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一轮检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一轮检测(解析版)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一轮检测 一、选择题 ‎1.大麦种子吸水萌发时淀粉大量水解,新的蛋白质和RNA分别在吸水后15~20min和12h开始合成。水解淀粉的淀粉酶一部分来自种子中原有酶的活化,还有一部分来自新合成的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产物经斐林试剂检测后显砖红色 B. 干种子中淀粉酶和RNA消失,因此能够长期保存 C. 萌发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高于干燥种子 D.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其无需发芽就产生新的淀粉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赤霉素可以诱导大麦产生a-淀粉酶,促使淀粉转化为麦芽糖。‎ ‎2、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很多种中间产物。‎ ‎3、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物质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代谢越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淀粉经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具有还原性,用斐林试剂检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在新的蛋白质和RNA合成前,干种子中已有淀粉酶和合成酶所需的RNA,B错误;‎ C、萌发种子的新陈代谢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高于干燥种子,C正确;‎ D、启动α-淀粉酶合成的化学信使是赤霉素,因此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其无需发芽就产生新的淀粉酶,D正确。‎ 故选B。‎ ‎2.细胞内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来回穿梭”,参与物质的运输过程,下列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囊泡运输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且消耗能量 B. 抗体的运输和分泌过程需要囊泡的参与 C. 囊泡只能将物质从胞内运输到胞外 D. 细胞内有些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囊泡进行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一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据此答题。‎ ‎【详解】A、囊泡运输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运输和分泌过程需要囊泡的参与,B正确;‎ C、囊泡既能将物质从胞内运输到胞外,也能从胞外运输到胞内,C错误;‎ D、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不都可通过囊泡进行运输,如核酸不通过囊泡进行运输,D正确。‎ 故选C。‎ ‎3.苏氨酸在相关酶的作用下,通过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当细胞中异亮氨酸浓度足够高时,其与苏氨酸脱氨酶结合,抑制酶活性;当异亮氨酸的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异亮氨酸脱离苏氨酸脱氨酶,抑制解除。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只要苏氨酸脱氨酶活性正常就能合成异亮氨酸 B. 苏氨酸与异亮氨酸分子结构的差异体现在R基团上 C. 苏氨酸脱氨酶与异亮氨酸结合后空间结构改变,活性被抑制 D. 上述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机制,能有效避免物质浪费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和题图分可知,苏氨酸经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的过程,需要苏氨酸脱氨酶,而该酶的活性受异亮氨酸含量的影响。异亮氨酸越多,越容易与该酶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导致合成异亮氨酸合成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异亮氨酸的合成不仅需要苏氨酸脱氨酶,B→C、C→D、D→E、E ‎→异亮氨酸也需要酶催化其反应,A错误;‎ B、不同氨基酸结构的差异体现在R基团上,B正确;‎ C、异亮氨酸浓度足够高时会与苏氨酸脱氨酶结合,空间结构改变,活性被抑制,C正确;‎ D、细胞内的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能有效避免物质浪费,D正确。‎ 故选A。‎ ‎4.下列对赫尔希和蔡斯用32P、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实验甲)、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乙)、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丙)、测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绘制作用光谱(实验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甲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 实验乙为对照实验,有氧组为对照组,无氧组为实验组 C. 实验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具体分裂时期 D. 实验丁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即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充裕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的呼吸方式。‎ ‎2、观察减数分裂时,应选择雄性个体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 ‎3、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体又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又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光合作用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A、实验甲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实验乙为对比实验,有氧组与无氧组均属于实验组,B错误;‎ C、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C正确;‎ D、实验丁的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蓝紫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5.图所示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局部示意图,其中另一极的结构未绘出。已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 B. 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6条染色单体 C. 图示未绘出的一极一定存在A、a两种基因 D. 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1种或2种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染色体中的着丝点还未分裂,应该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该动物的基因型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详解】A、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该生物为雄性个体,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A正确;‎ B、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B错误;‎ C、若发生的是基因突变,图示未绘出的一极只存在A、a两种基因中的一种,C错误;‎ D、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3种配子(发生的是基因突变)或4种配子(发生的是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A。‎ ‎6.如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已知I2患白化病,III3患红绿色盲症,如果IV1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的频率为9/16,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 II4、II5、III1均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B. II5、III1均没有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C. II4、II5携带白化病基因,III1不携带白化病基因 D. III1携带白化病基因,III2同时携带白化病、红绿色盲症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_XBY。‎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即其基因型为AAXBY,则他与Ⅱ4(AaXBXb)所生Ⅲ2的基因型为1/4AAXBXB、1/4AAXBXb、1/4AaXBXB、1/4AaXBXb.在此基础上,如果Ⅲ1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AAXBY),则他与Ⅲ2所生Ⅳ1的基因型为9/16AAXBXB、3/16AAXBXb、3/16AaXBXB、1/16AaXBXb,因此Ⅳ1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的概率是9/16时,需满足的条件是Ⅱ5、Ⅲ1均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图中信息推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存在多种信息分子,如胰岛素、神经递质、CO2等 B. 病毒侵入机体后可寄生在人体内环境中并进行增殖 C. 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受下丘脑细胞中基因的控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D. 寒冷环境中,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会使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4‎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A、内环境中存在多种信息分子,如胰岛素、神经递质、CO2等,A正确;‎ B、病毒侵入机体后可寄生在人体活细胞中进行增殖,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寒冷环境中,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会使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故选B。‎ ‎8.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AMPA受体参与调节学习、记忆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a过程需RNA聚合酶等并消耗ATP B. b物质和BDNF穿过突触前膜的方式相同 C.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BDNF能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并激活AMPA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A、图中a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需RNA聚合酶等并消耗ATP,A正确;‎ B、b物质和BDNF穿过突触前膜的方式都是胞吐,B正确;‎ 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由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9.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再给这些小鼠注射不同浓度的GRP ‎,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 GRP与GRPR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 C. GRP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D. 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解】A、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错误;‎ 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 C、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为下次传递作准备,C正确;‎ D、若抑制GRPR基因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 故选A ‎10.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甲)和第三营养级(乙)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主要是大型真菌 B. 杂食性鸟位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C. 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能量的一部分 D. a+e表示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草本植物、乔木等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等为消费者。‎ 图2中:甲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e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a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第三营养级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有大型真菌和跳虫等,A错误;‎ B、杂食性鸟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B错误;‎ C、乙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乙同化,属于甲同化进入分解者部分,即c中能量的一部分,C正确;‎ D、a+c表示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11.常绿直立灌木夹竹桃可产生名为夹竹苷的剧毒物质,孕妇及幼儿接触会使人昏睡、智力低下,但其花、叶可吸引夹竹桃天蛾前来产卵,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 A. 夹竹桃天蛾幼虫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B. 借助夹竹苷可引诱雌性夹竹桃天蛾前来并杀死,属于生物防治 C. 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 D. 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A正确;‎ B.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属生物防治,B正确;‎ C. 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错误;‎ D. 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共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正确。‎ 故选C。‎ ‎12.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促进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 有机肥被利用离不开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C. 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 D. 有机肥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经筛管到达茎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其中农作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人是消费者,会产生生活垃圾;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蚓粪、残渣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蚯蚓的雌体可以制成动物蛋白;图中多途径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建立促进了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D、有机肥需要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B正确,D错误;‎ C、蚯蚓属于分解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C正确。‎ 故选D。‎ ‎13.图为酿制葡萄酒的两个简易装置。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自然发酵酿制时菌种来源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菌 B. 装置中留有约1/3的空间,可以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 C. 甲装置需要防止杂菌污染,而乙装置不需要 D. 甲装置中气压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而乙装置不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酿制葡萄酒的两个简易装置,甲装置中,A为葡萄汁,能为酵母菌提供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NaHCO3溶液能够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的CO2。乙装置需要定期拧松瓶盖排气。‎ ‎【详解】A、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来源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A正确;‎ B、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发酵瓶要留有的1/3空间,这样既可以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又可以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B正确;‎ C、甲乙装置都需要防止杂菌污染,C错误;‎ D、甲装置中的NaHCO3溶液能够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的CO2,乙装置需要定期拧松瓶盖排气,D正确。‎ 故选C。‎ ‎14.利用胚胎干细胞核移植技术可培养出与核供体极为相似的复制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胚胎干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具有细胞全能性和二倍体核型 B. 从供体内细胞团分离胚胎干细胞,培养时需接种在滋养层上 C. 采集体内成熟的卵细胞经过去核处理,作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 D. 核移植技术需要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胚胎干细胞简称ES细胞或者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2.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即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 ‎【详解】A、胚胎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和二倍体核型,A错误;‎ B、从供体的内细胞团分离胚胎干细胞,培养时需接种在饲养层细胞上,B错误;‎ C、在动物体内采集的卵细胞需要经过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然后经过显微操作法处理去核,作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C错误;‎ D、核移植技术需要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 ‎15.二甲双胍(Met)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降血糖药物,近年来发现它也可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为探究Me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Met的培养液培养肝癌细胞,结果如图1所示。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B. 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二甲双胍(Met)的浓度和处理时间 C. 由图2结果可推测二甲双胍(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S期 D. 由实验结果可推测Met通过抑制DNA复制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有丝分裂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可知,Met的浓度越高,细胞增殖存活率越低,处理时间越长,细胞增殖存活率也越低,说明二甲双胍(Met)的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强;据图2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两种Met浓度处理后的G1期的细胞都增多了,而S期、G2期和M期的细胞都减少了,说明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G1期。‎ ‎【详解】A、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A错误;‎ B、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二甲双胍(Met)的浓度和处理时间,B正确;‎ C、据图2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两种Met浓度处理后的G1期的细胞都增多了,而S期、G2期和M期的细胞都减少了,说明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G1期,C错误;‎ D、由实验结果推测Met通过抑制DNA复制,抑制肝癌细胞的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BD。‎ ‎16.果蝇的灰身、黑身由等位基因(A、a)控制,等位基因(B、b)会影响雌、雄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黑身雌果蝇与灰身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果蝇 灰身 黑身 深黑身 雌果蝇(只)‎ ‎151‎ ‎49‎ ‎-‎ 雄果蝇(只)‎ ‎148‎ ‎26‎ ‎28‎ A. 黑身为隐性性状, B、b基因中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的是b B. 亲代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 C. F2灰身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5/6‎ D. F2中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3中深黑身果蝇占1/32‎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控制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黑身雌果蝇与灰身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对黑身是显性性状,子二代雌、雄果蝇灰身:黑身≈3:1,其中雌果蝇都是黑身,雄果蝇黑身:深黑身≈1:1,说明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子一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黑身对灰身为隐性性状,F2雌果蝇没有深黑身,雄果蝇黑身:深黑身=1:1,故b基因能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A正确;‎ B、据上分析可知,亲代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B正确;‎ C、F1基因型是AaXBY、AaXBXb,F2灰身雌果蝇(A XBX-)中纯合子占的比例=1/3×1/2=1/6,杂合子占的比例=1-1/6=5/6,C正确;‎ D、F2中雌雄果蝇基因型为(1/4AA、1/2Aa、1/4aa)(XBXB、XBXb、XBY、XbY),产生卵细胞XB:Xb=3:1,产生精子XB:Xb:Y=1:1:2,随机交配,F3中深黑身果蝇(aa XbXb、aa XbY)所占比例=1/4×1/4×1/4+1/4×1/4×2/4=3/64,D错误。‎ 故选ABC。‎ ‎17.下列关于遗传、变异及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杂交的结果除了选育新品种外还可以获得杂种表现的优势 B. 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C. 种群间基因库的明显差异可导致生殖隔离 D. 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答案】AC ‎【解析】‎ ‎【分析】‎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重组的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A、杂交可用集合双亲优良性状,故除了选育新品种外还可以获得杂种优势,A正确;‎ B、一对性状可能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故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种群间基因库的明显差异可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 D、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就越强,D错误。‎ 故选AC。‎ ‎18.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说明在生长过程中主根具有顶端优势 B. 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KT则促进主根生长 C. 丙、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 D. 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答案】BD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甲乙组对比来看,NAA能抑制主根生长,甲丙组对比来看,KT能促进主根生长;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详解】A、主根长度与侧根数是不同的因变量,它们之间不好比较,A错误;‎ B、乙、丙分别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KT则相反,B正确;‎ C、丙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而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NAA和KT共同作用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但不能说明KT单独作用能对侧根的发生起促进作用,故不能说明有两重性,C错误;‎ D、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正确。‎ 故选BD。‎ ‎19.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可以推断出( )‎ 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 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 光照只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D. 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详解】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 B、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 C、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20.B基因存在于水稻基因组中,仅在体细胞和精子中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不转录。为研究B基因表达对卵细胞的影响,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来获取能够在卵细胞中表达B基因的转基因植株。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B基因在水稻卵细胞中不转录,可能是B基因的启动子在卵细胞中无法启动转录 B. 可利用水稻体细胞和精子中的RNA构建cDNA文库,从中获得B基因中编码蛋白的序列 C. 过程②在培养基中应加入卡那霉素以检测T—DNA是否整合到水稻细胞染色体DNA上 D. 在鉴定和筛选转基因植株时,可以检测加入荧光素的该植株卵细胞中是否发出荧光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启动子是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能起始mRNA合成的序列,所以B基因在水稻卵细胞中不能转录,可能是B基因的启动子在卵细胞中无法启动转录,A正确;‎ B、目的基因获取途径之一就是从cDNA文库中获得,B正确;‎ C、检测T-DNA是否整合到水稻细胞染色体DNA上,应该用DNA分子杂交法,C错误;‎ D、由于基因表达载体上有Luc基因,其表达的荧光素酶能催化荧光素产生荧光,所以在鉴定和筛选转基因植株时,可以检测加入荧光素的该植株卵细胞中是否发出荧光,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 ‎21.某农科院对一新品种旱冬瓜种子萌发所需条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所需温度、湿度、空气等符合要求);另又做了光照强度对不同叶龄该旱冬瓜幼苗叶片吸收CO2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曲线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处理 萌发率%‎ 平均萌发率%‎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光照培养 ‎23‎ ‎18‎ ‎11‎ ‎17‎ ‎14‎ ‎16.6‎ 暗培养 ‎0‎ ‎2‎ ‎0‎ ‎0‎ ‎1‎ ‎0.6‎ 暗培养后补充光照 ‎15‎ ‎13‎ ‎19‎ ‎16‎ ‎20‎ ‎16.6‎ ‎(1)该品种旱冬瓜种子萌发率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品种旱冬瓜种子萌发早期某阶段测得CO2释放量比O2‎ 吸收量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此时细胞内分解丙酮酸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 ‎(3)图中光照为50Lux时,6月龄和3月龄旱冬瓜叶片每小时吸收的CO2量为______μmol·m-2;大于此光照时,两曲线不再重叠,对比两曲线图,据3月龄曲线分析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光照强度为______Lux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不受苗龄的影响,______月龄苗适于在遮阴条件下生长。‎ ‎【答案】 (1). 光照的有无 (2). 萌发率 (3). 光照是旱冬瓜种子萌发的条件 (4). 此时期旱冬瓜种子除进行有氧呼吸外,还进行无氧呼吸 (5).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6). 10800 (7). 3月龄苗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少或活性低(或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少、气孔导度低、输导组织不成熟等);较强光照可能会灼伤3月龄幼叶中的叶绿体(或破坏光合色素、降低酶活性、降低气孔导度等),导致3月龄苗光合强度低于6月龄苗。且随光强增加而下降 (8). 0—50 (9). 3‎ ‎【解析】‎ ‎【分析】‎ ‎1、若某阶段测得CO2释放量比O2吸收量多,这说明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代谢,进行无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代谢。‎ ‎2、限制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三个: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光照强度,植物正常生长时积累量大于0。‎ ‎【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培养的有无,因变量是种子的萌发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照培养及暗培养后补充光照的组别,种子萌发率都比只暗培养的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照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该品种旱冬瓜种子萌发早期某阶段测得CO2释放量比O2吸收量多,说明此时期旱冬瓜种子除即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故分解丙酮酸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和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3)由图中曲线数据可知,光照为50Lux时,6月龄和3月龄旱冬瓜叶片每小时吸收的CO2量为3×3600=10800μmol·m-2;大于此光照时,两曲线不再重叠,可能原因是3月龄苗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少或活性低(或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少、气孔导度低、输导组织不成熟等);较强光照可能会灼伤3月龄幼叶中的叶绿体(或破坏光合色素、降低酶活性、降低气孔导度等),导致3月龄苗光合强度低于6月龄苗。且随光强增加而下降。‎ ‎(4)由图中曲线可知,当光照强度为0—50Lux 时,3月龄和6月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抑制,故叶片的光合速率不受苗龄的影响。当光照强度大于1000Lux时,提高光照则3月龄苗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下降,故其适于在遮阴条件下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准确的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22.一小型湖泊水质清澈,含有金鱼藻,金鱼藻是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大量生活污水流入该湖泊后蓝藻逐渐增多,金鱼藻逐渐减少,很快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经测定,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N、P等矿质元素,也有铅、汞等较多污染物;蓝藻释放的藻毒素具有水溶性和耐热性,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请回答有关问题:‎ ‎(1)金鱼藻在食物链中属于______营养级;从构成其细胞的结构分析,其属于_____(填“真核”或“原核”)生物。‎ ‎(2)湖泊中流入生活污水后蓝藻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金鱼藻含量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鱼藻和蓝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蓝藻可产生毒素抑制其他藻类生长,逐渐在群落演替中成为__________,蓝藻型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聚集N、P的能力,一旦形成则具有较强的____________,不容易被外界干扰破坏。‎ ‎(4)该湖泊的水不能供家畜饮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也不能采集该湖泊的水草、鱼类饲喂家畜和家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一 (2). 真核 (3). 生活污水中含大量N、P等矿质元素,有利于蓝藻大量繁殖和生长 (4). 蓝藻大量繁殖会覆盖整个水面,遮挡阳光,光照不足会降低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其生长 (5). 竞争 (6). 优势物种 (7). 抵抗力稳定性 (8). 水中含有铅、汞、藻毒素等有毒物质,危害家畜健康 (9). 该湖泊的水草、鱼类中含有的铅、汞、藻毒素等会随着食物链富集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 ‎2、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 ‎【详解】(1)金鱼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一营养级;金鱼藻有成形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2)湖泊中流入生活污水后,生活污水中含大量N、P等矿质元素,有利于蓝藻大量繁殖和生长,导致蓝藻逐渐增多。蓝藻大量繁殖会覆盖整个水面,遮挡阳光,光照不足会降低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其生长,导致金鱼藻含量大量减少,故金鱼藻和蓝藻二者之间的是竞争关系。‎ ‎(3)蓝藻可产生毒素抑制其他藻类生长,逐渐在群落演替中成为优势物种,蓝藻型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聚集N、P的能力,一旦形成则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不容易被外界干扰破坏。‎ ‎(4)该湖泊的水中含有铅、汞、藻毒素等有毒物质,危害家畜健康,故不能供家畜饮用的。该湖泊的水草、鱼类中含有的铅、汞、藻毒素等会随着食物链富集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故也不能采集该湖泊的水草、鱼类饲喂家畜和家禽。‎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环境等问题,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答题。‎ ‎23.豌豆和玉米都是常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因为豌豆和玉米都具有_______________;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后代数目多等优点,所以常用来做遗传学实验材料。在杂交实验中,为避免豌豆、玉米(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交,常对未成熟花分别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玉米的宽叶基因A对窄叶基因a为显性,相应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A—和a—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A和a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缺失的精子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可育。‎ ‎①现有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aa的5种玉米,欲设计实验验证“染色体缺失的精子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可育”,选择基因型为______的测交亲本组合进行正反交实验。‎ ‎②若上述结论成立,以A—a个体为母本,以Aa—为父本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植株间随机传粉,则子二代中宽叶个体占________。‎ ‎(3)豌豆的高秆对矮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花腋生对顶生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取纯合豌豆做了如下实验:‎ 高茎腋生×矮茎顶生叶→F1:高茎腋生,F1自交→F2:高秆腋生:高秆顶生:矮秆腋生:矮秆顶生=66:9:9:16,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因为___________,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因为___________,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③该小组同学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了假说:‎ a.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b.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BD:Bd:bD:bd=4:1:1:4;‎ c.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为验证上述假说,请设计一个实验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 去雄 (3). 雌花套袋 (4). A-a×aa,(或A-a×aa-) (5). 11/12 (6). 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3:1,腋生和顶生的比也为3:1 (7). F2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不等于9:3:3:1 (8). 一 (9). 将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与纯合矮秆顶生的豌豆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10). 所得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高秆腋生:高秆顶生:矮秆腋生:矮秆顶生=4:1:1:4‎ ‎【解析】‎ ‎【分析】‎ Aa-的个体作为父本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作为母本杂交时,由于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因此花粉只有A一种情况,卵细胞有A-和a两种。‎ ‎【详解】(1)因为豌豆和玉米都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后代数目多等优点,所以常用来做遗传学实验材料。在杂交实验中,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为避免其自交,应对未成熟花进行去雄处理,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为避免其自交,只需对未成熟雌花进行套袋处理。‎ ‎(2)①‎ 本题从“测交”这一定义入手,双亲中必有一隐性亲本aa,因研究染色体缺失的影响,故另一亲本得是存在染色体缺失的杂合子A-a。另外,根据实验目标,需让这一杂合子作父本,以研究染色体缺失的花粉是否不育;也应让其作母本,以研究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是否不育,所以要进行正交与反交两个实验。‎ ‎②因为染色体缺失的精子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可育,以A—a个体为母本,以Aa—为父本杂交得到子一代基因型为1/2AA—、1/2Aa,子一代植株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及比例为A:A—:a=2:1:1,产生的精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2:1,故随机传粉子二代中窄叶个体aa所占比例=1/4×1/3=1/12,宽叶个体占1-1/12=11/12。‎ ‎(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分析实验结果,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66+9):(9+16)=3:1,腋生和顶生的比=(66+9):(9+16)=3:1,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但F2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不等于9:3:3:1,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③针对上述实验结果可提出假说: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BD:Bd:bD:bd=4:1: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结果。为验证上述假说,可设置测交实验进行验证,即将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与纯合矮秆顶生的豌豆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所得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高秆腋生:高秆顶生:矮秆腋生:矮秆顶生=4:1:1:4,则上述假设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有关遗传规律的综合运用,尤其侧重概率计算。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此类型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应注意熟练掌握遗传规律的应用、基因型的推导、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2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而下丘脑则是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枢纽。下图表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据图回答:‎ ‎(1)人遇到紧急情况时,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应激状态下,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与__________的作用相反。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感染。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若实验中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则突触后膜难以兴奋,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器 (2). 神经—体液调节 (3). 胰岛素 (4). 维持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5). 长期焦虑和紧张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降低 (6). 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细胞免疫由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T细胞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加强相关免疫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 ‎)在反射弧中,分泌激素的腺体下丘脑属于效应器。应激状态下,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胰岛素能促进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得血糖浓度降低,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故两者作用相反。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这有利于维持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焦虑和紧张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降低,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感染。‎ ‎(4)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若实验中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涉及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形能力,由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类推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25.‎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叫做__________免疫。‎ ‎(2)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后,与_______(填“细胞”或“体液”)免疫产生的________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可以采用实时荧光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RT—PCR的具体过程如图。过程I需要加入缓冲液、原料、_______酶和引物A等;过程Ⅱ拟对单链cDNA进行n次循环的扩增,理论上需要________个引物B。‎ ‎(4‎ ‎)疫情发生后,多地紧急启动封城措施,限制人员进出,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说,这种措施属于__________。其他防控措施有:①隔离病人;②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和防护服;③接种疫苗;④用酒精、84消毒液等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毒等;其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5)研究人员在研究疫苗的同时,为了临床快速缓解患者症状,需要短时间内大量制备相关抗体,具体步骤为:将减毒新型冠状病毒多次注射到小鼠体内,取经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后小鼠的________,加入__________,使之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以形成杂交瘤细胞,经培养、筛选,最后得到单克隆抗体,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非特异性 (2). 效应T细胞 (3). 体液 (4). 抗体 (5). 逆转录 (6). 2n-1 (7). 控制传染源 (8). ②④ (9). B淋巴细胞(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10). 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 (11).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效应T细胞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后,与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过程I是逆转录过程,需要加入缓冲液、原料、逆转录酶和引物A等;过程Ⅱ拟对单链cDNA进行循环的扩增,由图示可知,第一轮需要1个引物B,第二轮需要2个引物B,第三轮需要4个引物B,故第n轮理论上需要2n-1个引物B。‎ ‎(4‎ ‎)疫情发生后,启动封城措施,限制人员进出,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这种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①隔离病人属于控制传染源,①错误;‎ ‎②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和防护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②正确;‎ ‎③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③错误;‎ ‎④用酒精、84消毒液等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毒等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④正确。‎ 故选②④。‎ ‎(5)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具体步骤为:将减毒新型冠状病毒多次注射到小鼠体内,取经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加入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使之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以形成杂交瘤细胞,经培养、筛选,最后得到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的特点。‎ ‎【点睛】本题结合新冠病毒考查免疫调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