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东城区五十五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调研试卷 高三生物 第一部分选择题 1.如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发生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B. ①④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 细胞中的tRNA通过④过程复制 D. ⑤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③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A错误; B、①④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前者含有A—T配对,后者含有A—U配对,B错误; C、细胞中的tRNA通过②转录过程形成,④RNA复制是某些病毒遗传信息传递方向,C错误; D、⑤为逆转录过程,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D正确。 故选D。 2.果蝇的K基因是伴性遗传的隐性纯合致死基因,纯合体胚胎无法发育。含K基因的杂合子雌果蝇与正常的雄果蝇杂交,F1果蝇中雌雄的比例是 A. 雌:雄=1:1 B. 雌:雄=1:2 C. 雌:雄=2:1 D. 雌:雄=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若认为只有XkXk致死,则后代中出现的比例是雌:雄=1:2,这是在亲本基因型为XKXk 与XkY 个体杂交的情况下出现的,但这时父本的表现型是不正常的,与题意不符;若是XKXk与XKY 杂交,则后代全正常,则没有备选项,故此时只能认为XkY为隐性纯合子。 【详解】由题意可知:母本的基因型为XKXk,父本的基因型为XKY,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为XKXK、XKXk、XKY、XkY,由于K基因是伴性遗传的隐性纯合致死基因,故XkY胚胎无法发育,可推知F1果蝇中雌雄的比例是:雌:雄=2:1,C正确。 故选C。 3.一对相对性状的传实验中,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 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B. 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 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且活力相同 D.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不完全显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一对相对性状(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实验中,亲本P为AA×aa→F1,F1为Aa,Aa自交得F2为AA:Aa:aa=1:2:1,若这对相对性状存在完全显性关系,则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若F2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这对相对性状存在不完全显性关系。 【详解】A、F2各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必须相等是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前提条件,A正确; 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为1:1,雄配子中也相等,也为1:1,B正确; C、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无差异,且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C正确; D、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否则会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D错误。 故选D。 4.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B. 染色体组整倍性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C. 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段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D.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组指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数目有可能相同,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A正确;染色体组整倍性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如AA→AAAA,B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不一定为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西瓜产生的配子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A。 5.某农科所通过下图所示的育种过程培育成了高品质的糯小麦(aaB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过程遵循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 ②过程需要通过逐代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C. ①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 杂交育种的优点是能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 【答案】C 【解析】 ①过程通过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遵循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项正确;②过程为杂交育种步骤,需要通过逐代自交来提高纯合率,B项正确;单倍体高度不育,难以产生种子,①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C项错误;杂交育种可以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D项正确。 6.下列有关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用生长素处理单倍体西瓜幼苗获得 B. 三倍体无子西瓜因其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无法产生种子 C. 秋水仙素可以促进二倍体无子西瓜果实的发育 D.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获得大量三倍体无子西瓜幼苗 【答案】D 【解析】 【分析】 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2组染色体(2N=22),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令二倍体西瓜植株细胞染色体成为四倍体(4N=44),这种四倍体西瓜能正常开花结果,种子能正常萌发成长。然后用四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开花时去雄)、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取其花粉授四倍体雌蕊上)进行杂交,这样在四倍体西瓜的植株上就能结出三倍体的植株,在开花时,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胚珠不能发育为种子,而果实则正常发育,所以这种西瓜无子。 【详解】A、三倍体无子西瓜是二倍体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成为四倍体,然后用四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A错误; B、三倍体无子西瓜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导致无法形成正产配子而无法产生种子,B错误; C、生长素可以促进三倍体无子西瓜果实的发育,C错误; D、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幼苗,D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并且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定向产生适应该环境的变异 B. 杂交育种时,通常是在子二代就能筛选出能够稳定遗传的具备优良性状的植株 C. 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D. 基因工程育种既能打破生殖隔离,又能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过程、原理等相关知识。熟记相关的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的联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详解】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提高突变率,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定向产生适应该环境的变异,A错误;杂交育种时,若选育显性优良纯合子,则需从子二代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若选育隐性优良纯合子,则在子二代就能筛选出能够稳定遗传的具备优良性状的植株,B错误;利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获得的植株均为纯合子,均可育且能稳定遗传,C 错误;通俗地说,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基因工程育种,既能打破生殖隔离,又能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C选项的判断,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品种类型,最终得到的植株都是可育的纯合子,所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起选择作用 B. 蜂鸟长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特征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详解】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青毒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A错误;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的形成是生物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的,使生物之间相互适应,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正确;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环境下,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而自主战栗 B. 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内 C. 气温超过35℃时,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 D. 体温调节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可以不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受下丘脑有关神经的支配,不由自主战栗,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 B、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外,B错误; C、35℃以上时,除了出汗有效的散热外,其他排泄器言(如肾)借排泄活动只能散发少部分热量,所以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C正确; D、只有在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时,机体的产热量才与散热量相等,D正确。 故选B。 10.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 C. 丙细胞正在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丁细胞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异常联会 D. 一个丙细胞能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精子,丁细胞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精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DNA分子上以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乙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子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精子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丙细胞中发生的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可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丁细胞中的“十字形结构”的出现,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出现的同源区段发生了联会现象,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可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异常联会,C错误;一个丙细胞,因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而导致其能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精子,丁细胞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联会出现异常,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精子(HAa、hBb或HhAB、ab),D正确。 11.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 属于神经调节 B.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直接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激素 C. 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 D. 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在光暗信号的刺激下,视网膜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松果体,进而引起褪黑素的分泌,可见,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神经递质,B错误;光暗信号的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影响雄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C 正确;HPG轴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睾丸增加雄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雄性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可见,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D正确。 【点睛】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的基本模型如下: ①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②反馈调节:如图所示,“相应激素”的含量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12.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激素调节及其实例(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理清肾上腺素和性激素的功能、血糖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是正确分析各选项的关键。 【详解】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律加快,增加心输出量,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相应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促进靶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点睛】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3.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个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的水平,B错误;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D。 14.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15.下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 B. 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D. 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递,A错误;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正确。 16.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 。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由____变为____。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____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____(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____。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性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乙所示基因组成;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 (1). GUC (2). UUC (3). 4 (4). a (5). 1/4 (6). 4:1 (7).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8).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9). 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物杂交 (10).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 (11).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物的比例为2:1 (12). 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解析】 【详解】(1)由起始密码子(mRNA上)为AUG可知,基因M和基因R转录的模板分别为b链和a链。对M基因来说,箭头处C突变为A,对应的mRNA上的G变成U,所以密码子由GUC变成UUC;正常情况下,基因成对出现,若此植株的基因为RR,则DNA复制后,R 基因最多可以有4个。 (2)F1基因型为MmHh,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2中自交后性状不分离的是纯合子,共4种:MMHH、mmhh、MMhh mmHH,各占F2中的1/16,4种纯合子所占F2的比例为(1/16) ×4=1/4;F2中宽叶高茎植株有四种基因型MMHH:MmHH:MMHh:MmHh=1:2:2:4,他们分别与mmhh测交,其中1/9MMHH× mmhh后代全为宽叶高茎1/9,2/9MmHH× mmhh后代中出现宽叶高茎占后代的1/9,2/9MMHh× mmhh后代中宽叶高茎占后代的1/9,4/9MmHh× mmhh后代中宽叶高茎占总后代的1/9、窄叶矮茎占总后代的1/9,累计后代宽叶高茎:窄叶矮茎=4:1。 (3)减数第二次分裂应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现在出现了Hh,说明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Hh的个体减数分裂过程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了基因型为Hh的次级性母细胞;配子中应只能含一个基因H,且在4号只有一条染色体的情况下,说明是由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没有分开造成的。 (4)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物(mr)与该突变体杂交。由于m、r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分离时连锁,产生的配子一种为mr,另一种不含相应基因,又由于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后代无该性状的个体, 分别分析他们的后代表现型,可知突变体为甲时,子代中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物为1:1;该突变体为乙时,子代中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物的比例为2:1 ;该突变体为丙时,子代中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物的比例为2:1。 17.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绳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l。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________为显性。Fl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的结果。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R、r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F2 中灰身雄蝇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_____。 【答案】 (1). 灰色 (2). 性状分离 (3). 2/3 (4). 18% (5). 下降 (6). 自然选择 (7). X (8). BBXrY (9). 4 (10). 8或6 (11). 1/32 【解析】 【详解】(1)①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出现性状分离,因此灰身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2/3; ②由题干信息可知,后代果蝇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1/100,故b的基因频率为1/10,B的基因频率为9/10,因此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9/10=18%,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灰身果蝇的比例会下降。 (2)①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实验二中,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不一致,所以等位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F2雄蝇有灰身、黑身、深黑身三种表现型,因此F1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所以亲本黑身雌蝇丙的基因型为bbXRXR,灰身雄蝇丁的基因型为BBXrY,F1随机交配,F2中灰身(BB、Bb)雄蝇(XRY、XrY)共有2×2=4种基因型; ②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bbXRXR)发生染色体易位后,Ⅰ号、Ⅱ号染色体组成了新染色体,此时细胞中有7条染色体,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中有1/2BbXRXr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F1雌蝇中有1/2BbXRXr异常(含7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8条或6条染色体。F1雄蝇中有1/2BbXRY正常,有1/2BbXRY异常(含7条染色体),随机交配,则F2中只有基因型为bbXrY的雄蝇为深黑身,F1雌蝇中只有1/2BbXRXr 的正常雌蝇能产生1/8bXr卵细胞,异常的个体b与XR组成了新染色体连锁遗传,F1雄蝇中也只有1/2BbXRY的正常个体能产生1/8bY精子,异常的个体b与XR组成了新染色体连锁遗传,故F2中深黑身个体所占比例为1/8×1/8=1/64,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1/32。 【点睛】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1)伴性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正反交结果都会出现不同,但细胞质遗传产生的子代总是与母方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则不一定都与母方相同。 (2)设置隐性雌和显性雄个体杂交还可判断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18.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一些细胞内外的因素会使内质网功能紊乱,引起内质网应激(ERS),甚至启动细胞凋亡。 (1)在核糖体上氨基酸形成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________,形成具有一定_______结构的蛋白质。 (2)正常情况下,内质网膜上的PERK与Bip结合后保持失活状态。但当细胞受到一定刺激后,内质网腔内积累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扰乱细胞内环境,导致如图1所示内质网应激(ERS)的一系列反应。由于错误折叠蛋白质对Bip的亲和力_______PERK对Bip的亲和力,使PERK发生磷酸化被激活,p-PERK(磷酸化PERK)促进eIF2α的磷酸化,进而阻止新生蛋白质的合成,这是__________调节机制。在持续而严重的ERS条件下,p-eIF2α(磷酸化eIF2α)还促进有关转录因子的合成,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________,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含量,提高促凋亡蛋白Bax的含量,诱导受损细胞凋亡。 (3)丹参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研究人员对其有效成分丹参二萜醌的抗肿瘤作用展开实验。用丹参二萜醌处理肺癌PC9细胞24小时后测定凋亡率(如图2)。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丹参二萜醌对PC9细胞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影响PERK并经图1所示途径完成,请提出研究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 【答案】 (1). 加工 (2). 空间 (3). 大于 (4). 反馈 (5). 表达 (6). 丹参二萜醌促进肺癌PC9细胞凋亡;浓度越高促进凋亡效果越好 (7). 研究思路:用丹参二萜醌处理肺癌PC9细胞,检测处理后与未经处理的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含量。预测结果:与未处理细胞相比,处理后细胞内的p-PERK、p-eIF2α、有关转录因子、Bax含量增多,BCL-2含量减少 【解析】 【分析】 本题需要从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干及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分析题图:内质网应激蛋白(BiP)与折叠错误的蛋白结合,使PERK发生磷酸化被激活,p-PERK(磷酸化PERK)促进eIF2α的磷酸化,进而阻止新生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反馈调节机制。在持续而严重的ERS条件下,p-eIF2α(磷酸化eIF2α)还促进有关转录因子的合成,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含量,提高促凋亡蛋白Bax的含量,诱导受损细胞凋亡。 【详解】(1)在核糖体上形成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2)分析图1:内质网应激蛋白(BiP)与折叠错误的蛋白或未折叠的蛋白结合,所以错误折叠蛋白质对Bip的亲和力大于PERK对Bip的亲和力,使PERK发生磷酸化被激活,p-PERK(磷酸化PERK)促进eIF2α的磷酸化,进而阻止新生蛋白质的合成,属于反馈调节机制。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在持续而严重的ERS条件下,p-eIF2α(磷酸化eIF2α)还促进有关转录因子的合成,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含量,提高促凋亡蛋白Bax的含量,诱导受损细胞凋亡。 (3)分析图2可看出:实验组(添加不同浓度丹参二萜醌)与对照组(不添加丹参二萜醌)相比,细胞凋亡率高,表明丹参二萜醌促进肺癌PC9细胞凋亡;浓度越高促进凋亡效果越好。若要验证丹参二萜醌对PC9细胞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影响PERK并经图1所示途径完成,研究思路是:用丹参二萜醌处理肺癌PC9细胞,检测处理后与未经处理的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含量。若丹参二萜醌对PC9细胞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影响PERK并经图1所示途径完成,结果应为与未处理细胞相比,处理后细胞内的p-PERK、p-eIF2α、有关转录因子、Bax含量增多,抗凋亡蛋白BCL-2的含量减少。 【点睛】结合(2)中题干信息,分析图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9.2018年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逝世。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也称“渐冻症” ),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勇敢、坚韧和辉煌成就激励了全世界的人。在大家关注和纪念霍金的时候,我们也关注到霍金所患的“渐冻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渐冻症”患者的某反射弧,神经元损伤之后,逐渐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若刺激Ⅰ处,渐冻症患者的手指M发生轻微收缩,该过程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若刺激Ⅱ处,在①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则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此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原因是_____________。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感觉神经元功能_______(正常/不正常)。 (2)“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_的膜电位,当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时,可能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渐冻症”患者会出现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呼吸功能衰退等症状,但他的全身感受功能正常,推测该病人的病变部位可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 不能 (2). 反射必须由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都参与才能完成(答案合理即可) (3). 不能 (4). 运动神经元正常在①处也检测不到动作电位 (5). 正常 (6). 外负内正 (7). 传出神经 (8). 效应器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S表示感受器,M表示效应器,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突触。 I和II是位于传出神经上的刺激位点,III位于传入神经上。 【详解】(1)由题图可知,若刺激I处,渐冻症患者的手指M发生轻微收缩,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反射必须由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都参与才能完成。若刺激Ⅱ处,在①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则不能判断此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原因是II与①之间存在突触,而兴奋通过突触只能由①向Ⅱ单向传递,所以即便是运动神经元正常,在①处也检测不到动作电位。若刺激III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感觉神经元功能是正常的。 (2 )“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当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时,可能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渐冻症”患者会出现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呼吸功能衰退等症状,但他的全身感受功能正常,推测该病人的病变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01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的重大发现掲示了生命中最重要适应性过程之一的内在机制,为我们理解供氧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寞定了基础。他们的发现也为对抗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缺氧的一个关键生理反应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升高,从而刺做骨髓生成更多的红细胞。激素控制红细胞生成的重要性在20世纪初就己为人所知,但这一过程本身是如何受氧气水平控制仍是一个谜。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教授、牛津大学的彼得・拉特克利夫教授以及约霍普金斯大学的格雷格・墨门扎象教授阐明了细胞感知氧的机制,并展示了整个工作原理 下图一是人体中红细胞数量变化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作用,EPO为促红细胞生成素)。研究表明,在肾脏细胞内存在些分子(氧感受器)太氢条件下被活,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这图二是10名登山队员(24-38岁)在中尼边境攀登过程中平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与平均夜营高度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缺氧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调节,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血液中O2分压增加,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保证了体内红细胞数量的保持相对稳定。 (2)从图一可以看出,尿毒症患者容易发生贫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熟红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从图二曲线可知,登山第37天之后,红细胞数量不再增加,但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仍在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山运动员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最高出现在红细胞含量最多_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 (4)在登山37天之后,登山运动员仍处于高海拔地区,体内红细胞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我国在昆明建有很多体育训练基地,中长跑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这些基地训练一段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体液 (2). 尿毒症患者因为缺乏氧感受器,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无法正常表达,从而无法正常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所以容易出现贫血 (3). 刚分化成熟的红细胞中仍有部分血红蛋白mRNA在进行血红蛋白的翻译 (4). 之前 (5). 37天后运动员已经适应了低氧 (6). 使运动员适在缺氧下提升体内红细胞水平,在比赛中适应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缺氧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环境中缺氧气,能促进肾脏、肝脏合成并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增加。当机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肝脏和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活动。 【详解】(1)氧气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缺氧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的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血液中O2分压增加,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保证了体内红细胞数量的保持相对稳定。 (2)由于尿毒症患者因为缺乏氧感受器,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无法正常表达,从而无法正常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所以容易出现贫血。 (3)登山第37天之后,红细胞数量不再增加,但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仍在增加,原因是刚分化成熟的红细胞中仍有部分血红蛋白mRNA在进行血红蛋白的翻译,故登山运动员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最高出现在红细胞含量最多之前。 (4)由于红细胞数量多,携带的氧气多,血液中氧压升高,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所以在登山37天之后,运动员已经适应了低氧,体内红细胞数量不再增加。 (5)由于昆明海拔高,空气中含氧量低,能促进运动员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使体内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的运输氧气的能力,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所以我国在昆明建有很多体育训练基地,中长跑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这些基地训练一段时间。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高脂饮食会引起肥胖,威胁机体健康,但肥胖个体常常难以控制住食欲。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引发的肥胖与小鼠体内瘦素有关,科研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 (1)瘦素是一种具有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等功能的蛋白质类激素。瘦素由脂肪细胞的_________合成、_________加工和分泌,通过______传送的方式运输至下丘脑,并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膜上的_______结合产生饱腹信号,抑制食欲。 (2)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使下丘脑细胞产生的饱腹信号减弱,因而难以抑制食欲。蛋白酶P是下丘脑中影响瘦素信号作用的一种关键蛋白。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小鼠分为两组,一组饲喂高脂饮食,一组饲喂正常饮食。一段时间后,测定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高脂饮食导致_________。 (3)科研人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关于蛋白酶P影响瘦素信号作用的两种假说,机制如图2所示。 为验证上述假说,科研人员用不同饮食饲喂三组小鼠,一段时间后,用抗原- 抗体杂交技术测定了三组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的含量,在保证电泳上样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果如图3所示。 ①该实验结果可作为支持假说_______的证据之一,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②为使实验结果更加严谨,还应进一步测定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研究,针对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请提出治疗思路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_______。 【答案】 (1). 核糖体 (2). 内质网、高尔基体 (3). 体液 (4). (瘦素)受体 (5). 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含量增加 (6). 二 (7). Ⅲ组瘦素受体表达量低于Ⅱ组,而Ⅰ组瘦素受体表达量高于Ⅱ组 (8). (血液中的)瘦素含量 (9). 治疗思路:开发能够降低蛋白酶P功能的药物;开发蛋白酶P抑制剂 可能风险:新药物的副作用;抑制蛋白酶P的功能,可能影响蛋白酶P的其他生理功能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1)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分泌,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高脂饮食导致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含量增加。 (3)①实验结果支持假说二,原因是Ⅲ组瘦素受体表达量低于Ⅱ组,而Ⅰ组瘦素受体表达量高于Ⅱ组。 ②为使实验结果更加严谨,还应进一步测定血液中的瘦素含量。 (4 )结合以上研究,针对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可以采取的治疗思路及风险是治疗思路:开发能够降低蛋白酶P功能的药物;开发蛋白酶P抑制剂。可能风险:新药物的副作用;抑制蛋白酶P的功能,可能影响蛋白酶P的其他生理功能。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分析题意可知:瘦素的靶细胞为下丘脑神经细胞,并且在该细胞膜上存在相应受体;又由于“具有抑制食欲、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因此当体内脂肪合成增多时,瘦素的含量也会增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