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612用课本形象素材写作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612用课本形象素材写作文

‎ 2、 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暗入作文。‎ ‎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以及朱自清《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古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语或短语,使读才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 3、使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语流、语势、语形等)进入作文。‎ ‎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过清论》)‎ ‎ 这段文字无论是形式还是语言都基本上来源于《六国论》开头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而标题《过清论》却来源于《过秦论》,从而显得新奇独到,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深厚的文言功底。‎ ‎ “------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过清论》‎ 这段文字读来感人至深,其古白话的语言形式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课文的功底特别深厚。首先小作者借用了《六国论》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句子形式,从反面来谈清朝灭亡的原因。然后作者再借用《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句子形式,进一步“过清”,指出清军溃败的原因是“弊在技穷”。‎ ‎ 4、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 ‎ 例一:“客不在多,有“长”则名,菜不在新,有鳖则灵。斯是醉室,惟吾嗝馨。不辨叶子绿,但觉红花青。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实是醉鬼窟,自诩“醉翁亭”。厚颜曰:“何醉之有?”(《醉室铭》)‎ ‎ 这是一则将课文内容翻新的典型素材。我们已经学过《陋室铭》,作者利用这一体式,结合现实,又“仿写”了一则《醉室铭》,可谓绝妙。它不仅带有《陋室铭》的韵味,更有现代气息:“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好一个权钱色三位一体的昏官形象!);“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好一个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嗜酒如命的酒徒形象)。最后还厚颜无耻地称自己的小屋为“醉翁亭”,说自己“何醉之有”。这篇《醉室铭》主要是用来讽刺当代的一些贪官污吏,吃喝玩乐全线出击,却不解决劳动人民的实际问题,却不务正事。‎ ‎ 例二:‎ ‎ “络空间,自由身在,虚幻缥缈。看聊天室内,美眉多娇;络游戏,刺激奇妙;论坛上下,交流技巧,欲与世界过过招。须某日,若离开络,心痒气躁。‎ 络如此多娇,引无数虫竞折腰,昔青蛙恐龙上乱跳,星际反恐,血腥 残暴,黑客闪客,各领风骚,四处乱窜。任逍遥,数络大虾,还看今朝。”‎ ‎------《沁园春·络》)‎ ‎ 本例是作者将现代中学生迷恋络的情况用《沁园春》这个词牌来填的一首词,显得雅致有古典情味,而且押韵也较成功,是一首相当不错的“词”。暗用《沁园春》这个词牌的格式,对络中通用语言把握得非常准确,寓贬于恢谐之中。‎ ‎(二)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通常这种简单的例举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论证论点的普遍性帮助不大。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变得相当有力。例如:‎ ‎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沟,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 ------浙江省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以上这一例子,排比举例简洁充分,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 (三)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这是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刘邦后来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向了亡国之途。”‎ ‎ --------浙江省考生《情感与理智》‎ ‎ 以上文字,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听”来对比论证兴亡之道。‎ ‎ (四)说理为主,用例为辅 ‎ 将用例和说理融为一体,从文字的角度说,有叙述也有议论,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事实作为道理的依靠,道理是事实的进一步延伸。‎ ‎ “……可是,严谨的科学告诉我们,感性的东西并不准确,惟有理性的态度才是认知真理的途径。当冷静的哥白尼“无情”地打破寄寓人们诸多情感的“地心说”时,人们无法忍受情感的挫折,便疯狂地烧死了哥白尼--------人们再次被情感所击败。但火把烧不掉真理。人们必须理性的对待事物。”‎ ‎ --------浙江省考生《理智的重要性》‎ ‎ 这段文字通过叙述并分析哥白尼对“地心说”持不同看法的遭遇这一历史事实,论证了不能凭感情用事,必须理性的对待事物的道理。‎ ‎ 三、 知识迁移 ‎ (一)阅读三篇浙江省高考优秀作文:(一)眼泪中的中国情节 ‎ (二)找寻那一份细微 ‎ (三)梧桐细雨中的湮没 ‎ 练习:化用课文素材,续写文中的作文片段?‎ ‎ 话题作文片段训练:‎ ‎ 题目:亲情,是一种奇妙无穷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的丝绸,细腻光滑------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是关爱,是母爱、是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情,长者对幼者的疼爱------ 请以“亲情”‎ 为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 练习:紧扣话题要求,写作文片段?‎ ‎ (学生练笔)‎ ‎ 对学生的作文片段进行点评后,教师再次点拨:‎ ‎ 1、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善用修辞。‎ ‎ 2、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巧用文言。‎ ‎ 3、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活用句式。‎ ‎ 4、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引用名句。‎ ‎ 大量的素材就在课本里,关键在于我们去归纳、整理,找到契合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的话题结合起来。学生如能认真归纳整理而加以巧用,那课本素材将成为作文素材的活水源头。最容易被记起的是课文,最容易忘记的也是课文。学生记起的大多是课文的表层现象,对深层的东西却不很重视,如课文内容蕴含的哲理与与此相关的道理,作者及其经历与此相似的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等都值得我们去归纳、去整理,甚至去思索、去研究,而这些归纳、整理,思索,研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为作文的备考提供了大量的真实、可靠而翔实的素材,课文为以后的高考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课本是一个素材库,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的涉及面广,只要我们善于归纳、整理、思考,就能在课本这个素材库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却忽略了这一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构筑了作文障碍。这一现象对语文教学尤为不利,本人认为作文完全可以借鉴课内知识,尤其是写考场作文,可以说,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某地模拟考试卷中的一道作文题: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  春秋时代,鲁国有一条法规:凡是鲁国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的人,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到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还给予一定的奖励。 ‎ ‎  孔子有个学生到国外去,恰好碰到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出了他。回国后这个学生没有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这学生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作美谈。 ‎ ‎  孔子知道后,不仅没有表扬这个学生,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是为了小义而不顾大道。 ‎ ‎  请以“小义与大道”为题,自立文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 ‎  这道作文题的最大障碍在于两点:一是审题,必须明确“小义”与“大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这是写作的前提条件;二是选材,必须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话题的内涵实质。 ‎ ‎  很多学生在拿到话题之后感觉无话可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认为我们“三点一线”的生活太狭窄,作文素材“贫乏”,该话题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其实不然,我们十二年间课内所学的数百篇(部)文质兼美的文章(包括大纲规定阅读的课外篇目),这其中就既有古代的生活、现代生活和当代生活,也有幻想中的未来生活,尽管不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但却是我们写作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 ‎  因此,聚焦课本,从课本中攫取写作的素材,是走出作文“素材贫乏”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很值得我们重视。课本中可以用作作文素材的内容非常广泛,有课文作者、背景资料、课文内容、文中塑造的形象等等。从课本中选取作文素材以下四种方法值得借鉴: ‎ ‎  一、照单签收 ‎ ‎  根据文章的中心,直接将课本中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上面的话题,语文课本中可以直录为作文的素材,正面的有不因为个人间情同父子之“义”而有违军令如山之“大道”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失街亭》);反面的有项伯因为要报答张良救命之恩的“小义”而私自通风报信,结果妨碍了项羽原计划攻打刘邦、一战称帝的“大道”等等。 ‎ ‎  除此之外,学生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也有“关羽为小义放走曹操,有违蜀希望统一天下之大道”“刘备为桃园小义而不听劝阻、仓促伐吴,结果落得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实力大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蜀攻取的脚步”等反面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典型而且生动的,这种方法运用起来也简便而且高效,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概括和分析。这种方法写议论文时可以采用。 ‎ ‎  二、变向行驶 ‎ ‎  课本中叙述的事件都是按一定的方向向前推进的,也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结局,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向,将事情按照我们设定的方向重新向前推进,那么,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又正是我们作文观点所需要的,这就是由课文内容“变向行驶”而得到的作文素材。 ‎ ‎  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国演义》中“华容道关云长义放曹操”,是“小义”有违了“大道”,如果直接记叙到自己的作文当中,那就成了套用、复述甚至是抄袭,毫无新意可言;但如果我们“变向行驶”,去写“华容道关云长大义斩曹操”呢?那就不仅符合本文的观点,文章也就有了新意。擅长记叙文的同学这种方法不妨一试。 ‎ ‎  三、旁逸斜出 ‎ ‎  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它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点”,如果我们尊重课文并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适当加以联想和想像,由课文中的某一个“点”向外延伸,使原本比较单薄的内容变得比较丰满,或使课文原本的“点到为止”变成“有血有肉”,这不失为写作时从课本中选取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 ‎  在“小义与大道”‎ 这一话题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有学生在一篇题为《白帝城在哭泣》的文章中,根据刘备“火烧连营七百里”、最终落败白帝城这一事件,旁逸斜出,创造性地以刘备的口吻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刘备对自己因为一味顾及“桃园三结义”之“小义”而做出有违“大道”之事的忏悔。整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结果获得了阅卷教师的青睐。这就是由课文旁逸斜出、由“点”丰满出“面”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的写作。 ‎ ‎  四、反弹琵琶 ‎ ‎ ‎ ‎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议论性文章。对课本中有关的人物、人物的行为、叙述的事件等等,众人都从某一个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去理解,但如果我们能够多作一点反思,换一种眼光或者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的甚至全新的结论,这就是作文素材选取过程中的“反弹琵琶”。 ‎ ‎  这种选材的方法,可以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作文材料新颖而不落俗套,同时,又可以彰显自己独特的思维,可谓一箭数雕。如果我们带着这种眼光去审视课本,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黑暗的官场去过淡然宁静的田园生活是不是也可以说得上是为“小义”而放弃了“大道”呢?《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为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献“窃符”之策结果陷魏国于被动,不也是为“小义”而放弃了“大道”吗?如能如此,那么,你的作文就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份睿智,多了一份深邃。 ‎ ‎  以上四点是作文从课本中攫取素材的有效途径,学会并熟练运用,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写作材料贫乏的困境。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绝对不能“戏说”课文,不能出现像有些同学改编朱自清的《背影》而变成“父亲越过铁路去买橘子而违反了交通规则被罚款”这样的现象,反而弄巧成拙。 ‎ ‎  [范文] ‎ 大道之行天下为分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小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大道。岳武穆饮恨风波亭,谭嗣同喋血菜市口,是“天下为公”的民族之道最生动的彰显;陶渊明归隐田园,谢灵运纵情山水是小义的完美体现。 ‎ ‎  行大道者,是豪杰,民族之典范。千万年,汨罗江边踽踽的身影仍在徘徊,高歌于九天的英魂依然回荡盘旋。屈原,沧海横流中一根白芷,叹“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忠臣贤子,行大道之人!滚滚江水逝去,在他纵身一跃的刹那,湿的是古今千万人的眼,他的功勋,为时代铭记。是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视死如归,傲然挺立如松的民族英雄。南宋的衰亡,我们也许不会扼腕叹息,而为文天祥民族气节折服的又何止是金兵?是的,是大道,使他们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 ‎  行小义者,是贤良,人格之楷模。君子修身举性,宽以待人,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这句古训一样,君子人格魅力是无穷的。她是一位弱不禁风的女子,却也是一位对古建筑充满执著热情的女子。林徽因,时代铭记她,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为我国建筑史添上浓重的一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流芳四月天”,是她,英年早逝的她,瘦骨嶙峋的她却将不懈追求的足迹印在大江南北,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或许她只是行小义者,然而她的精神召唤的是一代学者的风范。 ‎ ‎  小义与大道并举者,是天地之英雄,人间之韶华。“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行小义,为李陵辩护,字字顿挫,掷地有声;司马迁,行大道,厉叱小人,直面现实,劝谏国君。紧接着,是一场浩劫,司马迁不幸获罪。在狱中,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将字字血汗的《史记》呈给世人,他捍卫大道,真实地表达他客观的评述,他坚守小义,将他对人物的好恶一一表明。作为一名史官,他似乎逾越了他的职权,将历史描绘得有血有肉,读来令人感叹,更令人敬佩! ‎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小义不举公道岂在人心?行小义,举大道,是仁德之源泉,固国之根本,安天下之良策i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匹夫有责,岂独君子也哉?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