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部编版
题 西 林 壁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鉴赏指要: 1 、论世知人,了解背景生平 2 、把握意象,领会思想感情 3 、品味语言,揣摩修辞特点 4 、体味意境,领悟艺术境界 诗歌中的意象: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⑴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 横看: 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注释 ⑶ 各不同: 各不相同。 ⑷ 不识: 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 缘: 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注释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赏析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赏析 自学指导(一) 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前两句诗,回答问题: 1 、有不懂的词语吗?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欣赏庐山?从中看到了什么? 自学指导(三) 自由读后两句诗,回答问题: 1 、有不懂的词语吗?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 自己在庐山之中。 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 、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测一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谢 观 谢 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