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0北京平谷高一(下)期末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1.5分)中国是文明古国,那时候的古中国人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做工具,并且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这个时候的古中国人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2.(1.5分)如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3.(1.5分)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反映出(  )‎ 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4.(1.5分)以下主张体现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祸福相依,相互转化 ‎ C.法不阿贵,依法治国 D.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5.(1.5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嬴政为这个新生帝国的长久,实施的政策有(  )‎ A.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B.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 C.内阁制度行省制 D.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 ‎6.(1.5分)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系西域诸国夹击匈奴,武帝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凿空”之行带来的客观经济结果是(  )‎ A.丝绸之路 B.长城西延 C.匈奴被灭 D.盐铁官营 ‎7.(1.5分)刘秀复兴汉室,其统治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被称为“光武中兴”。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①加强尚书台的作用 ‎②严禁外戚干政 ‎③整顿吏治重视儒学 ‎④通过考试选拔优秀官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1.5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了十六国,它们都采取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有利于促进(  )‎ A.人口增长 B.疆域扩大 C.民族融合 D.互相敌视 ‎9.(1.5分)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少有明君,当时被称为“天可汗”。主要因为(  )‎ A.消灭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 B.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 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D.打击突厥,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10.(1.5分)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制度是(  )‎ A.租调制 B.两税法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 ‎11.(1.5分)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 C.《山水十二景》 D.《清明上河图》‎ ‎12.(1.5分)依据所学,判断图示朝代是(  )‎ A.宋 B.元 C.明 D.清 ‎13.(1.5分)十二世纪后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 A.南北对峙 B.大定之治 C.猛安谋克 D.康乾盛世 ‎14.(1.5分)如图反映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 ‎①商业范围扩大,形成大规模长途贩运 ‎②商品数量种类增多 ‎③使用白银作为主要货币 ‎④商人地位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1.5分)《南京条约》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  )‎ A.割让香港岛 B.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权 ‎16.(1.5分)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创办福州船政局 ‎17.(1.5分)下列史实与孙中山有关的是(  )‎ ‎①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 ‎②1905年8月创建中国同盟会 ‎③1906年预备立宪 ‎④1912年1月1日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1.5分)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示,如图中①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 A.工人罢工 B.农民起义 C.军警支持 D.士兵参与 ‎19.(1.5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发生在“沪浙旅游区”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团大战 B.中国共产党成立 ‎ C.南昌起义 D.遵义会议 ‎20.(1.5分)下列关于红军长征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由于党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②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③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④长征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宣传了党的主张,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1.5分)下列事件中发生在抗日时期的徐州会战中,并击败日寇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 ‎22.(1.5分)1943年11月,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立刻对日作战的基本策略。这三国指(  )‎ ‎①中国②苏联③美国④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1.5分)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中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 A.辽沈战役 ‎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24.(1.5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 ‎①抗美援朝的胜利 ‎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主要矛盾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国成功完成两弹一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1.5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顺序是(  )‎ ‎①加入WTO ‎②开放浦东 ‎③建立特区 ‎④建立沿海开放城市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26.(1.5分)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由于(  )‎ A.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早期城市出现 ‎ C.私有制逐渐产生 D.国家开始形成 ‎27.(1.5分)现在世界最广泛的文字语言是英语,作为一种字母文字,他最早的起源是(  )‎ A.古埃及文字 B.中国甲骨文 ‎ C.西亚腓尼基文字 D.古罗马拉丁文字 ‎28.(1.5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频繁,下列对农作物和产地的匹配正确的是(  )‎ A.中国小麦 B.印度马铃薯 C.美洲玉米 D.埃及西红柿 ‎29.(1.5分)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公元14﹣16世纪可以用来界定的时期是(  )‎ A.希腊古典时期 B.罗马帝国时期 ‎ C.中世纪的欧洲 D.文艺复兴时期 ‎30.(1.5分)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也存在差异,下列思想家与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孟德斯鸠﹣﹣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 B.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 C.伏尔泰﹣﹣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衡 ‎ D.洛克﹣﹣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31.(1.5分)1848年,两个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C.第一国际的成立 D.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32.(1.5分)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33.(1.5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了高潮,其中下列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是(  )‎ A.埃及的抗英斗争 B.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 C.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D.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34.(1.5分)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是(  )‎ A.提出了“日心说” B.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 C.提出了“地心说” D.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35.(1.5分)关于一战下列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 ‎ B.战争爆发前德国把美国视为衰落的国家 ‎ C.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 D.一战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中心转向亚洲 ‎36.(1.5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在一战后高涨,他们有的拿起武器抗争,有的用和平手段示威,印度圣雄甘地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代表人物,下列事件中采用同样策略的是(  )‎ A.印尼的苏加诺反荷 ‎ B.埃及华夫脱党反英 ‎ C.埃塞俄比亚塞拉西一世抗击意大利 ‎ D.尼加拉瓜桑地诺反美 ‎37.(1.5分)如图所示事件出现的背景是(  )‎ A.美苏“冷战” B.苏东剧变 ‎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欧洲政治一体化 ‎38.(1.5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但是也面临诸多问题,下列属于非洲的突出问题是(  )‎ A.严重依赖国际资本与市场,自身承受风险能力差 ‎ B.过度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 C.发展不平衡,近一半人口生活于贫困线以下 ‎ D.发达国家操控国际市场 ‎39.(1.5分)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 D.多种所有制并存 ‎40.(1.5分)二战结束以来,_____成为时代主题(  )‎ A.团结与协作 B.和平与发展 C.冲突与战争 D.发展与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20分,第42题20分,共4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中①②③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变化的哪些史实?‎ 材料二 解决主权问题成为1787年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除解决主权问题之外,宪法还解决了另一个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美国是如何解决“主权问题”和“中央集权问题”的。‎ 材料三 ‎(3)任选上面一幅图片,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简练。)‎ ‎42.(20分)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从18世纪30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一系列的发明创造,阿克莱特的成功,引发了使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的热潮,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近代工厂纷纷涌现。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蒸汽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19世纪初,汽车、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势力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地增长。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人口激增,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教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 ‎(1)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分析清楚,归纳准确完整。)‎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若干大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4年 中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08年 中国加入20国集团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趋势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材料三 孔子 魏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强求富 ‎《狂人日记》‎ 胡适 伏尔泰 ‎《布尔什维克 卢梭 ‎《新民主 国民党 三民主义 主义的胜利》‎ 主义论》‎ ‎(3)阅读如表,从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某一个侧面,选出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例如:关键词:国民党、三民主义 主题: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添加关键词:孙中山 ‎2020北京平谷高一(下)期末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做工具”、“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的主旨,结合原始农业的特征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做工具”、“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可知,当时人们使用打制工具,使用陶器,饲养家畜,而且过着定居生活。结合所学可知,该现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故B项正确。‎ 旧石器时代人们是采集经济,故A项错误。‎ CD两项晚于新石器时代,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原始农业特点及其时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解答】“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表明是分封制,诸侯有为周天子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3.【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使得华夏族成为广泛的族群,这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华夏文化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渗透着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4.【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法家思想”。‎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主张法不阿贵,依法治国,故C正确。‎ A项属于儒家思想,B项属于道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思想,均不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百家争鸣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5.【分析】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是秦朝,实行了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故B正确;‎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行省制是元朝的,故A错误;‎ 内阁制度是明朝的,故C错误;‎ D是西汉的,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张骞出使西域”“客观经济结果”。‎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其“凿空”之行带来的客观经济结果是丝绸之路,故A正确。‎ B、D两项不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C项不是“经济结果”,均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丝绸之路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7.【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光武中兴”。‎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禁外戚干政,整顿吏治重视儒学,故①②③均正确。‎ 通过考试选拔优秀官员是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的做法,故排除④。‎ 故选:A。‎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东汉的统治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8.【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结合民族融合的含义进行思考即可。‎ ‎【解答】AB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匈奴族从东汉至南北朝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所以题干信息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逐渐融合于汉族,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功绩。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少数民族首领的爱戴,被被称为“天可汗”,故D项正确。‎ 材料是从唐太宗民族政策及其影响的角度分析的,A项是从政治角度,B项是人才角度,C项是从经济角度,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了“两税法”。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即“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故B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两税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东晋顾恺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士大夫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故A正确。‎ B项是唐代吴道子的,C项是宋代夏圭的,D项是宋代张择端的,均不符合。‎ 故选:A。‎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画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示中的关键信息“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司”、“通判”,结合宋朝地方制度的内容分析。‎ ‎【解答】依据图示中的“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司”、“通判”等信息可知,该图示反映的是宋朝的地方制度,故A项正确。‎ 元朝在地方实行的是行省制,故B项错误。‎ CD两项的地方制度没有“转运使”、“提点刑狱司”、“通判”等机构,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宋朝地方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3.【分析】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十二世纪后期”“金朝”。‎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期间,金国出现了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史称“大定之治”,故B正确。‎ 南北对峙指的是当时的政治格局,猛安谋克是金国的政治制度,康乾盛世是清朝的盛世,故A、C、D均不符合。‎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明清时期……特点”。‎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商业范围扩大,形成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大规模长途贩运;茶、马、米和手工业制品等商品种类繁多;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知道,此时货币作用增强,使用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所以,①②③均正确。但是,明清时期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并没有提高,故④错误。所以,A项为正确答案,B、C、D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各项条约危害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解答】割让香港岛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虽然也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但不是《南京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排除A。‎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初步打开了中国的市场,有利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但不是危害最大的,排除B。‎ 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有利于西方国家商品倾销,大量开始涌入中国,而且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故选C。‎ 领事裁判权使中外国民的法律地位不再平等,外国人借此在华横行无忌,但不是危害最大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理解,用排除法便可以作答。‎ ‎16.【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和旗号。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它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打着“自强”、“求富”旗号,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当时的中国落后是制度,结果只学技术而不改变落后制度,其最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以失败告终。‎ ‎【解答】材料中体现了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主张,自强主要创办军事工业,求富是创办民用工业,在选项中ACD项属于军事工业,与题干中求富不符,只有B项是民用工业符合,故B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洋务运动是高考知识的重点,本题考的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7.【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活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以及清末预备立宪。‎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06年预备立宪是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与孙中山无关,故③错误。‎ ‎①②④均是孙中山的活动,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孙中山活动史实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8.【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五四运动概况的理解和对图示的分析。‎ ‎【解答】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出现了三罢斗争,即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体现了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结合中共成立的时间地点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故B项正确。‎ A项,百团大战开展于华北地区,排除。‎ C项,南昌起义发生于江西,排除。‎ D项,遵义会议召开于贵州,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本题掌握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历程进行分析解答。‎ ‎20.【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结合红军长征历程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党长期坚持左倾错误,以致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一次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仪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变为成熟,故①②④,D项符合题意。‎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正式结束,③错误,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本题掌握长征的历程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21.【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能够系统的掌握。‎ ‎【解答】A.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结果是中国失败,故排除;‎ B.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北京地区,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结果是中国军队失败;‎ C.根据题干中“徐州会战”、“击败日寇取得胜利”可知是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发生在华北地区,而非徐州周围地区。‎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徐州会战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22.【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开罗会议、开罗宣言。‎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立刻对日作战的基本策略,苏联领导人没有参加。所以,①③④正确,排除②,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开罗会议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23.【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各阶段的基础史实,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基础史实的理解。‎ ‎【解答】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A项不选。‎ ‎1947年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威胁国民党重镇南京、武汉,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统治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C项排除。‎ 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史实识记,题目较为容易,用排除法便可做选。‎ ‎24.【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朝鲜战争,解题的关键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解答】①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故①正确;‎ ‎②是1956年,对世界并未产生影响,排除;‎ ‎③是1953年,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故③正确;‎ ‎④是1967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④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朝鲜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建立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放浦东;2001年加入WTO,故③④②①,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对外开放过程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起源,要求学生结合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农耕和畜牧方式产生的表现。‎ B.早期城市的出现是定居生活以后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原因。‎ C.私有制的产生和材料中的定居没有关系。‎ D.国家开始形成也是在定居以后。‎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特征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27.【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字母文字……最早的起源”。‎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字母文字是腓尼基字母,英语作为一种字母文字,其最早的起源应是西亚腓尼基文字,故C正确,A、B、D不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人类文明起源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28.【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影响。关键信息是:对农作物和产地的匹配正确的。‎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原产地是西亚,故排除A。‎ 马铃薯、玉米、西红柿均原产于美洲,故C正确,排除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农产品农作物品种交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难度低。‎ ‎29.【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公元14﹣16世纪”,结合文艺复兴的时间解答。‎ ‎【解答】依据材料“公元14﹣16世纪”,结合所学可知,14﹣17世纪,欧洲兴起了一场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因此公元14﹣16世纪可以用来界定的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故D项正确。‎ A项大约是公元前五到四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项是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项是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的时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30.【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以及亚当•斯密的思想主张。‎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是亚当•斯密的思想,故A项错误。‎ 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故B项正确。‎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衡是孟德斯鸠的思想,故C项错误。‎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伏尔泰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1.【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诞生的标志”。‎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所以,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以及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全球商品流通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 B.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 故选:D。‎ ‎【点评】近代亚非拉地区出现单一经济,是由于当时殖民侵略的宗主国,为了本国能源消费的需求,而在殖民地发展出来的特种经济,体现了宗主国控制的殖民地经济命脉的特点。‎ ‎33.【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取得完全胜利”。‎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埃塞俄比亚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签订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从而取得了抗意斗争的完全胜利,故C正确。‎ 埃及的抗英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均遭到镇压而失败,故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亚非拉人民的抗争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4.【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的兴起。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近代以来的主要科学成就。‎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故A正确。‎ B项是牛顿,C是托勒密,D项是哥白尼,均不符合。‎ 故选:A。‎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近代科学的兴起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5.【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一战爆发的背景、性质以及影响。‎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故A项错误。‎ 一战爆发前美国的实力逐渐在增强,因此B项中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 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故C项正确。‎ 一战后世界格局仍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6.【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非暴力不合作”。‎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尼的苏加诺采取与荷兰殖民者不合作的政策,争取民族独立,故A正确。‎ 埃及华夫脱党的斗争形式多样,且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故排除B。‎ C、D两项均是暴力斗争,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 ‎37.【分析】本题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修建柏林墙”。‎ ‎【解答】修建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结果,故A正确;‎ 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故C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8.【分析】本题考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非洲的突出问题”。‎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非洲是发展不平衡的地区,近一半人口生活于贫困线以下,这是非洲的突出问题,故C正确。‎ A项是亚洲的问题,B项是拉丁洲的问题,D项是全球性问题,均不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9.【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对斯大林模式相关知识在准确掌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 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较低。‎ ‎40.【分析】本题考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解题的关键是“时代主题”。‎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20分,第42题20分,共40分)‎ ‎41.【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本小问,依据材料一①②③史料内容,结合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象史料以及宰相制度、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史实解答;(2)本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美国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解答;(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幅图示,结合维新思想及其内容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类型和史实,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属于出土的实物史料,印证了宰相制度的设立;②属于史书记载的文献史料,印证了三省六部制的发展;③属于绘画类的图象史料,印证了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立。‎ ‎(2)本小问的解决,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人的“主权问题”指的是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美国人通过实行联邦制解决了这一问题。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人的“中央集权问题”指的是防止出现专制独裁的政府,美国人通过实行三权分立原则,通过权力制衡解决了这一问题。‎ ‎(3)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选择图一的可从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提出“托古改制”、主张君主立宪和进行戊戌变法等方面进行解说;选择图二的可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与影响等方面进行结束。论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实物史料,②文献史料;③图象史料。①印证了宰相制度的设立;②印证了三省六部制;③印证了废丞相设内阁。‎ ‎(2)设立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3)示例:选择图一:康有为是19世纪末中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托古改制”,借助中国传统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的内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选择图二: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由对立走向和解,既是处于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中美关系的改善大大拓展了中国的国际外交环境,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促进了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分类和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兴衰、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维新思想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分析】(1)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本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分析其背景;结合工业革命的产生标志和成就分析其过程;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其影响。‎ ‎(2)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策、开放推进、中国参与地区性的组织以及融入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从表中找出相关两个人物或事件,提炼出出一个主题,然后从所学内容中找出与主题相符的人物或事件补充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解读,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从中可以概括出工业革命产生的技术条件,再联系所学,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制度保障、劳动力、资金、市场等条件分析其背景即可;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蒸汽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的产生标志和成就入手,说明其过程;根据材料一“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阶级关系、城市化等角度分析其积极影响;再联系所学,从对组织形式、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其积极影响即可;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城市人口激增,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煤烟尘和水蒸汽的结合,这使伦敦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雾都”可以从城市人口、卫生环境、环境污染等角度概括其消极影响;再联系所学,从贫富分化,阶级矛盾激化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 ‎(2)第一小问的趋势,据材料二柱状图信息可知,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从中概括中国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的趋势;第二小问的原因,据材料二信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政策角度概括其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可以从开放推进角度说明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加入20国集团”“中国提倡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可以从中国参与地区性的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角度说明原因;再联系所学,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由此说明其原因即可。‎ ‎(3)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先从材料三中找出两个关键词如卢梭、伏尔泰。根据所学可知此二人为启蒙思想家,得出主题:启蒙运动与启蒙思想的传播。添加关键词:从所学内容如孟德斯鸠、康德等选取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 ‎(1)18世纪时英国的工厂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厂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了。其政治前提是英国首先确立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工场手工劳动时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工厂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促成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开展,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瓦特改良蒸汽机,促使工业革命的扩展,使机器生产应用在各个生产领域,促成蒸汽时代的到来;促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帯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推动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阶级矛盾激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2)趋势: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加。‎ 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积极参与区域集团组织的活动;“一帯一路”的倡议。‎ ‎(3)关键词:卢梭、伏尔泰 主题:启蒙运动与启蒙思想的传播 添加关键词:孟德斯鸠、康德等 ‎【点评】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新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以及古今中西方的思想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