 老人抬起头来懵懂地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翘翘下巴指着筷子,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 ‎“那一双是我外甥女的,她来住几天。这一双是……是她给他放的。”‎ 请想想两个老人的惊慌吧,当我终于硬着头皮站起来向他们告辞的时候。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两个老人从后面追上来,直把我送出大门。‎ 两个老人继续留在门口,许久许久,他们中间的一个——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 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文中画线的句子所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幽暗、寂静、荒凉,没有生机。作用:奠定了全文凄清悲凉的情感基调;暗示两位老人悲剧命运。‎ ‎2.“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这句话体现了徐大爷和徐大娘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徐大爷明知儿子已死,对生活近乎绝望,但把这份痛苦深深掩埋在自己的心里,欺骗着老伴,让老伴带着期待的念头活着。‎ 徐大娘天天担心城门落锁以致儿子回来不能立即回家,可以看到她每时每刻都在期盼孩子回家的复杂心理。‎ ‎3.本文题为“期待”,如何理解其内涵?有什么作用?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期待”有这样几层含义:徐大娘期待知道立刚的下落,期待孩子早日回家;徐大爷期待徐大娘不要再纠结于弄清孩子的下落,期待“我”不要言明实情,对老伴一直“欺待”;“我”期待两个老人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用:“期待 ”是两位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二老痛失爱子精神孤愁的悲惨命运;“期待”与“欺待”制造波澜,推动着小说情节发展;“期待”中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欺待”中表现了逆境中互相关怀的温馨与人性的善良。‎ ‎4.有人说,师陀的小说单纯而又复杂。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具体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然环境比较简约,小城街上幽暗寂静,但是这寂静的环境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 ‎(2)小说人物看似只有三个:“我”、徐大娘和徐大爷,暗线中尚未正面出场的人物徐立刚至关重要,是期待的焦点,他的牺牲控诉着这个黑暗的社会。‎ ‎(3)小说情节看似单一而平淡但却感受到一段辛酸而又复杂的情感:一对老夫妻对已身亡孩子的绝望的等待,徐大爷知情却隐瞒,徐大娘不知情而期盼。作者将等不到求不得的痛苦、死的悲哀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交织在一起,凸显了作者人性的善良与互相关怀的温馨。‎ 板块二 考点综合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谁偷走了我的影子 ‎[美]沙里斯 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卫星导航仪也停止了工作,战友呢?全走散了,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 低着头,使劲擦干满脸的汗水,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自己脚下没有影子,无论我怎么转身,身后除了沙漠,什么都没有。‎ 这是不合常理的,头顶明明有一轮红日,怎么就照不出自己的影子呢?我焦急地爬上前方的沙丘,想着没了任何阻挡,影子大概就回来了,可是 ,没有,连一丁点儿都没找到。‎ 我眯着眼看了下天空,用手做了个角度比,结果反复论证了撒哈拉沙漠的可怕,阳光明明不是垂直角度,我的影子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窃走了,而且,再往远处看,几乎每一座沙丘都有自己的影子,而我没有。‎ 作为一个空降兵,戎马一生,我一直为自己感到自豪,经历数百次行动,没有败绩,然而这次,我失去了信心,早就听说撒哈拉北部有许多神秘的部落,他们掌握着神的旨意,可以用无形的武器把敌人杀死。‎ 他们一定把我当敌人了,所以才会把我的影子收走。这让我有点后悔,波森和卢迪太冲动了,竟然扫荡了一群手无寸铁的土著人,如果当时自己阻拦,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我的眼里似乎看到了牛扒、火鸡还有威士忌,和队友们在一起狂欢,当然,我知道自己在臆想,沙漠臆想症。‎ 无论如何,我必须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尽管烈日炎炎,而自己身上只剩下一袋干粮,没有水,也没了武器,我还是拼命地往前走,多年的野战经验告诉我,这里应该离绿洲不远了,而有绿洲的地方,就有希望。[来源:]‎ 当年西点军校的课程的确没有欺骗我,在脚底下隔一里地挖一个洞,不仅可以缓解脱水,还可以通过湿润度判断绿洲的方向。我成功了,赶在夜幕来临之前。‎ 夜幕不仅掩盖了我的行踪,还暂时驱走了我对影子的恐惧,找到一间奇怪的房子,竟然是用飞机的残骸建造的,但我已顾不了那么多,绕过去,继续寻找,我想要的只有水。‎ 当然,这是沙漠臆想症的一种明显特征,其实除了水,我更需要休息,否则,我也不会在第二天一大早发现自己毫无防备地躺在地上,而不远处正有几个小孩指指点点。他们全身黑亮,在朝阳的照射下,留下几条瘦长瘦长的影子,恐惧再次袭来。‎ 我强作镇定地向他们打招呼,但他们却毫无反应,如幽灵般迅速退后了十来米。难道他们发现我没影子了?他们把我当作魔鬼了?我很担心,但还是试着从包里把干粮拿了出来,向他们招了招手,并大声喊道:“别怕,这些东西,全给你们,很好吃。”他们似乎动心了,尤其是那个黑人女孩,要不是稍大的一个男孩拉着她的手,我想她早就奔过来了。这让我觉得有点感动,觉得孩子们需要自己,于是,便把手里的包放在地上,并跳了跳、转了转,向他们表示,身上什么都没有,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 他们终于向我奔来,严格来说,是向食物奔来,压缩饼干、牛肉干以及半条火腿瞬间一扫而光。那一刻,我想自己是幸福的,尽管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心里却已不再那么恐惧。‎ 然而,我再一次错了,当一阵轻机枪扫射,波森、卢迪和其他几个战友冲过来时,那几个孩子已经倒在血泊里。我没法阻挡这样的悲剧发生,波森队长告诉我,这是最安全的方式,而且对我发誓,他们都看到这群黑人抢我的食物。我无话可说,只是甩开波森的手,静静地走到那群孩子身边。‎ 如今已过去十年,我和自己唯一的女儿住在一起,每当恐惧袭来,我都会叫她到身边,静静地看着她的眼睛,因为唯有在她的双眸里,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尽管那次撒哈拉之行是我军旅生涯唯一的一个污点,但我并不后悔。‎ 感谢上帝,让我女儿能在机枪扫射下生还。‎ ‎(选自《外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5.从文中看,“我”失去影子的原因是什么?“影子”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1)参与了血腥的战争。(2)没有阻拦队友屠杀手无寸铁的土著人。‎ 象征意义:象征人性、良知。‎ ‎★6.小说中多次写到太阳,如“头顶明明有一轮红日”“尽管烈日炎炎”“在朝阳的照射下”等,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头顶明明有一轮红日”,“我”才发现影子不见了,于 是要去寻找影子。(2)衬托人物形象。“烈日炎炎”,但“我”依然拼命地往前走,努力寻找自己的影子,这就衬托出了“我”寻找影子的执著。(3)构成对比,彰显主题。几个黑人小孩在“在朝阳的照射下”全身黑亮,形象美好,但队友却残忍地将他们枪杀。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小说的主题。‎ ‎7.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我”这一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是没有泯灭人性和良知的军人。“我”参与了一场战争,没有能够阻拦队友滥杀无辜,于是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中,苦苦寻找人性和良知。“我”把食物分给了黑人 小孩,“我”感到了幸福,“我”的良知又 回来了。但是这些黑人小孩又被队友枪杀了,“我”“静静地走到那群孩子身边”以示抗议。“我”的良知和人性一直没有泯 灭,“在机枪扫射下生还”的不仅有“我”的女儿,还有“我”的人性和良知。‎ ‎8.请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揭露了战争反人性的罪恶,呼唤世界永远和平。小说中,“我”以及队友波森、卢迪等人,既是战争的参与者,又是战争的受害者。波森、卢迪等人枪杀土著居民,甚至连小孩都不放过,他们已经灭绝了人性,沦为战争的机器。“我”则在苦苦寻找人性和良知,一直处于深深的忏悔之中。由此可知,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之巨。‎ 第三节 鉴赏人物形象 板块一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无价之宝 丛林中走出四个男人。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面容疲惫,步履艰难,简直像刚从死牢中逃出的囚犯。‎ 走在前面的两个人一起扛着一只沉重的木箱。后面那两个则拄着拐杖。他们原本素不相识,都是被探险家马格拉夫招聘来参加原始森林探险的。但是,不久前,马格拉夫被可怕的热病夺去了生命,只剩下这群龙无首的四个人了。‎ 他们无法理解马格拉夫那股探险的热情(如果是为了寻找金矿,那又另当别论)。要不是他给的酬金高昂,他们是绝不会陪他进行这趟狂热的探险的。马格拉夫总是热情洋溢地微笑着说:“科学家发现的东西远比金子的价值还要贵重。”‎ 马格拉夫死了。他们原以为他的行动终于以失败告终。可是,现在看来,事情并非如此。他临终前给他们留下了这口神秘的、沉重的箱子。这是他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将其钉好,并密封起来的。‎ ‎“要把它送出去,由你们四人合作——两人一组地轮流抬它。”他嘱咐道,“希望每个人都向我保证:在把它安全送到目的地之前,绝不离开它。地址就在箱盖上。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安全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他就住在丛林外的海边。你们能答应我吗?”‎ 他们都郑重地向他许了诺,因为这是一个他们都很尊重的人的遗言,他们怎能不遵从他呢?在这可怕的原始森林中,每当他们由于心灵受到单调乏味的腐蚀而几乎相互充满敌意的时候,总是马格拉夫把他们团结起来。他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感染他们,鼓舞他们,使得这支小小的探险队战胜了无数次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今他与他们永别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口神秘的木箱,还有他要求他们对他所作的承诺,却代替他成了联结这四个人的精神纽带。‎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一共四个人:大学生巴里、大个子的爱尔兰厨师麦克里迪、水手吉姆·塞克斯和约翰逊——他是马格拉夫从一间湖滨酒吧里找来的。‎ 水手塞克斯有一张地图。每当他们停下休息时,他总要将它掏出来,仔细地研究一番。他会用手指点着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从地图上看,它并不遥远,可是,要走到那儿,真是谈何容易啊!‎ 丛林越来越浓密了。危险和恐惧不断向他们袭来。这时,他们是多么怀念马格拉夫啊!因为,他总能在困难时候,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总能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 开始,他们还在互相交谈。对他们来说,能听到别人的声音似乎也是一种慰藉。但很快地,他们便发现,谈话似乎只会加重箱子的重量,增加身体的疲劳;于是他们沉默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比沉默更糟糕的东西:在各人的心中,反复交叠地出现了对亲人和家庭的思念,对同伴的猜忌和对密林及死亡的恐惧。唯一能支撑这个集体的,是马格拉夫留下的箱子。尽管它显得越来越沉重,但当未来几乎成为梦幻时,只有它是实实在在的。是它,促使着心力交瘁的他们继续前进;是它,在他们濒于分裂时,将大家联合起来。‎ 他们对它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既像囚徒憎恶自己的枷锁一样痛恨着它,又像地狱里的人渴求光明天使一样敬仰着它。‎ 这口神秘的木箱里,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他们根据各人的想象力进行着各种猜测。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高尚的马格拉夫绝不会欺骗他们。因此,他们相互间也存有戒心:绝不能让某个人独吞了这批无价之宝。其实,这担心是十分多余的。正如马格拉夫所说,非得四个人齐心协力,才能把这口沉重的箱子抬出去。‎ 这一天终于到了!大森林那堵严密的绿色高墙豁然打开了,他们来到了丛林的边沿。这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 最终他们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找到了麦克唐纳先生。这个穿着一件油迹斑斑的白大褂的老头热情地接待了这四位从可怕的密林中死里逃生的人。‎ 他们饱餐一顿后,约翰逊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有点难为情地提起了马格拉夫许诺的报酬问题。‎ 老头儿听完,却爱莫能助地把手一摊,歉然地说:“可是,朋友们,我什么也没有。除了对你们表示感谢之外,我没有什么可以酬答你们的。马格拉夫是我的好朋友,为了你们实现了对他的诺言,我万分感谢你们,但我却无法酬答诸位。”‎ 约翰逊指着箱子说:“在这里面。”‎ 塞克斯也热切地重复道:“在箱子里面。”‎ ‎“请把它打开吧。”四个人异口同声地要求道。‎ 他们动手拆箱子。一层一层全是木头。约翰逊说:“这是开的什幺玩笑呀?”‎ 可是塞克斯说:“我听见声音了!我好像听见喀哒声了,快来看!”四个人部围拢过来。然而,麦克唐纳从箱子里掏出来的,却是一块块毫无价值的普通石头!‎ 麦克里迪失望地说:“我早就觉得那人有点疯,说什么箱子里有比金子还贵重的无价之宝!”‎ ‎“不!”巴里迅速地说,“我记得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的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 ‎“那又怎么样呢?”麦克里迪恼怒地嚷道。‎ 巴里将自己和同伴轮流打量了一遍,他脑海里重现了他们在原始森林中可怕的经历。他仿佛又见到了路旁的堆堆白骨。他记起人们在他们进入森林前的告诫:单枪匹马在森林里闯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 他们终于明白了。‎ ‎1.小说首段对四个人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了这四个人经过艰难跋涉后疲惫不堪的形象,反映出他们在求生的路途中所遇到的巨大困难。(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箱子“一层一层全是木头”,没有“无价之宝”,这一结局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在文中找出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1)马格拉夫是“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将其钉好,并密封起来的”。四人不知箱子实情,以为内装马格拉夫发现的贵重东西。(2)马格拉夫嘱咐四人:“要把它送出去,由你们四人合作——两人一组地轮流抬它。”强调四人合作,轮流地抬,目的是让他们全都走出丛林,而非占有箱子。‎ ‎★3.马格拉夫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富有探险精神,献身于科学;(2)富有 责任感,在困境中给予同伴巨大精神鼓舞;(3)充满智慧,想尽办法挽救同伴生命。‎ ‎4.小说中反复提到的“无价之宝”内涵丰富,阅读文本后,你认为可以有哪些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人的“无价之宝”是生命;(2)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只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3)人应该有坚强的信念;(4)人应该信守诺言;(5)人不能只追求物质,还 要有精神追求。‎ 板块二 鉴赏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炫 车 盐 夫 我曾在4S店做过汽车销售员。‎ 草原上老牧民巴音的越野车就是那时买的。从前草原上沙尘暴多,现在退耕还林、以经济林拉动治沙工程,生态与植被得到好转,出现了大片沙柳、沙棘林与草场,沙尘暴已不多见了。即便这样,老牧民巴音还是要选择一个阳光更灿烂、风儿像丝绸一样轻柔的好日子,与老伴高娃坐上马车一起来到城里。‎ 那一日,天气的确很好,但老牧民巴音的运气一点也不好,进了城就被警察罚了款,内心很窝火。他一路上嘀咕不休——啥时撞红灯了?红灯在电杆顶上,跳起来还差好几米远呢!有人听到巴音的嘀咕就噗噗笑,巴音就更生气了,啪,甩了一响鞭,马就得得跑开了。巴音与马车到达4S店时,已是后晌的事了。他把马儿系在店旗杆上, 从车厢里甩下一只旧麻袋。巴音的马儿不习惯城里生活方式,笼头套子还没卸下,尿液就哗啦啦湿了一片地。保安哈尔巴拉挥着电棍上来了,吼叫着把马儿牵走。草原上牧民都是硬汉子,狼群都不怕,还怕什么电棍,巴音与哈尔巴拉就他一言你一语斗起嘴来了。‎ 我从没见过胡须花白的巴音,但一眼就知道巴音不同一般的牧民,巴音的麻袋里一定不是地瓜或者收来的旧酒瓶。我出来了,先给保安哈尔巴拉敬烟,谎称巴音是远房表叔,然后把水泥地面拖洗得干干净净。这样,我就取得了巴音的信任,巴音指指麻袋说,就买你店里车子。麻袋里,果然都是人民币。老牧民巴音的生意可是个大生意,他一次就买下两辆越野车。巴音买车也不讲究,就是要动力强,前后驱动,适合在草原上开的那种车就行,但有一个附加条件,4S店得有人把车送到草原上——骑马、打猎、放牧,巴音是好把式,种沙柳、沙棘也是能手,但不懂驾驶,他的两个儿子会开车却又都不在草原。‎ 巴音的蒙古包在草原深处。草原上的落日很迟,到了他家时,天边一丝晚霞也没有了,我与司机忙着要回鄂尔多斯,但好客的巴音与他老伴死活不让走,杀了羊,还请来三个好邻居一起喝酒,酒一直喝到月亮西斜,次日太阳升老高了,这才摇晃着离开巴音的蒙古包。之后,巴音一直没再与我联系。但我还是与巴音通了一次电话,询问一些车况方面的问题。巴音似乎对两辆车相当满意,在电话那一头,一个劲夸说,好着呢,好着呢!‎ 三个月后车辆保养期到了,我又去了一趟草原。‎ 在草原上,远远地,看到有两匹马拉着一辆越野车在慢慢行进。赶到前面一看,牵马的正是老牧民巴音。我停下车与巴音打招呼,出故障了?巴音摇摇头。没故障咋用马拉啊?我又问。巴音不吭声,依然牵马前行。一个看热闹的大孩子笑开了,他说出了一个秘密。越野车买回来之后,巴音从没有把车开出去一次,早晨太阳出来时,他会把车从车库里推出来,晚上太阳落山时,他与老伴又会把车推进车库,天天如此,一天不落。就在前半晌,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越野车被巴音推着启动了,呼地冲出了车库,在草地上飞驰而去。巴音忙跨上马背,在后面紧紧追赶,手里甩着套马绳,套了好几次也没套中,最后车轮陷在沙坑里,这才熄火停下来……听到这里,我笑了,巴音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有车为什么不开呢?我问巴音。巴音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在蒙古包里,他一边喝着马奶茶,一边讲述草原上的故事。从前的草原没有现在这样翠绿、富裕,草地沙化,风暴三天两头刮,治沙、恶化、再治沙、再恶化,最多一年沙尘暴就刮了七十多次,死了大批牲畜。就是那一年,很多牧民都离开草原出外谋生了。老牧民巴音不走,他坚定地留下来了,但他的两个儿子却都离开草原了,这一去就是六年多。临走时,父子还吵了一架,两个儿子发誓再也不回草原上了。巴音喝一口马奶茶继续说,草原是有灵性的,你对她好,她也会对你好的,草原其实满地都是黄金。他的两个儿子至今没回来,但巴音十二分相信,他们一定会回来的,越来越美丽的大草原还引不回这两只小雏鹰?‎ 蒙古包外,有摩托车的马达声,由远及近。不一会工夫,蒙古包里进来了两条汉子——巴音的大儿子博日格德与二儿子哈日查盖。‎ 巴音向门外瞟了一眼破旧的摩托车,回来了?回来了!不走了?不走了!‎ 这么多年你们过得还好么?‎ 两个蒙古汉子不吭声了。‎ 巴音沉默 了一刻,突然又哈哈大笑起来,好了,不提从前的事了,但一定要记住,草原的天,才是雄鹰飞翔的天!‎ 老牧民巴音走出蒙古包。外面的阳光很灿烂,蓝天很开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12期,有删改)‎ ‎5.“外面的阳光很灿烂,蓝天很开阔。”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寓指老牧民巴音一家人的心情欢欣愉悦,舒畅开朗;草原牧民的生活幸福美好,充满阳光。‎ ‎6.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老牧民巴音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处:听到有人噗噗笑,巴音更生气,一甩马鞭,写出他的粗犷、刚烈。‎ 第二处:巴音哈哈大笑、不提前事及郑重叮咛,写出了他的宽厚、豪爽和深明大理。‎ ‎★7.小说写巴音的两个儿子,对刻画老牧民巴音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个儿子的出走和回归,侧面衬托了老牧民巴音改变草原面貌的执着信念和坚毅态度;形象地验证了巴音对草原美好前景的预见。 ‎ ‎8.老牧民巴音不会开车,却又买车,又炫车。小说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意图?试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形象地反映草原牧民生活的富裕和变化;以及内心的自豪感;巧妙地突出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才能建设好家乡、过上好日子的主题;设置悬念,为巴音两个儿子回到草原、回到家乡的情节作铺垫和伏笔;增强内容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第四节 品析艺术技巧 ‎ 板块一 考点针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来源:ZXXK]‎ 剃刀侠[来源:]‎ 木 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走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杀人啦!”‎ 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1.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场景特点:繁华、热闹。作用: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剃刀侠艺高人胆大;前后照应,与后文人群“寂静”“围观”形成对比。‎ ‎2.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被剃刀侠所杀,请分条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瘦老头儿荡刀。(2)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并“呼噜呼噜”睡。(3)剃头后老师傅又找几刀。(4)上马后,小卒子问蓝翎爷,蓝翎爷不出声。‎ ‎★3.小说中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请一一举例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体上:蓝翎爷体肥身重,剃刀侠却是年老体瘦。(2)身份地位上:蓝翎爷前呼后拥,剃刀侠势单力薄。(3)处世态度上:蓝翎爷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剃刀侠淡泊名利,处变不惊,自甘寂寞。(4)场景对比:之前“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之后“人群”的“寂静”,“ 窃窃私语”“围观”,凸显看热闹的乏理性的“看客”形象。‎ ‎4.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深刻意蕴:寄托了人们惩处邪恶、彰显正义的善良愿望和朴素理想;歌颂了杀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弱小战胜强权,正义挫败邪恶,反映出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情感取向:(1)瘦老头子:对淡泊名利,处变不惊,自甘寂寞这一人物形象的欣赏;(2) 蓝翎爷:对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这一人物形象的厌恶;(3)小卒子的仗势:对奴性的讽刺。(4) 老北京场景描写:对老北京浓郁的文化情结。‎ 板块二 考点综合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雨 伞 莫泊桑 奥莱依太太四十多岁,爱活动,爱清洁,面上略带皱纹,并且时常要生气。‎ 她丈夫因为要忍受她的种种节约时时觉得不平,甚至感到痛苦,因为太太有些要求伤了他的自尊心。‎ 奥莱依是陆军部的一个主任科员。这两年以来,他永远提着那柄打满了补丁的雨伞使得同事们发笑。奥莱依气极了,吩咐他妻子买一柄价值二十个金法郎的薄绸子的新伞,并且要她带了发票回来作证明。‎ 她却买了一柄价值十八个金法郎的,愤愤地红着面孔交给她的丈夫,一面说道:“你有了这柄,至少要用五年。”‎ 洋洋得意的奥莱依在办公室里真正挽回了面子。‎ 到了他夜间回家的时候,她接过新伞把橡皮圈捋开,把伞衣摇散,将眼光盯在伞衣上。但是她又吃惊了。在伞衣上发现了一个鹅眼大小的圆洞,那是一个被雪茄烟烧出来的焦痕!‎ 现在,怒气塞住了她的嗓子,她简直说不出话了:“你……你……你烧焦了……你的……你的雨伞。你……你……你真发痴了!你想把大家弄得倾家荡产!”‎ 她好像要打他似的朝他扑去,激烈地把那个圆圆的小小焦痕放在他的鼻子下面。‎ 瞧见那个焦痕,他不免呆住了,吞吞吐吐说道:“这……这……这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向你发誓。我不知道这柄雨伞是怎么搞的!”‎ 她现在嚷起来了:“我猜着你在部里,一定拿着这柄伞玩耍,你做了变戏法的,你打开了给他们看。”‎ 他答道:“我只撑开了一回,让他们看看这柄伞真漂亮。就是这样。我向你发誓。”‎ 但是她气得跳起来了,跟她丈夫狠狠地大闹了一场,使那些爱和平的男子觉得家庭比弹丸如雨的战场还可怕一些。‎ 她量了大小,在旧雨伞上割了一块颜色不同的旧绸子补上去。第二天奥莱依委屈地拿着这件经过修理的雨具出门了。到了部里,他就把伞搁在柜子里,因为心里有可怕的回忆,所以不大惦记它了。‎ 但是,他在傍晚时候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便双手接住雨伞撑开来看,她发现伞已损坏得不可收拾,气得嗓子都噎住了。雨伞上穿了无数的小孔,那明明是烧成的,仿佛有人把烟斗里没有熄灭的灰倒在上面一样。东西是断送了,断送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她一言不发地检查着,气得一个字也吐不出。他也一样,他检查着损坏的情况,他发愣了,吓糊涂了,狼狈不堪了。‎ 两人互相瞧着,他只好低着眼睛,随后,她把那件破玩意掷到他的脸上,她的嗓子从怒不可遏之中恢复过来,她高声喊道:“哈!短命鬼!短命鬼!你特意这样做!真得让你看看我的厉害!你将来再也得不到这东西……”‎ 于是一出闹剧重新开幕了。暴风雨似地演了一个钟头以后,他终于能够解释了。他发誓说他一点也不知道,说这件事只能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门上铃子一响可把他救出来了。原来那是一个到他们家里来访的朋友。‎ 奥莱依太太把情况告诉了那个朋友。至于再买新伞,那算是拉倒了,她的丈夫再也不会有新伞用了。‎ 那个朋友对她讲道理:“那么,太太,假如这件事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没有了伞,他的衣裳岂不断送了?衣裳当然比雨伞更值钱。”‎ 那个矮小妇人依然是气愤愤的,她说道:“那么他只准用厨房里的雨伞,我没有新绸伞给他。”‎ 听见这种意思,奥莱依生气了,他说:“那么我就辞职,我!我是决不肯拿着厨房里的雨伞到部里去的。”‎ 那位朋友接着说:“拿这个去换一块伞面吧,那并不很贵。”‎ 奥莱依太太依然是忿忿不平的。她喃喃地说:“至少也要八个金法郎才能换面子。八个加从前十八个,一共是二十六个!花二十六个金法郎买一柄雨伞,真是发痴!是胡闹。”‎ ‎(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5.从情节上看,小说为什么以“雨伞”为标题?文中“朋友来访”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着“雨伞”展开的,以此为标题,有强调“雨伞”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答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也可)(2)朋友来访,并不多余。朋友的出现,使情节出现转折,让纯粹的吵架多了些理性的思考。‎ ‎6.简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奥莱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奥莱依太太: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奥莱依是当时法国社会底层的小职员。他好面子,虚荣心强,自身有着许多性格弱点;他怕老婆,面对妻子的理财哲学的压迫,一味妥协、退让,表现得懦弱、胆小、屈辱。奥莱依太太是一个家庭主妇的典型。她节俭,节俭到吝啬的程度;她苛求,苛求到缺少宽容。[来源:学|科|网Z|X|X|K]‎ ‎★7.文中画线句子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1)她接过新伞把橡皮圈捋开,把伞衣摇散,将眼光盯在伞衣上。‎ ‎(2)使那些爱和平的男子觉得家庭比弹丸如雨的战场还可怕一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作描写;表现出人物心细,重物、爱物的特 点。(2)心理描写;写出吵架后的余悸,表现出对太太的忌惮。‎ ‎8.有人认为,作者对奥莱依是同情的,对奥莱依太太则是批评的。结合全文,请从人物形象塑造、创作意图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创作意图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 ‎(1)奥莱依,作者对他的生活际遇是同情的,但对他的胆小、懦弱也持批评态度。‎ ‎(2)对奥莱依太太,作者是批评的。但也有同情——生活艰辛,节俭;甚至,还有肯定——如补伞等。‎ ‎(3)从人物形象的比较上看,作者笔下的奥莱依懦弱,其太太强悍,对奥莱依同情多于批评,对奥莱依太太,批评多于同情。‎ 从创作意图上看:‎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作者关注“小人物”,表现小人物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对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及精神状态,作者的讽刺、批评居多,同情成分较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