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记一记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结构 填一填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答题术语 1.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 2.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 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辨一辨 1.为什么说经济特区没有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其 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经济特区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的概念? 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发展开放型经 济。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 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 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3.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有什么区别? 地域分布上前者更为广泛,遍及各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所占面积上,前者 小,是从城市划出的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上,前者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上, 前者实行后者的某些优惠政策。 辨析体会 研一研 1.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 史料 因为绝大部分海外华侨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省的,所以两省被认为是吸引海外华 侨投资者的最理想的地点。 ——柯林·麦克拉斯等《1978 年以来的中国 ——改革、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最早设置的经济特区有哪些?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选择在此处设立经 济特区的原因。 [提示] 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原因: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打破封闭状态,以经济特区为窗 口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条件优越,如位于东南沿海,隶属广东、福建两省, 靠近港澳;华侨多,便于吸引外资;资源比较丰富;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权力中心,环境相对 宽松、干扰少,有利于改革试验。 2.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 史料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建有什么意义。 [提示]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 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进程。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史料 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 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 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 年 1 月 28 日) 根据史料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央作出这一 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分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 重要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目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经济。 历史意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促使上海迅速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 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史料 1980 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 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 年,进一步开 放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从 1985 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 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 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 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提示] 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 练一练 1.从 1980 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这五个 经济特区(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享有高度自治权 C.率先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D.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答案:D 2.有人把中国 1979 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 一扇窗”比喻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B 3.1984 年,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 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由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决策是( ) A.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B.开放天津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开放浦东地区 D.环渤海湾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B 4.[2019·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1984 年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20 世纪 90 年代初成为改革 开放重点的城市是( ) A.深圳 B.上海 C.厦门 D.珠海 答案:B 知识点一 经济特区的创办 1.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新型城市兴起,其中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是( ) A.珠海 B.厦门 C.深圳 D.汕头 解析:国家首先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故本题选 C。 答案:C 2.1979 年 1 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 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解析:本题抓住关键信息“1979 年”“广东可以放手干”,我国对外开放以经济特区为 突破口。1980 年,深圳、珠海等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选 A。 答案:A 知识点二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闽东南地区 (厦、漳、泉三角区)在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上属于(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D.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漳州、 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选 D。 答案:D 4.下图是“1979~1985 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有( )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创办经济特区是在 1980 年,①正确;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 1984 年,②正 确;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 1985 年,③正确;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 1990 年,④错误, 故选 A。 答案:A 知识点三 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5.[2019·四川眉山高一下期末考试]199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 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一决定是( ) A.拉开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序幕 B.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 C.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的标志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 解析:1990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 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答案:B 6.20 世纪 90 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 1984 年国家开放的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 1996 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发浦东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带动长江三 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这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故 B 项正确;A、 C、D 三项属于条件,不是原因。 答案:B 综合考查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7.1984 年 5 月 18 日,青岛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正式批准成立。 这是山东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全国第二家合资租赁企业。这一企业的出现表明( ) A.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沿海经济开放带形成 D.改革开放从此开始 解析:中外合资企业是指合资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 共负盈亏。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的出现表明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 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E、F 分别为福建省内的城市和 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 有什么本质区别?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可看出是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第(2)问结合教材 知识逐一填写即可;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特点,再抓住题眼“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 中国的被迫开放”说明“本质区别”即可。 答案:(1)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 (2)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E:福州;F:闽东南地区;G:海南;H: 浦东。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本质区别: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近代史上在西方 列强逼迫下打开国门有本质区别,今天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和平 等互利基础上的对外开放,而过去的开放是被迫的、不平等条件下的开放,无独立自主可言。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1979 年 4 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赴京直谏中央:“中国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点, 有些应根据省的特点来搞……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习仲勋的建议 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广东“先行一步”的表现是( ) A.率先实行农业改革 B.开辟经济特区 C.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解析:由材料中“1979 年 4 月”“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等信息 可知,紧随其后 1980 年经济特区设立,故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 是指( )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 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 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另一方面,经济特区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因而具有对内辐 射的作用,故选 C 项。 答案:C 3.1979 年 4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 1980 年 3 月,“出口特区” 改名为“经济特区”,并首先在深圳实施。这里的“特”指的是( ) A.社会制度 B.管理范围 C.经济政策 D.地理区位 解析:国家赋予经济特区政府以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提供较多的优惠待遇, 即经济特区在经济政策方面享有多种便利条件,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 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解析:本题易错选 A 项,错选的原因是误认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经济特区 的“特”主要体现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其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具有自治管理权,故 A、 B 两项错误;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二者的共同点是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 项正确。 答案:D 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上开放了半 个中国”,它是 35 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里“它”是指( ) A.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 4 个经济特区 C.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D.确定海南岛全岛为经济特区 解析:根据材料中“开放整个海岸”“35 年来”等信息即可判断出国际舆论评价的是 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答案:C 6.从 1988 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 区。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 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解析:本题易错选 B 项,错选的原因是混淆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B 项是指经 济特区,排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地也有分布,排除 C 项;D 项是指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可排除。 答案:A 7.[2019·辽宁大连高一期末测试]从 1984 年到 1986 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达 1.4 万 多项,其中沿海 14 个开放城市累计引进技术 4 200 项,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 ) A.对内改革的领域不断深入 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根据材料“1984 年到 1986 年”可知,为对外开放初期,开放 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 14 个开放城市累计引进技术 4 200 项,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表明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优势明显。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8.中国的经济在 1840 年之后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从国际贸易 角度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 A.贸易是否具有自主权 B.国家是否独立 C.贸易是否对等 D.贸易是否有利于中国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1840 年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主要 差别”。贸易自主权属政治角度,排除 A 项;B 项也属政治角度,排除;两次融入世界市场, 前者对于中国而言是不平等的,而后者则是建立在贸易对等的基础之上,C 项符合题意;D 项 所说不符合国际贸易的一般原则,排除。 答案:C 9.有人指出,浦东地区开发开放 20 多年来,城市面貌、经济规模、社会发展、功能集 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据此可知,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 ) A.得到政府重视 B.产生深远影响 C.具有示范作用 D.适应社会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浦东地区开发开放的影响。从材料“城市面貌、经济规模、社会发展、 功能集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可以看出,浦东地区社会生活各 个方面的巨变,体现出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浦东开发开 放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浦东地区开发开放的条件,排除 A;C、D 是 B 的具体表现,排除。 答案:B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 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 年到 1993 年,又推出取消出口补贴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实 行( ) A.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推动了我国外贸体制与国际接轨 D.减弱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的束缚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 20 世纪 90 年 代中期,故 A 项错误;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于 21 世纪初,故 B 项错误;材料措施反映的是 对外贸体制管理上的变化,不能体现出与国际接轨,故 C 项错误;材料措施体现了国家减少 对外贸体制的计划管理,推动外贸体制市场化,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1.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下列关于其形成过程,表述 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历程。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 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选 A 项。 答案:A 12.“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的生动描述,让全世界听懂了中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战略。“全方位”主要是指( ) 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 B.全行业对外开放 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解析:“全方位”主要是指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故选 D 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 田” 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 烟台、青岛等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 海岸”,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 革开放的活力 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南三角区等地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 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上海浦东 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 展;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的标志 材料二 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 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 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1)中国为什么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形成对外开放的局面。(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6 分)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 20 世纪止于 1989 年,那么 21 世纪则始于 1978 年》 的文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21 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 年”这一观点的理解。(6 分) 解析:第(1)问需结合中国的国情、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趋势进行 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即可得出。特点 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21 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 年”实际是在表达中国的 1978 年作出的决 策对 21 世纪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所学具体分析。 答案:(1)①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需要改变;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重心转移,并 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③世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8 分) (2)原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特点:全方 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6 分) (3)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 就,并逐步融入世界,影响了世界格局,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6 分) 能力达标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可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衅无由生矣,夷 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耶! ——《海防篡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 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以棉铁为主要……凡有一 地一矿一事视为可以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 其成绩,而又均势以平等其资本,公开以昭布其条件,以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 尊主国之权。如果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 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 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 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 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 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 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1)材料一、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6 分) (2)材料二、三在本质上的差异是什么?(6 分) (3)早在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这一设想在 20 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 20 世纪末却喜获成功,原因何在?(8 分) 解析:本题以新旧中国的对外开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迁移运用所 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紧扣新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 答案:(1)材料一主张实行海禁,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实行海禁可以阻止外国入侵, 防止内外勾结。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解 决资金短缺问题。(6 分)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6 分) (3)20 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 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20 世纪末: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 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引导。(8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