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衔接班)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万丈豪情。 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 唐代诗人在治乱两种时世里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在诗歌里,这是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的。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文人们 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篡改文意,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文本中“其中”换成了“其他”,表意不同。 C项,“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逻辑关系错。原文第三段“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可见文本是并列关系,选项中表述成先改革文风,有了先后,即承接关系。 D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 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分析,文章引述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唐代诗人”扩大范围。结合“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分析可知,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感受反映到诗里是初唐到盛唐时的现象。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有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4.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忧虑,它折射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不在大学生本身,而在于整个社会。 D.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它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6.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答案】4. C 5. B 6. 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缺乏教师指导;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表述绝对,结合“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分析,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不正确。由原文“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分析可知,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故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由材料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概括出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由材料一“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分析可知,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由材料二“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分析可知,他们缺少阅读时间;由材料二“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材料三“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等,可概括出学习生活压力大;由材料三“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可概括出浮躁的社会情绪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奶 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 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8. 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②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③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9. (1)形象特征:①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不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②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2)小说主题:①彰显了纯朴的亲情: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曲解文意,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C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理解有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D项,“对爸爸的责备”理解错误,结合小说可以发现,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牢记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有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下文做铺垫,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作用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氛围,烘托气氛,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深化小说主题思想。解答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牢牢把握住小说的几个要素,优先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几个角度考虑,然后再思考一般作用。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开篇几段描写新稻登场的情景的作用。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场面描写的作用。本题考的是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新稻收获当在秋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青铜的爸爸”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大麦地”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则表明故事发生在挨饿的年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小说开篇用了九个自然段来写新稻收获的情形, 突出了人们的疲惫、繁忙。从结构上看,因为是收获的季节,奶奶才会想到去摘棉花挣钱,这就引出了下文奶奶走亲戚的情节。整理以上内容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概括小说主题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小说的主题,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来总结。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奶奶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小说表达的主题。任务形象方面,主要通过梳理关于奶奶的情节认真概括即可。小说中写虽然收获了新稻,但是奶奶还是要到妹妹家去,目的是省下粮食,同时又给孙子孙女做棉袄棉裤,可是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对自己的真实目的只字未提,在妹妹家病倒了不让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心,可以看出奶奶善良、关爱家人;到了妹妹家以后,奶奶“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可总结出奶奶勤劳。关于小说主题,通过写奶奶为了节约粮食到妹妹家去,并且勤劳的摘棉花,写出奶奶对家人的关心和勤劳,以及家中“爸爸”等人对奶奶的牵挂,表现了一种淳朴善良的亲情;从作者写作目的来说,小说饱含深情的描写写奶奶等人勤劳和家人之间互相关爱,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第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侥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响。然后审慎铨选,各呈所能,以之临人,则官无旷,民乐业矣。”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韦后败,几死于乱,宁王为赦免。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徙汝州。开元中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韦嗣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B. 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C. 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D. 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友悌,指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悌”同于《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指兄长爱护弟弟。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同于《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中“庠序”,不同于“太学”,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C. “垂拱”是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不同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之“垂拱” 。 D. “以之临人”中的“人”,指民,是避讳的说法,与《阿房宫赋》中“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人”的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嗣立心地善良,替承庆受罚。韦嗣立与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兄弟,嗣立生母常责罚韦承庆,嗣立请求代承庆受罚,终于感化母亲。 B. 韦嗣立政绩卓著,受武后赏识。韦嗣立任双流令,政绩在二川地区最为优秀;武则天赞扬了嗣立的能力,让他接替兄长的官职。 C. 韦嗣立针砭时弊,提倡尊师重教。当时教育废弛,士子求官公然请托,韦嗣立谏言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都进入太学,提倡重视儒学。 D. 韦嗣立请求外调,为朝廷分忧。很多人都不愿出京做官,皇帝心忧,韦嗣立以才能有限不堪执内为由,与十八京官主动请求外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 (2)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如今朝廷重视内官(朝官),轻视外官(地方官),每当任命州郡长官,(他们)都申请(报告)(请求)不愿赴任,不是犯了过错就不能被派遣。 (2)韦嗣立说:“在朝内执掌机要(重要事务),不是臣能胜任的。请让我先前往给众臣做示范。”武后高兴,(韦嗣立)也凭借原官的身份检校汴州刺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营”的宾语是“别第骊山鹦鹉谷”,后面的“帝临幸”应是另外一件事,应在“谷”后断句,排除C ;“命从官赋诗”意思是皇帝命令从官赋诗,后面的“制序冠篇”是另一件事,意思是在篇首写一篇序,因此在“赋诗”后断句,排除AD,另外CD两项的“因封嗣立逍遥公”这句话中间不能断开。这话句翻译为:韦嗣立在骊山鹦鹉谷修建别墅,皇帝前往,命令近臣赋诗,(亲自)作序加在篇首,赏赐优厚,因而封韦嗣立为道遥公,将他的住所命名为“清虚原幽栖谷”。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项,“‘悌’同于《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指兄长爱护弟弟”错误,“悌”的意思是“敬爱兄长”。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韦嗣立以才能有限,不堪执内为由,与十八京官主动请求外调”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可知,杨再思等十八人并非主动请求外调,而是迫于命令接受外调。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1)内官:朝官;外职:地方官;除:授予官职;牧守:州郡长官;过累:过失,过错。(2)内: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典:主持,主管;堪:能忍受,能承受;示:给……看。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韦嗣立,字延构,和韦承庆同父异母。年少时能与兄弟友爱,母亲对待韦承庆很严厉,每当母亲用竹板打承庆,韦嗣立就脱下衣服请求代替挨打,母亲不答应,韦嗣立就让奴仆鞭打自己,母亲感悟对他们一样慈爱。考中进士,多次调动后任双流令,政绩在二川地区最为优秀。承庆解除了凤阁舍人的官职,武则天召见韦嗣立对他说:“你父亲曾经称赞两个儿子忠孝双全,能侍奉朕。近来你们兄弟称职,像你父亲说的一样。如今就让你们兄弟自相替代。”就授予凤阁舍人。当时学校废弛,刑法无限制地牵连到好人,于是他上书直言进谏:“永淳年以后,学校毁坏衰落,学生缺少,儒学官员受人轻视,古籍注释之选废弛。权贵之后依赖侥幸升迁,寒族平民因学业废弃而离去,垂拱年间,入仕更多。公行请托,选补官职越来越滥,不知经术,只以凶暴相夸,陛下如果能下达明诏,追召三馆的学生,命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部进入太学,尊尚儒学之师,发扬儒学奖劝道德,使天下得知并且向往,然后审查衡量挑选汇总,考核各人的才能,用他们治理百姓,就会官吏无不称职,百姓安居乐业了。”长安年间,拜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州县官大都不称职,武后为此感到不安,李峤、唐休璟说:“如今朝廷重视朝官,轻视地方官,每当任命州郡长官,他们都申请报告请求不愿赴任,不是犯了过错就不能被派遣。”武后说:“谁替朕出行?”韦嗣立说:“在内执掌机要,非臣所能。请让我先出行做个样子给众臣示范。”武后高兴,韦嗣立也凭借原官的身份检校汴州刺史。,因此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全都授任外官。 韦嗣立和韦后宗族关系疏远,皇帝特地下令让他附入韦后家的族谱,对他照顾很多。韦嗣立在骊山鹦鹉谷修建别墅,皇帝前往,命令近臣赋诗,亲自在篇首作序,赏赐优厚,因而封韦嗣立为道遥公,将他的住所命名为“清虚原幽栖谷”。韦后失败,(韦嗣立)几乎死在战乱中,宁王相救才得免。出任许州刺史,由于定计拥立睿宗即位,赐给封户一百家,调任汝州刺史。开元年间他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叫做“孝”。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别贺兰铦 杜甫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注: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在阆州。贺兰铦是杜甫的朋友,此时欲离开阆州到湘吴去。杜甫此时写诗相赠。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用老骥、苍鹰的桀骜不驯来比喻贺兰铦不屈的气节和自傲的性格。 B. “悲歌”二句,凸显了贺兰铦年老体弱,悲歌慷慨,远赴吴湘的悲壮。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想到与友人分别后再难相见,内心悲伤。 D. 全诗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关怀的心情。 15. “今君抱何恨”中的“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诗概括。 【答案】14. D 15. ①时人趋炎附势,小人得志;②高贤怀才不遇,穷困潦倒;③国家时局动荡,战乱不宁;④时值年老体衰,远赴湘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全诗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分析错误,诗歌中没有用夸张的手法。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概括“今君抱何恨”中的“恨”有哪些内涵。然后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比如本题,“今君抱何恨”是诗歌的第三句,一、二两句“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表面是写眼前情景,成群的黄雀饱食野粟,群飞震动了丛生的灌木林,其实是以黄雀来比喻趋炎附势者。“饱食”“群飞”“动荆榛”描写了当时社会的情形是雀饱群飞小人得志。五、六两句“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是用老骥、苍鹰的桀骜不驯来比喻贺兰铦不屈的气节和自傲的性格,说朋友贺兰铦宁可骥倦鹰愁,也不趋炎附势。七、八句“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是说朋友贺兰铦是高尚贤能之才,却未被重用,甘守饥贫。九、十句“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写国事纷乱,社会还动荡不安。第十一、十二句“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结合注释——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在闽州。贺兰铦是杜甫的朋友,此时欲离开闽州到湘吴去,杜甫此时写诗相赠,可知这两句写友人年老体弱,却要远赴湘吴。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诗句内容分析,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衔接班做以下5个小题: (1)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皎皎孤月,产生了对生命本源的思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旅夜书怀》中描绘雄浑阔大景象,反衬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长恨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杨贵妃美丽娇媚。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陆游在《书愤》中,用典故抒发自己报国无门悲愤的一句是__________。 实验班做以下5个小题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任务自己走人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4)《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5)《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_____。 【答案】 (1). 江畔何人初见月 (2). 江月何年初照人 (3). 星垂平野阔 (4). 月涌大江流 (5). 回眸一笑百媚生 (6). 六宫粉黛无颜色 (7). 心非木石岂无感 (8). 吞声踯躅不敢言 (9). 塞上长城空自许 (10). 悟已往之不谏 (11). 知来者之可追 (12). 实迷途其未远 (13). 觉今是而昨非 (14). 潦水尽而寒潭清 (15). 烟光凝而暮山紫 (16). 落霞与孤鹜齐飞 (17). 秋水共长天一色 (18). 既自以心为形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必须注意情境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境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眸”“黛”“踯躅”“潦”“鹜”。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两位来自台湾的艺术家虽有着不同的绘画形式与绘画风格,但都力透纸背地展现了强烈的当代性艺术。 ②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给人如坐春风的感觉。 ③中医可以坚持自己的理论,但不能搞欺骗,不能夸大疗效,甚至杜撰出子虚乌有的东西。 ④山东省高院二审认定“辱母杀人案”于欢构成故意伤害罪,因其行为具有防卫性质,罪不容诛,将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5年。 ⑤天津红桥区的“老顽童”体操队员们虽然平均年龄65岁,在舞台上却能将“卧鱼”“蝎子倒立”等高难度动作挥洒自如,引得观众阵阵叫好。 ⑥针对韩国总统文在寅有意进一步扩增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新华社批评文在寅政府在 “萨德”问题上反复无常,首鼠两端。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此处用来形容“绘画”,不合语境。②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符合语境。③子虚乌有,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符合语境。④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此处指“情有可原,不宜重罚”,不合语境。⑤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此处不能用来形容动作潇洒自如。⑥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符合语境。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B.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C. G20峰会,首先要考虑采取措施确保全球经济治理更加高效,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完善包容关联紧密的经济部署以及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 D.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乡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搭配不当,“加大”与“趣味性”不搭配,可将“加大”改为“增强”;C项,成分残缺,“处理”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后加“问题";D项,另起炉灶导致结构混乱,将最后一句改为“要求城乡封闭的内部道路逐步对外开放”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注意重点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句子,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口语表达是否合理的辨析能力。口语表达是语文的常考题型,与人交流语言要委婉,礼貌用语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身份,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所以在交往时,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A项“承蒙”为敬辞,用于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不能用于自己;B项,“高足”,本意良马、骏马,犹言高才,后常用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词,不能用于自己;C项正确;D项“恭候”,意为恭敬地等待,敬辞,用于自己等待别人,不能用于他人。故选C。 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追求成功是一种态度,让这种态度趋于理性平和而不是虚浮躁动,与驾驭心态的能力紧密相关。 。因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奢求完美,方可轻松;不迷失自我,才能幸福。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能缺少参透得失的明心。 A. 人生需要正确的幸福观,在成功时保持本真,在追求中懂得取舍 B. 人生需要正确的幸福观,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成功时保持本真 C. 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成功时保持本真,在追求中懂得取舍 D. 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成功时保持本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语段内容及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于空前提到“心态”,可以确定应填写“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即可排除AB两项,然后通过逻辑关系分析可知,应先表述“追求”,然后再说“成功”,因此排除C项。所以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动物学上,_____,诸如黑叶猴、眼镜猴、金丝猴等。事实上,对于一些普通民众而言,_____,但他们对猴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并不乏猴的影像:生肖中有猴,游戏中有猴……考察中国文化中的猴,更多的不是出现在庙堂之上,_____。正是依托其动物的本色,再借助民间社会这一广阔的舞台,猴完成了一只文化灵物的精彩表演。 【答案】 (1). ①猴有很多种类(猴有很多类别) (2). ②他们可能从未见过真正的猴 (3). ③而是存在于民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例如,本题第一处横线,根据后面的内容来推断,“诸如黑叶猴、眼镜猴、金丝猴等”,说的猴子的种类之多,因此内容可写为“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分类”;第二处横线后面的“,但他们对猴并不陌生,因为……”,推知前面是表述原因的句子“”,综合前后可写为“他们能从未见过真正的猴”。第三处横线前面“更多的不是……”,横线处影视“而是……”。在根据后一句“更多的不是……”,第三处可以填写“而是存在于民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G20峰会中指出:“没有人会直接给你荣华富贵,只有送你机会和平台,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有像鹰一样的眼光,像狼一样的精神,像熊一样的胆量,像豹一样的速度。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本能,只有专业提升,才能与时俱进!”2017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也提及了相似的内容。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抓住机遇,展现自我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是人生的转折点,抓住机遇是一种能力。懂得抓住机遇的人,会首先登上成功的彼岸,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可是胆小的人即使将机遇摆在他的面前也是一种浪费,因为他压根就不敢尝试。 机遇是一种巧合的出现,或在你身临绝境之时悄然而至。也许就因为它这一瞬间的出现,你便破茧而出。但是首先得前提还是你会抓住这份机遇,有些人,即使机遇摆在他的面前也放任自流,不管不顾,等到失去时后悔。抓住机遇展现自我,要善于把握出现的每一次机遇。不要总是怕自己会怎么样,等你担忧机遇早就溜走,后悔也因此产生。 古人都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们都认为机遇对一个人十分重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我们呢?当机遇就在眼前的时候为什么要让他溜走呢?不是想展现自己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有许多人即使没有机遇,但他也会去制造机会。所以在机遇出现的时候不要犹豫,哪有这么多时间让你去犹豫不决。机会从来都不会等人的,所以大胆一些别让自己后来后悔。 机遇是一种赌博,但这种赌博比其他好。只要你敢赌大多数都会赢,这是一场必赢的赌博,即使输了你也不会失去什么。不要去怨恨人生,不要总是嫉妒别人为什么有那么多机遇。你要记得曾经有份机遇出现在你的面前,是你亲自让它溜走的。而今自然也就没有资格抱怨,机遇和命运一样,起初一开始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公平。 抓住机遇展现自我,会抓住机遇的人,大多都是成功的人。他们懂得成功之路必然不可缺少机遇,而机遇亦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抓住机遇,就多了一次成功的机会,抓住机遇,如果不能成功但至少也不会后悔。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既然你不需要机遇,那么自然机遇就不会光顾你。要知道所有东西无论什么都是为了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只有不会浪费的人才有资格去享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 抓住机遇,给自己一个成功的机会。如果不想碌碌无为,那么就善于抓住机遇,有准备的,总会在适当的时机成为耀眼的人。成功必然也在等待着,所以抓住机遇展现自我。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G20峰会中的一段讲话。材料中的“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本能,只有专业提升,才能与时俱进!”是写作立意的关键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提示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学习提升自己,从而做到与时俱进不落伍。 从“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的角度立意,可立意为:(1)有为青年应善于抓住机遇;(2)该出手时就出手;(3)机会不等人;(4)机不可失;(5)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6)要勇于挑战。 从“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本能,只有专业提升,才能与时俱进!”的角度立意,可立意为:(1)立志于不懈学习;(2)学不可以已;(3)提升专业,与时俱进;(4)知识改变命运;(5)活到老学到老。 综合两句话立意,可从如何抓住机遇,抓住机遇后应该怎么做;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坚持学习等角度立意。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