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指南针、火 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卓越贡献。 (2)古代中国科学思想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这一特点体现在中国传统科学如农学、 医学、地学、天文历法之学等中。 (3)《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4)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 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5)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魏晋时期,书法兼有 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6)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1.四大发明 (1)内容: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2)影响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加快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③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 造业的发展。 ④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数学与天文历法 (1)数学 ①十进位值制:自然数数字→算筹记数法→十进位值制。 ②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2)天文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 ②至迟在汉武帝时期,发明了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浑仪。 ③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天体观测工具“简仪”。 (3)历法: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3.农学 书籍 作者(朝代) 内容 《齐民 要术》 贾思勰 (南北朝) 涉及农作物的栽培、家畜的饲养、主副食的加 工制造等,阐述了因时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农政 全书》 徐光启 (明朝) 全面总结了中国历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 注意反映明代最新的技术成就。介绍了西方先 进的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 二、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1.《诗经》 地位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 收录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古代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特点 ①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 ②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影响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石,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特点 ①形式自由,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②闪烁着离奇的浪漫色彩,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 代表人物 屈原 代表作品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3.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讲究对仗。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①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②科举制的创立,刺激了诗歌的创作。 (2)概况 人物 作品 称号 特点 李白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仙” 气势磅磗,激昂豪放,想象丰富,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 “三吏”“三别” “诗圣” 反映现实,思想深刻 白居易 “卖炭翁” 针砭时弊,通俗易懂 5.宋词 词的概念 唐朝出现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可以配乐歌唱 繁荣原因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代表作家 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豪放派:苏轼 6.元曲 (1)地位:元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包括散曲和剧曲(元剧)两部分。 (2)代表作家及作品 作家 作品 特点 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描写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描写天涯沦落者的彷徨苦闷 贯云石 《清江引》 描写宦途的风险 7.明清小说 (1)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3)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三、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 1.参军戏 (1)产生时间:唐朝。 (2)特点: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2.元杂剧 (1)形成:宋金时期形成,是一种专为表演故事而服务的演出形式。 (2)特点: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严格体制和独特艺术风格。 (3)代表人物 作家 作品 元 曲 四 大 家 关汉卿 《窦娥冤》 郑光祖 《倩女离魂》 马致远 《汉宫秋》 白朴 《墙头马上》 王实甫 《西厢记》 3.昆曲 (1)兴起 ①元末:江浙一带兴起南戏。明代发展为传奇。 ②明中期,逐步形成地域色彩不同的各种声腔。 ③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加以改革,形成新昆腔。 ④梁辰鱼利用新昆腔创作《浣纱记》,大获成功。 (2)产生:清初,昆曲的名称正式产生。 (3)鼎盛 ①时间: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 ②代表作家及作品: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朱素臣的《十五贯》。 (4)地位: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 4.“国粹”京剧 (1)逐步形成 乾隆年间 昆曲衰落,地方戏曲发展 乾隆末年 南方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二黄调风靡一时 道光年间 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 (2)走向成熟:清末,京剧走向成熟,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大剧种。 (3)表演特色 ①继承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②以唱、念、做、打为艺术手段。 ③音乐以二黄和西皮为主,使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④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⑤多采取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4)影响:京剧将中国戏曲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四、魅力独特的书画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2)成熟:商朝出现甲骨文。 (3)演变 金文 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大篆 战国时期的战国文字 小篆 秦统一后统一标准字体 隶书 秦朝时与小篆同时使用,汉朝时普及,东汉末年定型,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草书 与隶书同时兴起,书写便捷省事 行书 东汉末年出现,至魏晋时兴盛 楷书 东汉后期出现,魏晋时大体定型 2.汉字书写艺术 (1)秦汉:开始走向繁荣 ①代表作:秦朝的泰山、琅玡、会稽三大刻石和汉代的《熹平石经》。 ②人称“草圣”的张芝,被后世称为草书的创始者。 (2)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 ①曹魏的钟繇,被认为“领楷书之先”,代表作《宣示表》。 ②“书圣”王羲之把行书推进到成熟,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南北朝的书法名作《龙门二十品》。 (3)唐代:繁盛时期 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极负盛名。代表作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②颜真卿、柳公权被称“颜筋柳骨”,代表作分别为《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 (4)宋元明清时期:向多样性发展 ①代表:“北宋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 ,明清的祝允明、 文征明、董其昌、郑板桥等。 ②特点:擅长各种书体;诗文与书画兼通,追求个性解放。 3.写意传神国画魂 (1)原始社会:岩画和彩陶画。代表作是《鹳鱼石斧图》。 (2)战国: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代表是《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3)魏晋南北朝:全面繁荣 ①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东晋顾恺之最为著名,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②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等绘画理论。 (4)隋唐五代:璀璨繁盛,画家辈出,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各有千秋。 ①人物画:最负盛名的人物画家是尉迟乙僧和阎立本以及“画圣”吴道子。 ②山水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最为有名。 ③动物画:唐朝曹霸和韩幹以擅长画马知名,薛稷善画鹤,韩滉善画牛。 ④壁画: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集中展现了中国绘画的突出成就。 (5)宋元明清:达到新高度 ①宋代 a.人物画以李公麟最为知名,发展了“白描”画法。 b.风俗画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为知名。 c.花鸟画以宋徽宗为代表。 ②元朝:赵孟 ,代表作《秋郊饮马图》。 ③明清:以董其昌、徐渭、唐寅、郑板桥最为知名。郑板桥与同时的金农等七位画家, 合称“杨州八怪”。 1.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 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2.16~18 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 芽缓慢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 了保障 思想 文化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 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充分重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 想,推动科技发展 对外 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 技的发展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3.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的影响 魏晋时期 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 在政治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绘画 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隋唐时期 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 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 画、山水画等 两宋时期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理学的兴起,使文 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使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 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 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 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4.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先秦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 恢弘大度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 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 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 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恢弘气势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 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课堂基础练] 1.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 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 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解析:选 B 材料中“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知阴阳无法解释, 任人诬捏,体现出了模糊性,无法证伪的特点,故 B 项正确。 2.(2017·广州测试)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1610 年 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 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这表明当时( ) 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 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解析:选 C 从“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可知当时仍有天人感应思想, 故 A 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应解决现实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从“还有 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可知,西方科技在中国出现,故 C 项正确;天 朝上国观念是指以中华为核心的华夷观念,材料没有涉及其受到冲击,故 D 项错误。 3.“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 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 )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解析:选 C “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 展起来”说明词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的兴起有关,故 C 项正确。 4.(2016·海口调研)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 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 ) A.构思深细缜密,意境婉媚轻柔 B.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 C.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 D.题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 解析:选 A 材料“簸弄风月,陶写性情”,判断该宋词流派为婉约派。“意境婉媚轻 柔”符合婉约派的特点,故 A 项正确;B、C 两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 B、C 两项错误; 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并非“缺乏意境创造”,故 D 项错误。 5.(2017·太原模拟)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 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 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 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解析:选 D 宋代的平民可以通过书画消费与宋代官僚士大夫进行比拟,以提高自己 的社会身份,故 D 项正确。 6.(2016·郑州质检)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 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 6 世纪末至前 4 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 12 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 共同原因是( )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解析:选 B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带来戏剧繁荣以及宋代戏剧世俗 化而走向成熟的共同原因,故 B 项正确。 [课下达标练] (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1900 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 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 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解析:选 D 敦煌莫高窟是唐代佛教兴盛的表现,与材料中“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 印刷物《金刚经》”“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相符,故 D 项正确。 2.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 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 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解析:选 A 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从材料可知 徐光启的《甘薯疏》是经过试种成功实践后编写的,说明带有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故 A 项正确。 3.(2017·晋中期末)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 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解析:选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问题应该是经济问题,故 D 项正确。 4.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记述:法书名画必资纸而久传,纸之不可无考审矣。江南有 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这表明( ) A.中国的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 B.南方造纸技术领先于北方 C.造纸所需原料大多较为廉价 D.书画名作必资纸方能流传 解析:选 C 根据“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可知在江南和浙中地区造纸 的材料为竹、麦秸和稻秆,这些是比较廉价易得的原料,故 C 项正确。 5.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放浪 不羁,以丑为美,说丑话做丑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接待宾客时故意穿破衣烂衫, “望客而唤狗”;参加宴会时,故意不拘礼节,“狐蹲牛饮”;更有甚者,客人来访时,赤身 裸体,一丝不挂,美其名曰“通达”。魏晋时期出现的以上行为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 ) A.现代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 解析:选 B 浪漫主义反映的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它更多采取幻想、夸张、比喻、象 征等艺术表现手法,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统治者昏庸残暴,滥杀无辜,残酷的现实使名 士们内心的压抑与痛苦越来越深,为了摆脱精神上压抑与苦闷,他们逃避现实寻求精神上 的解脱,故 B 项正确。 6.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在隋代及以前中国小说中以“狐” “狐狸精”为素材的不过几篇,唐代大量以“狐”“狐狸精”为素材的小说杂记大量出现。 这表明( ) A.唐代农耕文明发达,自然环境优良 B.唐代社会政治清明,艺术想象丰富 C.唐代民族融合加快,文化冲突融合 D.唐代科技创新不足,文学臆想突出 解析:选 C 材料中体现的是小说素材的变化即思想意识的变化,思想变化以农耕经 济发展为基础,但与自然环境无关,更体现不出科技创新,故 A、D 两项错误;以“狐”“狐 狸精”为素材的小说杂记大量出现体现出艺术想象的丰富,但与政治清明无关,故 B 项错 误;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种文化交融导致以“狐”“狐狸精”为 素材的小说杂记大量出现,故 C 项正确。 7.(2017·郑州质检)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 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 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解析:选 B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出现在明清时期,故 A 项错误;宋代理学弥补先前 儒学的不足,提出世界本原是天理,更加思辨化,反映在文学上使得“宋诗写得深奥含蓄”, 故 B 项正确。 8.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 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解析:选 D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代表市民情 感需求的文学作品逐渐丰富,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商人的外在形象必然要从过去的负面为 主向正面过渡,故 D 项正确。 9.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 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 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解析:选 B 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 A 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帝”字的发展 演变,体现了汉字的功能,故 B 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 关系,故 C 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 D 项错误。 10.(2016·保定模拟)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 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 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解析:选 C 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 强调绘画和诗歌的相互作用,故选 C 项。 11.(2016·皖南八校联考)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 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解析:选 B 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间对完满人生 的一种期许、向往,故 B 项正确。 12.1930 年美国著名剧作家怀尔德在纽约观看了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京剧后,深受影响, 后来他在创作《我们的小镇》时采用了京剧艺术的手法。这表明京剧艺术( ) A.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B.影响国外剧作家的创作思维 C.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 D.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解析:选 B 影响国外剧作家的创作思维,与材料中“后来他在创作《我们的小镇》 时采用了京剧艺术的手法”相符,故 B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 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 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 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 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 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 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 1026 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978 年,王怀隐 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 1 792 种症状,收集 16 834 份处方,分 1 670 门类编排,在 992 年和 1088 年先后出版。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 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版而不及付印,北宋 亡。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版,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8 分)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5 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五句话,概括这五句话的含义即为特点所在。第(2)问,从国 家的重视、科技的发展、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问,主要从医学发展有助于医学 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人们就医水平的改善和有利于推动古代科技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1)特点: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 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答出四点即可) (2)原因: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 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 讨。 (3)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发展为当时人们就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医学理论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 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 个人享乐,爱憎 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 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 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 化身,向现实妥 协的悲剧代表, 叛逆不羁的个人 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 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 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史实准确。)(12 分) 解析:一是要注意题目“两个相邻的时段”,可以选择宋元和明清、明清和“文革”时 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二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反对均可。注意“艺术形 象的时代性角度”,根据所选时段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史论结 合、史实准确;最后对论述做一个总结。 答案:(示例)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 论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 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 象的塑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 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 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各任答两点即可)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阅读课(二)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两 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使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革” 时期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文革”结束后,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3新 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革”时期中国教育事业遭 受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 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概念:指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成就 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 年,中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 发射卫星的国家。 ④1975 年 11 月,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 术的国家。 (4)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神舟号飞船” (1)1992 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1999 年 11 月至 2002 年 12 月,中国先后进行了 4 次无人飞船的成功飞行试验。 (3)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安全准确返回目的地。 (4)2005 年 10 月 12 日,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并首次进行了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5)2008 年 9 月 28 日,“神舟”七号飞船返航并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 3.信息技术 (1)1958 年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2)20 世纪 50 年代先后研制成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 (3)70 年代,中国研制成每秒几百万次以上的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 (4)90 年代,“银河Ⅰ型”“银河Ⅲ型”“神威”“曙光”“深腾”巨型机出现,“千兆以太 网交换机”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重大成果。 4.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1)成就:1973 年,袁隆平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 2 号”杂交水稻。 (2)影响: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国际农学界 把袁隆平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提出 1956 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含义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意义 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 学艺术”的春天 2.遭遇挫折 (1)20 世纪 60 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极左思潮的破坏。 (2)一批优秀作品被批判、停演;一大批文艺界的著名人物被打倒。 (3)“文化大革命”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3.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表现 短篇小说 《班主任》产生了较大反响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长江万里图》《白鹿原》深受读者欢迎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艺术 杰作频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定教育必须 为国家建设服务,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1951 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类学校的学制进行改革,形成了从初等教 育到高等教育的新的教育系统。 (3)1957 年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4)党和政府兴建了一批正规学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扫盲班、识字班等,收到了显著 效果。 (5)1965 年,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表现 各地中小学纷纷“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高考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 乡,“教育革命” 影响 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人才奇缺;整个民族文化素养大大下降,拉大了我国 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政策与措施 1982 年 中共十二大将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1983 年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1985 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 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1987 年 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9 年 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成就 ①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②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 ③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助推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2.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背景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②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 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 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 用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 合国力 影响 ①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 的差距 3.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 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 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 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 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 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 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 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4.实行“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3)有利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有利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 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课堂基础练] 1.毛泽东在 1958 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 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 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解析:选 A 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的发展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当时中国国防 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 A 项正确。 2.(2016·江淮十校联考)2016 年“两会”指出,今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新火箭新飞船升 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启用等。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历史上曾拟 定了 57 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 ●原子能 ●火箭和喷气技术 ●电子计算机 ●半导体 ●自动化 ●精密机械 ●仪器仪表 ●新兴科技 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 D.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 解析:选 B 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看,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 就,半导体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重点发展的科技成就,故可以推断是在新中国 1956 年制订 的科技十二年远景发展规划,故 B 项正确。 3.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 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 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 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中国世界史研究( ) A.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B.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 C.侧重英法社会制度的演变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解析:选 D 材料反映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强调阶级斗争。“双百”方针主张学术 界百家争鸣,与这一现象不符,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一 边倒”外交方针不符合,故 B 项错误;当时中国世界史研究侧重英法社会阶级斗争,故 C 项错误;受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国错误的估计国内阶级形势,世界 史研究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4.(2017·武汉调研)1953 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 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 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解析:选 B 材料没有提及生产实践活动,故 A 项错误;《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强调毛 主席、共产党的重要性,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故 B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互助组、合作社、土地改革等,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故 D 项错误。 5.1996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 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 ) A.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B.国家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理论 C.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改变 D.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 A 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提出,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材料中职业教育为 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服务,故 A 项正确。 [课下达标练] (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1965 年 5 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 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 中国( )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 解析:选 A 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 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是 1964 年,故 A 项正确;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 2003 年“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发射是 1970 年;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始于 1983 年。 2.(2016·荆州质检)1964 年 10 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 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 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解析:选 C 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 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 了影响,故 C 项正确。 3.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 1 元钱,将会产生 7 元至 12 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 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解析:选 C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表明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 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 C 项正确。 4.某班历史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以下 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 1 号”卫星 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选育出“南优 2 号”杂交水稻 解析:选 D “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要求新中国科技需要世界领先,原子弹爆炸、“东 方红 1 号”卫星发射和“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都不是世界第一,只有选育出“南优 2 号”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最为符合,D 项符合题意。 5.1956 年 5 月 26 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 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 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 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解析:选 B 材料认为“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没有涉及继承 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故 A 项错误;由材料“文艺工作……也是不会繁荣 的”、“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广大人民群众与工农阶级,故 C、D 两项错误。 6.1961 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 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 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 )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解析:选 A 抓住关键信息“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 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 A 项 正确;1995 年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 B 项错误;“大跃进”出现于 1958 年,1960 年八字 方针开始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故 C 项错误;D 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 D 项错误。 7.创办于 1902 年的山西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于 1952 年到 1953 年间进行了彻底改 组,医学院、工学院先后从山西大学分离出去;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北京大学 和中国人民大学;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 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这次院系调整反映了( )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建设时期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 D.实施“教育大革命”政策的结果 解析:选 C 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实际 上是更加突出了学科的专业性,故 C 项正确。 8.(2016·商丘模拟)据统计,1952 年院系调整前中国大陆有高校 211 所,到 1953 年调 整完毕,全国高校被肢解、重组为 182 所。这些高校以专科为主,专科又以工科为主,综 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新中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出特色 B.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D.落实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 解析:选 B 1952 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即将进行一化三改造,故 B 项正 确。 9.1977 年 10 月 12 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 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这是我国当时( ) A.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 B.教育拨乱反正的需要 C.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 D.科教兴国提出的需要 解析:选 B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是在 1983 年,故 A 项错误;1976 年 10 月,“文 革”结束,恢复高考是对教育的拨乱反正,故 B 项正确;“文革”已经结束,“教育革命” 并非真正的革命,已不再适应社会,故 C 项错误;提出“科教兴国”是在 1995 年,故 D 项错误。 10.“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1957 年在 校高中学生将比 1952 年增长 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 78.6%。这一指标的完成( ) A.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 B.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化劳动力 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选 A 材料“1957 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 1952 年增长 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 长 78.6%”表明,受教育群体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故 A 项正确。 11.报载:1958 年 8 月 8 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 2 万 词条、400 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 3 400 多颗“卫 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解析:选 B 1957 年“一五”计划就已经完成,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400 万字 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 3 400 多颗‘卫星’中的稍微 璀璨一点的一颗”说明与“大跃进”有关,故 B 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正确的方针政策, 因而不是造成“放卫星”的因素,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科技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12.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 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 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 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 A.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解析:选 B 多种办学方式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其目的是满足经济发展对更多人才的 需要,故 B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 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 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 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 《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 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 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 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 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 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 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 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 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 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 1952 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 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 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 年下半年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 49 所调整为 14 所,工业院校由 28 所增加到 38 所,农业院校由 18 所增加到 29 所,医药院校由 22 所增加到 29 所……1958 年 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 1966 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 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1953 年 10 月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 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 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 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13 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 分) 解析:第(1)问,可从教育宗旨、教育管理、教育体制渊源等方面归纳其特点;结合所 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缺陷、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背景所在。第(2)问, 从教育领导权、教育方向、学校类别等方面归纳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的政治、 经济、外交等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特点: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举);强 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回答任 意三点即可) 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 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入并深刻影响中国;19 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 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 (2)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 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教育权 集中于教育部门。(回答任意四点即可) 原因:新中国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 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 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他还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 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 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王能宪《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观 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材料二 1965 年 11 月 10 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 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 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 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 月 21 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 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 罢了海瑞的官,1959 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 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材料三 1979 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 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以姜铎为代 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 “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 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摘编自《看历史》(2010 年 11 月刊)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 分) (2)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2 分) (3)材料三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 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3 分) 解析:第(1)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应是“双百”方针,在此基础上回答“双百”方 针的具体含义即可。第(2)问,要紧密结合材料二来回答所造成的危害。第(3)问,首先要明 确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明显多样化,然后结合“1979 年”的时间要求,容易想到“双百”方 针的重新贯彻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等因素。第(4)问,从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 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等角度说明。 答案:(1)提出必须实行“双百”方针。 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环境改变了对洋务运动 的评价。 (4)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传统 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