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高二(上)期末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目要求的.‎ ‎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 重视规则和秩序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强调变革和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旧材料,《礼记》强调序,《孟子》强调规矩,《道德经》和《韩非子》强调的是“法道”“法自然”和“无二”,共同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趋向一致,不是相互竞争,排除A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法家强调变革和法律,道家崇尚自然,故排除D项。‎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2. 唐朝时期,服饰样式多变、色彩绚丽,人们穿着比较开放,这才出现了“慢束罗裙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诗句。但宋代一改唐氏袒胸露背的穿衣风尚,变得十分拘谨而质朴、细腻而含蓄。这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 A. 封建经济的发展 B. 程朱理学的盛行 C. 专制集权的强化 D. 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B ‎【解析】‎ ‎【详解】‎ - 19 -‎ 根据所学,社会中习俗的变化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有密切关系,服饰的变化和统治者思想的要求有关系,唐朝时期统治者开放的态度,而宋时期统治者推崇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所以服饰十分拘谨,正确答案是B,ACD错误。‎ ‎3.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C.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D. 对“君”“臣”都进行了猛烈抨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中所述的现象都是违背儒家伦理道德的现象,而李贽确大加赞扬,反映了李贽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的观点,故C正确;A项包含于C项之中,故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排除BD项。‎ ‎4.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故C项符合题意。‎ ‎5.如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介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 深受儒家伦理观的影响 - 19 -‎ B.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C. 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D. 在世界处领先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依据图表可知,在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中,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学科成就较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成果具有实用性,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巩固封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因此C选项正确。儒家注重人伦,轻视科技,因此其对科技影响有限,选项A排除;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没有与世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比较。‎ ‎6.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 追求神韵与意趣 B. 与诗、书相融 C. 与书法同生共发展 D. 体现文学之美 ‎【答案】A ‎【解析】‎ 中国画注重神韵意趣,“以气韵胜”这是这种特点的反映,故A正确;B中诗歌材料没有体现;C中共同发展,不符合事实;D中文学之美不符合绘画特点。‎ ‎7.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 A. 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 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答案】B ‎【解析】‎ - 19 -‎ ‎【详解】材料“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阶层在市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市井文学与其它文学比较,不能说明市井文学成为主流,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故D排除。‎ ‎8.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 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 智者学派树立了人尊严 C. 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 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答案】C ‎【解析】‎ 根据“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表明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促进思想解放,故C正确;A与材料无关;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9.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A.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 B. 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 削弱了人们对于上帝的信仰 D. 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先定论”认为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为资产阶级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财富提供了宗教支持,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选项A正确;宗教改革首先是马丁·路德兴起的,排除B;加尔文的“先定论”并未削弱人们对上帝的信仰,排除C;“先定论”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个人的奋斗,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先定论和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之间的内在关联。‎ ‎10.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 19 -‎ A. 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 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 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契约主张个人融入政治社会是透过一个相互同意的过程,当中,个人同意遵守共同的规则,并接受相应的义务,以保护自己和其他人不受暴力和其他种类的伤害,这与材料“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的说法一致,故由此我们可推断出卢梭主张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D项符合题意。法治与“人治”相对,指的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显然材料与法治概念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政体的相关描述,排除B;C项与材料“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的说法相悖,排除。‎ ‎11.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 全面复兴旧学 B. 排斥西方新学 C. 新学消解旧学 D. 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D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故排除A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B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C项。‎ ‎12.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解析】‎ - 19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主张易服 ‎13.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有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有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危机严重,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但是辛亥革命创立共和后以失败告终,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民主思想传播和反对封建礼教的重要性。因此“民主”与“科学”口号虽然所发表的文章论述的不多依然成为基本的口号。据以上分析,答案为C。其它均错误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背景。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详解】‎ ‎14.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 强调普遍平等民权 B. 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 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 19 -‎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孙中山的话“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有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D正确;‎ 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主义,而A选项是民权;B选项是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具有狭隘的特征,与材料中的新民族主义的内容不符合;C选项属于民权主义而非民族主义,故错误。‎ ‎15.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的成功是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确立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所以材料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南方谈话”促成了著名的92派,即1992年成长起来的一批企业家。据统计,这一年,全国至少有10万名党政干部“下海”经商。在当时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92派”都成功了。这说明“南方谈话”‎ A. 具有激活人才和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B. 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的社会体制 C. 拉开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 D. 彻底打破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禁锢 ‎【答案】A ‎【解析】‎ - 19 -‎ ‎【详解】由材料中“全国至少有10万名党政干部”下海”经商。在当时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92派”都成功”,这充分说明了南方谈话具有激活人才和生产力的积极意义,故选A项;南巡讲话提出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涉及社会体制的信息,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C项;南巡讲话破除了人们关于改革发展的思想禁锢,但不是彻底打破思想禁锢,排除D项。‎ ‎17.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教育方面主要是改造旧教育和学习苏联。到1958年,教育开始进入尝试探索阶段,既不学欧美,也不学苏联。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政治局势影响教育改革 B. 国际环境制约教育改革 C. 国际关系决定教育改革 D. 旧中国教育的严重滞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学习对象的变化可知,教育改革受当时“左”倾政治局势的影响,故 A 项正确;国际环境对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制约因素,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现状,不是变化的反映,故排除。‎ ‎18.“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材料说明 A. 技术变革导致科学进步 B. 经典力学标志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C. 科学发展推动技术进步 D. 蒸汽机的发明标志工业时代到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牛顿的力学理论影响力瓦特,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说明科学发展推动技术进步,选项C正确;选项A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牛顿力学的影响,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的解读,即牛顿的力学理论影响力工业革命。‎ - 19 -‎ ‎19.“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 A. 经典力学 B. 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量子论涉及到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故D项正确;经典力学、生物进化论不是诞生于二十世纪的科学,排除AB项;相对论主要涉及到的是时空观念和超宏观世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20.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上判断,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第二和四图片属于19世纪中期的印象派绘画,第一个是浪漫主义作品,第三个是20世纪后的立体画派。故B正确。‎ ‎21. “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材料评价的文学流派是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 - 19 -‎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出自诺贝尔授奖辞中对贝克特的评语。根据材料“荒谬”、“结果诡谲”、“新奇”、“精神贫困”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种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自我表现,手法比较怪诞,故事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故选D项。‎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文学 ‎【详解】‎ ‎22.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 A. 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 B. 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主流 C. 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D. 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体现的是官方意识形态对影视艺术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强调的是思想自由,A选项排除;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的说法片面,B选项排除;美国的政治运作模式仍然是三权分立,C选项排除。‎ ‎23.下列是《史记》中对商鞅变法的描述,其中体现了经济制度转型的是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D.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确立的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是按军功授爵,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的措施是有利于树立改革的诚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4.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19 -‎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说明鲜卑族生产方式已经具有农耕化特点,故①正确;“扬场”和“耕牛”体现了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故②正确;图片并不能说明都市繁华,商业活跃,故③错误;鲜卑族农耕化,这说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片信息“扬场图”和“耕牛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扬场”和“耕牛”体现农耕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5.《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一个重要因素是 A. 崇尚武力控制 B. 促进民族交融 C. 认同汉族文化 D 避免政治斗争 ‎【答案】C ‎【解析】‎ - 19 -‎ ‎【详解】根据“《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可知,孝文帝非常认同汉族文化,并学习汉族文化,C正确;材料反映孝文帝欣赏汉族文化,与“崇尚武力”无关,排除A;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并非促进民族交融,排除B;材料反映孝文帝积极学习汉族文化,无法体现“避免政治斗争”,排除D。‎ ‎26.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 募役法和保甲法 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 将兵法和均输法 D.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与生产有关的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使农民的种子有保障,农田水利法使土地面积扩大,可灌溉的水源增加,有利于农业增产,选B;其他各项都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作用,但与生产无关,故排除。‎ 考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北宋中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27.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 B. 开辟了宗教改革的道路 C. 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D. 使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中“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可以看出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人们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教会的作用,是对天主教会神学权威的否定,故A项正确。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序幕,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提高世俗当局的权力,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确定的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 19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联系所学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的知识分析解答。 ‎ ‎28.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道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去了丑。就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 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 军备落后 B. 制度腐朽 C. 经济凋敝 D. 吏治腐败 ‎【答案】B ‎【解析】‎ ‎【详解】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成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索,故选B;军备落后、经济凋敝、吏治腐败的根源都是制度落后,排除A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联系所学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 ‎29.《欧洲史》记载:“1861年3月3日的皇帝告示使一直为农奴的农民获得自由。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告示使农民非常不满,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 A. 是一场欺骗,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是一场掠夺,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C. 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专制统治得到不断强化 D. 造成了社会分化,实际上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说明改革具有欺骗性;材料信息"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有利于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残余的信息,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排除D。‎ ‎30. 《全球通史》评述:“日本新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从材料可判断,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 A. 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全盘西化,全方位地学习 D. 对西方文明完全排斥 - 19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可以看出,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故A项正确,CD项错误;B项中国洋务派的主张。所以答案选A。‎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世界近代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1.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未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有远见的是 A. 废除武士制度,实行征兵制 B. 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C.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D. 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是立国之本,它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是日本经济持久发展的源泉,故D项正确;A项使日本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排除;BC项不符合“最有远见”。‎ ‎32.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A. 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 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 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 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是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才能实现中国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政治愿望,所以材料说明的是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 19 -‎ 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统一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和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逐渐衰落的原因。‎ ‎【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 原因 中国:宗法制、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确立。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2)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相同之处: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 19 -‎ ‎(3)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冲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的现象,依据材料一“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思想现象是百家争鸣,西方思想现象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结合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第二小问的相同之处,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比较可得出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3)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统一的局面”可得出洋务运动的冲击。根据“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可得出清末新政的冲击。根据“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可得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可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同时可从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和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 - 19 -‎ 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 “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 ‎35.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 19 -‎ ‎【答案】(1)治国方略:厉行法治,严刑峻法;影响: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酷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方略:立善法;具体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改组太学、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培养变法人才。 ‎ ‎(3)主要因素: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2分,任答两点 )‎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第一问从材料中“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可知强调的是严刑峻法,第二问回答影响从社会秩序和政权巩固的角度来回答; (2)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第一问从材料中“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可以得出;第二问学生结合所学答出王安石教育方面的措施即可;‎ ‎(3)本题属于综合能力的考查,法治效果大小取决于法律本身是否能够执行,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重视教育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详解】‎ - 19 -‎ ‎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